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聚宝街一直往北走,便到了刺桐城的南大门--德济门。

德济门是外番进出刺桐城的主要大门。

11世纪时南门内外“异货禁物堆积如山”。

13世纪(南宋)时太守游九功拓地增筑翼城,“沿江为蔽,以石成之”,城内外商业繁荣,有“画坊八十”、时人称赞“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古刺桐城的城门。

初唐,泉州还是个小城,称为“子城”,后来至清代年间,泉州城共进行了大规模扩城、修城27次,最多的时候城门达8个之多。

盛唐时,泉州城(即故城)有4个城门:东门、西门、南门、东南门。至唐末,“开闽三王”中的王潮、王审知在故城里建一小城,即“子城”。“子城”有4个门,东门叫“行春门”,西门叫“肃清门”,南门叫“崇阳门”,北门即“泉山门”。

南唐保大年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外城,即罗城进行加固,开辟了7个城门,包括:东门仁风门;西门义成门;南门镇南门;北门朝天门;东南门通淮门;西南有两门,一是通津门,一是新门(即临漳门)。

元朝至正十二年,泉州“镇守者”偰玉立扩城,叫新罗城,把原来的通津门移徙至今水门巷处,南门从涂山街移至天后路,称之德济门。

600年后的今天,泉州古城内复建了三座城门,分别为子城的泉山门、罗城的朝天门和临漳门。而现今的我也只能通过这些城门去回忆“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