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每天在海上混的,必须得找个海神护佑心里更能得到慰藉,就是他上书朝廷重修天后宫,才有了现在的天后宫
辗转几个路口,我们终于来到了天后宫。 妈祖,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 妈祖是海神,渔民们都想祈求风调雨顺,所以在沿海地区有很多妈祖庙。 宋元时,泉州是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妈祖文化传播到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从而由漕运传播向全世界,影响绝对不亚于手持三叉戟的西方海神波塞冬。 明清时,海禁政策让泉州港不复当年繁华,泉州人民只好漂洋过海把钱赚,所以妈祖文化在台湾、日本、东南亚更加流行。泉州也叫”温陵“,所以台湾至今有个巨大的妈祖庙叫”温陵妈庙“,就在位于国华街与铁延平街交叉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作为一个北方大汉,这还是我第一次来到妈祖庙,第一印象便是各种彩饰都是红色。虽然是大清早,可是这里已经熙熙攘攘。 民谣说妈祖“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这行头就是再典型不过的湄洲女造型啦。 所以各种传说中妈祖总是一身鲜花着锦,分外艳鲜。所以大家都说妈祖爱穿红,自然妈祖庙也就都是红色的装饰。 我想妈祖娘娘若是真的,一袭红装的她凌波微步滑破碧蓝的大海上,飞奔救人的场景一定很美。 在我小时候读过的神话里,妈祖不论是海上救生、还是降服神兵,每每默娘施法总是会伴随”一道红光“……

妈祖林氏默娘,是北宋莆田县湄洲岛之民女,妈祖父亲林愿, 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妈祖的妈妈王氏将生她的时候各种祥瑞降临,我不说你们也知道,其中必有一道红光。更非凡的是,妈祖从出生到满月都没有哭过,所以爸爸给她取名林默,百姓也叫妈祖默娘。 像每个故事一样,林默姑娘自然也是天资聪慧,上通天象,下晓水性,还懂药理,经常预测天气以告诉大家今日是否适宜出海,又可以为病人熬制汤药。 因为湄洲这块地方的海里礁石多,又是港口,所以常常有船遇难。风浪无情,但林默姑娘练就一身好水性,又能驾船如飞,自愿担起海上救援任务,哪里有呼救,那里就有女侠的身影,经她救起的渔民无数。


踏入天后宫正门,转身就可以看到有一个木偶剧团,似乎是长驻这里的。打听了一下,似乎每日都会有木偶表演。


外面香火鼎沸,槛内祭果璀璨,看起来很诱人。

海神妈祖,来这里祈祷的人我想应该没有祈求荣华富贵的吧,更多的是保佑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吧。愿法力无边的妈祖大人可以保佑风调雨顺,百姓可以安居吧。 踏入宫内,可以看到妈祖像。披霞麾凤冠的妈祖,低眉俯视,仿佛俯视着着整个大海,也仿佛注视着芸芸众生。

在我们陶醉在能工巧匠把庙宇修建的这么标致的时候,忽然感觉人头攒动,大家都往同一个方向奔去——原来木偶剧开演啦。 为了保持一个业余摄影狗的职业操守,我赶紧借此良机,拍下了这张画面中鲜有乱入路人的照片。

拍完照片,当然赶紧跑过去看木偶戏。 提线木偶,它有个更邪魅狂狷的名字叫“悬丝傀儡”,粤语管它叫"扯线公仔"。而这种木偶戏的就源于泉州。 泉州人把他叫嘉礼戏,这个嘉礼就是我国古代的五礼中的一个。五礼就是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 所以每逢大喜的时候古时泉州人民经常一起看木偶戏,我赶脚跟现在大家高兴的时候一起看场电影差不多。

不过这种传统的木偶戏一般都是用闽南话来讲,这部也不例外,所以一直边看边点头边给叶小梦讲戏中故事的我实则是在装逼,其实我是完全听不懂的。

当时耳中完全是QIA GA GONG XIA JU QIE的各种闽南腔…… 完全听不懂,为了装逼给小梦讲故事,我猜这一幕应该是《四海龙王祝寿》,是给天上诸神看的。 我猜台词大概是是“龙王大人,祝您生日快乐,身体安康,万事如意,一定保佑我们风调雨顺哇!”

第二幕,美女登场,我猜这一袭红装应该是林默娘吧。

最后一部是扇贝妹子大战乌龟男的故事,知识有限没有联想出原本的故事,说的可能是蚌妃和鬼将军的故事? 中间乌龟的脖子一下子变得超长,甚是惊喜!



这几个小朋友看的太过瘾,已经趴到台上了。

台前虽然只有几部木偶,但是木偶要很多人配合,各种乐器和工作人员紧密配合才能呈现给观众最好的体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老哥还是幕后十年功更为辛苦。

木偶演员非常卖力,我觉得叫他们傀儡师更加有格调。

你别看这木偶似乎只有几根线就能把玩,实际上他们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有些厉害的傀儡中还有液压装置,各种齿轮来完成大力动作。 操作起来也不容易,能将各种力量反馈运用的如鱼得水,熟练的完成这些动作我觉得至少要有个几年的硬功夫。

懂的朋友都知道,其实这些傀儡师都是非常厉害的,在二次元世界里是这样的。

泉州的天气和深圳的很像,一样都是变幻的很快,早上还是阳光普照,这会儿又变得云雾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