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
从双龙桥沿着白团公路开十分钟就到了团山古民居,相比人潮汹涌的建水古城,这里就是个比较小众的地方。关键它还是个活着的古迹,因为里面还是有居民居住的。虽然旅游开发不多不少会影响到居民的原本的生活,但始终还有很多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值得一看

一天只开两班的建水米轨小火车的终点站,很多人坐小火车,过年期间根本买不到票。小火车很精致,之所以叫米轨火车,是因为它的铁轨间距只有一米。木质的车厢显得十分古朴,停在终点站的时候其实是可以上去拍照的。

建水这条米轨铁路是法国人100多年前建造的滇越铁路的一部分,沿着红河谷通向越南海防,通往大海。当时主要是用作云南的矿产外运。可以说建水古城的发展和兴衰都是围绕着这段历史。在建水看到各种展览的老相片,都和这段历史密不可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网了解这段历史。

进去团山村之前有个很大的池塘,镜子般的水面。

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现存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寨门3座,寺庙3坐,宗祠1座,祖茔1座,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考察中国近代地方民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6月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

斑驳的民居自有它的历史,每间都有它曾经光辉的一面,和旧时声名显赫的主人。

随处可见的高墙深院的大府第,这家叫司马第。重要的是据说这家人是目前本村大户里唯一不姓张的人家,而且,又据说,祖上曾经贵过(当官)的主人家和村里其他祖上曾经阔过(经商)的张氏之间积累了颇深的矛盾。看来,再小的人群里也有江湖恩怨......


整个团山民居还是足够大,相比建水古城里面的朱家花园,在这里逛要休闲自在得多。

每间古民居都显露着中国古代的风水格局,虽然现在有几分破败,但蕴含其中的讲究却是跃然眼前。随处可见墙上那写着有关家风、家声、信义礼智信等教育子孙的警世格言。


村子里闲逛的老人


当地居民在编织草艺手工品

很喜欢这样破旧凌乱的古旧味道,居民的生活杂物就这么堆放着。这就是生活气息,就像自己回到老家祖屋时,看到自家若干年前的一些旧物的感觉。

这是团山最有名的张家花园,规模仅次于古城内的朱家花园。这家的主人解放前当过乡长和地下党。相比修葺过的朱家花园,这里更原风貌些。

张家的宗祠,祠堂的讲究大都如此,前有照,后有靠,正面挖一口深塘,把泥堆到祠堂后面,后面种植遮阴的细叶榕,寓意着福荫。这在广州的沙湾古镇的大祠堂也是常见的风水布局。


秀才府,主人家是一对秀才兄弟,不过在清末那个乱世里,两人弃文从商,算是儒商吧。秀才兄弟在建水开设天吉昌商号,主要经营个旧出产的锡矿产品,但自己家里还是以“秀才府”为名,看来骨子里还是以文名自傲。

现在的团山村正在开发4A级景区,第一步就是把原来挤满了大宅子每一个房间的村民搬迁出去,计划在村子旁边另外建造一个新村,村民搬入新村,老宅统一做旅游商业开发。据说原本大多数村民都很愉快地签订了搬迁协议,但后来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新村火柴盒楼房的建筑设计很难令村民满意,于是新村的建造不得不半途停了下来。 不过这个问题终究是可以解决的,对于大多数不那么具有审美趣味的村民来说,搬离没有现代化厨卫和五通设施的大杂院其实是一件喜闻乐见的好事,对古建保护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仅仅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居住在古建里的人、古建里的生活形态、人在生活中所凝结的社会族群文化,这些才是村落的内在灵魂。如果所有的村民都搬走了,每一栋大宅门都修整一新(或者更高级更专业一点修旧如旧)成为对外展览的“博物馆”,或者出售旅游商品的店铺,那么这个村落会不会就此变成一个失去活力与灵魂的华丽空壳?我有点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