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于我一直是个神秘的所在,掩藏在丛林中的庙宇,辉煌文明的遗址,是在那个神人混居的年代里,凡人们对众神最高的献祭。
兜兜转转几次,终于成行。伪文艺女青年,在踏上吴哥地区的那一刻起,就仿佛打了鸡血一般,两眼放光,爬上爬下,不惧尘土,不畏烈日,把那些古迹走了个遍。
一本《走遍全球》,四天,25处古迹;
两个定焦镜,一个三脚架,1297张照片。
再见。我,的,吴,哥。
吴哥窟是2013年的new year resolution之一,结果未能成行。于是2013年亚航大促的时候买了2014年3月初到暹粒的机票,从吉隆坡中转,在大马玩3天之后就直奔我心中的圣地啦!
机票定好之后,闲来无事便会去看酒店啊攻略啊什么的。在booking.com上陆陆续续地把酒店定好了,行程也提前一两个月成型了。
要带的东西早早列好了清单,在逛街或是上淘宝时没事就会看看,逐渐也就买齐了。签证是在出发前大约2周的时间通过柬埔寨外交部的官方网站直接办理的E-visa。总之,这是一次筹备过程非常从容的旅行。
去吴哥这样的地方,其实是应该提前做做功课的~推荐蒋勋教授的《吴哥窟之美》,6个小时的讲座,讲的一点也不枯燥。还有元朝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很薄的小册子,记录了吴哥最鼎盛的状态,而且对王城的描述十分详细,在现场对照着看也别有一番风情。Lonely Planet和日本大宝石出版社的《走遍全球》也很好,内容相似。我当时带的是走遍全球作为guidebook。好多游记上说最好读一下《摩诃婆罗多》还有《罗摩衍那》,不过我实在读不下去,所以在网上看了一下简介,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便,所以个人觉得不读也OK哒。
全程的航班都是亚航的。去程是AK1482,吉隆坡0650出发,当地时间0750到达暹粒(柬埔寨时间比马来西亚时间晚一小时)。返程是AK1483,暹粒0835出发,当地时间1135到达吉隆坡;在LCCT转乘D7 316,吉隆坡1910出发,0115到达北京。最后一天全部浪费在航班和机场了,唉。
暹粒市区和吴哥窟景区内均搭乘Tuktuk车,到女王宫和崩密列的大圈用了汽车。
DAY 1:到达暹粒/洞里萨湖/老市场
DAY 2:吴哥寺观日出/小圈(巴戎寺、通王城、吴哥寺)
DAY 3:吴哥寺观日出/中圈(豆蔻寺、比粒寺、东梅奔、圣剑寺)/再访巴戎寺
DAY 4:大圈(女王宫、崩密列、罗洛寺群)
暹粒4晚均宿在Motherhome Inn,价格不贵,服务上佳,环境不错。
就餐的地点基本以驴友游记推荐的为主,也有几家是tripadvisor上排名靠前的。总结下来,是这么几家:
1. Khmer Kitchen:大名鼎鼎的高棉厨房,就在老市场的正对面。人气爆棚,尤其中国游客比较多,晚餐时间很可能需要等位。尝试过Amok和春卷,不好不坏,价格中等。人均大概5-7美金。
2. Angkor Mondial:是一边看apsara表演一边就餐的自助餐。很大的大厅,基本被旅行团坐满。需要提前预定,否则会被安排在边边角角的位置,完全看不到舞蹈表演。餐点差到令人发指,基本上是靠noodle soup和新鲜水果填饱肚子。至于舞蹈嘛,也就那样子,领舞的跳的还蛮好,后面的就基本是敷衍。总之,充满了浓厚的草台班子气息。每人10美金。
3. Angkor Flowers:绕中圈那一天吃午餐的地方,在Ta Prohm附近。比起暹粒市区的餐厅来说很贵。可能是菜点得不好,感觉很难吃。人均大概8-10美金。
4. Heaven:tripadvisor上的No.1餐厅。德国夫妇开的,waiter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很小,需要提前预定。Amok鱼还有banana cake好吃的让我流泪,店里还有自酿的米酒,35%,基本上一个shot就够了,很多种口味,可以尝尝。人均大概8-10美金。强烈推荐。
加载更多
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我去的时候是旱季,看上去就是一片浩浩荡荡的泥汤,听说雨季时会暴涨3到4倍,不知道水会不会因此变得清澈一点。
从暹粒市区包Tuktuk车过去要15美金,坐船从码头到湖上还要18美金。花了不菲的代价,其实看到的绝不是什么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而是柬埔寨贫民的现实生活。岸边随处可见的破烂棚子,在泥汤里驾着四处漏水的小船捕鱼的人们,还有湖中央的浮村,都不是让人好心情的景象。
开船带我们过去的小哥说自己就是在浮村里长大的,一个劲儿的让我去看他们的孤儿学校。船刚一停靠,老师就让上着课的孩子们都出来迎接,孩子们也熟练的拥在我的周围。看着那样破旧的桌椅,很难让人忍心不掏钱出来。后来我跑到旁边的浮村市场买了30美金的大米送给学校。不知道这些米能有多少给到孩子们,亦或是直接就原封不动的搬回市场继续卖。
坐船回到码头,迎面而来的就是万亩良田,似乎却和那些贫困的人群毫无关系。
总之,洞里萨湖并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拜访地。
从Tonle Sap回来,直接去买了3-day Pass,40美金,有效期为一周,即可以在一周中任意挑选3天参观各处古迹。买票的那一天可以免费进去看日落。
这处遗迹由Yasovarman建于9世纪末,山地式寺庙,象征着教义中众神修炼的须弥山,除了带有强烈吴哥风格的五座中央塔以外,还有108座小型的塔形建筑,据说是供奉舍利用的。
巴肯山的保存状况很差,从入口处要爬大约一刻钟的山路,说是路,其实就是被人踩多了而没有杂草的一条小道,尘土飞扬。山也并非很高,雨季时应该能看到暴涨的西池,不过旱季的景色一般。
巴肯山是经典的观日落的场所,因此人很多。
巴戎寺去了2次。绕小圈的上午是安排给了巴戎寺。因为实在为这座小小的庙宇所震撼,在行程结束较早的绕中圈那一日下午又再访巴戎寺。因为巴戎寺朝向东方,一般大家都会安排上午去参观,但事实上热带的日光强烈,即便是在下午也完全没有影响。我在4点左右到了巴戎寺,几乎没有什么人。整条长廊就只有我一个人在转,可以细细欣赏。在吴哥的微笑中慢慢徜徉,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巴戎寺是Jayavarman VII建于12世纪末的山地式寺庙,作为通王城中须弥山的象征。Jayavarman VII是个有点传奇色彩的国王,他曾经数次让位于侄子或者兄弟,不愿当国王,最终在60岁的高龄还是被迫登上了王座。真腊王朝自他开始信奉佛教,而同时也依然保有着对印度教的信仰。高棉的微笑,应该就是这位国王的面容。
巴戎寺是吴哥古迹群里最美丽的几处寺庙之一,不过保存状况也非常一般,岁月的侵蚀和游客的负担应该也加重了它的损毁。有几处浮雕,我循着走遍全球的地图找到后,发现才几年之间,比起书上的照片,竟然又毁坏了不少。
加载更多
巴方寺修建于11世纪,在真腊风土记里面曾记载着“金塔(巴戎寺)至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忧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数间。”应该指的就是巴方寺,不过目前的巴方寺可远远没有巴戎寺气派,虽不至于残垣断壁,可也无甚可看。中央塔已经完全倒塌,所以整座庙看上去像个小山包一样,完全失去了气势。保存较好的墙上还有一些浮雕,让人依稀想见当时的恢弘。
逛过巴方出来,想拍一张全景,可是总有一对情侣在镜头里,走的还很慢,最后只能随便拍了一张。回来一看也有种特别的感觉,两个人能慢慢牵手走在千年前的参道上,真是缘分。
通王城里有几处遗迹可看,包括空中宫殿、战象台、癞王台等。可惜当时杯具的相机没有电还忘记带备用电池了,所以也没有留下什么照片。两处平台在比较隐秘的地方都有保存相当完好的浮雕,很值得一看。
城南门外的桥,栏杆是那伽的蛇身,两侧各有54尊修罗和阿修罗,以手拔蛇,演绎搅拌乳海的故事。
城门上的佛头。
整排的神鸟伽鲁达和狮子辛玛支撑着的平台,气势惊人。
周萨和托玛侬都是Suryavarman II修建于12世纪的。Surya是太阳神的名字,意为太阳王,相当于太阳神下凡来治理人间。Suryavarman II就是吴哥寺的修建者,所以周萨和托玛侬的风格和形制跟吴哥寺相似但更简单。
上面的修复品和下面的正品。
托玛侬的中央殿堂和吴哥寺的十分相似。
看完托玛侬之后,本打算接着去看Ta Keo/塔高寺,但是被告知去到那边的桥断了正在修缮,只得作罢。于是回到酒店取相机电池,顺便稍事休息,打开电视就看到当地的电视台Bayon TV在放韩剧…韩国的文化输出真是可怕。
吴哥寺是前面说的太阳王Suryavarman II建于12世纪的,是整个吴哥古迹群里最为雄伟的一处。无论是从建筑还是浮雕艺术的角度上,都值得花上个一天两天的慢慢转转。这次我只留了半天是不够的,哭。
其实吴哥寺算起来应该是去了3次,看了2次日出,还在绕小圈的整个下午泡在那里。小贴士:看日出要去左手边的北池才能看到倒影,因为南池基本已经干涸了。另外,之前攻略上都说5点钟出门去看日出,我怕人多占不到好位子,就4点50分出门的。事实证明非常有用,两天基本上都是我选好位子架好三脚架之后大批人潮就涌上来了。
第一天由于厚厚的云层未能看到太阳升起。
第二天终于看到太阳从中央塔后升起。
吴哥的建筑也是很特别的。三层平台加上五座中央塔,构成了之后几乎所有建筑的形制。从入口处进去,要走过长长的甬道才能达到西塔门,这段路上都是只能看到三座塔门而看不到五座中央塔的。而一旦穿过西塔门,五座中央塔(其实只能看到三座,因为有两座在后面)就远远的伫立在那里,两侧的第一回廊也雄伟的惊人。
加载更多
建于921年的红砖式建筑,由五座塔构成,其中有两座塔内部有精美的雕刻。
毗湿奴的妻子拉克什米,和她的丈夫一样也拥有四只手臂。
毗湿奴,这是他3步跨过世界的身姿。
骑在伽鲁达背上的毗湿奴。神鸟的翅膀都雕刻的细致入微。
8只手臂的毗湿奴神。旁边的立像是向他修行的人们。
由Rajendravarman II修建于10世纪中期的金字塔式建筑,名字意为“神的样子”,也有翻译成变身塔的,是举行火葬仪式的场所。
图中的石槽据说是放置遗体的地方。
比粒寺的风化特别严重,一些很有特色的雕像也看不太清楚了。
梵天的妻子莎维德丽,(和她的丈夫一样也拥有四张面孔) 。
毗湿奴的妻子拉克什米,这是化为野猪面容的形象。拉克什米是搅拌乳海时第一个获得生命的飞天。
修建于10世纪中期的金字塔式建筑,和比粒寺一样,由Rajendravarman II修建。东梅奔是建筑在大水库东池中央的,估计雨季的时候是无法接近的。
骑着三头象的天空之神因陀罗,下面是吞了长生不老药而被毗湿奴砍下头颅的卡拉,两边还有卷起的浪花和舞动的飞天。
每层平台的四角都有真实大小的大象雕像,是用整块的石头雕成的。
由Jayavarman VII修建于12世纪末,也就是修建巴戎寺的那一位国王,因此带有印度教和佛教的色彩。这是他用于纪念自己父亲的神庙。
入口处的甬道两侧是湿婆风格的林伽形态的雕塑,下面是伽鲁达,上面曾是佛祖的雕像,不过现在已经全部为印度教信徒所破坏。
中央殿堂东北方位有座很特别的二层建筑物,带有浓厚的希腊风格,在吴哥古迹群中独一无二,据说是当时的图书馆。
整个寺庙最精美的地方是舞女平台,四周雕满了跳舞的女神。
也是(由) Jayavarman VII修建于12世纪末,同样带有佛教的色彩。名字意为“缠绕在一起的大蛇”,在表达搅拌乳海的景象。由中央水池和四个小水池构成,中央水池东侧是神马瓦拉哈的雕像,四个小水池分别有大象、人、狮子和马的出水口。
瓦哈拉其实是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有个故事是说某商人在大海上遇难,被美丽的拉克西救起并成为她的丈夫,但某天晚上,屋里的一盏煤油灯告诉商人,他的妻子事实上是噬人的魔女,并让商人赶到海边骑上骏马逃生,只是在到达对岸之前不能睁眼。这匹骏马就是瓦哈拉。
这座建筑曾为当时的医院,虽然现在看来很迷信,但当时人们相信,在经由不同意义的水池中沐浴便能治愈各种疾病。
和圣剑寺、涅槃宫一样,也是由Jayavarman VII修建于12世纪末。是一座掩藏在树荫中的小小寺庙,损坏相当严重,不过仍然保留有多处女神像,和巴戎寺的女神像相似,比较朴素。
著名的正在梳头发的女神像。
带有夸张的耳饰的女神像。
Jayavarman VII修建于12世纪末,用于纪念他的母亲,带有印度教和佛教的色彩。
塔布隆寺以各种从建筑间长出的榕树为特色,也是古墓丽影等很多电影取景的地方。
可惜旅行团太多,熙熙攘攘的也未能好好欣赏。
由Jayavarman VII修建于12世纪末,是一座游客稀少的小小庙宇。
东门前的雕像只剩下一双大脚,不知原本的佛像何状。
中央殿堂前面有一些保存的很好的浮雕,女神们依旧翩翩起舞,战士们依旧戍卫大门。
国王沐浴的场所,和Banteay Kdei是同时修建的,也有人说这其实是Banteay Kdei的附属设施。
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个水池而已。不过面朝东方,似乎也是欣赏日出的好地方。
Suryavarman II修建于12世纪初,是一处小小的僻静的寺庙。
只画好但还没有雕刻完成的雕花。
山形墙上刻着横卧在大蛇身上的毗湿奴。
由Jayavarman X修建于10世纪末,赐给当时的国师作为修行场所,其实和女王没有一点关系。雕刻的精美程度令人惊讶,尽管非常小,也无法靠近观看,但依然丝毫不逊于吴哥寺和巴戎寺。这是吴哥古迹中唯一一座用栏杆将大部分建筑围起来而不让游人靠近的寺庙。
我大约在上午10点前后到达女王宫,刚好碰上3个旅行团同时挤在这个小小空间的“盛况”。只得在各种摆pose的大妈中间匆匆一瞥,然后落荒而逃。车开出没有多远时,又后悔了,觉得不能因为拥挤就错过这样一件艺术品。于是又掉头回去。幸好,天不负我,这时旅行团们已经离开,只余小小的、红色的女王宫静静的伫立在那里。
罗摩衍那中,魔王拉法那诱骗罗摩的妻子悉多的场景。
骑着白鸟的梵天。
第二围墙的塔门和山形墙,雕刻的极度精致,也印在50瑞尔的纸币上面。
拉克什米用圣水沐浴的场景。虽然很精致,可是我觉得不怎么美啊…
拉法那震动卡拉萨山(据说是西藏的冈仁波齐峰),试图破坏湿婆和妻子雪山神女的修行。传说雪山神女的前世是娑提,嫁给湿婆后因为自己父亲不尊重丈夫而投火自尽。湿婆悲痛不已,产生的力量破坏了人间。于是毗湿奴将娑提的尸体切碎投向世界各地。转世后成为雪山神女,一直追求在神山上修行的湿婆,可湿婆不为所动。神女请爱神帮忙,爱神找机会将爱之箭(居然和西方故事一样)射入湿婆的胸膛,湿婆和雪山神女才终于相爱。不过后来杯具的是湿婆知道了真相,就开了头顶的第三只眼睛(外挂么…),眼中喷出火焰烧死了爱神。在雪山神女的哀求下,湿婆最终复活了爱神,可惜助人为乐的爱神自此没有了身体…
女王宫里面有一座著名的女神像,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曾多次被盗。我绕着被围起来的中央殿堂走了好久,依然没有找到书上说的那一副画面。略有遗憾,不过也无大碍,因为每一座女神像都那样美丽和神秘。
第二次参观完出来的路上,看到这个小姑娘坐在那堆有千年历史的石块上若有所思。
加载更多
女王宫出来,本来计划是去Kbal Spean看暹粒河的源头和无数林伽、尤尼的雕刻。但中午得知大学同学丁颖在失联的MH370航班上。在餐厅里默默流泪,又不知所措了许久,终于出发,时间已经来不及去那里了。算了,留点遗憾也罢。人生似乎总是这样才正常。
崩密列不算在3-day pass通用的古迹群里面,要单独购票,5美金。基本上建筑物全部倒塌,用残垣断壁来形容绝不为过。没有太多精致的雕刻,大部分石块覆满了青苔或灰尘。但我喜欢那里,喜欢那种幽静的氛围,喜欢走在散落各处的石块中间。岁月对这座寺庙似乎格外残酷,让它崩塌到底,却也格外优渥,因为它依旧美得摄人心魄。荣格说,美不是存在,而是消失。或者正是这种消失让崩密列更加美丽。
东门外的平台上有一处保存的特别完好的五头那伽像,应该是吴哥古迹群中最完好的一处。比起周边的残石断瓦,很让人意外。
出来的路上,听到后面一阵喧哗,回头一看是一只牛在奔过来。吓了一跳,却也觉得有趣。无论岁月怎样变迁,人们的生活仍要继续。千年以前,是否也有一头牛这样奔过?
由迁都巴肯山的Yasovarman修建于9世纪末,也是建在水库中央,是东梅奔和西梅奔的原型。四座塔的结构,中央供奉林伽,有的地方还保存着完整的雕刻。
蛇神那伽从神鸟伽鲁达口中钻出来。
女神像的美似乎是跨越时空的。
旁边是一座新建的寺庙,也叫Lo Lei,塔形建筑的四角有那伽的装饰物,似乎遵循的是印度教的教义。
巴空寺由Indravarman修建于881年。只有一座中央塔,是最早的金字塔式寺庙,但基本已经奠定整个吴哥式建筑的风格:象征着曼陀罗的平台和象征着须弥山的中央高塔。
神牛寺由Indravarman修建于879年,是吴哥古迹群中最古老的一座。由6座舍利塔和3座难敌的雕像构成。前面3座舍利塔用于供奉统一高棉王国的祖先Jayavarman以及当时国王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后面3座用于供奉他们各自的王后。
不知道哪处掉下来的山形墙,就放在入口处被所有的人随意踩踏。中间已经磨平,只有边缘还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倒塌的窗棂,应该永远不会再度立起了吧?
被当地小孩强行带上的草编戒指,价值1000瑞尔,笑。不过也算是个纪念,带着眷恋和契约般的感情,就此离去。
评论(4)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