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道外转悠了一下午,中午来到了南大六道街,这是老道外的美食一条街,街里最著名的餐馆应该是“张飞扒肉”了。据我们路过观察,邻居那些家扒肉馆都十分清净,唯有“张飞家”高朋满座,看来他家很有些名堂呀!我们心中窃喜。

左挑右选,终于定下来了四个最经典的招牌菜:扒肉、扒豆腐、苏伯汤、骨棒鲜。这最后的一道菜是“跑堂小哥”特意推荐的,说这是点击率第二高的,仅次于扒肉。

张飞扒肉的招牌,下面的是老招牌。为什么要叫“张飞扒肉”呢?难道和喝断当阳桥的那位三爷有什么瓜葛吗?据说张翼德起兵前是当过屠户,但做过扒肉吗?他酷爱喝酒那是尽人皆知的,如果用扒肉就酒,那也算是一种高级的享受了呀,至少能多喝三大碗呀!可是张三爷南征北战,好像没有来过哈尔滨吧,刘关张曾经蛰居在白马将军公孙瓒麾下,公孙瓒倒是久居辽东,还曾讨伐乌桓,但应该也没有到达过如此遥远的北方吧,更何况张三爷呢。也许是老板的名字也叫“张飞”?算了,不再深究这些了,还是赶紧看菜单点菜,大口吃肉要紧呀!

我们的午餐。

扒肉,10元/块。目测一下,横截面大约有4厘米见方,将近20厘米长短;长方条的扒肉静静地卧在白色瓷盘子里,肥瘦相间,层次分明;色泽红润,汤汁浓醇,卖相很好。扒肉,我们盘中的这块品相不错,真正是五花三层,红白交错,配比均衡。喵喵看到是觉得有点偏肥了,但尝了一口就释然了,嘴角的笑容告诉紫檀那感觉就是“肥而不腻”;紫檀也来一口,体会到的是“瘦而不柴”。怎么形容这道扒肉呢?酱香浓郁,入口即化,丰腴油润,鲜美可口,非常好吃!对于无肉不欢的老饕来说,这是大快朵颐的佳品,让人可以尽情地满嘴流油,这是不可或缺的狠角色。

动筷之前,为了拍摄到扒肉的侧面,紫檀想用筷子给它翻个身,没想到它那么娇弱,筷子稍微用力大了一点儿,立马就皮开肉绽了,简直达到了“吹弹得破”的意境了。瞧那块翻卷下来的柔皮,就是紫檀同学不小心的“杰作”。就在此时,有客人从我们桌边经过,地面的钢板震颤起来,就见我们盘中扒肉的肥肉部分开始轻微抖动,特别是那一角耷拉下来的柔皮,就像接了马达的弹簧一样哆嗦成一个儿了。柔弱无骨还舞姿婀娜,让人不能不喜欢呀!

骨棒鲜,7元。一个粗犷得能让人直接联想到威虎山和奶头山上的大餐的雄壮家伙,居然起了这样一个勾人的名字,老板的起名艺术也是让我们佩服啦。

这个大棒骨头子得有一个成年男子的拳头大小,紧紧实实的包着一圈肉,真的很像一个握紧的拳头。用筷子一扎,表面看着很瓷实的瘦肉却非常喧乎,一扎就透,炖的足够软烂,这火候是用到家了! 骨棒鲜,这道骨棒鲜完全是地道的帖骨肉,肉鲜中饱含着骨香,虽然都是瘦肉,但绝对不柴,油润可口,味道还是挺独特的,适量的番茄酱起到了解腻的作用,有点独树一帜的意思。拆净了帖骨肉,还剩下一个满是筋头的骨头棒子了。 骨头上有一道缝儿,紫檀用筷子试探着插入骨缝,然后稍微用力一掰,骨头上的“帽子”就脱离了骨头,好一顶大棉帽子呀,上面顶满了半透明琥珀状的筋头巴脑,这些可是大棒骨的精华所在呀!柔软且不是筋道,软糯又滑润滋腻,那种口感绝不是一般的精肉、五花所能比拟的,油润的筋头下喉之际,唇边却有些粘口的感觉,那应该是筋骨久经煮炖后熬出的胶质产生的妙用吧。这应该是一道比较新的创新菜,因为菜单上并没有它的大名,但我们觉得它并不比扒肉弱,论起实惠和口感,我们倒是更偏爱骨棒鲜呢。如果您有机会来吃张飞扒肉,建议尝尝它,佐之以二两烧刀子,夫复何求?

苏伯汤,小份的,才4元。味道非常好,汤汁比较浓稠,番茄味道醇厚,各种蔬菜软烂适度,酸甜适口,很解油腻。苏伯汤,相对于4元的价格,赞它个“物美价廉”绝不过分。

扒豆腐,12元,这可是我们今天中午餐桌上最贵的一道菜了,居然让一道素菜拔了价格的头筹,我们也算是开了荤了。扒豆腐的味道和扒肉很相似,我们甚至怀疑就是把油煎过的家常豆腐块儿用做扒肉的汤汁扒过了而已, 更有可能的是豆腐和扒肉作为“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锅烩出来的,不对,应该是一锅扒出来的。所以,在吃豆腐时,总觉得里面有一丝丝的荤腥味儿呢。扒豆腐的味道虽然带有扒肉的滋味,但毕竟是素食,没有扒肉的鲜美,所以我们觉得它的价格还是不应该高于扒肉,有一些喧宾夺主的抢戏嫌疑。

午餐的结账单,一共才36元,太值了,您觉得呢?

这是隔壁桌四条大汉点的扒肘子,看着真过瘾呀!

出门时,恰逢“跑堂小哥”上菜,追着拍了一张他手里的托盘。

张飞扒肉:好味道,好价格!真的很不错,值得推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