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婺源北部清华镇的彩虹桥,以“清溪萦绕、华照增辉”而得名。

唐开元年间婺源建县,县衙门就设在清华。自古以来,清华就是徽饶古道上的商贸重镇,上至屯溪歙县,下到景德镇饶州府,物资交流运输都要经这里,车夫、担夫在这里歇脚、中转,当时清华5里长街两侧全是店铺和客栈。

彩虹桥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在古徽州也算是最古老的廊桥。彩虹桥是袭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得名。

彩虹桥长140米,是由六亭、五廊构成的长廊式的人行桥。每个墩上建一个亭,墩与墩之间的跨径部分称廊,所以也叫廊桥。远看,这些亭略耸出廊,错落有致。

阁亭的神龛内,设有三个神像,中间这位是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治水有功的夏禹,又称治水禹王,当地人把禹王看作是镇水的神仙。供奉禹王,是希望禹王能镇住洪水,保护这座古桥。左右这两位,是这座桥的建造者胡永班与胡济祥。原来这里是一座木板桥,因为多次被山洪冲毁,过往行人与劳作的村民很不方便。胡永班的家就住在桥头,他在街上做点小贩生意,早出晚归,一到冬天木桥上有霜有雪,路人过桥非常危险,胡永班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清扫桥面,消除霜雪,一直坚持了26年。他发誓要筹集资金建一座石桥。胡济祥原名胡宏鸿,也是清华人,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济祥。他四处化缘,历尽艰辛,用3年多的时间,筹集到建桥的资金,终于建造了一座牢固永久的廊桥。胡永班为了协助建桥,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拉着同事的手说:“我的心愿总算完成了。”说着闭上了眼睛。后人为了世代铭记他们的功德,设神龛树神像以志纪念。

彩虹桥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产物,彩虹桥与青山、秀水、古村、驿道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绝好的天然山水画。

彩虹桥桥墩的设计很有特色。一是它的前端形状像个船头,呈锋锐尖,斧状,当地人称它为“燕嘴”。堰嘴主要功能是分水,减少洪水的冲击;后座平整,以增加稳定性。二是桥墩的跨度有讲究。彩虹桥桥墩之间均以木梁横架,但桥墩之间的距离是按“桥洞券定法”建造的,跨度最大的为12米8,最短的才9米8。河水流速最快的地方,桥墩间距就大;河水流速缓慢的地方,桥墩间距就小些。三是桥墩的建筑有讲究。你看这些青石迭砌,大小长短不一,相互钳叠在一起,间隙小,结合紧密、牢固。因为桥墩内部是用砂石填充的,对桥墩的建筑要求非常严格。这几座桥墩历经数百年,经过无数次特大洪水的冲击,至今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