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先到泰安(到泰山的大部分游客都是先飞到济南,所以下面就以济南为例)
火车是泰山旅游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泰安主要有泰山站(在泰安市区)和泰安高铁站(距离泰安市区11KM)两个火车站,泰安高铁站是京沪高铁线上的车站之一,所有动车和高铁都停靠泰安高铁站,普快和特快车停靠在泰山火车站。目前,经过泰安站的高铁与动车有49趟,基本上可以乘动车或高铁南来北往的。普快和特快也有100趟列车都停靠泰山站。因此乘火车往返是最便捷的选择。
1、普通火车:济南到泰山的火车有42趟之多,票价12.5元,运行时间50分钟,火车到站是在泰山站,就在泰安市区,出火车站就可以看到泰山,在这里可以乘K3到天外村(泰山入口之一),或者打个车也只需要10元。
2、高铁:北京上海南京方向/杭州和福州方向动车或者高铁(也包括济南)停靠泰安高铁站,济南到泰安的动车票价19.5元,行程20分钟,但如果加上公交车从高铁站到市区的时间就很不划算了,所以从济南到泰安还是坐普通列车要方便一些。
泰安高铁站往返市区的公交,现有17路、18路公交车,如果直接从高铁站打车到泰山红门入口,则需要25元。
17路:山东宏康—泰山大街—高铁泰安站站前大街—泰西广场站—灵山大街—泮河大街—泰山大街—长城路—东岳大街—望岳东、西路—擂鼓石大街—普照寺路—岱宗大街—八十八医院—环山路向东—宝龙城市广场
18路:火车站—老汽车站—泰山大街—温州步行街西侧路—三里庄路—迎胜路—泮河大街—灵山大街—高铁泰安站。
3、汽车:济南火车站往北1KM的地方有个长途汽车站,公交车4路,5路 35路可到,那里每隔10分钟就发一班车到泰安,票价20元,行程90分钟到120分钟。
第二步:泰安到泰山
泰山一共有四个入口:天外村、红门、天烛峰和桃花峪。不过一般都是从天外村或红门山上泰山, 天外村线路是最便捷的,在这里乘坐观光车直接到中天门,车费单程30元,行程30分钟;
红门线路是最经典的线路,是历代皇帝祭天所走的线路,一路上石刻古迹较多,但全程需要步行到中天门。
不管从哪个入口进,最终都要在中天门汇合,到了中天门后还可以去爬最艰苦的十八盘上到南天门和玉皇顶,如果不想爬,也可以从中天门乘坐索道到南天门,索道单程80元,往返140元,行程十几分钟。
泰山站到天外村:步行至市委党校站,乘坐公交K3,车票1元,打车10元
泰山站到红门:步行至市委党校站,乘坐公交14路,车票2元,打车10元
泰安高铁站到泰山站:公交18路,起点站是高铁站,终点站是泰山站。
(千万不要听信骗子说可以便宜带进山什么的,贪小便宜吃大亏)
二、前往岱庙(岱庙在泰安市区内,游完泰山后千万不要错过岱庙,这里有东方三大殿之一)
(东方三大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
1、红门前往岱庙:乘坐K3在岱庙站下车
2、天外村前往岱庙:乘坐K3在岱庙站下车
红字标出的天外村入口(观光车)和红门入口(步行)
1、济南前往曲阜:
a、火车:济南前往曲阜的动车每天有20趟,票价39.5元,行程40分钟,大部分都是在济南西站发车(济南西站距离市区13KM),停靠曲阜东站(曲阜东站距离市区10KM);建议乘坐动车到曲阜,最方便快捷。
济南发往曲阜的快速列车每天只有2趟(05:13和08:11)票价28.5元,济南站发车,停靠曲阜站(济南站和曲阜站都在市区)。
b、汽车: 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乘车(齐洛路131号,距离济南站3KM,从济南站乘坐济长巴士2路可到),车有两种,非高速: 07:30-18:20约60分钟一班,行程140分钟票价40元;高 速 : 06:50-18:00约50分钟一班,行程110分钟,票价48元。
2、泰安到曲阜:(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济南-泰山-曲阜一条线)
a、火车:泰安高铁站(距离市区10KM,K18可到)每天到曲阜的动车有8趟,停靠曲阜东站(曲阜东站距离市区10KM),票价19.5元,行程22分钟。建议乘动车到曲阜,其他交通工具耗时较长,班次也不多。
泰安站每天到曲阜的快速列车2趟(06:05和09:03),停靠曲阜站(两个火车站都在市区)
b、汽车:在泰安汽车站乘坐,票价20元,行程1个半小时(如不走高速要2小时),时间安排非常混乱(大约1小时1班),购票后票上也没有打发车时间,需要到站内一直排队等待,如果前面的人太多,很有可能就只有等再下一班(插队的人也很多,如果运气不好,可能会站着等上1个多小时),建议大家不要乘坐汽车到曲阜。(不明白为什么两个名气这么大又这么近的旅游景点间会没有安排合理的旅游班车,本来在网上说火车站广场西侧有到曲阜的车,但我去没找到,估计旅游旺季时才有)
二、曲阜市内交通:
1、曲阜东站到孔庙:乘坐K01路到,终点站是汽车站,要到孔庙可在游客中心站下车,然后步行。
2、曲阜汽车站到孔庙:乘坐K01路,游客中心站下车即可。
3、孔庙到孔府:出孔庙后转过一个小巷就是孔府,步行5分钟,沿路很多小吃。
4、孔府到孔林:步行3KM,三轮车或出租车10元,公交1路和5路也可到达,沿途会经过颜庙。
1、机场与市区的往返: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位于济南市东北遥墙镇,距济南市中心30公里。
a、机场大巴:06:00-18:00 逢整点发车,票价20元,上车购票,行车时间50分钟。路线:玉泉森信大酒店(民航售票处)→和平路山大路路口→二环东路→经十东路→济青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国际机场。
b、出租车:费用约60-100元。如果想节约钱,可以从机场打车到石门下车,石门这里有到市区各个地方的公交车,3路(到火车站)、70路(到泉城广场)、75路(到洪家楼)、84路(到长途汽车站)、89路、121路等。
2、火车站情况:济南主要有3个火车站,济南站、济南东站和济南西站。
a、济南站:所有到济南的快速列车、普通列车和极少部分动车组停靠济南站,途经公交:201路、21路、济长巴士2路、K302路、K51路、K90路、K98路、K156路、3路、9路、11路、18路、34路、43路、78路、83路、84路、113路、118路等。
b、济南西站:绝大部分动车高铁都停靠该站,这里是京沪高铁五个始发站点之一。在济南西站停靠的动车达150趟,其中至北京、上海分别多达62趟(51趟G字头、11趟D字头)和63趟(56趟G字头、7趟D字头)。途经公交:K156和K157路公交途径济南西站。
c、济南东站:辅助车站,很少有列车停靠。
(以下只是推荐,选好了请上正规网站预订,推荐去哪儿网)
1、泰山神憩宾馆:位于玉皇顶前,三星级至四星级之间,是泰山顶上设施最好的宾馆了,06年江主席登泰山就是下榻的这个地方,步行至玉皇顶只需5分钟,房间干净整洁,网上的评价都还不错。平时标间房价:624元,小长假、黄金周房价1200--1600元。
2、泰山玉液泉宾馆:位于中天门,两星级,价格比神憩宾馆便宜得多,距离索道站和观光车站都超近,距离宾馆300米有个慈恩亭(又叫观日亭)可以看日出,和玉皇顶上看日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里的设施和服务水平都远远赶不上神憩宾馆,标间平时价格200元,周末300元,节假日500-700元。
曲阜是旅游城市,各类酒店云集,让人挑得眼花缭乱,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下面就按价格高低分别给大家介绍几个:
一、阙里宾舍:老字号四星级,曾被列为建筑专业的大学教科书,国内外领导人到曲阜的指定酒店,位于曲阜市中心,右临孔庙、后依孔府。外部设施是四星标准,大部分房间设施却比较旧(据说新装修的豪华房条件还不错),服务意识也达不到四星标准,不过这里相对于别处来说会更加安静。房价300起,性价比非常不高,更适合中老年人,本来不想推荐,但名气太大,会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人。
二、尚客优快捷酒店(曲阜三孔店) :好评率在曲阜排前十,位于孔庙正南门,紧临三孔景区,由于是新开的,所以房间设施什么的都比较新,卫生条件也不错,楼下有电脑可以免费使用,早上还有免费早餐,只是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100多的快捷酒店哪能找到十全十美的)。网上预订价格标间139元、大床房159元。
三、曲阜园林宾馆:有格调的家庭旅馆,好评率在曲阜排第二,位于孔庙正门西30米,东靠孔庙西院
墙,南依曲阜明代古城墙。房间干净、有格调,服务态度也很好。房价价格:标间88元、大床房90元。
四、曲阜康泰宾馆:好评率在曲阜排第一,性价比排第一,家庭式宾馆,位于孔庙西50米(仓巷街),步行到孔庙仅需2分钟,房间格局类似农家院,设施简单,但干净整齐,电视、空调、洗澡设施样样齐全,使用方便。最重要的是老板一家真是热情,每一个在这里住过的人对该宾馆都评价很高。房价价格:特价房49元、标间70元、三人间99元。
济南酒店、宾馆很多,很容易就找到自己满意的了,我就不用多介绍,只给大家推荐个位置绝佳、性价比也较高的:
泉景水缘时尚特色酒店:酒店位于趵突泉北门,位置非常便利,步行十分钟就可到芙蓉街和泉城广场吃饭,距离火车站也只有3站路,出门就能坐上公交车。房间干净整洁安静,服务态度好,性价比很高,我是在美团网上团的,大床房只要了128元。唯一的缺点就是酒店所在之地是一条小巷子,小巷子看起来很破旧。
用伟岸的身躯,挡住了汹涌澎湃的大海。
山东,以山的名义,傲立在祖国的东方。它像一位巨人,托红日,荡东风。
如果借泰山的松风,撩开齐鲁大地的历史史册。你会读到,五千年不朽的灿烂文化。孔子,孟子,儒家思想,照古明今。庄子为道,墨子研墨。泰山石刻,聚佛,道,儒众家文化,如星辉镶岩,依然灿灿灼目。冯玉祥将军的战马,仍在松风明月下嘶鸣。
泰山并不以美、奇、或者险著称,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人们大多慕名而来,是因它深厚的底蕴以及历代帝王的光顾。而它之所以能如此受青睐,应该是出于那份静默。
静默挺立,从不炫耀什么,只站在天与地之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由此而显出坚不可摧的气魄,任时光飞逝也毫不改其貌。并且这之中所蕴涵的雄伟壮观,让人不禁想向它膜拜。
济南的风一直在刮着,毫不停歇,就算是初冬的腊梅也得避开他的锋芒。
一簇一簇的黄花,一把一把的馨香,热情渲染过了低矮的围墙。这时,风又来捣蛋,推攘着把前来欣赏美丽的人们撵走。我有点想不透为什么风儿这样做,难道这样的美丽不应该被人欣赏吗?难道初冬的和煦不应该被赞美吗?
风儿又在低吼,像是在诉说,像是在埋怨,像是在回忆······
一大清早,我便登上了去往泰安的火车。一路相伴的是风,一路相护的也是风。也许在整个齐鲁大地上,只有风与我一样的空闲。我们一起相约,一起启程。
泰安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祭祀后开始登泰山,应算是登泰山起点。当年,孔子、秦始皇、李白以及后来的宋真宗、康乾二帝封禅、祭祀泰山都是沿这条路到达泰山极顶的。几千年过去了,这条经岱庙、一天门、中天门、升仙坊至南天门的古道,由于历代不断修建,不断完善而变得极富特色。
一脚踏进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的岱庙坊,那份“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的古朴和凝重,那份五岳之宗的威仪和气势便扑面而来。坊内坊外,两重天。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正阳门始建于宋,毁于二十世纪中叶,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正阳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而大浪淘沙,岁月流逝,千年之后的今天,当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信步缓入城堞高筑,气象万千的正阳门时,不知道那些象征着至高皇权的帝主,会不会拍案而起,震龙庭之怒?
北方的厚重与沧桑,与南方的温秀清灵截然不同。久居南方的我,面对这神威远博、雄伟巍峨的古建筑群时,内心的尊慕与震撼,无可比拟。以至于还在岱庙门口,仰视静赏着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的正阳门时,便被它歇山式仿木结构、玲珑透雕的艺术设计和变化多端惟妙惟肖的构图手法所惑,神魂俱迷,无法挪移开自己的视线和脚步。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配天”取孔子“德配天地”之语。高不可攀的名字,从古到今有多少圣人可德配天地啊?而泰山在一代代帝王的推崇之中,由山为神,由神变王,由王晋帝。真的是“配天作镇”了。普天之下,名山众多,为何帝王们独尊泰山?
岱庙最大的景观,除了重叠的宫阙和恢弘壮丽的殿宇,便是久负盛名的西唐槐和东汉柏。顾名思义,唐槐院内遍植槐树,绿阴繁枝。春夏之际,花发叶茂,香飘满园,满目流翠。
汉柏院里有汉柏五株,是汉武帝刘彻封禅时所植,因而得名。两株连理柏树干已驳脱的只剩下道道的裂纹,它已是一位千岁的老人,然而树冠的枝叶却还提示着人们,它还活着,它还将继续活下去,或许活的比我还要长久,或许在若干年后我的子孙后代也会来瞻仰它,也会生出和我相同的感慨。这两株连理柏深得乾隆喜爱,乾隆特地为此作画,少见更见其珍贵。
唐槐、苍柏、古碑、冬雪、池苑,与延禧殿炳灵殿形成辉映之势。而卷棚歇山顶、覆灰色筒瓦、檩、垫、枋均绘苏式彩画的亭台遍刻乾隆帝的御题。院中一方八角石筑的影翠池,细水长流从古至今,更显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以至于流连这蓊郁之间的我,突然觉得自己瘦小单薄的脊背,竟也坚实峭拔了起来。
遮天蔽日、苍松翠槐的两院之间,是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的雄伟大殿。这,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了。它与北京故宫、曲阜大成殿,合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殿内端坐的祀泰山神,面容肃穆,神色庄严。像高4.4米,头顶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造形生动,不怒自威,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帝君之态。从来对神心生敬畏的我,此刻,不由自主地双手合十,低眉静默着痴痴伫立,但凭钟磐鸣沁,不知今夕,何夕。
殿内主神位供奉“泰山神”,这“泰山神”据说是盘古氏的五世孙,叫金蝉氏。东汉明帝时封为太山元帅,掌人世居民贵贱高下之事,十八地狱,六真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按我国四方五行说法,东方主天地之生气,泰山为东岳,也就主管生死了。唐时武则天封其为天齐君。唐玄宗封为天齐王。宋真宗封为天齐仁圣帝。清加封为天齐仁圣大帝。从此,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岳神府”的盛名了。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神鬼之道,终抵不过皇权的霸道与威严,即便掌管世间生死的神府,依然逃不脱虚名的累牍。
天贶殿内东、西、北墙上均有宋代所绘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了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出巡,西半部回銮。整个画面人物疏密有致,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恢宏的场景,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
加载更多
从岱庙出来也算是拜过泰山神,下面也该登高东岳了。
泰山脚下大官庄村有一座关帝庙,和一般的关帝庙不同,关帝庙坐南朝北,十分奇特。泰山关帝庙位于大官庄主轴线的正南方,背靠穿村而过的小河,庙门直对一条街道,门口写有一副对联:“精忠贯日月,大地薄云天”。
过关帝庙后就是一天门,明代修建,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一天门则是天梯的开始,人们由人间已渐渐进入天堂。
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孔子登临处位于一天门之后,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
第三座石坊是“天阶坊”,创建于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名人高应芳题额“天阶”二字,意思是登天的阶梯。两立柱上刻有对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
天阶坊的后面是一组倒凹形建筑,跨道而立的门楼叫“飞云阁”,阁下门洞上丹书“红门”二字。
红门宫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庙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旧时帝王官宦登山常至此更衣、饮茶。
红门宫北部路西有清代至民国年间“合山会记”碑26块,记载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俗称“小碑林”。西边碑墙上镶嵌着光绪八年(1882年),任道熔所书刻的《修泰山盘路碑记》,俗称“泰山之碑”。碑文中记载:去泰山顶40余里,6700级。
小泰山之后就是万仙楼,也是红门线路上的门票站,万仙楼是万历皇帝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青山绿水之间,矗立着这座门楼式建筑,雕梁画栋,庄严雄伟,白云蓝天映衬着黄色的琉璃瓦,一派皇家风范。因泰山是华北地区的两大神山之一,神仙众多,民间的最高神玉皇
大帝高居泰山极顶,其麾下众神遍布泰山的角角落落,万仙楼则是泰山群仙聚会、议事讲经的地方。
从泰山上下来,乘汽车到了曲阜,去拜谒东方圣人,这不仅是因为千秋礼乐朝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其实这个时代已经过去,重要是一种精神寻根,去亲近一个存在的伟大。人就是这样,伟大只是一种精神,但人是现实的,即便圣人走了,但他生活过的地方还在,亲近这地方,对这伟大也就靠近了一步。更不要说生命经历了许多,而这许多的一切,又必然在一个千秋万代的文化平台上,在一个长河万里的教育背景下。在中华民族,站在这个平台和背景最前列,最有人间烟火味,同时又最具理想的一个人物,惟夫子乎?
过鲁地知礼节,到曲阜悟春秋。
曲阜,中国画渲染一样的古城。虽淡却雅。虽淡,却能够力透纸背,详尽具体地表达。那色彩是那样的单调,而我用文字将它轻描淡写的描绘,如同在那昏黄的纸张上,那灰色的墨迹中点染一片淡雅的酥红,虽然拙劣,却在历史的时空那段岁月轻轻定格,记住它,记住我们生命经历的那段枯黄的历程。
走在千年古道,感受礼仪之邦,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历史的足迹总是如此沧桑,古老的文明尽显苍劲的轮回。天上的云霞映射在这座千年古城的每座庙宇神殿,仿佛像夫子的思想印刻在每一个圣城人的心坎。“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然则今日,又有谁能够读懂夫子?
曲阜师范学院
透过万仞宫墙,我看到了古老名城历史沿革的遗迹,看出了古老思想涓涓而流的历史脉搏。然而,城墙啊城墙,你太古老了,我们太年轻了,以至于我们始终读不出你内心深处所包含的情感,对你身后遗迹的情感。
我知道,你是寂寞的,千百年来,你巍峨耸立,傲视群雄,始终肩负着你的历史使命,维护着圣城的尊严,包容着圣人的思想。这种情感很复杂,但却诠释了人类所有的情感,不解之时,总能从中找到答案。走进城墙通道,嗅着古老的气息,抚摸着那饱经沧桑的墙砖,让我流连忘返……
来此之人,无非是仰先师圣迹,慕君子遗风。可谁又能真正读懂孔庙?读懂那的一草一木?那一牌一坊,一石一碑?面对世人的瞻仰,也许不是圣人想要的生活,岂不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孔庙外一家很漂亮的蛋糕店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游孔庙,和坤和纪晓岚两大臣陪同,当时,和珅为讨好乾隆皇帝,乾隆上桥时,高呼:步步高升。下桥时,高呼:代代相传。乾隆龙心大悦,直赞和珅机智过人。今日,我便沿着乾隆帝走过的线路来瞻仰下曲阜的”三孔“。
曲阜的确是一座小城,城市人口不足十万。但它又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因为影响亚洲文化进程的儒家思想创造者就出生在这里。仅就这一点而言,曲阜是很多大城市羡慕不已的。
过了万仞宫墙就是棂星门,“棂星门”三字,系乾隆皇帝所题,“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文曲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曲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再之后是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用“太和”一词形容气的絪缊未分的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太和元气”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至圣庙坊位于圣时门前,太和元气坊后。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 “至圣”一词最早当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赞孔子“可谓至圣也”,后宋真宗追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的封号。至圣就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 桥”。
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时,才可走中间的那座主桥,前往弘道门,一般人只能通过两边的辅桥进庙。
加载更多
同文门之后是奎文阁,奎文阁是孔庙主体建筑之一,原来是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书楼,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又重修。
这座独特雄伟的建筑,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的建设上称孤例。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摇撼。据记载清康熙年间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
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这里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
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50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所以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
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
南八北五,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
金、南宋碑亭
元碑
清朝碑亭
雍正碑
嘉庆碑
加载更多
十三碑亭院后是大成门, 算是孔庙的最后一道大门了,规格很高,门钉都是一行9枚的(其他门是一行7枚)。大成门后即为孔庙的核心部分。
大成门内就是杏坛,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最早记载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习书,孔子弦歌鼓琴”。
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置身于坛亭之前,融入其中,自身仿佛已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之一,目睹先师之容颜,聆听圣人之大道,感受儒学之风范。我被这种幽情裹挟着,孤立于青砖碧瓦之间,久久回味于嘴间,眼间,精神之间。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
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故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6米,直径0.8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
大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
孔子在历史上被尊为文宣王后曾经有过争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孔庙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迹殿。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圣迹殿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
由于孔庙没开北门,所以参观完圣迹殿后需折返回南门,我们也不再从中轴线走,而选择了东侧偏殿。
东侧偏殿有一鲁壁,鲁壁是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的地方。
从孔子向后单传八代,到第九代孙共兄弟三人,长子就是孔鲋,孔鲋时期遇秦朝焚书坑儒,孔鲋认为“秦非吾友,吾将藏之,以待其求”,于是将《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一些经典书籍几十篇偷藏在墙壁内,他自己就到嵩山隐居去了,到死也没回来。
到刘邦建立汉朝后,逐渐重视儒生,刘邦还亲自来曲阜祭祀孔子。但因秦焚书,《论语》、《尚书》等一些书籍已找不到了,于是召集了一些老人口述整理了《论语》等一些经典,由济南的伏胜回忆整理了《尚书》,经过当时儒生们的广泛传播,在全国掀起了经学热朝。
到了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即鲁恭王。恭王好宫室,为扩大宫室,拆除孔子旧宅,拆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发现一些书籍,这些书籍即孔鲋所藏之书,书是用蝌蝌文写于竹简之上的,不同于当时经师们利用隶书写的经典,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孔壁古文”。因为古文经典和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经典(今文经典)不完全一致,因此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随之出现了今古之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古文尚书》,据说它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
金代为纪念孔鲋藏书,在孔子故宅内修建了“金丝堂”,因传说拆孔子故宅墙取书时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故名“金丝堂”。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修孔庙时,为孔庙建筑对称,将金丝堂迁到孔庙西路。金丝堂迁出后,在原址扩建了诗礼堂。后来又刻了“鲁壁”碑来纪念孔鲋藏书。鲁壁藏书确实保存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确值得纪念。
鲁壁前有口水井,传说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明代增添了周围的石雕栏杆,并立“孔宅故井”石碑一幢。
井西有一座四角凉亭,是专为清高宗乾隆“饮水拜师”而建的。内有乾隆御书的“故宅井赞”碑,乾隆说:“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乎宣圣,实我之师”。此碑四面刻字,乾隆八次到曲阜,其中五次在此碑上留言。
出孔庙南门,寻阙里街,直奔孔府而去
一路上卖小吃和纪念品的商铺很多,我们也在这里解决了早饭问题
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裔世代居住的地方,为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
孔府始建于宋、金时期(公元12~13世纪),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建府于今址,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它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庄园,占地面积约4.9万平方米,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80余间。孔府是孔子嫡孙的官署,孔子嫡孙一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格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建筑也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留下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
孔府大门两侧明柱上,悬挂着一幅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手书的蓝底金字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的圣人家”。这幅对联字美文佳,概括出千百年来不同反响的“公府第”、“圣人家”的气派。但发人深省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上面没有点,变成了秃宝盖;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中的早写出了头直穿“曰”字而达“立”字之下。这个意思是说,因为衍生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是“富贵”没有顶(即没有止境)的。而对下联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文章道德的“章”字,早字中间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叫做“文章通天”;另一种说法是,此处的文章不做写文章的“文章”解,而是指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与天地并存、日月同光之意。
大门上”圣府“ 匾额是由明代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严嵩手书。平时相当于七品上下的官员来孔府,就在此等候,由赍奏官禀报获准后才可进入二门。
二门上“圣人之门”匾是由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李东阳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的岳父)
位于重光门两侧的东西厅房是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的六厅,即:
管勾厅——掌管地租银粮;
百户厅——掌管奴户;
典籍厅——掌管礼仪典章和御赐书籍;
司乐厅——掌管乐学、乐舞生、乐器及舞具;
知印厅——掌握印信和签押公文;
掌书厅——掌管文书、档案。
各厅长官,由正七品到正六品官员充任。
过重光门,院中有一片台基,台基之上便是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这里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音赤)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堂五间,进深三间,灰瓦歇山顶,上面是飞檐鸱吻,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暗斗栱旁伸出26个彩绘云朵,堂内梁柱皆绘彩云,衬托此厅如同浮于云端,显示其威严煊赫。
绕过大堂里的暖阁,从其后面的背门进入穿厅,穿厅与二堂相连。大堂、穿厅、二堂构成一体,呈“工”字形。穿堂里有一条古拙的大红漆凳,被称为“阁老凳”。相传嘉靖四十一年,明代权臣严嵩被弹劾罢官,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衍圣公为其向皇帝求情(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的夫人是严嵩的孙女),这时的严嵩只好屈尊坐在这张长凳上等候,因此凳系严嵩坐候之物,故人们便称它为“阁老凳”了。
二堂位于大堂之后,也叫后厅,五间七檩,三明两暗。是当年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和受皇帝委托代朝廷考试礼、乐童生的厅堂。二堂两头的梢间,东为启事厅,西为伴官厅。启事官为正四品,负责内禀外传;伴官为正七品,共设六员,是衍圣公入朝觐见皇帝是所带的随从。启事厅和伴官厅则是启事官和伴官的办公地点。
二堂之后,有一典雅庄重的庭院,就是三堂庭院。两棵冲天挺拔的苍桧并列两旁,六个石雕盆内各置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
正中通道上,安放着一块高约丈余的大型太湖石,玲珑剔透,周围用青石栏杆围绕,形成三堂与二堂之间的影壁。
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即前上房。前上房七檩七间悬山式,画栋出廊,彩绘华丽,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
房内宽敞明亮,正中高悬“宏开慈宇”匾额。匾额下摆着乾隆帝赐给的荆根床、椅,桌上有同治皇帝颁给孔府的圣旨及各种文物古玩。
加载更多
出孔府后门,有不少司机拉客至孔林
孔林,原称至圣林,是孔子逝世后经多年修建形成的孔氏家族的墓地,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人造园林。
墓葬,原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而神道则是这种观念的延伸。孔林与孔庙间的神道,原是为便于死者的灵魂从孔林之孔庙接受祭祀典礼而设的。因此,孔林的神道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
据考证,像这样古老和绵长的神道,全国只有两条:一条是北京的明十三陵,一条就是孔林神道。传说在封建王朝时期,只有皇帝驾临时,才能走这条神道。
大门之后是二门城楼,城楼拱门上方门额石刻篆书“至圣林”三字,公元1331年(元代至顺二年)始建,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重修。门前东西花墙内有一对造型生动的石狮。
过二门城楼左转便是洙水桥,前有洙水桥石坊,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洙水桥 ”三字乃明代权臣严嵩所书。
洙水,原为西周鲁国故城的北墙外护城河,后成为泗水的分支合流,在曲阜北形成洙、泗二水,因孔子当年讲学于洙泗之间,故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随着孔林的扩建,洙水部分河段被圈入孔林内。
洙水桥北不远处为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
孔子墓在墓区的西北部,墓前有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所立“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一通。享年72岁(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
相传孔子去世那年,有一天清晨,孔子最喜爱的一位弟子子贡前来看望他。当时孔子正拄着拐杖站在门前,见到子贡便叫着他的名字说:“赐呀,你为什么来这么晚呢”》接着长叹一声吟道:“泰山啊,要崩倒;梁柱啊,要折断;一代哲人啊 — 也要像草木一样枯萎了”。
平时善言的子贡听后,一时也无言以对,便扶着老师进到屋里。落座后,孔子告诉子贡,头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在一个大厅堂里放着许多棺木:夏代人和周代人的棺木分别放在东西两边的台阶上;阴人的棺木放在两根柱子中间。而孔子本人也坐在两根柱子之间,一起接受人们的祭奠。“我的祖先是阴人,我怕是要跟他们去了……”。果然孔子的病情日益严重,七天后,便与世长辞了,享年72岁。
孔子逝世后,葬于鲁城北泗水河畔。当政的鲁哀公曾亲自刻于竹简上的诔(音垒)词称:“旻(音民)天不吊,不慭(音印)遗一老,俾(音笔)屏与一人在位,茕(音穷)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但子贡认为鲁哀公在孔子生前并未重用他,死后追述孔子的德行是“非礼也”,遂于其他弟子们在墓地周围种下四方奇树,形成了最初的“封而不垅”、环植异树的孔子墓。
南为孔子之孙孔伋墓,这种墓地格局在古代称为“携子抱孙”。元文宗在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主”。孔伋享年82岁。
孔子死后,群弟子守墓三年而去,唯子贡哀思未尽,又独自守墓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通。题为“子贡庐墓处”。
关于最初的济南印象,无非源自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还有广为流传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了。如果再要提及,那只能是千古绝代的两位词人了——也唯此而已。
待到亲临泉城,才发现印象中那个枯蒿无色的北方城市根本就难寻踪迹,以”泉城“闻名的济南,泉水潺潺,湖水荡漾,香茶甘泉,是这美丽的泉水给济南的冬天带来了其他城市不曾有过的独特之美。
在曲阜转了大半天的时间,一趟北上的动车把我们带回了济南,到酒店放下行李,开窗透气,没想到对面竟是大名鼎鼎的五龙潭,见天犹未晚,便动了一游的念头。
济南的五龙潭,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传,当时人们要是摆下食品,祈求五龙王下雨,次次灵验,有求必应。后来元朝有好事者,到五龙潭来造了庙宇,还修了五龙王的牌位。后来这里就被称为了五龙潭。
从五龙潭公园的南门入园,转过五龙壁,再走二三十米远,就到了五龙潭跟前了。五龙潭是个南北长约七八十米,东西宽约三四十米,大致呈长方形的不那么规则的一个水潭。水潭四周石岸环绕,却多不是用些周正的,而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垒成的。也不是水平直线的,而是忽高忽低,弯弯曲曲,随意自然的多了。
潭水就像被绿漆刷过似的,似乎深不可测。我向水潭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请教。他说,水潭平均水深大概有四五米吧,但最深处究竟有多深,也不大清楚,可能也没有人知道吧。听这话里的意思,五龙潭还怪神秘的呢。
五龙潭西岸有个二层高的阁楼,临潭而建。楼上门楣处悬挂有一块牌匾,匾上刻着“名士阁”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一楼门东边还挑着一面茶幌,看得出来,“名士阁”现在是个茶社了。
五龙潭里放养了许多的观赏锦鲤,论颜色,既有红的、黄的、白的、黑的,也有五色斑斓的;论个头,既有大的,也有中的,还有小鱼苗儿。但说实话,我对这些都说不上喜欢。这倒不是锦鲤不美,而是许多景点里到处都能见到,有点俗气了。
但在水潭边观鱼的游客还是比较多的,其中多是些大人带着小孩子来玩的。大人买了面包让小孩子喂鱼玩,有的大人也跟着喂,这成了水潭边的一景。我担心这么多的人都来喂鱼会污染水潭,但看看潭水依然清澈透明,我的担心就成为多余的了。天上虽然没有一丝风,但水潭里的水却并不平静。争食的鱼儿们不时地跃出水面激起细碎的浪花来,一圈一圈的涟漪在水潭里荡漾着,水面便一刻也不得安宁了。
由于五龙潭深不可测,从来没有人知道水有多深,也没有人敢下水去,目前更不敢派遣专业潜水队员进入水中裂口去探察,而重要的一点就是流传于五龙潭上千年之久的骇人传闻,更加令这次塌陷扑朔迷离。在现场许多闻讯赶来的老济南市民都不约而同的说起了这个令人可怖的千年传闻,并且与历史非常吻合,而自古关于此潭的“天尤怒,潭自危”这六个字似乎正被逐渐验证着。
记者站在潭边看着塌陷处的大裂口,在深深的水中诡秘而深邃,使人感到寒意。五龙潭这个千古之泉自古就没有干枯过,不管济南如何大旱,水深不见底,没有人能知道里面的情况,而更令人感到神秘的是流传在济南关于此潭的千年传闻。
加载更多
芙蓉街是济南的一条百年老街,也是久负盛名、享誉齐鲁的著名的小吃一条街。风光,我所好也,美味,我所欲也。
街上的院落,还是红砖墨墙,中规中矩的四合院,不起眼的样子。不过细细数去,其实每一座院落几乎都有一二百年的历史。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神州各地、欧美日韩......各色小吃琳琅满目。
芙蓉街,它是繁华的,又是沧桑的,是热闹的,又是幽静的。就象济南这座城市,将古朴与现代融于一体。就象济南人,在匆匆忙忙的现代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温厚与淳朴。
街很窄,窄到相对错过的人可以触摸到彼此的呼吸。街上多二层的木制小楼,老旧的样式昭章着往日的洋洋自得。楼的一层都开成了店铺,曾经鼎盛一时的古董笔墨生意,早已落魄,取而代之的是全国各地的风味美食,使得这条老街愈加花样翻新,丰富多彩。
有新来的,自然也有老字号,会仙楼的招牌在济南已打了几十年,以作传统的鲁菜而闻名。糖醋鲤鱼、九转大肠、葱烧海参、油旋、甜沫。。。每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山东味,价格实惠、分量足。
继续行走在芙蓉街上,像一个未曾见过世面的孩子,用好奇的目的洞察着这里的一切。远远的,我和老公同时看见了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人, 一串串冰糖葫芦扎满了木棍,呈放射状。在这清冷的冬日的街上,这是一棵会移动的红果树,显得格外的耀眼夺目,像绽开的红梅,又像一团暖人的火焰。
“冰--糖--葫芦----!”那小贩的吆喝声也甜得像一粒粒的糖葫芦,甜美得足以勾起人的食欲。
按照原本的计划,晚饭是安排在会仙楼的,但因为是元旦,客人实在是太多,只好放弃。
却在一个安静的小巷子里找到了这家周记糖水铺,老板是香港人,店里的装修风格完全是COPY了香港90年代茶餐厅的样子,这里的甜点真的好吃得无敌,叉烧、点心什么的味道也不错。
加载更多
吃饱了,我们又到对面的泉城广场逛了逛
今天是此行的最后一天了,晚上将会乘飞机返回重庆,遥墙机场距离市区有30KM,为了能顺利按时到达机场,今天只安排了3个项目:趵突泉--大明湖--山东省博。
大概是天冷的缘故,游人并不是很多,三三两两的。这情景是正合了我的意了。人太少,会觉得冷清孤寂。人太多,则嫌熙攘喧闹。这时候,正可以仔细地欣赏园里的景致。
进到园子里,信步走来,空气清爽,便觉得于闹市中能寻一处如此清幽的胜境实属难得。
沿着石板铺就、茂密的竹翠幽径,身边随处可见小桥奇石之景,清澈而透明的泉水在畅游的鱼群中潺潺而流。楼台亭阁、九曲回廊、假山真泉,在竹林的掩映下显得特别的庄重、典雅、清澄而充满了生机。
往里走就是泺苑,这是一条新建的仿古水上民居街
泺苑打头的就是芙蓉馆,这是济南有名的曲艺表演中心,只可惜今日游客似乎对相声都没有什么兴趣
来到泺苑 ,“濯缨池”是最不应该被忽视的了。屈原《离骚》有云:洛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洛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人便常借之名以彰清洁,纤尘不染。
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到了严冬早晨,水面上水气袅袅上升,象一层薄烟,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这一切与淡淡的薄雾,构成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泺苑可谓趵突泉公园内的园中园,其中的仿古建筑群前傍街,后临水,营造出“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之美。我们沿着临水而建的木栈道,迎着给我们带来阵阵暖意的冬日斜阳,一路谈笑风生,边观赏,边拍摄,由北向南朝着趵突泉的方向走去。
泺苑之尾有一院落,横匾上书“清泉涤尘”,其下有一楹联:“柳影婆娑留画意,泉声清越溢诗情”。房间内是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加载更多
出了趵突泉的南门,我们打车向大明湖南门而去,司机以堵车为由却把我们送到了北门,南门是免费区,而北门则需要30元的门票。
印象中的大明湖应该是个充满浪漫的地方,想当年乾隆皇帝就在此地巧遇紫薇的母亲夏雨荷。“还记得大明湖畔夏雨荷吗?”一句经典的台词让我知道了一个美如水墨、浪漫怡人的地方——济南大明湖。而其中的一些镜头,就是在历下亭拍摄的。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写照大明湖旖旎风光的千古名联,流溢出大明湖诗情画意的神韵。如今,冬风拂动,大明湖没有了“遮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绿柳拂风的画意。湛蓝的天空下,大明湖抛却了红花柳绿的纷扰,却依然有着别样的美丽。
在苍茫的冬季,绕湖甬道两旁的垂柳早已失去了一季的繁华,灰褐色的枝条赤裸地摇曳着,在湖水波光粼粼的映照下一起共舞冬风。
湖是城市的眼睛。
西湖是杭州的美目,美目传情,我已和她的秋波对过两回。
瘦西湖是扬州的颦蹙,去年四月,我又领略了她的风韵。
那么大明湖之于济南,该是怎样的眼睛?
大明湖是一个泉水湖,湖水清洌,少有污染,极像少女的眼睛。若从炎凉看,她有恒定的温度,既不会灼热放电,也不会冷若冰霜,她有着成熟的冷静,又有着洞彻的深邃,温婉含蓄而又不失热烈,属于一见难忘,且刻骨铭心的一种。这种眼神,可遇而不可求,现在被我们遇上,真是三生有幸。
大明湖边那些或大或小,或柔或刚,有生命的没生命的,在我眼里都鲜活灵动、风情万种起来了,他们不就是我太阳下面灿烂的朋友么!这时的我,只有做一件事,忙也忙不过来了。那就是,慢慢的欣赏,默默的沉思,细细的品味,美美的享受。
没有熟人的叫唤,没有赶路或者掉队的催促。孤独,没有呀,在我身边,在我心里。我很开心,拥有这么多美丽朋友:蓝天白云、高柳鸟鸣,还有烟波浩渺的湖、身边熙熙攘攘的游人以及远处那些鳞次栉比的矮房高楼......
加载更多
我们沿着曾堤向超然楼寻去。
大明湖东侧有一名楼,名曰超然楼,远远望去,屋顶曲线优美、交错重叠,歇山重檐轻巧灵动,恰似展翅欲飞的大鹏,由于楼的栏杆及外表全部覆铜瓦,阳光照耀下,流光溢彩,金色灿灿,有“江北第一楼”之美誉。
超然楼始建于元代。据《历城县志》记载,元代学士李泂在泉城济南的大明湖水面亭后建超然楼。此后,明清两代许多名家在此留下诗作。但原楼久已不存。2007年,大明湖扩建工程开工后,寻其旧址,得以重建。现楼高7层,登楼可俯视整个大明湖的风景。
至于当年的超然楼规模如何,明代诗人杨衍嗣有《超然楼》诗描绘道:
近水亭台草木欣,朱楼百尺回波濆。
窗含东海蓬瀛雨,槛俯南山岱岱云。
柳色荷香尊外度,菱歌渔唱座中闻。
七桥烟月谁收却,散入明湖已十分。
久居济南的人,几乎都知道大明湖里有“四怪”——青蛙不鸣,蛇踪难寻,久旱不落,久雨不涨。但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大明湖的四怪之谜也逐一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唯独“青蛙不鸣”这一怪,却始终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所谓的“蛇不现”是因为大明湖内的水鸟众多,使得蛇类很难在其中生存下去;而“恒雨不涨”,则是因为大明湖的出水口众多,当水涨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流了出去;至于“久旱不涸”,则是因为大明湖的湖底为质地细密的火成岩,致使源源不断流注湖中的泉水不能下泄。但是对于所谓的大明湖里“蛙不鸣”之谜,时至今日仍无人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面对这个奇怪的蛙不鸣之谜,济南民间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
在济南民间,对于大明湖的蛙不鸣蛇不现的奇怪现象,有着一个传说,但已被证明系后人杜撰。大约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南,游览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胜后,于中午来到了大明湖畔的历下亭休息。真龙天子降临大明湖,自然也就惊动了大明湖里的各路神仙,于是百蛙齐鸣,众蛇会聚,大明湖上空更是鸟飞虫跑,一众生灵都希望能够一睹天子龙颜。但已经非常疲惫的乾隆皇帝此刻正想休息,偏偏窗外的蛇啊、蛙啊、鸟啊的不知趣的在这里凑热闹,于是龙颜大怒,一拍桌子,颁下一道圣旨,命令:“蛇归洞,蛙不鸣。”众生灵见龙颜大怒,于是立刻慌慌张张的溜掉了。从那以后,大明湖里就再也见不到蛇了,也听不到蛙鸣了。
当然,这个所谓的民间说法自然是人为杜撰而成,要知道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王象春就曾经对大明湖四怪进行了记载,因此这个说法,也仅仅是清朝人为了讨好乾隆后者后人牵强附会所做的杜撰罢了。
大明湖南门所对,湖心之处就是乾隆爷下榻的历下亭了
历下亭,因南临历山(千佛山的旧称)而得名。前身是北魏五龙潭的客亭,唐时更名为历下亭。天宝四年,北海太守李邕曾在此宴请杜甫及济南名士,席中杜甫赋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现亭东游廊门上的楹联即为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句。
宋、元时该亭迁至大明湖南岸一面山背湖的高台上,在此可览全湖山湖之胜,秋日时湖水微波荡漾,芦荻瑟瑟,西风萧萧,即为济南八景中的历下秋风。后几经兴废,至清朝康熙年间移至湖中今址,现亭内匾额“历下亭”为清乾隆帝所书。
南门完全是个免费的区域,而且核心景点也基本上都在南门,建议大家以后一定要从南门进。
特将以下内容献给爱好历史的人,如不喜欢可以一拉到底。
历史是人们认识现实的可靠参照系,博物馆则以物态呈现来证实历史,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道厚重优雅的风景线。
2010年的春天,山东省博就告别了千佛山下的老馆,搬入了位于经十东路的新馆。而对于省博来说,老馆新馆的更替已不是第一回。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望、瞻仰那厚重与时尚并存的齐鲁文化……
大厅正中央的白色大理石台阶肃穆庄重,左右两侧耸立的18根直径2米、高28米的圆形立柱,擎托着偌大的空间,立柱下部镶嵌着精美庄重的商代饕餮纹饰,柱头顶端饰以祥云浮雕,经顶部灯池的渲染,显出向上延伸的视觉效果。
大厅顶部的装饰设计同样美轮美奂,一块面积达300余平方米的晶莹剔透的墨绿色玉璧悬贴在顶部中央,其造型源于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的战国玉璧,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玉璧的形状又恰好照应了“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玉璧中部的圆孔对应着穹顶透光部位,自然光由此投泻下来,营造出逾越时空、亦真亦幻的美妙感觉。
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与“北京人”同时代的“沂源人”。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十分丰富,以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脉络清晰,说明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反映这一时期的文物展品,从远古蛮荒到定居农业,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工艺精湛的玉器,从简单的粗制陶器到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以各种角度映照出当时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山东地区辉煌的史前文明。
大汶口文化--陶器的启蒙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玉器
大汶口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陶器制作以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陶器装饰以镂刻和编织纹最具特色,常见的纹饰则有锥刺纹、附加堆纹、弦纹、划纹和篮纹。彩陶以黑彩和红彩绘平行线纹、弦纹、叶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等几何图案。
灰陶镂空器座,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1971年邹县野店出土
器物底座。泥质灰陶。分承托和高圈足两部分,高圈足饰六层编织纹镂孔,其一、四、五层圆孔的未衔接处刻有菱形纹。
八角星纹彩陶豆,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1974年大汶口遗址出土
红陶兽形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21.6厘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盛酒、水器。夹砂红陶,器表磨光,整器涂红色陶衣。动物造型,形体肥硕,背装提梁,后身置筒状注水口并与兽嘴从功能上相对应,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
陶制牛角号, 大汶口文化
加载更多
夏商两代,山东地区主要是东夷族人建立的众多方国,在与中原王朝军事的和非军事的碰撞与融合中,共同促进了华夏族文明的最终形成。以齐、鲁为核心的山东诸国经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发展,逐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实现了首霸;鲁国则以忠实的捍卫光大周以来的礼乐制度为己任;稷下学宫的兴盛和儒墨显学的诞生、传播深深的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商夷争辉---东夷文化
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夷有九种。在古代,九不是实指正正好好九个,而是“数量很多”的意思。也就是说,东夷族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部落,而是由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组成的庞大部族和部落联盟。其中,最主要的部落有:风姓部落,姜姓部落,嬴姓部落,姚姓部落等。东夷族各部落主要以龙、蛇、凤、鸟、太阳为图腾,以鸟类图腾居多。
在东夷族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昊、蚩尤、少昊、大舜等。
亚醜钺
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
长32.7、宽34.5厘米
1965年益都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
直内,双扁方穿,弧形刃,两侧有扉棱。正背口部两侧各有铭文“亚醜”二字。器身透雕人面纹,狰狞中透出威严。钺为古代的兵器或刑具,如此巨大之钺,乃权力象征。
举方鼎
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
高23、口长16、宽14.2厘米
1957年.长清小屯出土 高23、口长16、宽14.2厘米。1957年长清小屯出土。炊食器。体呈长方形,立耳,略束颈,微鼓腹,四柱足,四隅有扉棱。口沿下饰夔纹,腹饰巨睛凝视的兽面纹,足饰阴线蝉纹。腹内壁铸铭文“举祖辛禹”及徽号。
举罍
商(公元前16——前11世纪)
高40、口径17、腹径35厘米
1957年.长清小屯出土
容酒器。侈口,短颈,圆肩,肩两侧附兽首衔环耳,下腹一侧有一兽首形鼻。肩与上腹以三条扉棱为中心,饰夔纹构成的三组兽面纹,下腹饰蝉纹。铭文及徽号铸于口沿内。
甲骨文,商代
山东博物馆珍藏有五千余件商代甲骨,数量多,学术价值高,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根据已故著名甲骨学家、历史学家胡厚宣先生的鉴定,国内的甲骨收藏,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之后,省级博物馆中便要数山东博物馆了。
鲁国大玉璧
加载更多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
孔子的形象---《孔子行教图》
周游列国
整理古籍
儒术独尊
孔子的追谥
历代皇帝对孔庙的封赏
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齐鲁之邦也纳入了大一统的版图。两汉的山东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进步,手工业强盛,尤其冶铁和纺织业领先全国,西汉所设50处铁官中山东就占12处,山东的临淄、定陶、亢父在汉代并称为三大纺织中心。
魏晋十六国时期,虽然经历了暂时的分裂与战乱的痛苦,然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游牧民族陆续进入山东,与本地居民相互融合,为山东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隋唐以后,山东作为最为富庶的经济区之一,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相对富足,与海外经济贸易交流十分活跃,加之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纵贯山东西部,极大地促进了山东中西部的发展,成为古代山东社会经济生活空前繁盛的最大看点。
琅琊刻石,秦
鎏金车饰一套,西汉, 1970年5月曲阜九龙山汉墓出土。
漆衣陶器,西汉,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
漆衣陶器是一种在陶器上髹漆做画的器物, 产生于战国中期, 流行于西汉早中期,既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以木、夹癘为胎的漆器, 也不同于后代的釉陶, 它是随着制漆业发展和制陶工艺的进步而产生的。
绿釉陶井,西汉
隋代战船
隋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造船业发达。大业初年,隋炀帝欲攻打高丽,在东莱(今山东莱州)海口打造战船。
出行图,隋代,1976年山东嘉祥英山一号徐敏行墓出土
备骑出行图,隋代,1976年山东嘉祥英山一号徐敏行墓出土
备骑出行图2,隋代,1976年山东嘉祥英山一号徐敏行墓出土
唐三彩双鱼瓶,唐代
加载更多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其江山统治,将其23个皇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朱檀是他的第十子,封为鲁王。这位鲁王,出生于明代洪武三年,是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也是第一代明朝鲁王。按照历史记载,朱元璋对这个儿子颇为喜爱,三岁就被封王。朱檀十五岁就藩。由于朱檀自幼好学有礼,朱元璋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这个朱家的十王子,到了山东,却喜欢上了道家的求仙得道,沉湎于炼丹服药活动中。这一点,朱家后来的继承人中间,并不少见。希望能长生不老是有权有钱者的通病,秦始皇汉武帝莫不如此。聪明的朱檀,以为吃了丹药可以永享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没想到却在十九岁就撒手人寰了。这个早逝的儿子,既让朱元璋伤心,又必须有个说法,于是,朱元璋给了这位鲁王朱檀一个“荒”的谥号。
1970年至1971年,由山东省博物馆主持,对位于现山东省邹城市与曲阜市交界处九龙山南麓的鲁荒王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等。这些文物既是鲁王朱檀王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反映了明朝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而且填史补阙,对于研究明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进门处,两扇厚重的朱红色鲁王府大门,仿佛让游客进入了一个深深的庭院。“鲁王之宝”的大红印章,闪烁在洁白的墙面上,表明这个展览的主题。
“鲁王之宝” 三重宝匣
真正的“鲁王之宝”印章,在下葬时,放在三重宝匣之中。不过,这个随葬的“宝”,应该是朱檀死后重新制作的,明朝的规矩是“子子孙孙永宝用”,鲁王遗有一个儿子,自然的,这个儿子成了下一任鲁王。其实,明朝的鲁国一直到南明时期还存在,是藩国里比较长久的一个。
九缝皮弁,又名九缝朝冠,为鲁王巡视、朝宾、诸侯上朝时穿用,是现今唯一一件披露于世的明初亲王制皮弁实物,与洪武年间诏定亲王皮弁制相符。
描金云龙纹白玉佩
金玉带
镶宝石金带饰金托背面镂空串枝花卉纹饰
金镶灵芝纹白玉带
锵金云龙纹朱漆木箱
加载更多
评论(6)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