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恋一座城邂逅一幕历史,重拾海丝风情到古韵文都。一处古韵一幕风情,恰在历史边沿,或在遗迹之上,不曾想过离开这座城。更执意着发现这座城市里的古韵别情,很多人来了又走了、很多人走了又来,寻寻觅觅间,不知道相遇多少人,告别多少人,但也依然厮守在这座城中,不是将禁锢在这,而是自己的根深深的扎在了这里。
泉州时光客栈——榻榻米主题房——148元——地址:鲤城区承天巷75号沟尾下5号—交通:动车下转坐K1、3路承天寺花巷口下;晋江机场下转坐603到承天寺下。
推荐理由:客栈在老城中心,客栈500米圈内有很多泉州经典古迹,当然周围有各种当地美食才是最赞的。老板热情好客,博学多才,对泉州旅游文化了如指掌,如果来泉州不知道如何行走可以请教大掌柜,装修小资,客栈还有一只金毛,丁丁。
泉州的特产非常多,推荐的时候会感觉顾此失彼。德化的瓷;永春的老醋、金桔、养脾散、香、漆篮等;安溪的茶、米粉、柿饼;惠安的各种雕刻、崇武鱼卷、地瓜粉;南安的英都麻糍、洪濑鸡爪、石亭绿茶;晋江紫菜、衙口花生、猪油粨;石狮甜粿;正泉茂绿豆饼、郭记涂门贡糖、成珍桔红糕;源和堂蜜饯、武彝茶饼、老范志神粬、桂圆干、花生糖等各式茶配;当然时光客栈也有在卖泉州文创礼品,而文创品可以买些手绘地图、明信片、玩偶。
奎霞巷拌面:客栈出来拐个弯就到了中山路奎霞巷,巷子进去30米就到了这家网友们推荐的招牌就写26号老字号的小吃店。他们家的招牌是拌面和肉燕,大骨熬的汤底做得很不错哟!
金鱼巷的小吃菜头酸、元宵圆、沙茶面、土笋冻、鸡腿、:白萝卜腌制而成,酸甜可口,是泉州不容错过的开胃小点,中山路金鱼巷路口那家东来最为出名;隔壁的金凤海丝元宵圆,是泉州传统小吃;沙茶面本来就是泉州小吃,以厦门最出名;还有,10步之遥的五叔公土笋冻,味道远远不是街边那些土货能比拟的,记得要加上店家特制的蒜泥醋酱;鸡腿怣:顺着金鱼巷往西一直走,200米左右,这家烧烤店开了十几年了,在泉州非常有名。因为那个花生酱超赞的。不过特别要提醒的是,老板很任性,营业时间每天下午二点半开始,五六点就结束。喜欢的要把好时间点。
水门巷的小吃街:补冬的时候,这边特别热闹。狗肉、羊肉、鹅肉、牛肉非常可口。巷口位置连着五六家,口味都差不多。(但希望大家尽量别去吃狗肉!)水门国面线糊是出了名的,不过我更喜欢这家店的猪血汤。还有从巷口摆到巷尾的各种现炸小吃,让我口水一直流。聪明的我,发明了聪明的吃法:10块钱,老板你一样都给来点。
侨光远芳小笼包:小笼包味道不错,就是有点慢。牛肉羹、水丸汤只能算一般。
群众牛肉小点:这家还是国有单位的小吃店,在中山南路,店铺很小,到了水门巷公交站再走200多米就到了。牛肉羹和海蛎煎简直是绝配,我不会告诉你一顿消费就11元。回来老板支了个招:坐车到侨光下,打包远芳小笼包,然后往北步行50米到群众牛肉小点,点一份牛肉羹和海蛎煎,就可以尽享一顿丰盛的午餐。想想,果然好招。
秉正石花膏四果汤:天后宫边上,从1913年三代人经营到现在,四果汤,就爽一个字!客栈旁边的南俊路的分店装修的更赞。(回来后经老板一说,才知道自己舍近求远了。老板还特别推荐四果汤的点单--石花膏、粉粿、芋圆、红绿豆)
正泉茂绿豆饼:正泉茂在泉州有好几家分店。老店在天后宫旁边,酥皮清晰多层、入口即化、馅心冰甜。店里还有一块百多年前的招牌。客栈老板反而极力推荐客栈旁边第一医院门口的那一家。下次有机会去比较下。
羊公巷鸡排店:十几年的老店了,下午4点开门晚上10点关门,一块鸡排4块钱,味道不错。到了第二中心小学向羊公巷方向走,几步就能到。
前言:
泉州作为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夏商两代,今泉州划属扬州。春秋战国时期,闽越人早已造舟通海。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泉地属闽越。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改建安郡。西晋末年,中原人来泉避乱,因思乡取名晋江。南朝(502~519年)置南安郡。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泉州。泉州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商港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以“刺桐港”之名,享誉世界,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
有一朋友要从厦门到泉州重走海丝起点,想更多了解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城,也许我对这座城市也不是很熟悉,但却知道该如何带他走海丝起点路线。
(温馨提示:图片较多,建议在WIFI下查阅)
day 1:泉州钟楼-元妙观-承天寺-铜佛寺-百源川池-清净寺-关帝庙-天后宫
行走海丝当天天气并不好,阴沉沉的,从家里出发与朋友在钟楼会合。钟楼是一个经常相遇的地方,也许这的老街与繁华相呼应,这也算是泉州的市中心了,所以集聚着购物、美食、文化等。
泉州现有三座钟楼,最古老的是建于1934年的西街钟楼,也是泉州市民心中默认的钟楼,其他两座为现代所建。而在钟楼附近,有几家烧肉粽挺不错的,但很多会选择侯阿婆肉粽,觉得
“侯阿婆”肉粽店自1978年开始经营,三十几年来,一直是泉州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小吃字号,是“吃出来的响当当的品牌”。“侯阿婆”肉粽的粽叶、糯米、馅料等都精选上等原材料,制作考究,料足味香,食后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其清香醇美、不黏不腻的独特口感吸引着众多食客,名声也日渐传扬海内外。
一道美食一串回味,一颗肉粽包裹着多少在外泉州人的心,不变的味道又勾引出多少人记忆的涟漪。在东街品尝一颗侯阿婆烧肉粽,那清香醇美、不黏不腻的口感,完全颠覆了味觉,在来上一碗小肠汤,撒上一把葱花,更是颇有别韵。
价格:6元、10元、15元不同类型的肉粽,小肠汤一碗5元,吃完肉粽就要前往下一站元妙观。
蟳埔女在祈福。
加载更多
Day 2:蟳埔渔村-府文庙-崇福寺-少林寺-洛阳桥
第二天感受海洋之旅,走进海的村子。早上从客栈出门打的到蟳埔渔村,清晨感受海风吹来的清爽,更加让人身心愉悦。
蟳埔村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据说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这里的女人们头上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围,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她们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这里还有别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虽然距离现代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她们仍然虔诚地传接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
(一)
走进了一个海的村庄
村庄里到处散发着海的气息
连那渔民住的房子都布满了海蛎
我以为渔民将海蛎种在了墙上
那一片片的海蛎犹如失去光彩的鱼鳞
随着岁月的冲刷早已凋谢了色彩
仔细一看,那只是海蛎的壳
我想渔民不仅是渔民了,更是工程师、艺术家
他们从地上建起了一幅优美的油画
而在海上他们却是一幅水墨画
从大陆到海上,从海上到大陆
他们就是海,这房子就是海···
他们像海水一样拍打着我们的心
(二)
站在布满海蛎的墙
总想挖一颗,尝尝鲜
可它早已死去
不知道死了多少年
难道是它耐不住寂寞,爬上了墙头
还是风把它刮到墙上
就这样粘住了
就这样成为房屋的装饰
我想风不会那么无聊
将那么多的海蛎刮到墙上
我想海蛎不会那么无聊
从海上爬到陆地,就为爬上墙头
或许是渔民将一颗颗海蛎整齐的装饰在墙上
装饰着一个家,在外期盼着这样一个家
我想他们不是无聊,他们是爱着海,爱着家
蚵壳厝,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在泉州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用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老人、脚踏车、蚵壳厝,构筑了一幅时间的画。拿一卷书,坐在石板条上,晒一下午阳光,应该会是不错的选择。
海蛎壳做成的房子你见到过吗?这些海蛎壳来自遥远的非洲,你知道吗?我仿佛看到先人的脚步征服惊涛骇浪后踏上非洲陆地的喜悦。
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始建于唐,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也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文庙建筑格局宏伟,殿宇壮丽,为江南较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
加载更多
day 3: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洛阳桥-西街-开元寺
清晨路边吃过早餐后就要前往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了,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站。
各类海洋文化,琳琅满目间,显得颇为壮观。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沉淀着一段历史,叙说着一段故事。
漫步在空旷展馆里,感受古泉州港曾经的繁华,是穿越,是沐浴,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马可波罗游记里的刺桐港,静静的躺在博物馆里。多元文化的岁月,中世纪的中国,文明达到了一个巅峰,如果不是历史开了个玩笑,想想现在的中国将何等的文明。
加载更多
day 4:清源山-九日山
海丝之旅第四天,今天一大早就要爬清源山,从客栈出来乘坐602到清源山下或打的,早上6点不用门票,7点后就要收门票了,一个50元所以早早的就出发了。据了解景区主要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清源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绘萃,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
从大门走进来就看到通往老君岩的大门了。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
加载更多
评论(12)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