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嘎山之美显然不止山体本身,论本身的话大概那14座8000m以上的极高山不会输给它。他的美,还在于山麓的各个侧面有不同的风景。低海拔现代冰川——海螺沟、东方阿尔卑斯——燕子沟还有翡翠般的荷花海。而其中最特别的则是雅家梗附近的红石公园了,因为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这么大面积的红石景观(有是有只是不是大面积而已)。

从康定到雅家梗的路,那叫一个难开啊。

作为一个十年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忠实小读者,我去年暑假在广州街头偶然看到了阔别多年的CGN杂志,于是处于怀旧就买了下来,而那期的封面就是雅家梗红石滩,正好算是为了这次的旅行提前一年做了功课。

所以这些红石是从何而起呢?公园里面的介绍非常模糊也非常没有水平(此处文案给0分,多一分也没有),所以大家想要了解这种现象的可以看一下我接下来的小科普或者直接去看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7月刊吧。(没错,这个不要脸的作者要开始装逼啦,严肃脸<( ̄ˇ ̄)/)

红石的颜色来自于一种独特的气生丝状绿藻,中科院的刘国祥老师将此种特殊的藻类命名为约利橘色藻雅家梗变种。咦?这不是红色的么?其实它还真是橘色的,只是比较偏红而已。仔细看可以发现它其实是橘色的。因为用相机的红色滤镜根本拍不出来,用橘色滤镜可以轻松拍出来。咦这不是绿藻么?怎么又是橘色的?其实绿藻叫绿藻不代表它就是绿色的,就好像太湖里面的蓝藻并不是蓝色的而是绿色的一样。约利橘色藻里面虽然有一定的叶绿素(毕竟还是绿藻),但是更是含有大量的类胡萝卜素,这些色素能够帮助橘色藻抵抗高海拔地区强烈的紫外线损伤。

然而这种景观为何形成在这里而不是别处?原来这个变种的橘色藻有洁癖,作为先锋生物他只喜欢占领干净的石头(原生石),一旦石头上布满了泥土或者已经被其他藻类或者苔藓占领,它就不屑于再去染指那块石头;如果一块儿已经有约利橘色藻的石头上开始长有其他苔藓,约利橘色藻也是会慢慢退出这个舞台。这些石头的来源往往是通过水石型泥石流(泥土不多,石头很干净)从冰川上冲下来的冰碛物,而别处的泥石型泥石流带有太多泥土,橘色藻嫌弃,而贡嘎山带有太多美美哒纯洁的冰川,正好是水石型泥石流的多发地段,这些干净的石头就为橘色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一个大舞台。除此之外,这种变种的藻类还对气温很挑剔,只喜欢在20度以下的温度生长。所以这种不高不低的高原海拔正好适合橘色藻的生长。

所以,这种景观的形成条件是很苛刻的,需要原生石、需要大规模的原生石、还需要适合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所以这种景观只能在川西藏南的雪山脚下生长。然而,因为它只是“先锋生物”,只是一个过客,它们所处的岩石最终还是会被其他苔藓所占领,红色会褪去。事实上,这次去的时候,我已经能看到很多橘色藻已经“起皮”脱落了,很多石头上出现了橘色藻和苔藓共生的情况,所以,这些橘色藻也会慢慢褪去。我拍的照片,无论怎么修图,颜色饱和度和红色的覆盖面积都不如十年前的人拍得好了。橘色藻应该还是会在这片地方存在下去,但是不知再过二十年如此壮观的景色是否会不复存在呢?

正在蜕皮的橘色藻。

橘色藻同款耳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