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游人,则像是以拾级而上的脚步,倾听这“无声之水”含蓄敛隐的叮咚脆响。答案大约是肯定的
新闻里说,赣州是全国春节人流返乡十大城市之一;众多在“广深珠”打工的赣州人都选择回乡过年,反正也不远。饶是如此,大年初二的赣州街头冷清依旧,或许,返乡人气都凝聚在晚间吧。昨儿个开了一天车,很希望今日艳阳高照,能彻底“扫除”疲惫的阴影;可老天约莫不忿这过于安静的状态,只知道任性地摆出一副阴沉的面孔。殊不知,萧条,也许正是因为他这张“臭脸”呢? 与市区相比,几公里外的通天岩景区,算是很热闹了。既然天公“造作”,我便不去看他,倒可更专注些。专注的意趣,首当其冲是水,仿佛无声却尽释潺潺的水。一袭“清流”款款而下,其间偶缀黄花,即若别致的欢迎仪式;而游人,则像是以拾级而上的脚步,倾听这“无声之水”含蓄敛隐的叮咚脆响。 倾听无声者的声音,需要耐心与专注。就名声论,来到通天岩,更可关注的,应是那些石刻作品了。这座被称为“江南第一石窟”的摩崖雕刻汇集地,共有唐宋至民国石龛造像三百多尊及题刻一百多品,极为珍贵!“忘归岩”、“翠微岩”、“同心岩”……,巨磐之下,“仰以殊观”,顾盼流连;尤其是在翠微岩与通天岩,几尊立像体态飘逸、形状逼真,特别是那尊弥勒和两尊观音,更是栩栩如生。当年曹植单凭想象,挥就《洛神赋》之皓齿明眸;今日的我,面对如此生动的雕刻作品,竟至“忽焉思散”,实意投之所近也。 其实,我也不过是看个热闹,属于“傻乐”的范畴。何况,登过莫高,行过龙门,踏过云冈,本不应“大惊小怪”;然而,在期望值并不高的前提下,“突然”撞见“深闺”之地,有这许多盛唐隆宋以降的作品,莫可名状之欣喜,当属自然。




















我之意外,对于捷足先登者,尤其是那些曾经到此的“大家”人物,会否也是意外呢?答案大约是肯定的。东坡意外听说阳孝本,沈从文意外发现造像,正因为意外,才有了之后的故事和慨叹。是的,从文先生当年面对那尊清瘦的观音造像时,就曾慨叹:“实民族瑰宝也。”







然而,散游之“意外”,并未就此结束。午间时分,在通天岩旁的广福禅寺逛了一圈,饥肠辘辘;意外遇见主持,便“斗胆”问一句:“师父,可以用午斋吗?”“可以,”回答爽快得很。于是,和一帮人就着圆桌用斋饭,或站或坐,比去年五台山时还要热闹,吃得也特别香!热闹过后,豆豆又来了兴致,在我指引下,对石阶上的莲花灯产生了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