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一渡,古色镇江》中提到的 金山寺 攻略
...十六尊罗汉分别高居于卷棚之上俯视着南来北往的香客游人,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整个大殿显得不同凡响
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有大雄宝殿、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及金山的标志--慈寿塔等景观。

先看看导游图,大致了解一下。

金山公园大门牌楼两边有对联“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带左右;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此联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号为谷人的吴锡麒,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

金山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金山寺“塔拔山高”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岳飞详梦、苏东坡打赌输玉带等民间故事传说,更使金山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远远就看见“塔拔山高”的慈寿塔。

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驻跸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关乾隆在金山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使金山更负盛名。金山寺山门上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匾额,是康熙皇帝御笔。


牌楼背面高悬雄跨东南二百州匾额,楹联为:狂澜避地江成陆;古塔擎天寺裹山。


山门前,两只明代石狮雄踞牌楼两旁。


我国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这是因为金山原来耸立在江心,长江由西向东奔流,寺门向西,站在寺门口可以看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观气势,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







大雄宝殿的背面,“度一切苦厄”,出自《心经》。超脱所有,四大皆空。


抬头看房檐正中间,有个圆镜,这是金山寺的开光宝镜,是一个直径为99厘米的纯铜凹面镜。从圆镜中,可以看到整个金山寺。


乾隆在金山不仅留下了许多有迹可寻的“御制”,还留下了一个颇为有趣的传闻。这里广为流传着雍正皇帝“偷龙换凤”得乾隆,乾隆六次来金山寺寻找自己生身父亲的传说。

从大雄宝殿后侧登山。

高处风景无限。转身回望,琉璃瓦顶的就是大雄宝殿。
来自游记三山一渡,古色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