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朱自清从下关码头坐轮渡过长江,在江北的浦口火车站与父亲作别,北上北平读书,后来写下那篇如今还时常被津津乐道的《背影》。在那个年代,家庭的两端不过是一张四四方方的车票或是船票,用一份纤细而柔韧的思念和亲情系在一起。 那一年,浦口铁路线刚刚全线开通不过短短六年。1912年,浦口铁路线全线通车,开始了对长江通行线路长达半个世纪的垄断。1928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下关码头登陆南京,为缅怀先生,灵柩所到之处皆以先生之名命名,下关码头正式更名为如今的中山码头,随之更名的还有中山门、中山路、中山桥等等。 然而,漫长的岁月之后,这里上演了一场决定中山码头和浦口火车站命运的“宫斗大戏”。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浦口火车站随即停运,中山码头的轮渡流量也大大降低。1984年,浦口火车站恢复部分业务,但是在2004年彻底停止客运。随着浦口站的停运,中山码头也陷入了长久的沉寂。如今的浦口火车站杂草丛生,大门紧闭,只有一段废弃的铁轨和禁锢在黑暗中的月台隐约谈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值得庆幸的是,浦口火车站保存相当完好。从轮渡下船走出渡口,便可直接走进当年浦口火车站的拱形雨廊,仿佛一切都还是百年前的某个午后,轻轻地、匆匆地踏上直通月台的单柱伞形长廊,走进那栋英格兰式建筑风格的米黄色大楼,在穿梭不觉地旅客和汽笛声中送别那个可能今生再也见不到的亲人。那时候,浦口火车站周边,煤港、轮渡、驳运、汽车、邮局、医院、学校、饭店等,一应俱全。南北的干果、鲜货、瓷器、玉器、药材、茶叶,五光十色,都喧嚣着向浦口火车站围拢。 如今,荒凉的浦口车站已不见卖橘子的小贩的踪影,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家国情怀,依然伴随着时光的列车,在岁月的铁轨上驶向远方。 🌟亮点特色: 1⃣️浦口火车站因保存完好,清末民初的风貌,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来拍摄外景,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电影及电视剧的重要外景基地,《情深深雨蒙蒙》、《孙中山》、《国歌》、《金粉世家》、《北平小姐》等民国题材影视均在取景。 2⃣️浦口火车站除了车站本身外,还有周边大量的民国建筑群,都已经列入保护名单,没有人居住,纵横的街巷非常适合闲逛、拍照。 3⃣️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选择不乘坐轮渡回长江南岸,而是骑共享单车,从浦口站北边的南京长江大桥回来,体验一把“天堑变通途”的畅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