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岭关位于密云县内,距北京128公里,以著名的白岭关长城为核心,分布在海拔916米高的燕山山脉上。白岭关长城,宛如巨龙横卧在燕山山脉上,驻足白岭关上北望可一揽广阔的北国风光,东眺可见“京东第一峰”雾灵山及南侧群峰,西临司马台长城。这段长城建于明代,全长约2.5公里。城上有城楼烽火台和将士居住的休息室。城下有城门,即白岭关,此为通往承德的必经之地,地势险要。白岭关口是这段长城的一道城门,是现存保存较好的关门遗址之一,规格上类似慕田峪的正关台,属于典型的山坳垭口式关门。

巴各庄小镇上可以看到望京楼和仙女楼,竟然有胆儿肥的驴友在爬,说实话挺替他们担心的。我们把上望京楼的计划又往后延了延,务求准备充分(其实是在凑个非常庞大的机队)。

望京楼往白岭关方向的第一座楼

裸露的白色岩石,这便是白岭关得名的由来。

1号营地距离长城大概需要爬40分钟-50分钟,山路还比较好走。

碧空映照着白色山石与城墙,关口已经遥遥在望,一代雄关。

山腰穿行抬头便可仰望七楼。

远眺可望雾灵山主峰。

六楼和七楼。

沿线都是自然风化的山体,专门派出一队人去寻找小水潭,那是最好的路标。曾经的小水潭地标已经不在了,大队人马继续往上爬,感觉上长城的路不止一条。

去望京楼方向还有几个保存额外完好的敌楼。

迎面扑来一堵极其工整的砖墙。

在关门外修整,没急着上城墙,这里是风口,被吹得人受不了,关口建在相对低洼的缓坡。

关门内拱向东开有一上墙通道。这个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一个关口了。

关门西侧曾经应该建有类似慕田峪正关台的敌楼建筑(三楼),可惜敌楼南墙现已被扒光,石基上裸露石芯。

登上关口,白岭关并不长,先向西走一段,再向东走。

佛郎机的孔槽。

六、七、八楼悉数展开在防线上。

攀蹬险崖向上可到达下一个敌楼,继续向西最终会跑到著名的王八楼,上升中两处断崖有危险,属于强驴线路,所以我不建议攀爬。

白岭关的最西端,海拔810米,是一段与山崖巧妙衔接的砖墙。

现在站在白岭关长城西起点,下面是白岭关西向东第一楼。

东西方向三筒拱,两隔墙将楼内面积分三份,其中的中筒拱较窄,隔墙开三券洞形成两砖柱构造

南拱内东向西拍摄。

面向关外的箭窗,设有佛郎机孔,非常有意思,士兵躲在这里射击太安全了。

西门非常小,小心被卡,奇怪为什么西门倒是成了缩脖子楼的规格,也许是再往西就到头了省点石料。

因楼顶不易攀登,顶层箭墙还是比较完好。

遥桥峪水库一角。

遥桥峪水库一角。

二楼,楼基稍有向北凸出,上建尖角硬顶铺房一座,铺房北墙与长城墙体平齐,三面皆开有箭窗。这种建筑形态在长城御敌战斗中作用能有多大不太清楚,自保应该问题不大,感觉更像是后勤上用来放物资做饭的。

木柱拆走,山墙悬空,岌岌可危。

回头关口处向东走一段。

关外是片开阔地,用谷子地连长的话说:这个大豁子,一个营守两个小时都费劲。

发现的第一座炮台遗迹。

看到一段保存完好的墙垛,很意外。

面向关外的墙体太完美了,表面十分平整。

五楼也是海拔745米,城台向北一半凸出墙体,在城台之上加盖了一侧的走廊,砖木结构的房屋,房屋四周设有巡视过道便于放哨警戒,这一点比二楼在功能上完善了一些,可能跟接近关口有关。

货真价实的明瓦残片,很有分量。

刚才关口附近高大墙体全部是青砖,到了六楼后墙体渐变成石块垒筑。六楼海拔750米,其西南角和房顶坍塌,空留一个大开间,猜想是自然坍塌的,因为楼上箭墙还那样完好,不像人为。七楼保存得还不错,只是附近的墙体坍塌成乱石堆了,我们就不去打扰它了。八楼目测海拔约900米,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敌楼,八楼是白岭关长城东1楼,位置非常重要,再向东山险阻隔与2里以外的孤独楼既不相见也不通达,只能依靠建在南山坡下的敌楼之间接力消息来完成烽火相传。

回程发现的第二座炮台遗迹。

第三座炮台,如今是座不起眼的小土堆,来回经过差点把它漏了。这样看来在关口的东侧至少有3座大炮台扼守着开阔地(关口西侧拆得太彻底了,不知道有没有炮台),3门炮的射角还相互覆盖,这配套火力,谁敢硬磕?

此处观风景还是挺不错的,纯属休闲,没有赶路的各种惶惶。

这段城墙的腰线非常优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