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旅游预习课
#创作激励计划瓜分万元现金呼 呼和浩特是山西的老乡 背靠大青山,南临河套地区,呼和浩特所在地本来正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里形容的敕勒川大草原。 可是实际上,草原的代言已经被呼伦贝尔拿走,来到呼和浩特再愿意开车两小时去草原的人不多。 呼伦贝尔代表着内蒙古的原生态风貌,呼和浩特就是内蒙的繁华大都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自蒙古人建城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老艺术家也没有想到,历史上呼和浩特反而曾和山西亲如一家。 在蒙古语里,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之城”。 据说明朝后期,蒙古族首领俺答汗,在大青山下选址仿照元朝大都建造了一座城。 而青黑色在信奉萨满教的蒙古人眼中代表着王气与权威,所以给取了“青色之城”这个霸气的名字。 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明朝和蒙古的边境,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汇。附近的晋商们看中了商机,小规模地在呼和浩特附近与后金、蒙古人等进行铁器、茶叶与马匹等交易。 清朝初期,呼和浩特被纳入大山西的军政管辖范围。由于信誉良好,晋商的跨境贸易还得到了政府特许,从此呼和浩特成为中原对外蒙、新疆等地贸易的最大中转站。 当时最大的商号大盛魁,随着清军征讨外蒙在沿路做生意。分庄遍布内外蒙古,员工多达六千余人,拥有骆驼两万匹,在俄蒙贸易中一手遮天。 清朝中叶之后,除了晋商奔波在山西及内蒙之间,还有大量的山西平民为了讨生活来到了呼和浩特一带的蒙地。这场人口大迁徙持续了超过两个世纪,史称“走西口”。 当时因为中原人口爆炸增长、地少人多,在黄土高原上耕种的百姓经常颗粒无收。 民谣里就唱到,“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 ,女人挖苦菜。”于是在清政府开放蒙地后,大批农民举家迁徙到关外。 进入呼和浩特周边蒙地的移民中,除了农民、放牧人、手工艺人外,当然还有具有冒险精神又吃苦耐劳的晋商。 比如后来建了乔家大院的乔贵发,他刚到草原时,是个给别人拉骆驼的苦力,后来才当上了小贩。曹家大院的历史中也提到,家族祖先是推着独轮车到关外卖砂锅的。 现在包括内蒙在内,许多西北地区的人都会唱山西民歌《走西口》。一句“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反映出当时商人走西口一趟,可能要数月数年才能回到老家。 随着山西人的增多,呼和浩特旧城中许多地名都带有山西印记,比如因为山西宁武人聚居在一条巷子附近,那里就叫宁武街。 通过走西口,晋语成为呼和浩特以及内蒙古西部一大片地区的方言。只不过在民国时期,内蒙中部脱离了山西管辖,同根的语言纽带也渐渐被遗忘。 在贾樟柯的电影《江湖儿女》里,在大同的女主角为了吃呼和浩特的烧麦而跑了两百公里。去过呼市的山西人,偶尔也会惦记着外省老乡。



qiang: 喜欢喜欢!
2025-03-01发条橙子: 谢谢楼主分享
2025-03-01realhansng: 看着都心情舒畅
202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