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古代的雄关险隘,就绕不开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的函谷关,古时交通不便,不具备上天入地的自然条件,有险可据,有险可守,具备地利要件的雄关险隘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时期,函谷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最早属于晋国,后被秦人夺去,成为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剑指六国的前沿阵地。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关城东西长7.5公里,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可谓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要想从洛阳进入关中,或是从关中来洛阳,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从函谷关通过,秦时的函谷关,是唯一的咽喉要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函谷关与“六国合纵抗秦”有关,与“鸡鸣狗盗”的孟尝君故事有关,而函谷关作为据守中原的要道闻名于天下,还离不开一位先贤,它就是骑青牛过函谷关而留下五千言《道德经》的老子。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上善若水、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留给后人的智慧。据说老子五十六岁那年,骑上青牛,离别家乡,一直往西,准备到秦国讲学。要去秦国,必经函谷。时函谷关令尹喜,夜观天象,见紫气横空,知有贵人临。

尹喜仰慕老子盛名,知其道高德崇,学问渊深,知天上阴阳,人间祸福。派人将吊桥竖起,想留下老子在函谷关住下,留下著作。老子骑青牛而来,见吊桥高竖,无法通过。青牛身下云朵涌动,错落连环,自东往西,在函谷关上空搭起一座紫色的“天桥”,出了函谷关,驮着主人,继续西行。

关令尹喜不忍高人过门而不入,追赶老子十二里,再三恳求,一天三宴,三天九宴,铺床叠被,早晚问安。老子感其虔诚,于函谷关前写就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书稿完成后,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沓无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