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台宅第是扬州古运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九十九间半的书香气不仅为中国培育出了”吴门四杰“,也...
在扬州,有一座院士博物馆,两院院士群体,是扬州的一笔文化财富。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吴门四杰”。


吴引孙其弟吴筠孙,在光绪二十年殿试时得二甲第一名,也曾任湖北荆宜道台。 吴府门厅内高悬的“传胪”金字匾额为吴筠孙手书,这是其人生的得意之作。 在科举的最高层次殿试之后,皇帝传旨召见新考中的进士,依次唱名传呼叫“传胪”,这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耀,也是光宗耀祖的不凡经历。


整个宅第为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原有房九十九间半,现今仍保存有86间。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细,保存完好。宅第以浙江建造法则为基础,又糅合了扬州传统的建筑风格。

吴氏宅第的“爱日轩”现辟为“吴门四杰”展厅。两侧对联:“夜灯咏史虫吟草;朝几研书獭祭鱼”。意为,朝夕研读,如吟草的昆虫一般的勤奋好学,像祭鱼的水獭一样的问经求典。 正是这样充满书香气的宅邸里,走出了饮誉海内外的“一门四杰”(吴筠孙的孙子辈)。 “爱日轩”楹联字取伊秉绶截字。扬州历史上有三位文章太守,欧阳修、苏东坡、伊秉绶。 伊秉绶不光字好文章好,还是美食家。伊秉绶老家福建丁州,有一次伊秉绶在老家宴请宾客,上了一道炒饭,宾客都夸可口,问太守饭何名,太守曰:扬州炒饭。扬州炒饭便在福建流传开来。福建人外出打拼将扬州炒饭传到了全世界,扬州炒饭就这样蛮声海内外。 哈哈,扬州炒饭的名号也就是这么传播出去的,还要多谢这位杨州太守。


在清末的宅邸里一般都少不了西洋建筑,收洋务运动的影响,“西学东渐”的风气也发展到了建筑上,吴氏宅第里的这座马头墙内的洋楼是用以接待外国商客,后因辛亥革命爆发,此楼即遭闲置。

吴府内的书香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那就是扬州地区最大的藏书楼---测海楼。 楼内藏书最多的时候,有24万多册。分经、史、子、集、杂著,丛书七部四十七类。 从古至今,历史上的藏书楼多跟“水”有关,“测海”两个字的偏旁都是三点水,都跟水有关。因为书是纸张做的,怕火,用水命名藏书楼,就是取其灭火避火之意。 测海即瓠瓢测海的意思,在《汉书》里面的记载为“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劝勉吴氏后人要谦虚好学,同时也要有测海的勇气。

“测海楼”原名叫有福读书堂,取有福方读书之意。 吴府是培养人杰的福地,吴氏后代从“有福读书堂”走出来,没有辜负前辈希望,一门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吴门四杰“指的就是吴征铠、吴征镒、吴征鉴和吴征铸,其中有三人是院士。

吴道台宅第是扬州古运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九十九间半的书香气不仅为中国培育出了”吴门四杰“,也将这种”有福方能坐读书,成才未可忘忧国“的精神留给了扬州老城,留给了中华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