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时出一上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纪昀立即以《孟子》中语对出下联:“出乎其类,...
第二次爬泰山,我仍旧选择了第一次爬山的路线,这也是一般人选择的路线,比较成熟,只要体力跟得上,基本都能完成。

▲▲慢慢的我就来到了泰山入口的阶梯。

▲▲两边都是泰山古建筑,颜色真心好看啊。不得不说今天的天气真的是好,万里晴空,一扫前几日阴霾!

▲▲明代建,参政龙光题额,1717年重建,巡抚都察院李树德题额“一天门”。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一天门则是天梯的开始,人们由人间已渐渐进入天堂。

▲▲明嘉靖年间建,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高应芳题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

▲▲红门,上为飞云阁。

▲▲走过红门,便进入了山路。往北望,林荫夹道,石级绵延。不得不感叹今天的天气太好了,冬天能有这样的蓝天和阳光,真的是知足了。

▲▲走过万仙楼,便是登山的开始了!马上就看到了一个碑刻——初步登高。ps:楷书。


▲▲天朗气清,脚步也格外轻快。冬天人来爬山的很少,远没有夏季的络绎不绝。难得清静。

▲▲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仲夏,历下苏容德、刘芳桂镌立,肤寸升云。ps:隶书。 肤寸升云,又曰“肤寸兴云”,是赞誉泰山能兴云致雨,神乎其神。 语出《春秋公羊传》:“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耳。” 形容在极小的空间内,泰山的冷气很快就化为云雾,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雨遍天下了。这是描述泰山云雨的神奇。

▲▲路边有很多商铺,这里的东西还没有很贵。

▲▲有时候我觉得来泰山看碑刻真的要带脑子,比如我对着这个虫二愣了半晌,愣是没想出来这是什么意思? 现场百度,才发现——它是风月无边之意。因为古代的风里面是虫,月里面是个二,二虫合起来可不就是风月无边吗?尼玛我只能说古代文人真是会玩,其实这也是我们古文学的魅力所在啊,这也是你来泰山的乐趣所在昂。 于是乎我又特地百度了一下这个题刻者——刘廷桂。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十二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相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谈及杭州西湖的无边风月亭,刘廷桂受到启发,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并对朋友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却有风月无边之意。据说当时刘廷桂想直接题“风月无边”,怎奈之前乾隆下江南时题过,因避讳,所以才灵机一动,题下“虫二”。 据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看懂,还是文学家郭沫若先生看懂的。 妙哉妙哉。

▲▲『云路』,既言云路通天,又指仕途青云,一语双关。

▲▲冬天的阳光疏淡的很,这么明亮照在身上也不觉得热。两旁的山沟没有水,树也是枯的,但总觉得几分静谧。

▲▲然后走着走着就到了海拔500米处,但是觉得已经走了很久了……

▲▲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和冬树。

▲▲低下头发现山谷里有一只小黑猫,不知道是不是无家可归。


▲▲山路大多如此,重复的台阶,明媚的阳光,一步一步,开启run模式!

▲▲走了一会,感觉有些累,便抬起头看看天空。猛然间发现了一个❤悬挂在自己头顶,这是在暗示我这个单身狗终于要被人领养了吗?

▲▲爬山是11路公交的独行,一会又来了壹天阁。




▲▲迎天,已经快到天了!


▲▲冬日下的寂寂山林。

▲▲民国二年刘道忠『天空』。旁为 民国五年八月长芦李星源题『泉』。

▲▲ 宣统庚戌(1910)二月,偕乌程章君祖僖、谢君毓洙、同登岱巅,伯兄宗基命摩崖题字『云路先声』

▲▲光绪癸卯季春,郡守恭曾书『山辉川媚』。

▲▲大清光绪丁亥年,晋阳王启恩书『峻岭』。 ▲▲道光戊戌,禹州马起予题『曲径通霄』。 ▲▲光绪岁次丁亥夏四月望日,山右王启恩游鲁恭谒圣母祠, 谨题于石——『郁确其高』。

▲▲锡山嵇瓒『人间天上』。

▲▲光绪庚子八月,石祖芬题『天下名山第一 』。 ▲▲万历己酉岁, 河东史学迁书立『若登天然』。乾隆登山至十八盘,见景生情,想起《论语》中“仰之弥高”的句子,顿时出一上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纪昀立即以《孟子》中语对出下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 银夏赵之均『造化钟神秀』。语出杜甫《望岳》。银夏应该是宁夏银川吧。

▲▲辛酉春三月,李和谦游山乐『如』。

▲▲永居九幽。石上刻着一幅画:一只紧攥着的拳头,下方为一个倒下的人。旁边四字“永居九幽”。这是南路唯一的画刻,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


▲▲华亭『秒极』。

▲▲咸丰庚申四月穀旦,长白文煜『河山元脉』。

▲▲走过云步桥,有一个特别陡的台阶。

▲▲倘若你盛夏时节来此,会有瀑布成群。

▲▲庚午孟冬,皖泾王崇甲题『雄冠五岳』。 ▲▲咸丰丙辰孟夏,长白昇福『栏环翠秀』。

▲▲泰山上有大量的神仙,所以来这里祈福的人也是非常多的。

▲▲我不太确定这个是哪个石刻。总之就是大气。

▲▲康熙甲午『果然』。为康熙甲午年所写,石刻刻于康熙五十三年。题字有意说泰山之名不虚传,心中感叹,实非数字所能表达,急中生智,便有“果然”二字。对于我们,一路至此便有种豁然开朗之感,果然,果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