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檀硐,一个睡着了的古村 这个标题源自于我直播黄檀硐古村的微信,事后主办单位将大家的微信串成一篇文章时还沿用了我这个标题,直白,大俗大雅。 说它是睡着了的古村,是因为2007年才被人发现,以“村古、林茂、水美、石奇、硐怪”十个字入选中国首批景观村落。

黄檀硐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城北的一个山旮旯里,始建于宋代宝庆年间,因山坡有一片黄檀树林,又黄檀树林上面的悬崖峭壁有一洞穴,故名“黄檀硐”。

接通知,26日8:35乘车前往黄檀硐村,估计上车后工作人员没点名,把我们俩落下了,好在随后工作人员给我们联系出租车追赶。 落单之雁是孤凄的,也是幸运的,我们可以叫司机随时停车取景拍照。 这不,我见前方有块“仙境观景台”的牌子,赶紧使唤司机停车。

果真是处仙境,四周群山环抱,远处梯田如练。正值灌水时节,稻田如镜,我以为误入了元阳,或是龙脊。

到达黄坦硐水库,我们弃车步行,沿着当年黄檀硐村先民所走的古道前行。

古道是条窄窄的山路,旧时若想进得村来,就得像我们今天这样爬很长的山岭。

不过,为了方便游客,古道如今铺上了厚实的石板。沿此路去村庄,需步行1个多小时。

去黄檀硐村并非只能这么自虐,还有一条便捷的公路直通村庄,稍后会提到它。 有美丽的山水作伴,我并不觉得路远。

眼前的黄坦硐水库,完全就是九寨沟的复制版。

湖面异常宁静,静得连蚂蚁爬行的脚步声都能听见。

偶尔有一两只水鸟低低地飞过,才打破了宁静。

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山染绿了水,水洗绿了山。 山影倒映在水中,如梦如幻。我太俗气了,竟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它。 我已写不出它的美,我的笔力不及它的十分之一。我只得在心里说,它是美的,美的。

寻访黄檀硐并非易事,一道山路,九曲回旋,这隐藏于浙南崇山峻岭中的拙朴山村,恰似陶渊明居住的山村,显得那么不愿被人造访。

沿山路而行,一潭、一瀑、一溪、一碇相继呈现,我们或静坐,或濯足,或捡块小瓦片扔几个水漂漂。

穿过一片竹林,耳边传来隆隆的水声,这是一条瀑布,水流直泻,迸珠溅玉,响声如雷,名曰:西龙瀑。

瀑下石潭深不见底,潭水碧绿,毓秀清幽。

往上攀登一段“之”字形的登山道,眼前一座石磊拱形寨门挡在眼前,这便是黄檀硐村的西寨门。

寨门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西寨门是旧时黄檀硐村的主入口,先民就是从这里进入山谷找到栖身之地的。 此后黄檀硐先民又开辟了两条古道,一条是通往乐清白石的南寨门,一条是通往虹桥四都方向的,均在险隘处垒设寨门,以御外患。

黄檀硐村的东西两端是悬崖绝壁,百米高的岩壁上有数个奇洞,村西的半山腰还建有一座古寺。拉着长焦镜头拍了一张,并没有登上去。

一番穿云破雾后,眼前豁然开朗,我们闯进了一个宁谧的世界,一个山坳中的村落犹如时钟停了摆。

黄檀硐历经700年风雨,不受尘嚣的干扰,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属难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个未受伤害的古村落。

村西口的溪畔挺立着两颗连体的古樟树,有人说这是两个闺蜜,我更愿把它看作恩爱的夫妻。

隔溪是一座卢氏宗祠,它是卢家人的心灵中心。

左右两溪汇合直贯村心,水瀑多姿。

村舍前后岩峰耸立,巍峨挺拔。山壑间杂,竹木葱茏,浓荫蔽日,绿色屏障着环绕村庄。

丛丛竹林分布在山谷里、石硐前或清溪银瀑畔,妙境叠出。

村落由寨门、村口、街巷、沟溪、宗祠、院落构成,形成了“两溪穿村,石桥横卧,巷道纵横交错,院落毗邻相接,寨门险要狭窄”的肌理形态,整个村落的选址和布局,堪称中国古代聚落选址的典范。

已近中午,看见了三三两两的炊烟,正袅袅地从烟囱飘出。 炊烟待人归。这一刻,我突然感觉时光被凝固。发呆中,同伴们已经端起长枪短炮,一阵阵的咔嚓声,把我惊醒到了现实……

高处俯瞰古村落,只见民居清一色是青瓦背,山色及石墙、木板壁的古屋浑然一体,其完整性和原真性实属罕见。

一座座只有旧照片中才能找到的江南古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溪岸上,恍惚间会让人以为沿着时间之河,倒流到了明清时代。

民居多为三合院,从个体院落看,建筑主体多坐北向南,两侧为厢房或辅房。院墙多为原始石块叠置而成,浑厚、封闭。院落大门有门楼,并有石雕或石刻。建筑材料都是山里的原木、山石及少量的砖和白灰。原木和山石都保持着它们环保的本色,弯的就让它弯,糙的就让它糙,无脂粉气。

从群体布局看,古民居高高低低地建在向阳山坡上,随周边山势的走向而蜿蜒,没有刻意。

石级台阶在民居间折上或折下,形成夹道小巷,两侧为一块块重叠在一起的原始山石墙,时而闭塞,时而开敞。

走进民居,石头墙呈层叠状,像是千层糕。楼层以一层居多,偶有二层的。

风雨剥蚀,石呈黑褐色,因而就有了古旧的模样。若说是云贵一带藏族的建筑,怕是无人生疑。

土灶,土垒,屋内的用具让我有恍若隔世的穿越感。

村里的耕作方式仍是原始的,虽没有凿木取火,但尚属刀耕火种。

阳光底下的黄檀硐村,显得很寂静,没有鸡鸣狗吠,更没有机器的轰鸣声,小溪边老阿婆槌锤衣服的声响也没能打破山村的寂静,我们仿佛踏进的是一座睡着了的村落。 但这又是活着的古村,户户有人烟,我们要看的不是人被赶走后腾空了的僵尸。

在村中转了几条巷道,偶尔遇上几位老者,他们神色淡然,布满沟壑的脸上写的是古旧。他们没有浮躁与奢望,坐在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门前,享受着无欲的悠闲时光。见我们这种带着“打鸟炮”进村的,会熟门熟路地告诉哪儿最出片。

这座老屋里,住着我的老祖母,在她身上有着说不完的老故事。

古墙的缝隙里深藏着岁月的沧桑,乡愁不免从内心里泛出,烦躁的心顿时温婉恬静下来。

幽静的古村在历史的长河里,究竟存在了多少个年头?

石墙菱形交错的砌法着实很有美感和设计感。石墙、花格窗及顽强生长的墙草是这个古村的主基调。长满苔藓的石墙上,传来了一股千年的气息。

处处都是小景,苔藓、绿叶及无名的小花,充满禅意。

凭借独特的封闭环境,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袭后,留下了数量众多、保存尚好的老房子,因而今天我们才得以有幸跟它见面。

走马观花之中,有几处民居大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东不大宅”,建于清代,整体建筑正屋五间平房,两侧楼阁厢房保存完好,门台额匾“竹苞松茂”旧迹依在。

一处是“龟伴园”农家乐的房屋,属清代建筑,为一座大宅院,其厢房二层为青砖白灰所砌,正屋中堂的3爿雕木门扉古色古香,每爿价值均不菲。

奇特的是有栋二层老宅上还刻有英文,是阳体刻法,于我看来,更象外星文。

还有一栋老宅的墙上刻着古诗“桃花红陌上”,看上去是很有文学造诣的山村人家。 小小山村,不可小觑啊。

村内古宅院落还有下垟大宅、卢文周家宅、二进屋、卢福涛家宅等多处,它们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木刻、窗花及雕饰。

村庄目前仅存西寨门与东寨门,这是通往东寨门的小道,见寨门尚远,我便停止了捜寻,回到大队伍中。

黄檀硐村除拥有优美的风光、古老的民居外,还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拥有从靛青提炼到印染工艺的“活化石”——夹缬生产最为出名,它是用于印制被单的,民间称之谓“夹花被”。旧时乐清一带姑娘出嫁,必须要有一床这样的夹缬被子陪嫁,否则就等着婆家奚落吧。

在开心农庄吃过午饭,我们要赶往西漈景区,就要告别黄檀硐了,然而,我却对黄檀硐村这个最接近“世外桃源”的小山村产生了一股眷恋之情。

车轮滚动了,回头向山下望去,村貌像一个织布的梭子。

盘山公路呈几个S形,似游龙从大山高处蜿蜒而下,游入垂直几百米以下的山凹里。

须臾,村庄越来越显得小,最后淡出了我的视线,此时,我才觉察眼角上有了湿润。这,不算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