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看这篇就包够的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甲1号,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于明朝永乐(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四年至十八年,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1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是故宫72公顷面积的3.7倍。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天坛是通称,它实际有两个坛组成,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明清历代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都要亲临天坛祭天。1918年1月1日,天坛被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从此普通民众也可以进入过去戒备森严的皇家圣地。 天坛公园一共有四个出入口,分别是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本文按东门入,西门出的游览顺序依次介绍沿途各景点。主要景点包括:北宰牲亭—七星石—七十二长廊—北神厨—柏抱槐—祈年殿—丹陛桥—九龙柏—回音壁(皇穹顶)—圜丘—斋宫—神乐署—双环万寿亭。如你不是按上述入园游览顺序,可每到一个景点,再选择文中对应景点介绍文字进行阅读。从天坛东门购票刷卡入园走200多米即进入内坛,公园主要的景点都集中于内坛。过了內坛墙,往右手边走,就来到第一个景点北宰牲亭。北宰牲亭(宰牲亭分为北宰牲亭和南宰牲亭)在祈谷坛东侧,和北神厨紧挨着,它的西侧就是北神厨的建筑。北宰牲亭包括山门和宰牲殿,有着上下两层,屋顶盖着绿色琉璃瓦,殿内地面铺着青砖。北宰牲亭是皇家祭祀前宰杀牲畜的地方。在祭天的时候,为了保证牲畜全身完整,会用大木槌猛击牲畜的头部将其打死。打死之后,就在殿内的灶台、漂牲池等地方进行初步处理,随后再通过长廊把处理过的牲畜送到神厨做进一步加工。北宰牲亭的展厅展览面积有280 平方米,其中遗址面积占了 90平方米。这里主要展示了楠木檩、碑刻等大型文物,还有祭祀宰牲时用的锅灶、漂牲池等历史遗迹。游览完北宰牲亭,原路返回到起点,往西南方向走100米左就来到第二个景点:七星石。天坛七星石是天坛公园内的一个著名景点,由七块巨石和一块小石组成,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这些石头最初是由明朝嘉靖帝放置的,目的是为了镇压风水,保护皇位和皇寿。嘉靖帝认为祈年殿东南方过于空旷,不利于风水,于是放置了七块巨石以镇之。在清朝乾隆皇帝时期,为了表示华夏一家的理念,又在石头东北角增加了一块小石头,形成了现在的八块石头的布局。这些石头不仅具有镇压风水的作用,还象征着北斗七星,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七星石的石质非常好,雕刻工整,石头本身还有好看的花纹。几百年来,这些石头在这里摆放,没有风化的痕迹。尽管这些石头看似普通,但它们在天坛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游客到天坛时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从七星石往北90米,就到连接北宰牲亭、神厨和祈谷坛的七十二长廊景点。七十二长廊宽5米,长295米,共72间,前窗后墙,连檐通脊。是宰牲亭、神厨、神库连接祈谷坛的封闭式通道。祭祀前夕,典礼所需玉帛牲醴、粢盛庶品等一应供品,沿长廊送上祭坛。现在大家看到长廊一边有墙,一边有供有游客休息的长凳。但在明清时期,这里可不是这样的,也不叫七十二长廊,而是叫“七十二连房”。因为它本来是为了运送祈谷大典用的祭品而设计建造的,所以俗称“供菜廊子”。为了让祭品保持清洁,不被风沙雨雪污染,因此,这“供菜廊子”一面是槛窗、一面是垣墙,虽然中间没有隔断、畅通无阻,但完全是一座封闭式的廊房。1935年天坛大修时,就去掉了槛窗和垣墙,把封闭式的廊房变成了开放式的游廊。沿长廊自东向西走,会经过用于存放神像和制作祭祀供品神厨景点。天坛公园内有两处神厨,分别是祈谷坛神厨(北神厨)和圜丘坛神厨。






桃小钰: 只能慕
2025-07-07nmgzjf: 认真看完了
2025-07-07123456_J: 看完心情都好了
2025-07-07孔伟伟: 分享很精彩
2025-07-06孙斯雨: 马住,相信你的推荐一定没错!
2025-07-06一只野生的筋斗云: 太棒了吧
2025-07-05张博德: 不错,写的很好
2025-07-05Valerian: 又学到啦!
2025-07-05苏嘉慕: 内容有毒,来的不想走
202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