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推广建设让扬州成为繁华之都,而扬州的筑城历史却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广陵王,广陵城的建设趋见稳固。而汉代广陵城的建设者是第一代广陵王---刘胥。 如今他的墓葬由高邮天山被迁移至扬州城的蜀岗山上,而当年的广陵城就在蜀岗之上,至今保留夯土城墙,重新安葬蜀岗也是让这位王侯荣归故里。

刘胥死后,葬在高邮天山(神居山)。其墓葬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为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天山汉墓发掘结束后,将全部构件迁至扬州市区东北郊象鼻桥以东高冈复原陈列,建立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说其为僭越规模的厚葬,是因为其墓葬采用了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 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而刘胥墓内出土的金缕玉衣正说明了这种僭越的墓葬规格在汉代后期非常普遍。

刘胥墓中的由等级较高的楠木垒成黄肠题凑,结构细密,俨如方城。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也就是黄心的柏木或金丝楠木;“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用黄心柏木或楠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墙。使用"黄肠题凑",一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黄肠题凑"葬制在西汉初开始出现,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刘胥夫妇的两座汉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玉器、铜器、漆器、陶器、木佣、车等器物。出土的随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制作非常精美,特别是漆塌、木履和成套的浴具为汉代考古少见。

迁至蜀岗山上的两座汉墓,像是在诉说着两千年前广陵城的繁华生活。其繁荣得以支撑起广陵王死后世界的辉煌,得以重现两千年前广陵王宫内贵族的生活起居。 正是这一代代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扬州城得以在唐宋时期树立起“东方第一大港”的华丽称号。 也正是这样的文化积淀和繁荣市井吸引了一批批的外来使节前来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