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古城永定门(西门)外,有一处规模庞大的剧场,之所以那么大,是因为剧场里面还原了一座微缩的平遥城。这个剧场只演出一个节目——《又见平遥》。演员和观众互动的表演方式,带你游走在清末平遥的街巷上,亲身“经历”一个悲壮故事,体会晋中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文化,感受浓烈的晋商情义。

(大部分剧照来源于网络)

这是当年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清朝末期,平遥古城票号的王掌柜在办事途中,惨遭杀害,唯一只留下一个男孩,被沙俄绑架成为肉票。这是王掌柜家唯一的血脉,于是,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用三十万两白银,请了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救人。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途中,活着回家的,唯有王掌柜的独苗。

他们成功了,东家用自己的命和200多镖师的命,换回了王家的血脉。

他们成功了吗?死了这么多人,只为救一个人,真的值得吗?

故事的一开始,舞台中间一个大大的“义”字高挂在最醒目的位置,镖师们要出征了,可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出镖。在出发前,按照老规矩要洗个大澡,祈求一路好运平安。这次出行前的沐浴意义非凡,所以请来全城选出的最喜庆的姑娘为他们擦身,愿这些汉子带着姑娘们的“喜气儿”,能活着回来。

站在舞台中央的我,被周围的场面深深震撼,爷们儿们纵身跳进水缸,水花顿时飞溅,淋湿了我的衣服,周围都是看热闹的“相邻“,一起祝福这些勇敢的镖师,祈祷他们能活着回家。

壮士们出发后,生活又回归了平常,时空回转,我们又过上了普通百姓的平常日子,逛逛大街,周围卖布的,卖醋的,绣花的,抬轿子的,耍把式卖艺的,琳琅满目,他们都穿着古代的衣服,说着我听不太懂的话。我漫无目的的在街上闲逛,看看这,看看那,看什么都新鲜,那感觉和白天在真正的古城里逛的感觉完全不同,又似曾相识,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是穿越回古代的灵魂~虽然这比喻可能不太吉利,但是最为贴切。像是真的穿越了。

正逛得带劲呢,喧嚣的场面随着一阵锣声转换,光阴飞剑,7年过去了,有人喊着他们回来啦,所有的“相邻”都赶到南门去迎接,却只见城墙上站着一个人,就是重金要赎的那个王掌柜的儿子,是的,只有他活着。镖师们化为鬼魂飞到城墙之上,遥望家乡,泪眼茫茫,最后再看一眼亲人。

时间飞转回8年前,就是这趟“生死镖”之前的一年,赵东家为了不让自家绝后决定出发前先生个儿子,这是整部剧浓墨重彩的一笔——“选妻”。相邻们明知道谁当了赵家的媳妇,很可能就要守寡一辈子了,可看重赵家的义气,纷纷愿意将女儿送来,一年后,这位千挑万选的女子为赵家诞下男婴,可她却难产死了,临死前留下一句:生都生了,我死也就死了。好像她的整个人生只为传宗接代。

赵当家一走七年,生意散了,家产没了,儿子死了,赵家彻底败了!客死他乡,灵魂始终游走在回家的路上,等他的灵魂终于回到赵家老宅,已经时过今迁,当现代人问赵东家,你看赵家现今败落的样子,如果你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你还会走吗?赵当家虽然伤心,但他坚定地回答——仍然要去!

在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这就是晋商的“义”,但我不明白的是,这个家破人亡换回的“义”值得吗?用现在大众的价值观看,这不是傻吗?可反过来想,王掌柜一家,也是为了东家遇难的。那个年代,掌柜与东家的信任,可能不是现在的人能理解的。虽是商人,可是双方谁都没有计算自己的得失,他们只是在做自己信念中正确的事,他们只是在承担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精明的商人可能会想尽办法,把事情做得周到稳妥,但,唯独没有算计。

想到这里,突然对那个年代心生敬意,也自叹不如,扪心自问,现在人的价值观里,什么才是正确的呢?如果是今天遇到这样的事,会发展出怎样的故事呢?

故事的最后,王家的后人有这样一段独白:“您贵姓?您从哪儿来?您的祖先是做什么的?您知道您的身世吗?您记得您的爷爷、太爷爷的名字吗?他们会为了抚育您倾尽家产吗?在您的血脉里,也会流淌着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吗?您会以您的姓氏为荣吗?您会以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为荣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姓氏,都有一个祖先。我们是否也想穿越回去,循着我们的根脉,看看我们生从何来。最后我们探讨一下,在这个物欲横流,诚信缺失的年代,能否换回我们的忠诚与信义?您会不会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一句承诺而倾其所有直至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