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风渐苏,迎着微风,不如去鲜有人知的古村落走一走。金华寺平村,在古时远比现在繁华喧闹的多,原因无他,这里出过一个娘娘,名为银娘。时光荏苒,这里还是那般模样,在那个年代的繁华成了现在的古迹,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不曾变化过。走进寺平,扑面而来的不再有城隍庙的绚丽,不再有油漆中添加金粉的传说,这里只有质朴,岁月流逝的痕迹在一砖一瓦之间清晰可见。

作为半个古徽州人,对于白墙黑瓦的情节一直都有。徽州的白墙黑瓦众多,而我为何选择来到外面来看这徽州风格的墙瓦。如今的徽州,名气越发的大,往来喧嚣的游人也越来越多,历经历史洗涤的建筑,本应该小心触摸,慢慢观摩,走马观花的观赏便失去了味道。

后来听说了寺平村这么一个地方,曾经的辉煌为这个地方带来了太多恢弘的建筑。这里的一口井,一方池,一根木雕,一副牌匾,都是曾经最夺目的那一口,那一方,那一根,那一副。历史的波涛涌过,这里不再辉煌,这里不再喧闹,夺目的那一切也慢慢的沉淀了下来。

抬头望去,牌匾上写着“立本堂”,何为立本,《论语》中这样说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百善孝为先,仁之本则是孝悌,也是君子所应该做到的本分。如今的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孝悌生活两难全,与其说是当今少君子,不如说是经济社会少君子。

来到寺平村外,说是一个景区,其实更像是一个安静的古村落。这里没有验票口,没有导游,没有喧嚣。村外的树上,挂满了灯笼,给沉寂的村子带来了难得的热闹。沿着小道走进去,售票口在右手边,门票二十元,实属廉价。

一直向里走去,来到一间院落。跨过高高的门槛,脚实在不易落下。脚下是一大片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下方的书籍,从历史书籍到文学名著。同行的人非常的不解,为什么会将书放在脚下?一名老者走来,向我们解释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行走,忌急躁,勿懒散,将书柜放在脚下,便是让来这里的人记着读书也是走路。看着我们向前走去,老者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也许是对我们这样难以理解的人见得多了,也解释的多了。

走过村中蜿蜒阡陌小巷,立本堂不起眼地映入眼帘,它的正厅比庭院高,后堂又比前厅高,从庭院到后堂有九步石板台阶,印证古人“九九归一”和“步步高升”之意。正厅前面的空地里铺满鹅卵石,一圈一圈地圆,中间留出碗大的间隙,立起竿子,挂上马灯,正厅大门左右两颗硕大的旗杆石依旧深沉,宛似还有旗帜在上面迎风招展。

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始建于元朝末期,是中国最漂亮的砖雕民居村,也是中国古代十大美女银娘之乡。寺平戴氏祖先从元末迁徙于此,繁衍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据说明宪宗时期村中有“银娘”被选入宫成为“娘娘”后,村中逐渐兴旺,二十四座主要厅堂构成“七星伴月”布局。

走进寺平,村中的古宅厅堂清逸秀丽,长弄蜿蜒,阡陌纵横,木雕砖刻,移步换景,砖瓦栋梁异彩纷呈,展示着历史交融的古村文化。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屋遍布全村,古砖雕工艺之精美,古建筑保护之完整,令专家、学者、游客叹为观止

寺平村北的平坦地势、村东的古木林,龙丘山北山脚处的水路码头以及西边跌宕起伏的地貌,构成了“七星拌月”的布局,巧妙地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结合在一起。如今,要说“七星”已是比较模糊,数百年下来,村庄的布局让先人的创意渐渐模糊。倒是村中那一弯月亮似的池塘,还静静地躺在风月之中,如今“弯月”之中满是残荷,边上修建起古长廊,依然有一番风韵。

沿着村里鹅暖石铺设的小道,兜兜转转,来到了崇厚堂的门前。门前的阳光充足,一张陈旧的躺椅放在门边,上面躺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的耳目仍然十分聪慧,我们刚刚来到,他便睁开了眼睛,不知道将他惊醒的是我们轻蹑的脚步声,亦或是那被我们遮住的阳光。老人笑着的说了句“门票呢?”我们不敢怠慢,快速的掏出门票递上去,他颤巍的接着门票来到桌前,拿出陈旧的印章盖下下去,接着便坐了回去,不过并没有再睡去。老人的生活,似乎已经经不起波澜,就像这崇厚堂一般,风吹过,雨打过,便是晴。

崇厚堂建于清代中期,位于寺平村的西南角,结构复杂,“前厅后堂,两侧两廊”的建筑风格,崇厚堂的门面宏伟气派,造型别致,上有“九狮抢球的砖雕,下有“八仙”的八宝石雕,硕大的天井也堪称江南一绝。细瞧“九狮抢球”的砖雕和“八仙”的八宝石雕,都有些破损,问村民才知道是太平天国的太平军所为。

寻古味,访寺平。漫步其中,看见门前晒太阳的大爷你可以去搭个讪,遇见历史感厚重的墙瓦可以亲手触摸下。在这里,向左走,向右走,随性而行。如果累了,可以淡然的坐在石阶上,也许千百年前的银娘也坐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