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活。随着围成的圆缩小,加上鱼本身的重量,所有的精华沉底到最后才被捞上来
自古以来,东北一带都是渔猎民族的地盘。这次到东北来,也很想亲眼目睹这风采。 看完雾凇后,我们马上离开曾通屯。因为到查干湖的过程有点费劲,要不断的换乘。首先我们搭吉林到长春的高铁,在从长春转车到松原,再从松原坐班车到穆家或打渔场,最后包车到湖中央的冬捕现场。 明天就是元旦,车站里有很多回家的游子。抵达松原的时候,夜幕低垂。我们在车站附近随便找了落脚之地。房间干净但是空间很小,不过如果暂睡一宿倒也无所谓。诡异的是,我们洗澡的时候,发现水特别烫,到前台问调水器坏了,冷水用完了。没有冷水的事情我还是头一次遇见。明天是假日,工作人员说这件事只有老板能够处理,可是老板不在,不如建议我们不要洗澡呗 松原是吉林省内的蒙古自治区,之前听说过当地人不太洗澡,可是我们南方人爱洗澡啊。最重要的是,到了查干湖打渔场的旅馆都没有淋浴间的。如果今天不洗,回来恐怕要变成一条咸鱼了。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回房,不久后,调节器又正常了。洗澡过后,终于可以高枕无忧。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买了到穆家或者查干湖打渔场的车票,车票12元,穆乡到打渔场还有7公里路程,上车再补3元直达目的地。班车有早上1030,中午1230,听说还有下午1530的。不过车站没有电子大荧幕,售票员系统只查到下一班车的时间,所以无法确认。记得打渔场在北湖,南湖是个风景区,冬天没啥看。南湖与北湖距离20多公里,如果买错车票,从南湖包车到北湖费用大概300元。 车子行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后,便抵达打渔场了。车上大部分是当地居民,游客并不是很多。我们下车后,一位大姐向我们推荐她家住宿。房间宽敞,足以睡五个人,房内还有餐桌,我们便答应住下。火炕是古人的智慧遗产,它简化了蒙古包升火的操作方式,在严寒苛刻的条件下更有效的传达热量。可惜的是,我们的房间紧挨着厨房,高效率的热量传达导致我们宛如烤在热锅上的蚂蚁,被烤着睡着。在东北的这一段日子,这是唯一感觉难受的火炕。 放下行李我们到镇上走走。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查干湖冬捕名气大震,加快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小镇不大,只有几条井字形的马路。镇上各种旅店与宾馆,不过住宿条件还是比较一般。整个小镇几乎没有淋浴间,室内带有卫生间,就是有自来水能认真洗漱和上厕所的那种。



隔天醒来,我们到湖边找车子上冰。来东北已经有一段日子了,为啥还是辣么冷?北风嘎嘎吹,不信你看一路上有多少风车?

查干湖(简称查chǎ 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人自治区。 查干湖,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的湖。每年的冬季在冰封的几十公里湖面上,在严冬二三十度下,蒙古族开始在湖面上打眼下网,用人力与马力的保持着传统的渔业方式。他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渔猎部落。在这个机械化的年代,他们依旧保持最原始的人力与马拉绞盘来执行任务,不带任何现代工业色彩。

查干湖 2008年查湖冬捕奇观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以一网16.8万公斤创下采用原始方式冰下捕鱼量最高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每年12月28日开始冬捕旅游节开幕仪式,维持两个月左右,这段期间每天都有冬捕。我千里迢迢排除万难来到这里,也就为了看这个流传在冰封雪地的千年技艺,这个极具传统色彩的渔猎民俗。开湖捕鱼当天有“祭湖醒网”仪式,一群人穿上传统蒙古族衣服,祭拜湖与天地,祈求今年丰收。开幕前夕与当天会开冰捕鱼,在每网数万斤的鱼中,选出当天最重的鱼,称为当天的头鱼。头鱼享有寓意吉祥的好预头,历来都是游客争抢的“彩头”。2015年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的头鱼拍出 78888元的天价,是2014年成交价的两倍多。 开幕当天吸引了10万余游客,不是一般拥挤,我果断避开高峰期。

早晨湖边很安静,我们一直找不到上冰的车子。我们边走边拍,差不多10点钟,我们在路上遇见一位司机,报价100元,果断上车。饭店报价介于200-300元之间,之前看过攻略说饭店有提成的,看来是真的。 渔工们凌晨5点钟就出发,他们分成三辆马车上冰准备作业。每天渔场会有4张网出发捕鱼,每张网的渔老大称为渔把头,蒙古语为英雄的意思,每组渔工多达60人,包括鱼把头1名、二下手1名、跟网人12名、打镩8人、扭矛、走钩各4人、小套(小股子)20人、送旗(灯)4人、打更2人、车老板3人、其他杂活等共60人左右。 约半小时后就能赶到下网点,然后渔把头按人员技能、素质及体力等情况负责指挥整个过程,便开始人凿冰窟、人工布网、穿杆引线、铁钩矫杆、马拉绞盘等一整天的劳动。他们要在捕鱼现场周长两千多米,覆盖面积约在8平方公里左右,下重八千六百公斤的巨大捕鱼网。他们先定位“下网眼”,然后朝两边的冰面上打很多个洞洞,再把渔网沉到水里,最后在“出网眼”汇合,收网。“下网眼”和“出网眼”的距离是渔网围成的圆的直径。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活。 下网的地点每天都不一样,下网起网的地点由渔把头决定,赶在天亮前抵达目的地。司机很熟悉路况,不费九牛二虎之力就找到下网的地方。看到点缀着远方的小黑点,就知道我们已经抵达冬捕现场。

他们在厚达60公分的冰层打洞,凿开一个2x1公尺的长方形冰洞,这个洞是用来下网用的“ 下网眼”。人工打洞3人一组,一个打洞,一个掏碎冰,另一个休息,一个方向的网至少2~3组人。打洞的工具是一个“十字架”,“十字架”的脚是一个很大的尖头金属凿子。“十字架”的横梁是手拿的部分,提起来,凿下去,冰就碎了。这家伙相当重,宝宝提不起来。

接着在离开大约15公尺远的地方打一个直径30~40公分的导网洞(称它为A洞),再从下网眼穿进一根超过15公分的细长竹竿,竹竿的尾端就是拉着一条水线、大绦和渔网。大绦是整个渔网最结实的受力线。人控制穿杆走向,穿杆带动水线,水线用来找大绦,大绦带渔网。在冰层底下穿到A洞。

但是竹竿并没有从A洞被取出,而是在同样远的距离,又打了另外一个B洞。人工用铁钩子伸进A洞,挂住穿杠并且控制穿杆的方向,让它在冰层下带着水线依次穿越到达B洞,后面接着还有CDEF洞。5个小时内必须凿150个洞 等到水线通过第一个导网孔,工人就能通过水线把大绦拉过来。当堆成山的渔网逐渐向两侧下到水中展开,网入水越多阻力越大,人根本拉不动,这时候马拉绞盘就必须上场了。绞盘放在导网孔的上方,绞盘上面的黄线应该就是从水里拉上来的大绦。从一匹马、到两匹马、三匹马转动绞盘,拖动大绦,大绦就把网拉到这个导网孔。而这只是其中一侧,下网眼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方向也走网,两侧的网各自形成一个半圆形,最终在“出网眼”会和,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



中午1230开始收网,出网时候,冰层底下水随着出网口渗透出来,浸湿了我们的鞋子。尽管如此,每个游客依然充满好奇心围观。这时候有人开始在湖边卖鞋套,有的甚至缴付了100元直接到正对面的卡车上,以霸占个好的摄影位置居高临下。可是后来游客被公安赶了下来,卡车也被赶走了 渔工们首先从水底把穿杆拖出来,接着把水线拖出来,最后再把大绦拖出来。







两个小时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围成的圆缩小,加上鱼本身的重量,所有的精华沉底到最后才被捞上来。出了一段网后,渔工们还必须把网子里的鱼扔到旁边的小拖车里,以减轻渔网的重量后才能继续收网。所以压根儿不必抢,留到最后的,必定是最好的!







【交通】:吉林到长春高铁,长春到松原火车,松原到穆家/查干湖打渔场大巴,查干湖到冬捕现场 100元/车 【包车师傅】: 查干湖关东渔王右侧 【住宿】:三人炕 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