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孩子怀里揣着一份对大海的向往。从车轮缓缓驶动的瞬间起,我们一行十人的“五月北海行”正式拉开了序幕。车轮每转动一圈,我们与北海的距离就近了一步。我见过海,海的博大震撼过我的心灵,在大海面前,任何生命都显得非常渺小;我没有见过海,我梦中的海是蓝色的。第一次见到海时,天空是灰色的,海也变得忧郁了。风随风去说:要是北海的海不是蓝色的,他马上打道回府。我暗自作想:北海的海一定是蓝色的,因为那里的天空是蓝色的。
从去年十月到今年五月,经过了大半年的等待,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刻。这半年的日子好像都在为了这一瞬间的到来而活着。既便在出行前遇到了诸多波折,我们依然坚定看海的信念,坚信“好事多磨”,4月30日8时,我们的脚步朝着大海的方向行进了。
呼吸北海第一口空气
5月1日早约9时,我们乘坐的客车驶入了北海市区。呼吸北海的空气,舟车劳顿的乏意顿时消散,偶尔飘来海产品的腥味也变得清新了。北海的街道非常干净,随时随处可见戴着斗笠清扫街道的清洁工人。行道树是独具海边风情的椰子树,整齐划一。白色的路灯杆每一根都挂着一个船锚形状的装饰品,海边城市的显著标志之一。和友人讨论一番,这个船锚看似金属做成,可如果是金属做成的,那岂不是会招来众多“夜行者”的“青睐”,我推断,这些装饰一定是塑料制品,只不过在外表刷上了一层金属的机理。我甚至开始想象夜行者们看到这些船锚时流口水的样子,以及他们触摸到这个披着金属皮的塑料制品里,那种失望的心情和懊恼的表情。想到这里,不由嘲笑了一下自己,也许这个船锚就是金属做的呢,不是每个城市的公共设施都会像我们的城市一样受到严重的破坏。我是不是应该下车之后去触摸一下它呢,算了,我宁愿相信它是金属制品的。
北海是离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最近的海边城市,贵州人、四川人、云南人、重庆人蜂拥而至,而贵州人更趋之若鹜,成为北海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持者,以至于北海市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命名为贵州路。我们的客车停在了贵州路,我们在北海的第一个脚印印在了贵州路。从贵州来到“贵州”,心中徒增一份亲切感。
亲近渔家,亲近海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北海小周家。小周是北海渔民家的儿子,生于八十年代,是一个正在实习的营销学学生,通过网络我们认识了他。小周的家十分富足,父亲出海打渔,母亲操持家务,哥哥在一楼摆了十多台电脑开了个小网吧,小周则将他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得淋漓尽致,把家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为家庭带来另一份经济收入,这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夜幕降临之后,是出海打渔的好时机,小周父亲吃完晚饭后便会出海打渔。我们到来的前一晚小周父亲打渔收获留下了一些海产,小周母亲为我烹饪了一顿晚餐,在小周眼中,母亲有着一手好厨艺。
站在小周家四层小楼的楼顶,我们收获了第一眼海。北海的渔民家门口几乎都种了几棵菠萝蜜树,树之间再挂上一两个吊床。躺在小周家门口的吊床上,摇摇晃晃,仿若已经置身于海上。
迫不及待,卸下行装,乘坐小周父亲的渔船由码头出海。天空是湛蓝的,云彩是洁白的,海水一如我梦中的蓝色。岸边停靠的渔船鳞次栉比,白天是渔船休憩的时候,女人在船上补渔网,小孩子在船内悬挂的吊床上独自游玩,男人此时一定在船舱内休息,养足精神,准备晚上出海捕获一船丰富的海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赋予人类以财富,广袤的大海也成为渔家孩子的乐土,他们认识海里的许多生物,知道海踅会伤人,知道附着在岩石上的哪种贝类可以食用。
海面上的一切事物都吸引着我们的目光,码头停靠着巴拿马的国际货轮,航标为行船指引航向,码头石柱上涨潮时附着的生物在退潮后便被人们手到擒来,一叶扁舟滑行于海面之上,舟上渔民友好的向我们挥手,岩石上三三两两垂钓者顶着烈日依然闲适自在,一艘快艇疾驰而过,掀起一排水浪,渔船随之摇晃,让我更加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确实身处大海之上。渔船载着我们渐渐远离码头,此时的大海恬静而安详,迎面吹来的海风调皮地抚弄着我们的头发,坐在船舷上,把脚伸入海中,感受到了海的体温。
见多了山的人对海有着由然而生的喜爱,见惯了海的人则对山又有着独特的情感。南万渔村有一处小山丘,小周本意安排我们爬山看海,而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海。来到一处沙滩上,男人们脱掉上衣纷纷冲入大海,全身心享受着与大海的亲密接触,女人们则漫步沙滩低头寻找漂亮的贝壳。悠悠天空把爱画在了沙上,风随风去留下了“五一七天乐,户外最快乐!”的字迹。禁不住海的诱惑,不会游泳的我努力克服了对水的恐惧,不顾一切穿着衣服走向大海,却不小心咽下了几口海水,终于发现海水真的很咸!
涠洲岛——背包客的天堂
北海市的街道上,行人寥寥无已,除了我们看不到其他游客的影子,当地人告诉我们,游客们都聚集在银滩等景点上去了,更多的人去了涠洲岛。涠洲岛在全国最美丽的十大海岛中排名第二,位于海南岛之后。我们预定的行程有两日将在此岛上度过。在新奥海运候船厅等待乘坐“飞跃168”上岛时,一批批和我们一样的背包客来到了候船厅,此时,我才开始逐渐感受到了北海五一的黄金气息。同样的时间,我们从不同的城市汇集到了同一艘船上,前行的目标是我们共同的天堂。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海上航程,5月2日下午4时,我们登上了涠洲岛。下船之后每人必须买一张50元的上岛门票,然后就可以在岛上任一个地方随意扎营、游荡。由于此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了很多户外爱好者来到此岛,岛上的居民都很清楚我们到来之后会有些什么需求,根据我们的需求提供相关的服务,洗衣、扎营、冲淡水、租单车和提供厨房设施等服务一应俱全。但从脚步踏上涠洲岛那一刻起,我们的任何需求都与金钱紧密的挂上了钩,心中不由升起一丝遗憾与茫然之感,接下来的几日里,我努力从岛上居民脸上寻找着金钱包裹下的人情味。
“预则立,不预则废”?
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切事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未知的、茫然的。在出行之前,我与领队稻花香产生了观念上的冲突。也许是受工作影响,每逢出远差我都会把领导的行程安排得天衣无缝,我主张对于行程中的一些不可测因素预先作好安排,而稻花香则主张随机应变、随遇而安,让这些不可测因素成为我们整个行程中的一部分。原本计划与我们同行的幸福旅程因故未能成行,在此之前我曾极力向她宣传我通过网络所了解到的关于涠洲岛的信息,她却极力阻止我的灌输,她说她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涠洲岛。我为什么不能带着一张白纸去描绘涠洲岛呢?带着所知无多的信息,我们登上了涠洲岛。从第一日寻找扎营地点到最后一日的早餐,我们用经历发现着涠洲岛的点点滴滴。
评论(3)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