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前,一家人临时决定出国旅行,初到多伦多,因为签证的原因,能选择的也就是中国的美洲兄弟古巴了,一个阵营的弟兄,持中国护照来古巴免签,多少找到了点儿优越感。
那就说说古巴概况吧
古巴是一个岛国,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半个陕西省,比一个江苏省略大。地处加勒比海,北临墨西哥湾,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隔海相望,相距百十海里。人口1100多万,其中白人占66%,黑人占11%,混血占22%,亚裔占不到1%,语言是西班牙语。卡斯特罗政府领导下的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计划体制虽然使人的生存缺乏选择权,但也很大程度消除了种族纷争,促进了名族的融合,所以来到古巴,你看到更多的是已经融合了的古巴人。上个世纪初,古巴还有一二十万华人,随着一部分在古巴革命前后陆续迁往美国、加拿大等,现在基本都已经融入当地成为古巴人了,今天的唐人街,据说只剩下两个纯种华裔了,也已年老,而他们因和当地通婚,子女也已经是古巴人了。这样的融合也使得古巴人漂亮且身体素质极佳。
古巴目前的状态不像听说的还停留在60年代美国封锁前的样子,有点像中国的80年代初,因为被封锁了半个世纪,来到古巴也的确有时光倒流的感觉。古巴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为主,有丰富的矿产和石油,目前的石油开采也只和中国、加拿大合作。近年来,古巴发现了储量很大的油气田,着实让美国人眼馋,不知道最近美国和古巴重新建交,石油带来的利益预期是否起到促进和润滑作用,但不管怎样,古巴老百姓一定会因此收益。古巴虽是岛国,但渔业很落后,政府不允许私人拥有渔船,据说主要是怕渔船变成了老百姓偷渡的工具,所以古巴人很少能吃到海鲜,他们主食以豆类米饭、肉食以猪肉鸡肉为主,海鲜主要供应游客。古巴共辖6个省,每个省都有一所大学,这里是全面免费医疗和教育,上大学需要考试,如果男孩子没考上大学是需要去服兵役2年,如果考上了可选择服兵役1年,上大学的费用可以向政府贷款,毕业以后为政府服务3年可视为贷款偿还,这样想想,在古巴可阶层的晋升通道还是畅通的。因为服兵役,古巴的小伙子甚至到中年,都个个挺拔健壮,体态俱佳。
来到古巴,看到古巴的现状:人民生活水平地下、百业待兴,而自然条件极其优越,资源丰富,还有旺盛的劳动力和渴望改善生活的欲望,加之美巴建交,让我这个游走在生意圈边缘的人仿佛都看到了古巴马上要进入经济大发展的黄金年代(当然政局稳定是一切的前提),我想上个世纪80年代港台看中国大陆也一定是这样的感受,那时候有胆识的港台商人不就勇敢地冲进大陆,赚得鹏满钵满么,看来有了见识加上胆识再有创业的热情,就抓住了机遇。但不知道古巴能否摆脱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独裁、世袭和经济发展伴随腐败的怪圈。
为躲避严寒,有很多加拿大人(包括在加拿大居住的华人)来古巴度假,欧洲人也不少,特别是西班牙人(语言无障碍),带来的加币和欧元在古巴当地兑换还是很方便,在古巴能流通的货币是红比索(cuc)和土比索(cup)两种,红比索和土比索的兑比是1:25,土比索是当地人使用的货币,外国人在古巴只能使用红比索,类似于中国过去的外汇券。一个红比索等同与一欧元,1加币兑换0.8红比索(cuc),1红比索相当于8块多人民币。由于这样人为的原因,外国游客来古巴旅行,所承受的物价应该是当地人的20被以上,所不同的就是使用土比索的当地人在购买物资时,种类很有限,比如没有海鲜,吃不上牛肉等(牛被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很少宰杀,只会在酒店提供给外国游客),当地人的月薪基本在15至40红比索之间,也决定了他们简朴的生活方式。
我们是12月22日凌晨6点乘坐古巴航班,从多伦多飞往古巴美丽的巴拉的罗岛,开始了我们的跨圣诞之旅,4个多小时的飞行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湛蓝的天空,潮湿的空气,恍惚间感觉到了海南三亚,只是进了简陋的候机厅,看见陌生的古巴人和听到完全不懂的语言,才知道到了古巴。巴拉的罗机场很小,所以过关检查也显得简单快捷,Gary率先过关,然后及时告知我们如果听不懂问话就回答NO,后来知道无非是询问是否去过什么非洲疫区之类的问题,想想不懂英文的我们有Gary真好。
很快我们就登上了专门接送旅客前往酒店的大巴,一路沿着海边驰往酒店。绿绿蓝蓝的海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斑斑驳驳,那是清澈的海水倒印着海底的礁石,折射出深浅不同的光泽,让你有一种恍惚,以为海水很浅。如果把古巴看做是一条躺卧在加勒比海上的大鱼,很多人比喻巴拉的罗岛就是鱼鳍上的一根鱼刺,链接着古巴,刺向大海,但我更愿意把她想象成伸向大海的一只手指,体会着海的温度,接受着海的抚慰。座在大巴上,你时常可以看到左右两侧的海面,感觉这岛的宽度不过几百米,长却要十几公里,沿着“手指岛”的长度,一座座酒店沿海而建,我们入住的MELIA MARINA酒店就基本到了手指的顶端了。
预订的时候是选择了这所岛上最好的五星级酒店,但因为包餐的名额已经没有了,就选择了这所酒店不包餐的方式,结果一入住才知道,不包餐其实就是住配楼,感觉直接降了两星,也就是一个三星商务酒店的水准,还是我功课做的不够充分,出现了这样的纰漏,好在Gary和Tim都很大度,无法掩饰的小失望之余,完全没有责备我,让我歉疚中也很感激。
客观讲这家酒店的主楼的设施和配套应该算的上四星强了,还不错。如果说美中不足是酒店离沙滩有些远,不是那种穿过酒店大堂就能直接步入沙滩的感觉,是需要过一个天桥到对面的沙滩,当然也不过两三百米。虽然酒店安排有些遗憾,但也给我们了极大的自由,不至于被一日三餐的饱餐裹挟,我们真是做到了在没有出游计划的日子,睡到自然醒,可以吃酒店除了自助餐之外的任何一家餐厅,不同的特色,相同的就是都不怎么好吃,也只能是在不好吃中规避最不好吃的了,呵呵。我们自我解嘲说,好吃的自助餐不新鲜,不好吃的各式体验才难能可贵。几天下来,我们吃遍了所有的餐厅。
第一天傍晚,我们就趁着余辉,来到了海边,真是奶白色的沙滩,海边的游客也不是很多,在海滩上赤脚徒步,踏在细细软软的沙滩上,一浪一浪的海水冲刷这脚面,真是很舒服,一些被海浪冲上岸的海草把海滩显得更加自然和原生态,不多的游客,不知名的海鸟在海面上翻飞,较少的人工雕琢,我们也仿佛置身自然中,融入了。
软软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凉爽的海风
清早一睁眼居然已经10点多了,匆忙叫醒他们赶到大堂,已经错过了10:30酒店为游客安排的旅游须知晨会了,干脆凭着些许攻略奔小镇解决午饭吧,昨天的夹生龙虾米饭和夹生意大利面已经让我们想而生畏了。
在酒店门口每隔20分钟就能等上在岛上环行的双层观光巴士,每人5cuc可全天有效,我们驱车50分钟就到了小镇最繁华的街区。小镇真的是谈不上热闹,街旁的集市无非是一些卖旅游纪念品的摊位,感觉纪念品也没有什么特色,所以少有人问津,摊主们懒懒散散的聊着天并不主动的在街边招揽生意,我们也就没有了在路过摊位时感受到的压力,就兴步走着、停着,四周乱看着。
看来看去,让我们最新鲜的还是街道上各式的交通工具,品种齐全:有三轮半敞电动出租,像个玩儿闹;有观光马车很传统,双层观光巴士很现代;最特别的还应该是色彩各异的老爷车,确实让你有恍惚的感觉,思绪在不同的时代和景象跳跃,已经分不清是曾经经历还是电影画面了…
来来回回的寻找,还是没能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餐厅,最后决定乘坐观光马车,一是体验,也能听听车夫的建议,果然,一共支付了6个cuc之后,车夫绕进小路,把我们带到了一间据他说小镇最好吃的古巴风味餐厅。人均20cuc,我们吃到了古巴传统的黑豆米饭和猪排,真的很不错,鱼和龙虾相比之下也已经完全逊色了。几天之后依旧认为这是在古巴吃的最好的一顿饭。
饭后顶着烈日在街头小店1.5cuc要了一杯用朗姆酒和薄荷叶调制的饮品,当地成为“Mojito”(猫黑豆),解腻、清凉,真是应景极了。
再次登上双层巴士的顶层,顶着斜阳,欣赏着湛蓝的天空和蔚蓝的海水,感受着凉爽潮湿的海风晃回酒店已经是下午5点了,顺便就在酒店大厅的旅行社服务台预订了明天出海游和后天的哈瓦那一日游。
小镇餐厅的古巴小孩,两个酒瓶高
早上9点,我们登上了双体电动帆船⛵️。
昨晚,倚靠在房间露台的栏杆,看到近处港湾停靠着整齐的⛵️,还在猜想那中间是否就有我们今天的同伴,而此时,我们已经登上了其中的一艘就要启航了。
船体不大,两个细长的船体间架着不足200平方的平台,平台后半部分有雨棚,尾部是驾驶舱和吧台,前半部分则是两张10米见方的大网绷在船体间,两张网的衔接处也同时是船帆的根基,设计的巧妙,制造的精良。船体四围敞开无遮拦,可全角度观景,完全考虑了旅客的感受,贴心极了。
船缓缓驶出港湾,Gary已经迫不及待的躺在船体前的大网上,仿佛躺在吊床上,透过网向下两米左右是翻飞的海浪又不足以溅湿大网和躺在上面的开心果们,仰面朝天则是蔚蓝的天和生动的云朵,早上的阳光暖暖的,海风凉凉的…
此时游船的吧台也开始热闹起来了,古巴的船员还真是一专多能,一艘游船有三位工作人员,他们身兼驾驶、救生、导游和抵达小岛后的餐饮服务,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准专业DJ表现,依次操着西班牙语、英语、波兰语、俄语和两句蹩脚的中文问候语把游船上来自各国三四十游客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大家欢叫着,随着音乐中动感十足的古巴节奏在DJ的感召下扭动起来。
约莫1小时,游船在海面上缓缓停歇下来,船员指示大家在这里浮潜观🐟和赏海底珊瑚,但告知海下水急,水性不好谨慎下海,我却步了。Gary 和Tim观望了一回儿,整齐装备依次下海,我靠着桅杆看着他们浮潜时兴奋的样子遐想着他们眼前的一切:五彩的热带鱼、斑斓的珊瑚和随浪摆动的水草…呵呵,一个硕大的热带鱼缸,见过。然而,Gary把头探出水面的第一声惊呼却是:好大的鱼在身边游走有些意外有些害怕。 稍加适应,他又一次次的探下水去,适应了,乐不思返。我这才意识到想像和感受是有实质距离的,真是羡慕他们了。Gary和Tim是最后两个被拉上船的浮潜游客,Tim因为观望太久成为浮潜中浮潜时间最短的游客。
午餐安排在海中的小岛,所谓龙虾大餐就是每人一盘份儿饭,盘子里有一只一劈两半的整龙虾而已,配菜不值一提,就龙虾也只能说一流的食材做出了大锅鸡脯肉的味道,填饱罢了,好在我们意不在此,标准的银滩已经把我们吸引到了海边,踩着细如粉面的白沙(时时也能感受到被海浪冲上岸的贝壳搁着脚底),找一块阴凉处坐下,海水是淡蓝色,沙滩在阳光下把眼刺的只能眯成缝,海鸥围着游人翻飞觅食,耳边没有声响,画面在我眼前仿佛静止,心也很静很静很静下来。
游船再次启航,Gary 还是躺在大网上,我则是用手指捏着零食举在空中,吸引了一群海鸥和游船同速在我头顶翻飞,不时的快速俯冲精准地啄走我手中的食物,如此循环往复,我喂海鸥,海鸥娱乐我,让我体会了互动的快乐。
不一会儿,游船就停靠在海中被人工围成足球场大小的海池旁,我们登上海池的堤栏,就看到了池中畅游的🐬,可爱极了。游客们依次排队下到池中的平台排成一排,池水漫过了腰身,🐬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贴近每一个游人身边游过,让你抚摸她的身体,时而又站立在水中两个鳍拍打着叫着,仿佛拍手迎客,大家都兴奋了,也和海豚一样拍手欢叫。这样的几圈互动之后,🐬依次亲吻每一个人的脸庞,甚至怀抱中的孩子她都不会错过,遇见靓仔美女她还会突出舌头,亲吻动作起落间逼真极了,让人和她之间充满了灵动,之后她还坦然无惧的躺在游人中间等候大家齐力将她托起,她对人类充满的信任和友善,温暖感动了我,真是觉得这个世界属于我们,也属于她们、他们和它们。
和🐬挥手告别后,我们也就返航了,三角船帆徐徐升起,我也躺在了大网上,船帆替我遮挡了刺眼的阳光,闭上双眼,我仿佛在水中荡漾,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随着波动松弛了散乱下来。不由得感慨这是至今和海最亲近的游海了。而我们的一家人也一定是创造了三个游船之最:Gary除了浮潜、午餐和亲近🐬,其余全部时间呆在大网上,不知是深沉还是昏睡,总之时长第一;Tim浮潜最短;而我想来一定会是游船上参与最少用心遐想最多的人了。
2014平安夜,注定会是一个永远映入记忆的快乐日子了。(人均109cuc,基本没有其他花费,感觉很值)
我们出行的游船
墨西哥大叔
准备浮潜
游船的大网
下水了
龙虾大餐
喂海鸥
今天是圣诞节,恰巧我们选择了这样一天游哈瓦那。
早上9点,我们准时到酒店大堂,160cuc预订的出租车已经在等我们了,司机感觉是西班牙裔的古巴白人,不善言谈,和我们礼节性的打了招呼就基本一路无话。全天的包车还为我们专门配备了导游,名叫Ami,是一位有黑人血统的古巴姑娘,一见面就感受到了她的热情和友善,几分钟的相互认识并拍照后,我们就出发了。
我们的座驾是1961年美国生产的雪弗兰轿车,如今俨然是一辆淡黄奶白双色老爷车了,我想这一定不是车出厂时的本色,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很好奇的挤进了车的后排伴随着有些夸张的起动,出发了。
海边的天气真是说不准,车行驶没多久,雨说来就来了,哗哗的拍打着车前挡风玻璃,我们看见司机只开启了他一侧的雨刮器冒雨继续快速行驶,想探究一下此时的车速,却发现车内仪表盘显示车速的仪表压根就没有指针,但动力十足,看来车速只能靠感觉了,路边时不时有100公里限速标识,估计时速大体如此。在车的行进过程中,Ami扭过头来不停用带有口音的英文向我们介绍着古巴,介绍着沿途的景况,介绍着哈瓦那。
大约1个半小时,我们到了一处高地,隔着窄窄的海湾,可以一览哈瓦那全貌,这是到哈瓦那的第一个景点。就在这块高地上,还矗立着一尊高约20米的耶稣石雕像,和我们统一视角的俯瞰哈瓦那,我们只是站在他的脚下。据说这是古巴革命前的那一任总统夫人为亲人祈福后深受感动在意大利雕刻了耶稣像并运来立在这里的,不知那位第一夫人是否也有为古巴人民祈福的初衷和愿望。想想革命后的古巴居然没有把石像当“四旧”破了,到也有些感慨了。进一步询问Ami才知道,当前制度下的古巴,很多人信仰天主教,非洲裔还信仰非洲传统宗教,看来政府并不强制和引导信仰共产主义。远眺海湾出海口,可以看见两侧类似城堡的建筑,是1772年西班牙殖民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抵御英军“入侵”而修建的,古老的大炮依稀可见。想想如果没有坚船利炮,在这个富饶的岛屿上的土著,如今是怎样的生活,有一点是肯定的,不会说西班牙语。
紧接着,我们欣赏了老匠人手工制作雪茄的过程,还看到长达81米古巴最长的雪茄被盘放在屋顶。随后,我们哈瓦那老城和新城,看到了400米操场大小的哈瓦那中心广场,看到了还停留在上世纪中叶如今已显破败的建筑,海明威故居…有些特色的是哈瓦那歌舞剧院还保留着欧洲建筑的华美和艺术,看来修缮的也很及时。如果说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是古城中有一面用海沙和咖啡粒拼图成的一墙壁画,所反映的革命前古巴街景令人遐想,体现出的壁画艺术令人赞赏。圣诞节转哈瓦那,完全感受不到什么商业气息,市中心也体现不出这是一个居住着200万人口的城市,商业清淡。
现今的古巴街头已经能看到为数不多的当代汽车,如标致、现代、吉利等,还看到了奥迪和卡宴,但吸引眼球的一定还是那些被古巴人漆成五颜六色的老爷车,这些车大多被用作旅游观光,一辆辆粉的、梅红的、淡蓝的、粉绿的…敞篷车体现了古巴人的浪漫。哈瓦那虽然是海滨城市,但街头也时常弥散着汽车尾气的味道,看来不管是高速发展的我们还是被封锁的古巴,尾气成了除制度外的另一个共性了。
游哈瓦那可能还要提提品尝的古巴咖啡,在哈瓦那中心广场斜角的一间老咖啡馆,我们邀请Ami和我们一起品尝了地道的古巴咖啡,据说古巴咖啡世界闻名,但对于喝惯中国茶我们来说,确实有些难以消受,当地人最爱喝的一款叫esp的纯咖,Ami两口就喝尽了一杯,很享受,而我们却觉得苦涩遮盖了咖啡的香气,看来我们也就是卡布的水准,当然卡布很好。在古城我们还吃到了一种油炸的Xx,像细“油条”,酥脆甜香很好吃。
我们是在那座被称之为小白宫的建筑前乘车离开哈瓦那返回巴拉德罗的,雨又开始下了,才意识到我们很幸运,在哈瓦那游览的几个小时,居然是雨停后又没有烈日暴晒的天气。返程途中,Tim身体感到不适了,不抽烟的他这两天因为品雪茄明显感到呼吸系统不舒服,没想到真是病了,还没回到酒店就烧起来了。
我们的座驾
制作雪茄
海明威故居
各色老爷车
如果说前几天都称之为旅游的话,今天就算得上是度假了。
Tim一直到凌晨快天亮的时候才退烧,一晚上也一定是烧得很疲劳,早上却是睡得很香,Gary昨晚就提前预告明天要自然醒,准备睡到下午,所以反倒是给我留下了安静的时间重温几天的体验并记录下来:D1、D2…
Tim醒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1点多了,Gary虽然也醒了但还是要坚守承诺宁可饿着也要赖床,所以我们只好撇下他到酒店步行街的咖啡馆喝杯咖啡,吃点三明治算是早午餐了。三明治对于我们只要能充饥而已,倒是阳光灿烂、凉风习习在凉伞下喝着咖啡(当然还是卡布)享受到了一份悠闲和宁静,很惬意。
给Gary打包了几块三明治后邀请他和我们去沙滩看大海,他依旧坚定的拒绝了我们,宅在并不豪华的房间与他的电脑为伴,固执的做一个俗人,由他了,俗人享受俗人的快乐吧。
海边沙滩上布满了躺椅,松松散散躺了许多人,热闹却不拥挤,西人相对多些,有的打着盹儿,有的在看书慵懒的样子,海水中不多的人在嬉戏,能听到的不过是海浪声和耳边的风声,时时还夹杂着远处酒吧的鼓点声和孩子们的欢叫声。躺在躺椅上,一阵阵海风吹来,潮湿中夹带着海草的腥味儿,不停地提醒着你离海很近。整个沙滩,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年龄,下海的和观海的,都透露出相同的放松休闲的气息。没能体会此刻的海滩,更觉得Gary是俗人了。
今天,没有什么行程可以记录,能刻下的却是这样的心情:面朝大海,我们的心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我们的心春暖花开
酒店温馨一撇
第六天同样没有任何行程安排,睡到自然醒,在大堂吧点一杯红茶加一杯卡布让思绪沉浸在前两天的旅行中并记录下来,午后在海边看海吹海风捡贝壳,包了当天的酒店自助餐,虽谈不上好吃但把我们吃的很饱足。
第七天中午我们退了房就直奔小镇寻找那天的记忆“美食”—黑豆米饭和猪排。来古巴旅行,美食是最不可期的,就是这黑豆米饭加猪排,别说在中国,就是多伦多也不值一提,但7天下来,在我们眼里这绝对是美食了。古巴是个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的国家,然而古巴民众的生活水平却极其低下,拥有美丽沙滩和6000公里绵长海岸线的岛国,百姓却吃不上海产,食材匮乏,真不知道是封锁之灾还是体制之祸。
小镇午餐后回到酒店小结了本次旅行:
极佳的海景、怡人的气候,美中不足就是饮食欠佳,这也免了旅游归来的减肥之苦。特产古巴雪茄和朗姆酒见识了,接受还有距离也就不盲从了。
古巴有支付小费的习惯,一般1个加币或1个cuc。离境时古巴机场可不会给你退税,而是每人都需要再缴纳25cuc不知是不是叫旅游税的费用。圣诞假期费用高些,几天下来我们一家花费5000加币,供参考。
这次旅行真的是快乐、安静、休闲且充实,一家人都很开心。晚上10点的航班平安返回多伦多,时间已经是2014年12月29日凌晨3点,两地温差30摄氏度。
再见,巴拉德罗,再见,古巴
评论(1)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