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的正大门,相当大气,充满皇室气派。

正大门的左手边是售票口,瞧,还是挺多人在排队买票。

这是天坛的鸟瞰图,从图上看,整个天坛的范围巨大,面积达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

郁郁葱葱的古柏树,像极了守候在此的卫队士兵,更像是大自然的守护神。

仿佛像个仙境般的古树群,充满了神秘感。

苍天大树,郁郁葱葱。

正午太阳直射下来,仿佛带来了一片新生的景象。

此刻坐标,我在天坛1175.

穿过长长的过道,我们就要真正进入里面,一探究竟。

对于明清时期的这种皇家建筑,有莫名的感动跟欣喜。

精美壁画跟色彩鲜艳的粉刷漆画,完美而又令人动容。

这是斋宫正大门。所谓的斋宫是指皇帝进行斋戒的场所,在皇室的各种祭祈建筑中,都建有斋宫。每到祭天的前 3 天,都必须先到帝宫内独宿 3 昼夜,不吃荤腥葱蒜, 不饮酒,不娱乐,不理刑名(与司法有关事项),不吊祭,不近妇女,多洗澡,名为“斋戒”,又叫“致斋”。

斋宫

正大门上的石碇。

城墙威武气派,内沟以前是一条河。

俯瞰這城墻,气宇轩扬,相当气派。

猶如時光穿梭到明朝時期,一切都顯得那麼靜謐與肅穆。

走在公园里面,都能感受到的是一股万物天地,一身正气。

瞧见这石柱,雕龙刻画,令人肃穆。随处彰显帝王气势。

特色装饰花卉圖案,总能随处见到。

彰显帝王之气的黄色砖片,正氣卻又有韻味。

大钟,用于帝王斋戒时,钟鸣。

天坛的博物馆,里面各式奇珍异宝,帝王生平简介。外观大气,充满正气。

石桥门柱。

知道這是什麼嗎?我跟大夥普及一個典故:古代帝王以龙象征。古人语,龙生九子,九子本领各不同。瞧见这个了吗,这是六子赑屃(bìxì),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屃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房梁上各式瓷砖饰物,相当气派。

走進博物馆内,各式奇珍异宝,各种古玩,映入眼簾。

帝王之气。

極具特色的明清吉祥物。

穿過走道,進入“綠光之城”

犹如置身大自然的庭院。

各式古柏,安然伫立,为天坛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不断深入探寻,发现公园深藏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午後的陽光像是一道曙光,瞬間透過林間的縫隙

往前行走,往前探索。

穿过于此,我们将到达回音壁。

回音壁,它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的。

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往前行走就要來到了天天壇的核心景點:祈年殿。

各式石柱,安然于此。

落日余晖,照射在祈年殿的广场上。

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祈年殿它位于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泰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

就这样,一天的时间,我漫步与天坛公园内,感受着明清时期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着畅游于历史这条长河中,探寻着古代文化的精髓,用脚步丈量了文化的深度,也用所得的知识衡量文化的维度。天坛公园,值得你我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