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白鹿村就可以看到村子里古色古香的牌坊。

牌坊,是汉族传统建筑之一,在周朝就有了,它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正面写的是“树德务滋”,意思是说树立道德,越滋长越好。背面写的是“齿德达尊”,齿代表年龄,德是代表德行,意思是说无论你的年龄还是品德,都达到了受人尊重的境界。

饮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极,而关中的臊子面在这里也得到独特诠释。臊子面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时期,其中也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鸡蛋等,做法简单,深受人们喜爱。其实就是一种而条,其作法独特,味道鲜美,素以薄、劲、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誉满陕西和陇东地区。臊子而也是当地人们每逢佳节和红白喜事及款待亲朋的佳肴与礼品。

面条有各种各样的叫法,为什么叫臊子面呢?

据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家娶了个聪明贤慧的媳妇。这媳妇不但勤快、孝顺,而且做得一手好面条。来到婆家以后,她常常做饭。一天,为了让全家人高兴高兴,她便精心做了一顿面条。她把好白面和硬调软,拼得薄薄的,切得细细的。又精心作了拌面卤菜,她把豆腐、黄花、木耳干炒作底菜。鸡蛋摊成莎饼,切成棱形小片,同切细灼蒜苗作漂菜。吃时,先在碗内打底菜,再捞面,后浇卤菜。这种而条,沉热而多,而少油欠大,而条薄而光滑,有韧劲。吃起来,酸、辣、咸(这就是后人总结出的“薄、劲、光、煎、稀、汪、酸、辣、香”九个字)。

媳妇微的这顿面条赢得全家人的高度评价,人人称美,倾刻吃光。特别是她的小叔子,更是吃得开心。以后,每当吃饭时,这小叔子就哭闹着要吃“嫂子面”。

后来,她的小叔子当了官。一年春节,他又想起了小时嫂子给他们做的面条,便带着家人到哥嫂家,请老嫂子给他做面条吃。嫂子又精心做了顿面条招待当官的小叔子。

小叔子吃后觉得味道不减当年,便称此面为“嫂子面”,从此 “嫂子面”很快便出名了。

后来,人们把“嫂”字传为“臊”字,于是,现在就把这种面叫做“臊子面”。

而进入白鹿村就会看到一个面馆,陈旧的关中风格,却有着好吃的臊子面,怎能叫人不停下脚步。

这里的面是用机器压出来的,吃起来很劲道。

走进位于陕西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城,这座城就是这个故事的最好还原

古朴的白鹿村落,热闹的滋水县城

真正深入这座城于行走中,才能感触白鹿原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似乎每一处景都能让我联想起电视剧里面的某些桥段~这种感觉,真的是恍若梦境!

在这里,无论是坐北朝南半边盖的民居,还是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的院落,抑或气势恢宏、雕梁画栋、让人叹为观止的祠堂,一条青砖灰瓦的仿古街道,无不反映出厚重的陕西关中文化,打开了上一年代的人们“尘封的记忆”。

这个建筑是不是特别有关中的风味!蓝天白云,青瓦城墙,很有历史风韵~

而在白鹿村中较为标志性的建筑物就是白鹿村的戏台,是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这是戏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与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兴起和演变。而白鹿村里的这个戏台,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建筑,其一砖一木都是从陕西合阳县迁移重建到现在的位置,而这一标志性建筑物,则让《白鹿原》原著中的文字描写立刻鲜活起来。

说起关中人吃辣椒,决不亚于四川人或者湖南人,有这么一句话,说是: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不怕辣,陕西人怕不辣。一个“怕”字,位置不同,却极为形象地说明关中人喜欢吃辣椒的程度。没有辣椒的饭,决计是不好吃的;没有菜,来一支辣椒,一口饭,一口辣椒,那就“美的呔!”曾有文学作品描述过这么一个场景,说:陕西人如果有客人来访,还没到饭点是,会给客人端上馍,并给一碗油泼辣子,当作是饭前的开胃菜!得以看出陕西人多么爱吃辣椒~

并且在白鹿村里,就有卖辣椒的,其实都是当地村民种植的辣椒,爱吃辣的盆友可以买了回去试试够不够辣。

大家还可以亲子实践老牛碾压辣椒哦,很有趣味。

如果将乡愁比喻成一颗没有年轮的树,而关中记忆里的乡愁便是这些具有特色的农耕具,它以古农具为切入点,展示了各类关中农村的生产生活用品。

除此之外 ,你还能在这里看到白嘉轩的家、鹿子霖的家.......黄土盖成的房子,门口贴着对联。种着即可树,门口有拴马桩。

萧关潼关金锁关 一日过五关 登高赏景忆古人 穿越回秦汉

其中潼关所在的渭南市潼关县,因这座著名关隘而得名。自古以来,这里都是长安最重要的门户,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利用反间计夺下潼关,迫使唐玄宗弃长安而直奔四川。黄巢起义,黄巢也是先夺下潼关后,迫使当时的唐僖宗弃城而逃,可见这座关隘对于西安城安全的重要性。

关中明清古民居为砖木结构建筑,颜色以淡淡的青灰色、青黑色、土灰色为主,绝不会干扰拍照时的服装的色彩。无论是纯白、亮蓝,还是大红大紫、只要你想到的,照单全hold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