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始兴,有着“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说法,每个村庄都有至少一座围楼。

东湖坪是始兴比较有名的一个当地民俗主化村,这个村子并不像坊间那些新建的民俗文化村,它实际是一座旧村。和其它传统村落一样,村庄的入口处也是一座祠堂,祠堂的对面是一张荷塘。祠堂旁边树立着一排古牌坊。

祠坐西北向东南,青砖砌二面坡悬山式,覆灰瓦,3进2井1后院,前厅4柱,寓意“四季平安”;中厅顶筑八卦形藻井;后厅竖22根柱,分显“天干”,寓意天地人和。神龛陈设曾氏5位始祖牌像,精神中枢,行祭礼、三圈礼、三辑之礼、婚礼处。现为“客家民俗文物展览馆”。

祠堂内的天井布满了青苔,给人一种清幽古朴的感觉。

比较有趣的是,这里两边厢分别放着曾国藩和洪秀全的蜡像。为什么这对老对手会相对而坐呢?一问,原来这是曾姓祠堂,同族的曾国蕃当然是他们的崇拜对象。而洪秀全又是客家人,在这个客家小城影响颇大。所以有了这对相对而坐的蜡像。我看了竟然有点错愕。

祠堂的屋顶是全木结构。木建筑在这里保存得相当好。

祠堂是成功人士报效桑梓的重要平台。经商者发了财,读书人做了官,除了衣锦还乡,还会慷慨解囊,捐钱建围,以期光宗耀祖,在乡邻心中树起自己的丰碑。

和祠堂隔田相望的是一座围楼。始兴围楼的风格博采众长,墙体有垛口、射孔等长城元素,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楼内结构紧致精美,不乏江南庭院的温婉细腻;围楼选址有如徽派建筑,注重楼与自然的和谐。

始兴人建造围楼,一般都就地取材。一块块毫无规则的河卵石,经过工匹的排列组合,砌成了平整稳固的墙体,铺出平坦光滑图案精美的地面,每一块石头的合理利用,凝聚了当地人的聪明才智和工匠精神。

祠堂与围楼之间,有三座贞节牌坊

一位村民扛着农具从牌坊底下走过

这座永成堂围楼,采用碉堡与民宅的结合形式,四层楼都有统一的回廊过道,上下四通八达。围楼建于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距今已一百多年。

永成堂围楼正门,门上镶嵌着由晚清军机大臣张之洞亲笔题写"永成保障"牌匾。

楼内的设计十分讲究意头。处处蕴涵禅机,如果不是有解说,根本就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

这个圆形的门,拍照很好看。

永成堂围楼天井,天上下雨水为财,取四水归堂,财源广进之意。

天井内有水井及洗菜石盆

围楼上下六处楼梯,全围有4层,共48间,取意为六六大顺、四平八稳。

围楼内除了墙壁,其它诸如楼板、楼梯、门窗全部是木质结构。但历经一百多年竟然没被白蚁侵食。原来这些木板在建筑前都浸泡过防虫的药水。

围楼的一楼没有窗户,用来关牲口用;二楼有细细的射箭孔,用于储存粮食;三楼窗户比较大,是居住为主;四楼就布满了很多射击孔、瞭望孔,用于防御和攻击。楼顶突出的四个角楼,是观察四周的情况所用。

围楼内没有很好地布置,不得不说的确很可惜。

和围楼连成一片的是九栋十八厅民居,所谓九栋十八厅,即纵向排列共9栋,每栋两厅,共18厅。这九栋十八栋的庞大建筑物,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按不同方向分南面日常生活区、北面生活防御区、东面文化教育区、西面牲畜饲养区。整个建筑群共有大小房间450多间,据说历时40余年才建成这样一个规模。该建筑设计考虑周全,建造独特,做工精细,装饰考究,讲求质量。

现在这些老房子大都没有人住了,村民已经搬到旁边的自建房去住了。老屋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家园。

始兴之旅,既是一趟休闲之旅,又是一次文化盛宴。贻养了双眼,舒适了身心,过滤了肺腑,提升了境界。始兴的旅游点分散而袖珍,但有水泥公路连接,是自驾车最有趣的去处。始兴客家小城,不但休闲,还能让人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