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学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这里曾是古崖州的最高学府,不论是建筑还是留存的古物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个城市,真的去看看她的历史古迹,那是她文化与历史深浅的灵魂,
八百年崖州的故事,或许能从这里触发你对这座城市全新的认识和定义。
所以,我去走走,去看看....
租辆车,自驾逛了一天......
崖州古城就是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这里是历朝历代崖州郡治所在地。如今这里留存下来的完整古迹已经不多了,崖州学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这里曾是古崖州的最高学府,不论是建筑还是留存的古物都值得细细品味。崖州古城是唐代以后帝王流放逆臣的南荒之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和故事。现存古迹除了保存较为完整的崖州学宫,还有近年重新整修一新的南门“文明门”、北门“凝秀门”楼台,以及部分城墙墙基遗迹和护城河与护城壕沟残迹。与三亚市区相比,崖州古城里面的游客并不多,当地人也很友善,在这里走走逛逛很惬意。
原来
long long ago
三亚,有个黄道婆,以棉布衣被天下.....
1980年,中国邮政以黄道婆为主题设计的邮票。
三亚当地黎族妇女与黄道婆(右)
黄道婆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棉纺织革新家。南宋末年,她辗转迁徙来到海南崖州地区(今三亚)学习棉纺织技术,元贞间(1295~1297年)又重返上海松江府乌泥泾, 改革创造先进的棉纺织机具, 同时创新纺织品的花色品种,促使“松江布,名天下”,对上海乃至我国广大地区推广棉花种植、布衣百姓普遍受惠于棉纺织品生产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
元代中后期,著名史学家陶宗仪和诗人王逢已将“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归,千柚乌泾夺天造”的功绩,载入史籍祠志,明清至近代,有识之士和江南民众先后撰文建祠造庙,将黄婆婆请上神台顶礼膜拜。然而,在琼崖地区,除了明《正德琼台志》和清末《崖州志》转录陶宗仪《辍耕录》的记述之外,再没有关于黄道婆在崖州生活的记录和文物史迹。文献记载黄道婆是年迈回到松江乌泥泾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完成一套纺织工具的改革和布匹花色品种的创新。
根据《梧溪集》的记载和《黄道婆在崖州》的传说,可推知黄道婆在海南崖州黎族民间生活了30多年的光景。在这里,她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绚丽的年华,也成了地地道道的崖州人。也正因此,她完全熟悉和掌握了黎族整套棉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流程。
据有关史料记载,海南岛是世界上植棉最早的地区之一,海南岛的先民,是最早种植棉花并掌握精湛棉纺技术的族群之一。至黄道婆生活的宋元时期,正是黎族传统的棉纺织业在旧时代发展到最高峰的时期。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已步入晚年的黄道婆于元朝元贞年间回到了阔别的故里,并将所学的棉纺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故里的人们,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革新了棉纺工具,于是引起了中国纺织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以革新棉纺工具和技术为中心,非但促进松江地区棉纺织业脱颖而出,而且迅速传播到整个江淮、湖湘、川蜀乃至中原地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大发展,在中国科技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由于黄道婆对十三世纪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工匠,中国科技史上著名的棉纺技术改革家,其名字被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史上。在其殁后,上海松江地区的人民为了纪念她的功德而修起了黄道婆祠,把她当作“纺织女神”来祭祀,而且屡废屡兴。
人以事而名,事因人而千古流传,地因人而千古流芳。七百年来,黄道婆仍然活在中华民族人民心中,她的名字永远与黎族棉纺技艺连在一起,与崖州的名字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