才发现雾气已散去不少了,因赏景心情迫切,我根本没考虑返回附近的牯岭公园,而是舍近求远往3公里外...
3日19:00火车(硬座170元15小时),4日10:00第三度到达江西九江。出发前已听说九江刚下了场大雪,果然,一下车便感到寒气逼人!我全付武装地走出站外,迎来的却是阳光灿烂的大晴天,路面的积雪已迅速消融,弄得满大街又湿又滑,但背阴面的房顶与树木上的积雪仍较厚。听说昨天售票处要排长队,但我当时看到的是每行队列仅有20多人,只花了约20分钟便成功买到回程票,还是靠窗位呢,估计是因为1~3日是元旦假期吧,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呀!神马都是浮云嘛! 坐公交去到3站外的新客运总站,顺利坐上11:00发往庐山的大巴(20元约1小时一班),车况较差。出城不久就进入庐山的上坡路了,越往上走积雪也越厚,因此车速也明显慢多了,到达半山时更是停下车为两个后轮缠上防滑铁链,再继续爬坡。壮观的雪景已逐渐展现,只见所有的山林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只裸露出灰黑色的树杆,成就了一个状如水墨画的黑白世界,又仿佛巧克力蛋糕上铺了一层白色的糖粉或奶油。绝大部分枝叶上都凝结着一层层晶莹剔透的雪花,特别是那些叶子早已掉光的光秃秃的、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树枝,更是被雪花裹得严严实实的,仿佛缠了一团棉花,把原本毫无生气、萧瑟冷落的严冬景象妆扮成一个如梦如幻的雪白的海底珊瑚世界,真美妙啊!我兴奋难抑,迫不及待地拿出相机拍照,可是在行驶中的汽车上,拍摄效果与角度都不佳,我正失望着,邻座大哥便开口了:“别着急!山上多的是,那里才叫美呢!”我于是尽量按捺内心的冲动,满怀期待着到达山上的那一刻。 越往高处走雾气越浓,直到山顶的“庐山牌坊”时已是一片白蒙蒙的混沌世界,10米开外便看不清了,再往前走约5分钟便到达了牯岭镇。当我走下车时,天啊!景色果然比山下壮观多了,堪称气势磅礴!虽然浓雾弥漫,但仍可见附近所有树木的枝条都是白花花的,特别是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密集的枝条织成一张大网高高地笼罩在头顶上,我举头仰望,简直有种眩晕的感觉。这还是在人间吗?此景只应天上有啊!这种玉树琼枝的景象正是著名的气象奇观——“雾凇”,即是在寒冷的气温下,当雾气蒸腾遇到冰冷的枝条时,便会瞬间凝结成冰晶,雪花飘落时也会附着在上面,经过如此不断反复,就如刷油漆似的一层层地令冰晶增厚,最终形成了一根根珊瑚状的大冰棍。我当年正是为了它才特意在寒冬腊月跑到东北的,结果因缺少雪、雾这些必备气候条件,虽然零下10多度,著名的吉林 “雾凇”却踪影全无,想不到如今在只有零下4、5度的南方的庐山竟一偿心愿了,感慨人生无常啊!很多事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顶着严寒在牯岭公园四处游逛,但寒风不断从山下把雾气吹送上来,浓雾一直有增无减,根本没有消散的迹象。我又冷又饿,不久便躲进一家餐馆吃饭,也想借机避避寒气,可恶的是因生意冷清,店里竟不开暖气,害得我只能手脚冰冷地用餐(山上物价约比山下贵一半)。付帐后走到店外,才发现雾气已散去不少了,因赏景心情迫切,我根本没考虑返回附近的牯岭公园,而是舍近求远往3公里外的如琴湖等景区走去,也因此把近在咫尺的最辉煌的景色留到了最后,刚好令心情能随之逐渐走向高潮。 因冰雪路面湿滑,且我也边走边赏景,走得很慢,约1小时才来到如琴湖畔,但当时整个湖区完全淹没在浓雾中,啥也看不到。正当我失落着,忽然接到一个北京的来电,我疑惑地接听,居然是人民网打来告知我的文章《我的心灵家园——QQ空间》获得“文明上网共建和谐征文”的优秀奖第26名(2010年8月~11月由人民网等主办,全国入选作品共32000多件,一等奖30名2000元、二等奖60名1000元、三等奖120名600元、优秀奖140名300元)。想不到我只花了一个下午的工作偷闲时间的涂鸦之作,竟然能获奖,当时一点创作灵感都没有,只是因写了开头不忍放弃,故硬着头皮写完的,根本没抱太大希望。听到如此意外之喜,我就象喝了杯热乎乎的豆浆似的浑身都暖洋洋的,名副其实的“雪中送炭”啊! 我接着游览湖畔密林中幽深静谧的花径景区,该地是因记念大诗人白居易曾在此筑庐赏花而著名的,标志景物是一个简朴秀气的红色小圆亭,成为点睛之笔,在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中更显鲜艳夺目,亭内地面上有“花径”两个石刻大字。因游人罕至,园内许多地方的积雪均能没过脚面,我在林中随意游逛,感觉到如置身电影《林海雪原》的场景中,也有踏雪寻梅的浪漫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