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作为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当然要数位于七星公园内的桂海碑林。 龙隐岩、龙隐洞,自古即为游览胜地,历代宦游文人俯仰兴怀,在此题诗摹刻。书体楷、草、隶、篆俱全,形成了两洞内外 “ 摩崖殆遍,壁无完石 ” 的碑林奇观。 “浪子宰相”李邦彦(李士美),因屈膝求和被贬浔州(今广西桂平),题“龙隐岩”。 1665年的男相观音,采用阳文线刻法,是一件绘画艺术和刻石技艺完美结合的作品。 曲水流觞,又名“九曲流觞”。每年的上已节(三月初三),众人列坐曲水旁,置酒杯于水上,任其顺流漂移,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即赋诗或取饮。 曲水流觞习俗起源于周代,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有曲水流觞盛会的记载。桂海碑林曲水流觞石刻,为宋代遗物,也是目前发现最大、最完整的曲水流觞石刻。 年代最早的,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张濬任绣州(今桂平市)司户参军时,曾在龙隐洞小东江畔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