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杭州是一个因河而兴的城市。完善的运河水利与航运体系,是“钱塘自古繁华”的基础,也是城之命脉。运河千年流芳,读懂“黄金水道”大运河,便读懂了杭州。 秦初置钱唐县,县治在灵隐山下(一说在半山)。在“吴越争霸”百尺渎的基础上修建陵水道,苏州可以直通钱塘江,即今天的上塘河。 据秦始皇南巡系舟宝石山的传说推断,行船在海湾南侧靠人工拉纤转过吴山岬角,再折南至凤凰山的柳浦进入钱塘江。 很长时期,杭州只是吴郡郡治吴县(苏州)与会稽郡郡治山阴(绍兴)中间的山中小县。东汉时,华信在中山路筑海塘,使得西湖与江海隔绝。 南朝刘宋泰始年间(465-471),钱唐县治自柳浦(328年)向北拓展到今鼓楼一带,并设置"新城戍"兵营。 隋朝,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浙江西端经由洛阳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东端利用运河延伸段杭甬运河将商路延伸至明州,通向大海。 城北运河两岸热闹非凡,出现了“十里银湖墅“和“北关夜市”。杨素将军修筑了最早的城墙,杭州通江达海,成为两浙交通枢纽。 唐代,宋璟、崔彦开沙河,以泄钱江潮水。李泌建石函桥设水闸,引西湖水入运河。白居易筑堤蓄水,水多时通过石函闸放水入上塘河,水少时通过运河引临平湖水补充。 唐代,清湖河作为城内的水运主航道,武林门一带成为货物的集散地,清城北和城南形成了两个规模较大的草市。杭州丝织业迅速发展,杭州生产的柿蒂花纹相当出色。 城南江干地区成为对外贸易的码头,海船在明州改小船,走浙东运河再从钱塘江入杭州。 五代时,杭州成为吴越首府,专设“都水营田司”“撩浅军”管理运河水利事务。北河道成为城东护城河(今东河),南河道(龙山河,今中河延伸段)在白塔处入钱塘江。 钱镠组织20多万兵民,修筑捍海石塘,成为阻隔城市内河与江海沟通的一道屏障。 910年,置龙山闸(今闸口)、浙江闸(柳浦,今南星立交桥)。 钱镠开挖龙山河,使盐桥河与茅山河相接,凿"罗刹"石,杭州由此成为海港城市。又先后修夹城、罗城,后在凤凰山麓唐代州治故址修筑子城,形成南北修长、东西狭窄的腰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