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之行的第二站选在苏州,是为了达成多年来对苏州园林的夙愿,头脑中的苏州是一个建在花园里的城市:灰瓦白墙,小桥流水,古朴庄重,传承古今。一天半的行程里安排了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拙政园、虎丘、寒山寺、山塘街和观前街。行走之中,细细品味,觉得苏州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城市。儿时家里的墙壁上贴着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的年画,只知道好看,不知道人除了吃饱穿暖之外还有赏美景的需求。更不知道世界上除了大片的庄稼地、白菜园之外还有美不胜收的人间仙境。长大后知道苏州是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千百年来的鱼米之乡现在依然富庶。苏州是一位兼具古典与现代美的婉约少女。
乘坐晚上6点南京到苏州的火车,三个小时后抵达。火车窗外大雨漫天,火车内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庆祝场面不期而至。
六七位外国留学生同车去苏州,其中的一位同学过23岁生日,一个简短的庆祝活动活跃了整个车厢的气氛。一个小蛋糕加每人一碗方便面,形式简单而内涵丰富。发音纯正的生日歌引来了中外乘客的同声应和,将气氛推向高潮。
这就是坐火车的好处,随时会有额外的动人之处。
此次出行,怕累赘没有带单反。因此上传的所有照片均为手机摄得,相信如果带着单反,照片会更加令人满意。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园子由围墙分为东、西、中三部分。三个部分各具特色。东部尽情展示田园风情,宽阔而写意。中部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茂林修竹,亭台水榭。西部则以建筑精巧别致见长。游历其中,不禁感慨于古代苏州能工巧匠的匠心独运。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拙政园仅为原先的三分之一,历经400余年的兴衰,多次易手,但不变的是美景,增加的韵味。
大名鼎鼎的拙政园,门庭如此内敛,令人无限感慨于主人的如玉品格。
拙政园门外,一位苏州阿婆在向游人兜售一种用含苞待放的槐花做成的手环。纯洁的颜色加上槐花淡淡的幽香,佩服老人家的精妙构思。老人家精神矍铄,我们甚至猜想,年轻时的她一定是一位典型的苏州美女:身材娇小玲珑,脸型圆润,页眉明眸,操着一口行云流水般的苏腔。
奇怪的是,女儿买的手环竟然能够戴了一天时间而不衰败,还能花香依旧,而且槐花还全部开放。
这是刚才看到的拙政园门庭的背面,主人一改内敛的性情,堆山叠石,栽花种荷,使美景无处不在。
东部园子里的田园风情:茅屋草舍、绿树秀荷、竹篱小径。会引起游人不同的联想:农人觉得应该把自己的田地家园也打造的如此富有情调。读书人觉得到了这里才终于找到心目中的隐忍的田园。景中行旅之人情志殊异,皆因自己心境的不同。
的确,如若有若此雅境,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皆为粪土!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苏绣----恰逢苏绣展览在园子里举办。
竹篱小径,花木扶疏。
这是刚才那副苏绣的背面。双面绣是苏绣的绝技。
一位苏州绣女在向游人展示巧夺天工的苏绣技艺。
假山石上的一间斗室,命名为玉壶冰,取自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足见主人的情志。
加载更多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小山名曰“海埇”,山高约36米,古树参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虎丘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苏东坡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一条石径通往虎丘的正门。
张扬的牌匾不仅彰显虎丘的显赫身份,也使我无限感怀于吴越争霸,卧薪尝胆的悲壮故事。
来了之后才知道,这里是一座寺庙。
从这里进入虎丘圣境,两侧是历代文人骚客歌咏虎丘的名篇佳句碑刻。
这里古树参天,氛围清雅,文化的厚重之感扑面而来。给人以仿佛穿越时空,重回吴越春秋之感。
一位颇具古典美的学生模样女孩子吸引了我。其衣着打扮,气质神情融入美景,是如此的得体与和谐。
小径之左的一处府邸,别有洞天。高高的台阶告诉游人,此处绝非俗人所能染指。
吴王阖闾挥剑劈石之处,一段干将、莫邪凄苦的爱情故事源远流长。
池中大石之上刻着黑字的方石,就是著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石。
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
在这里又一次巧遇古典美女子。
剑池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一汪池水之下便是吴王阖闾墓。这里之所以为剑池,是因为入葬时吴王夫差把先父阖闾生前喜爱的“扁渚”、“鱼肠”等金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墓里。
一泓似浊非清的池水,两侧高高的崖壁,池顶一座弯月石桥飞架,这就是剑池。曾几何时,春秋霸主,群雄逐鹿的枭雄,死后元至一切皆为粪土。
这里没有伟岸,没有权谋,有的只是平庸。
加载更多
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这座小寺庙名声鹊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确,总觉得纵贯古今描写游人凄苦心境的佳作,能够出其右者寥寥。
在寒山寺你能够欣赏到张继之后歌咏这座千古名寺的诗作石刻无数,这里是千百年来诗词题刻的海洋。
寺院外的牌坊很有南方寺庙的特点。
牌坊的背面
张继名篇《枫桥夜泊》林立于寺内碑林一隅,难辨真伪。其实在寺庙外,还有一通体型硕大的枫桥夜泊石碑。
寺庙外河水汤汤,不知千年张继的航船今到何处?
江村桥头睹物思人,无限感怀。
导游说在寺庙里不能给佛像拍照,觉得这对母子狮子别具一格。
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山塘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曾是明清时期中国商贸、文化最为发达的街区之一,近年来修复后的山塘街是苏州古城自然与人文景观精粹之所在,堪称“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街道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建筑精致典雅、疏朗有致,街面店肆林立,会馆集聚,再现了山塘街的盛世繁华。
街头迎面一位女子:皓齿明眸,净面神闲,髻发后挽,一把花雨伞遮阳避雨。我和女儿笑谈:众里寻他千百度,伊人在灯火阑珊处。
不知是否为苏州女子,其实也无所谓,有一条灰瓦白墙,青石铺路的古街,有一位婀娜女子作以点缀,足矣!
这是上面那条青石街的后面。古人真是伟大,建一条商业街,前面有青石铺路,方便游人行走,后面是一条临街小河,方便商家运输,也方便远方的客人长途涉水于此。
苏州的美,美在小巧。古苏州人的建筑不考虑恢宏气势,够用,方便就好。我和一位曾经在苏州大学求学四载的小同事谈及于此,其人颇为认可我之观点。
街中有景若此。
一处府邸一如的含蓄内敛,素裹之内有乾坤。
百年老店彰显古街的沧桑。
七里山塘,街长七里。
墙壁上粘贴着“七里山塘”四字的是一家面馆,早点在此享用。店家和气且很会做买卖,特意告诉点各色面食(汤面)的顾客,如若怕吃不饱,可以告诉操作工多加面条,免费。这里的小笼包味道不错。游走了江苏四天之后,有了莫名的感慨与失落。不出产冬小麦的吴越之地,想不到这里的面食做得如此精到。而我的家乡一个曾经名贯古今的包子品牌在慢慢凋零,不是人们不惠顾,是商家忘记了传承与发展,忘记了自己曾经只是寻常百姓的一餐小吃。把自己的身段抬得高高在上,终有一天会摔得粉身碎骨。
观前街因其地处玄妙观前而得名。它的得名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汇集稻香村、乾泰祥、黄天源等多家名优特色的百年老店而名满天下。
苏州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做得很好,街内建筑风格与苏州古城搭调融合。既有传统韵味,又透着现代气息。
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因观内遍栽桃树,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一座街中小品引我儿时记忆。幼时的我,也曾流连于摊贩之前。晃眼间,不觉已逾不惑之年。
苏州之行,感受到了古城的文化,也窥得其难掩其锋芒的现代气息。苏州人还是很用心力的,尽力保留悠远的文化传承,就连公共汽车站也建筑的古色古香,特别是汽车报站名时别具一格的双语播报,使你知道,这是苏州,这里有乡音浓重的吴越之音。慢慢的,喜欢上这里,甚至于看到饱受诟病的“秋裤楼”时,也不觉其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吴越之地,必到苏州。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