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阴那山五指峰西麓有一个古村落,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一幢叫做继善楼的列杠式客家围屋建筑。

这座耗时12年花费12万大洋从1902年起建的客家围屋建筑,由五个大门联结而成,中轴对称、左右均衡,把祖训包含在了围屋的名字里:继志述事、善邻亲仁。

走上继善楼院子的台阶,可看到台阶两侧各有一口池塘,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一口是圆形,一口为方形,据说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思,志在告诫后代做人要有方有圆有规有矩。

在客家的围屋建筑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但凡围屋必有池塘,据说在太极里,池塘代表着阴,而围屋便代表着阳了。阴能生水,阳生精华,围屋主人虽常年居住海外,却也是极看重风水的。

进入继善楼的大门,朴素的日子挂在窗台,时光静好里,仿佛这只是一户普通的人家。只是在那雕龙画凤的横梁、窗棱、斗拱、屏风里,却又时时暗示着它曾经的繁华。金龙金狮金花金草金树枝,连当时从西洋进口的彩色玻璃窗也和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玻璃来自于同一个地方。

在代表兄弟情谊的友恭堂,立着从德国进口的“宫廷七火镜”,无论从哪个方向哪个角度镜子总能照出人的全身,倘若你拿着一支蜡烛,镜子里能显示出七重火来,神奇极了。

据说建造继善楼的朱氏五兄弟,一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能够亲眼看到围屋建好的模样却只有其中的三个兄弟,这不禁让人在参观的同时,也为之唏嘘和遗憾。

围屋的二楼铺满两面墙的《朱字家训》,刻写在金光闪闪的樟木板上,不是累月却是经年不沾一丝风尘,虽面目稍显斑驳却依然余音绕梁,让人读来便心生敬佩。虽然继善楼在百多年的时光里,经历过多重风雨,却依然坚固如初。

在桥溪村,有很多像继善楼这样的围屋,像宝善楼、世德楼……虽然我无法亲见它们的繁荣,却在它们孤独的影子中读懂它的骄傲。时光和往事虽被掩埋在白墙黑瓦,而前人的智慧和客家文化却依旧在闪闪发光。

一条清澈的小溪沿村而过汩汩流淌,梨花暗香,桃花正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