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遗馆:让千年技艺在烟火中呼吸
藏于泉州老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一座会“生长”的活态博物馆。它不像传统展馆那样将文物锁进玻璃柜,而是让惠安女的织机在晨光里转动,让南音的弦管随暮色流淌,让千年技艺在与参观者的触碰中延续生命。从建筑肌理到展陈巧思,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市井巷陌间跳动的文化脉搏。 建筑:古厝里的文化容器 展馆本身就是一件“活态展品”。闽南传统的“五开间”古厝格局,燕尾脊如鸟翼般掠过天际,红砖墙采用泉州特有的“胭脂砖”砌筑,历经雨水冲刷后透出温润的暗红色。 踏入天井,闽南古厝特有的“四水归堂”格局让阳光与雨水自然流转。角落里的老井仍在出水,井沿的绳痕被岁月磨得光滑,几位阿婆正用井水浸泡染布用的蓝草,“这水和几百年前一样,泡出来的靛蓝才够鲜亮。”井台边的石板路留有浅浅凹痕,那是代代匠人踏过的印记,比任何说明牌都更直白地诉说着传承。 展陈:打破边界的沉浸式体验 展馆以“生活即非遗”为理念,彻底打破“展品—观众”的隔阂。在“惠安女服饰”展区,没有冰冷的人体模型,而是几位惠安阿姨围坐织锦,她们头顶的黄斗笠压着花头巾,露出的银饰在灯下闪着微光。“这‘八幅罗裙’的褶子要熨七十二道,才能像海浪一样灵动。”一位阿姨边说边将织好的腰带围在我腰间,布料上的渔纹带着海风的咸湿气息。 “漆线雕”作坊里,老师傅正用牛骨工具将漆线盘成腾龙纹样。展柜里的清代漆线雕佛像与工作台的半成品并排陈列,让人看清从“一团漆泥”到“金箔裹身”的蜕变。最动人的是“声景互动区”:戴上耳机,南音的洞箫从左耳传来,拍胸舞的呐喊从右耳炸开,转身时,木偶戏的唱腔又从头顶落下——这立体的声浪里,藏着泉州人从小到大的听觉记忆。 三楼的“节气民俗”展区堪称微型闽南社会。清明的润饼摊前,师傅正演示薄如蝉翼的饼皮制作,海蛎、胡萝卜丝、花生碎的香气漫过展柜;中秋的博饼桌旁,孩子们用仿制的“状元筹”玩得不亦乐乎;冬至的搓丸盆里,糯米粉在老人掌心滚成圆球状,“要搓一百粒才够全家分,讨个‘圆满’的彩头。”这些场景没有“请勿触摸”的标识,反而贴着“欢迎参与”的字条,让非遗从观看变成体验。 细节:藏在指尖的传承密码 展馆的用心藏在诸多不易察觉的细节里。“木偶头雕刻”展区,玻璃柜下层陈列着不同朝代的刻刀,上层则是传承人正在使用的同款工具,新旧对比间,可见技艺的延续性。角落里的“错题本”格外醒目:记录着年轻匠人雕刻时眼睛比例失调、彩绘配色偏差等失误,旁边贴着改进后的作品照片,坦诚得像位严师。 遗憾与展望 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展区的说明文字过于学术化,若能加入更多“匠人说”的口语化解读,会让普通观众更易理解。互动设备的维护也需加强,“拍胸舞动作捕捉”装置时有卡顿,影响了体验感。此外,非遗衍生品的开发略显单一,除了常见的书签、摆件,若能结合现代设计推出更实用的生活用品,或许能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但瑕不掩瑜,泉州非遗馆最珍贵的,是它构建了“人与技艺”的情感联结。当看到小女孩跟着惠安阿姨学织锦时专注的眼神,当听见白发老人对着南音唱段轻轻跟唱,便知这里不是技艺的“坟墓”,而是“产房”——新的传承故事正在每天上演。 离馆时,恰逢传承人带着孩子们在天井里学唱《直入花园》。稚嫩的歌声混着巷子里的叫卖声,与展馆的燕尾脊、红砖墙构成和谐的画面。忽然明白,泉州非遗馆最成功的展陈,不是那些精美的文物,而是让参观者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拿起刻刀、拨动琴弦、舞动腰鼓,这些千年技艺就永远不会老去。





L ERICSY: 爱了
2025-08-07夏天的味道8280: 一般人享受不了
2025-08-07乔亮: 又学到啦!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