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欧洲的古典艺术品,必然少不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哈布斯堡王朝珍藏的艺术品。我们把今天的一半时间,都安排给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位于玛丽亚·特蕾莎广场,昨天我们已经路过一次了,这里的门票是14欧,早上十点开门,逢周一闭馆。遗憾的是,没有中文讲解。

这个展区同样也拥有一块镇馆之宝,来自古罗马时代的奥古斯都宝石。这枚出自古罗马的浮雕宝石,是利用一块双层的缟玛瑙石材雕刻形成天然的黑白套色效果,工艺相当精湛。宝石浮雕为上下两层图案:上层庙会了诸神为奥古斯都加冕的情景,这也是宝石名称的由来;下层则是罗马军团树立起一根标杆,象征罗马帝国对外征战的百战百胜。

为了更衬托出埃及和近东地区收藏品的气息,埃及和近东文物展区用大量埃及建筑装饰带和图案做为背景,这里的藏品大多是十九世纪拿破仑远征埃及后买下的,其中包括大量的石碑、石棺、纸草书、陶塑和雕塑等等。

展区有一尊图特摩斯三世的雕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园前一千四百多年。图特摩斯三世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也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被称为“古代世界之拿破仑”。据推测,这尊法老的残缺的雕像,原来可能是站姿和坐姿。

博物馆内的埃及和东方艺术收藏是全世界同类收藏规模最大的,令人惊叹的是馆中竟有一座完整的埃及第五王朝卡尼尼苏特的墓祠,发掘于吉萨的金字塔区。

参观完一楼,我们走位于博物馆中央的主楼梯上去二楼的画廊。楼梯中间摆放着十九世纪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的作品《忒修斯击败半人马》。安东尼奥·卡诺瓦是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前一天我们曾去过的奥古斯丁教堂里玛丽亚·克里斯丁娜的陵墓也是出自他之手,而他本人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则是收藏着卢浮宫里的《丘比特与普赛特》。

艺术史博物馆内部装修豪华别致,特别是富丽堂皇的带有壁画的拱顶大厅令人印象深刻。主楼梯上方的天花板上,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匈牙利的米哈伊·蒙卡奇绘制的《文艺复兴赞颂图》,作品描绘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委罗内塞和他们的模特儿,而在一旁监督的则是教皇朱利厄斯二世

博物馆的二楼是画廊,藏品源自哈布斯堡家族的旧藏。绘画收藏涵盖十六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如提香、丁托列托,十七世纪佛兰德斯绘画如鲁本斯、凡·戴克,早期尼德兰画派如凡·艾克,德国文艺复兴绘画如阿尔布雷特·丢勒,以及老彼得·勃鲁盖尔,约翰内斯·维米尔、伦勃朗、拉斐尔、卡拉瓦乔、委拉斯贵兹的作品等等。在博物馆中,这些作品的陈列基本上是以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为标准。

《穿蓝裙的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最有名的肖像画之一,也是他最后的一批画作之一,作于他去世的前一年。画家在作品中传神地捕捉到了八岁的,西班牙小公主玛格丽特。这位小公主,也出现在委拉斯贵兹的另一幅名作《宫娥》里。

《女神与牧羊人》是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提香的作品。提香早期作品受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影响很深,之后的作品比起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画家的作品更重视色彩的运用,对后来的画家有深远的影响。相传他以90岁的高龄告别人世,这位画家晚年的品相对有些奇怪,例如这幅作品中的牧羊人有三个手臂。

十七世纪荷兰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伦勃朗,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铜版画。而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自画像》中的伦勃朗已经步入中晚年,轻皱眉头,脸部肌肉开始下垂、两眼间已有很深的皱纹,但双手插腰的姿态,依旧有神的目光,仍透露出倔强的性格和不凡的精神状态。

《儿童游戏》体现了勃鲁盖尔的魄力和巧思,以画家细腻入微的刻画功力,将这么多的儿童集合在一幅画上。世人对这幅画的作画动机有不少臆测,有人说勃鲁盖尔的童年一定不快乐,所以画中的儿童脸上几乎没有笑容,画面最右边甚至有一个孩子被人粗野地揪住头发;有人则主张画家是故意讽刺成人的幼稚和愚行,否则为何所有孩子都长得像是成年人的缩小版?

《牧归》是与《雪中猎人》同一系列的作品。大约在1565年左右,勃鲁盖尔按照季节顺序画了六幅田园式风景画,第一幅作品已失,留下来的五幅作品分别是《收干草》、《收割》、《牧归》、《暗日》和《雪中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