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十几年前去过,当时也带着相机,更多的是拍景中之人。所以故居的具体印象已经淡了。 鲁迅故居一定是绍兴之行的第一站。 人在不同的年纪,不同认识状态,不同的心境下,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一次,我不再专注看桌子上刻的早,而是了解三味书屋的老师是谁,三味是哪三味。知道了三味书屋的主人名叫寿镜吾,是一位耿直而又严厉的塾师。我也终于弄清楚,三味到底是哪三味:读经、读史、读诸子百家。这是寿先生立馆讲学的原则,也是他对学生人格养成的期许。 以前的三味书屋,是可以走进去、走到鲁迅那张书桌前的。那时候大家都在拍“早”字,也有人悄悄伸手摸一摸那块木板,仿佛摸一摸,就能离鲁迅近一点。 现在的三味书屋已经不让入内参观了,只能隔着窗户看。这种改变,其实挺好的。 隔着窗,你反而能看到整个书屋的布局:桌椅的位置、先生坐的讲台、墙上的训语,是一种更有整体感的观看,而不是局部的凝视。 这种距离感,也像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尊重。你不再是闯入别人的屋子,而是站在门外,带着一点敬意去“观看”,去理解,去体会。也更考验你是否愿意安静地看、认真地读,而不是匆匆打卡。 2鲁迅故里之鲁迅纪念馆 鲁迅故居的第二站,我们去了鲁迅纪念馆。如果说绍兴的鲁迅纪念馆跟上海的鲁迅纪念馆有什么不同之处。大概就是上海更注重鲁迅先生的创作历程和精神思想,而绍兴更注重鲁迅先生的成长环境与童年记忆,更像走进了故事里。 同样是鲁迅纪念馆,绍兴是他的开始,上海是他的归宿。 鲁迅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虽然他在文章里早已写过,可当我真正走进他的故居,看见那一张张当票、卖房的契书,心里还是被深深触动了。 那些泛黄的纸张上写着的,不只是“典出”“变卖”,而是一个家庭从殷实走向破落的每一步痕迹。原来,鲁迅先生笔下那个似乎还有空闲“掰皂荚、捉鸣蝉”的童年,其实背后藏着那么多不动声色的沉重。 他没有回避,但他也没有渲染。他用最克制的笔触,写下一个孩子目睹家道中落、生活变迁的日常,而真正的艰辛,是藏在那些不说破的细节里。鲁迅不是不写,而是把苦写得很轻,把人写得很深。 在参观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线索”。 鲁迅先生的散文《我的第一个师父》里,写到过一个和尚做他的启蒙老师,而这个故事的发生地——长庆寺,就藏在鲁迅故居不远处的街巷之间。 原来我们小时候课本上读过的那个“读书人拜和尚为师”的故事,并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发生在这座小城、这段街道之间的生活片段。只不过在文章里,他用轻松甚至调侃的语气写下了“出家人打了我一拳”,而在现实里,那是他记忆中第一个“教他识字”的人。 我跟程先生看完展后,异口同声的说,参观完百草园我们就去长庆寺吧。 3鲁迅故里百草园 鲁迅先生他们家在绍兴,其实有两套老宅——一套是他父亲这一支的“祖宅”,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鲁迅故居”;另一套是伯父一支的“后宅”,如今也被纳入鲁迅纪念馆体系中。 这次我们只参观了祖宅。它需要从游客服务中心进入,因为动线设计的关系,我们第一次错过了,等回过神来,时间也已经来不及,只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