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初中的时候流行小人书,我在书店的时候买过很多,但其中有一本保留到了现在,书名应该叫清朝皇帝。对于那本书我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一直对于清朝时期的历史格外感兴趣吧。 赫图阿拉城

提到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清朝皇帝,想必大家都应该不陌生。那如果提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这个人,很多人应该不是很熟悉,他可是大清王朝的奠基者,虽说他建立了后金,但他也是清朝的第一任皇帝。今天我们就走进了努尔哈赤的出生地:赫图阿拉城。

其实以前就对于这个地方特别的向往和好奇,其实赫图阿拉城的美誉不止因为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出生地,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里曾是满族的第一国都。

来到赫图阿拉城主城区的时候刚好赶上了一场满族婚礼,值得一提的是这对新人选择了赫图阿拉城作为婚礼仪式的现场,这让一般看到结婚现场都是在酒店举行的我来说,格外新奇。整个老城区的古建筑上都挂满了喜气洋洋的红灯笼及红绸布。

来看看这位大婶身穿满足服饰,左手绸缎,右手扇子,然后在现场的音乐声中欢快的扭动身姿,好不喜庆。

如果不是婚礼跟拍师给我们说这是真人婚礼的话,我们一直以为这是一场因为活动组织的一场假婚礼。新娘在两位丫鬟的扶持下缓缓的走着,从红色的面纱下都能看到楚楚动人的新娘面容。

如果将镜头将镜头拉大一些,你就会看到走在前面的新郎。(各位单身男性看客感觉是不是很失望)新郎头顶貂皮帽,胸前绑着一大圈绸花,不过这样的姿势在以往的电影和电视剧里也出现过。

这个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家里的坐垫吧,不过在当地满族人的婚礼仪式上,必须要坐在上面,寓意着新婚幸福美满,牵手永远。

身穿民族的特色服饰,解下面纱后的新娘看起来格外漂亮。想必这张新郎新娘开心的耳边私语,应该击碎了不少单身狗的心吧。好吧,还是来聊聊赫图阿拉城的故事吧。

在赫图阿拉城的内城中部有一口水井,罕王井。井内清澈见底,清凉甘甜。据说努尔哈赤在此建城之时,军民都在此饮用井水,而这也是赫图阿拉城唯一的一口水井。

听说喝了这里井水能带来好的运气,我们的舒老师也要尝一尝。不过喝这里的井水有个说法,就是喝多少,打多少,不能浪费倒掉。随后我也尝了一口,井水还是比较甘甜的。

塔克世故居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努尔哈赤出生在这三座草房最正中的正房里,而这里也是现在游客来到赫图阿拉城必去的一个景点。

不过从整体的建筑也可以看出来满族民居的特点。不是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吗: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出在地面上。口袋房是东面开门,进屋之后往西走整个房屋就像口袋一样,这主要是为了让室内保持恒温状态,万字炕这样南西北三面相连的炕,这种炕不仅可以解决居民坐卧起居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很多的炕面,使室内温度提高。

在当地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其中以"三大怪"最具特色,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第二怪:养活孩子吊起来。第三怪:大姑娘叼烟袋。

看看我们的小刀子,是不是有一种酷酷的感觉呢?

观赏完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后,乘坐景区的观光车我们来到了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修建的清代第一所孔庙:文庙。这些建筑基本都是后期重新修建的,但是依然最大化的保持了当时的风格及特征。

这次来到赫图阿拉城的时候刚好也是初秋之时,古城内到处呈现的都是绿黄相织树叶,加上久违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自然声,让我们感受到了辽宁的秋季之美。

一路上小伙伴们也是个个脑洞大开,让我们的欢乐无处不在。

古迹斑驳的树枝上依然长满了倔强的植物,与周围茂盛的绿色景象浑为一体。午后的阳光通过树枝的细缝中洒在行走的路中央,空中偶尔的飘过几片早已泛黄的树叶。

带着乐兔一起游辽宁。

赫图阿拉村,原名老城村,公元1644年大清朝迁都北京后,称北京为“新城”,称赫图阿拉为“老城”,老城村因此而得名。

由于早上出发赫图阿拉城时间比较早,所以刚到中午的时候我的肚子早已咕咕叫了。不过刚好我们一路行至到的赫图阿拉城外的村子内有一处农家乐,在这里我们品尝到了著名的菜品:满族特色八大碗。

这才是最正宗的小野鸡炖蘑菇。

口味最纯正的猪脚。

熟悉的红烧狮子头。

换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吃的是相当丰富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品尝满族菜系,味道真心不错。

享受完丰盛的午餐趁大家休息的时候,我也赶紧拿出自己的小飞机在空中俯视这座城,记录下赫图阿拉城的美景。

村内整齐划一的房屋建筑绝对是一大亮点,在这座人口不到2000人的古老村落里,人们都以这片土地曾经为努尔哈赤的传奇经历感到自豪无比。周边磅水,农植物产业丰盛,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充满了简单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