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北纬30°形成了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亿万年熔岩沉淀,成就了除世界三大水源之外的又一...
地大物博的中国,有许许多多神奇的东西,比如北纬30°就是其中之一。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有人会好奇的问为什么?
神秘的北纬30°形成了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亿万年熔岩沉淀,成就了除世界三大水源之外的又一黄金水源带。同样 位于四川省大英县蓬莱镇的“中国死海”,也是北纬30度上的又一神奇的景观。
除了在世界各处留下来很多神奇的景观外,北纬30°也生长出了许许多多的特产,比如江西上饶的贡米、四川巴中通江的银耳和湖南湘潭的湘莲。
说到银耳,可能很多人都跟我相似,完全不知道产在何地?有什么特殊的功效?那么此时此刻就应该走进这样一家博物馆——中国通江银耳博物馆。
走进银白色的银耳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如果遇到云雾天气,利用无人机俯瞰博物馆就好比一颗圆润晶莹的“大露珠”镶嵌在山中。通江银耳博物馆作为银耳博览文化产业园的主体建筑,由馆主体建设、生态景观、室内装饰装修及陈列布展三大工程组成,采用平面立体模型、实物以及多媒体手法,通过历史文物、实景模拟、摄影图片、文字说明、视频投影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展示了通江银耳的历史典故、种植技术、发展过程、神奇功效、产品开发。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中国银耳之乡”几个大字,然后在其旁边写的是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通江。通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较充足,年平均气温13.9℃。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创造了银耳的生长条件,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银耳之乡。
陈列馆内逼真的再现了通江银耳生长环境的奇特风貌,绿树葱葱,鸟鸣声、潺潺溪水声在耳畔环绕,180度巨幅投影卷轴与艺术山体模型的创意组合,仿佛身临其境。
馆内按 “历史沿革”、“生产工艺”、“名特产品”、“银耳文化”设四个分馆,全面介绍了通江银耳从自然生长到人工栽培、到现代化生产的历史及其发展轨迹。通江县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银耳栽培历史,如今已成为通江县的经济支柱产业。
通江银耳发轫于盛唐,食于宋朝,入药于明清,是清廷御膳之珍羞。据《史书》记载,明代嘉靖皇帝朱厚聪,由于常服“丹药”心神烦躁,彻夜难眠,后服用通江银耳后便觉得心神安定,精神提倍,从此银耳便成了皇帝的养生益年的贡品。博物馆还再现了当时的慈禧游园的宫廷场景,其为说明当时的慈禧已用银耳来做保养品。
通江银耳外形似鸡冠花,呈米黄色,约有透明的感觉,胶质浓重。其最早的发源地在涪阳——陈河的九湾十八包,用耳农们话可以把银耳的起源解释为 “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参观完博物馆有幸品尝到了通江银耳羹,味道鲜美,让人忍不住想带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