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暴雨下了太久,为了避雨也为了休息,我们磨磨蹭蹭,直到下午三点样子才来到了塔普伦寺,也叫塔布笼寺。 塔普伦寺是辄耶跋摩七世为他死去母亲盖的寺庙,很大,在里面走很容易迷路。与其他寺庙相比,塔普伦寺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可谓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除了建筑本身,更多的是大树,这些大树与这座寺庙一起,经历着万代的风风雨雨。 说到塔普伦寺,就不得不提印度对他的认养态度。一般而言,其他国家在对吴哥窟寺庙认养的时候,都是以砍掉大树、修复建筑为宗旨,但是印度针对塔普伦寺的认养态度则相对比较特殊:印度人认为,不应该去毁坏吴哥当时被发现时的样子,吴哥窟在被遗弃的500年间,这些大树已同寺庙融为一体、共生共息,所以印度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我们今天去参观塔普伦寺的时候,依然能看到各种缠绕在墙内外的树根藤蔓

门口的参天大树,一直是游客争相拍照的背景——殊不知,这大树,已经成为塔普伦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生息与共了。

进入寺庙之后的大树,在寺庙被荒废的500年间,其树根延续几十公尺,早已渗透至石缝的最深处;500年前,也许就是一颗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靠着顽强的力量,一直走一直走,得以生命的延续。

这被称为金银树,印度在修缮过程中,就是这样巧妙地用架子撑起了整个树根,以保证墙面不坍塌的同时,又保留了大树的原貌——之所以说印度的认养态度特别,是因为:这样的维修工作,其实是要比直接砍掉大树更有难度的。

我们看到外面的榕树须根,在里面白杨树树根的支撑下,得以蓬勃生长;而一侧的高塔,虽似即将坍塌的样子,也还仅仅依偎着两颗大树的树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树与树、树与建筑之间共生的力量,看到的是一种共生、依赖、平衡。

废墟有废墟的美,塔普伦寺拥有的,是自然的力量、是时间的力量;而尊重原貌、保留大树的维修方式,使塔普伦寺保留了吴哥原有的历史的记忆。漫步其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生的伟大、是自然的宏伟;庙宇再大、大不过自然,建筑再深、深不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