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文静的小女孩在一旁观看着,她身著是岜沙苗族女性的典型装束。进入寨子的路是这样的宁静
在贵州地图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的从江县恰好位于全省的东南角,贵州与广西交界处。都柳江自西向东流过,两岸青山夹江对峙,从江县城就建在山与水的间隙,形成狭长而起伏的城区。都柳江不但曾是交通要道,还是民族大迁徙的走廊。在从江这座江滨小城,无须走出城区,抬起头就能望见附近山寨里的七彩鼓楼。这种形似巨杉的奇特建筑为侗族所特有,并被视作侗乡侗寨的标志。从江的侗族文化格外厚重,投入旅游开发的景点也大多为侗寨,但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却是一个苗族部落-----岜沙。 岜沙苗族部落仅2000余人,分住在贵州省从江县都柳江边的月亮山中,由掩没在茫茫然林海之中的5个寨子:大寨、宰庄、王家寨、宰戈新寨和大榕坡新寨组成。时至今日,岜沙苗族部落依然与现代文明有些格格不入,它总是与“净土”、“神秘”、“原始”、“原生态”之类的词语形影相随,岜沙人世代传承的习俗与信仰则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枪不离身的男人、古代武士的装扮、崇拜太阳的部落、奇特的成年礼、爱护树木的传统、生死轮回的观念、神奇的祖母石……。 三年前的3月29日清晨,我们自从江县城出发,驶进321国道边的岔道,经过7公里的连续爬坡山路之后来到岜沙。岜沙在苗语中意为“草木繁盛的地方”,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在淡淡的晨雾之下,公路边的岜沙大寨透着那神奇的氛围。


在通往大寨的路边,两个岜沙苗族儿童玩耍着用木头制作的“三轮车”,虽然工艺有些粗糙,但这辆车包含着多少他们父辈的爱,同时也可看出岜沙人的智慧。

一个岜沙老人走过,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宰戈新寨则紧挨着大寨,也离公路不远,从公路上下去,要经过这绿树之中的小门。

宰戈新寨建在森林包围的山坡上。

进入寨子的路是这样的宁静。

路边上有不少木制的粮仓和晾晒农作物的木架。

一个岜沙男子在用自来水清洗饭锅,他是岜沙苗族男子的典型装束。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宗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

这个瓦堆上晾晒的应当是岜沙妇女的饰物。

一个岜沙苗族姑娘站在屋旁微笑。岜沙妇女着装也极为精美,衣裙上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在节日庆典时,配以银项圈、手镯,十分耀人眼目。

抬头看见房屋的楼上,一个岜沙姑娘不知在打量着什么,挂在木杆上的东西,在无声地述说着岜沙人的生活。

几个岜沙小孩在寨子中玩着他们的游戏。

寨子的一角在弱弱的晨光中,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公路边树林下的菜地中一个岜沙妇女采摘着蔬菜。

公路边有一所小学,岜沙五个寨子的孩子都在这里求学,因居住分散,上学的时间较晚,此时还不到九点钟,到了学校的孩子都在玩耍,不少人在教室楼边的栏杆边观望着。

走进一间教室,看到两个小女孩在剌绣着什么,这也许是岜沙苗族的一种风俗,也反映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操场上一群小女孩在欢快地游戏着,透过发绿的柳枝看过去,好一幅春意盎然的《童趣图》!

这一个文静的小女孩在一旁观看着,她身著是岜沙苗族女性的典型装束。

几个衣著岜沙苗族盛装的姑娘紧跟其后。

走在最后的是几个年纪稍长的岜沙汉子,他们扛着粗粗的木棍、抬着绳索,手里拿着火枪。 岜沙男子尚武是有历史文化背景的: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岜沙男人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