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欧洲都有着浪漫的憧憬;去过欧洲旅游的人不仅赞叹于欧洲丰富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向往着欧洲人那种闲适优雅的生活;更多了解一些欧洲的人还对西欧、北欧人享受的“悠长假期”艳羡不已:一个普通的欧洲家庭,居然一年可以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去度假!还是带薪的!
都说旅游就是“从自己住厌了的地方,到别人住厌了的地方去”——亚洲人、美洲人都去法国、英国、瑞士、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度假了,那么,那些有着悠长假期的欧洲人,他们都去哪儿了呢?笔者由于机缘,得幸深入游览了一次有“欧洲后花园”之称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很多几乎见不到亚洲游客的地方流连过,深深体会到这么一句话:欧洲人真会玩儿!欧洲人果然懂生活!
这三个国家,都曾经在二战时苏德战争期间被苏联占领,被迫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长期被“利益输出”,因此,三个国家的人民都不喜欢苏联。另外,如果研究一下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会发现这三个国家由于地处北约国家和俄罗斯两大板块之间,国土面积又小,所以在动荡的战争时期,曾经反复被不同的国家来回侵略和占领,三国的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道路异常曲折。在我后续的介绍中,你会体会到这三国的人民对自由和平等的珍视,他们是非常坚强、有独立人格的民族。
波罗的海三国都加入了欧盟和申根公约,所以只需要申请申根签证即可畅游三国,自驾游穿越国境也完全无需经过检查,非常方便。波罗的海三国的路况都不错,跟中国一样是靠右行驶,较大的租车公司也都认可中国驾照,喜欢自驾游的TX们有福了。
还有值得补充的有趣的一点是,在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罗的海的环抱下,有一块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这块小小的土地是俄罗斯的一个州,不属于欧盟和申根国的范围,如果自驾游就必须绕过它。而且,后面我们要重点介绍的库尔斯沙嘴,也有一半在加里宁格勒的境内,没有俄罗斯签证就不能进去。我想,住在加里宁格勒的俄罗斯居民岂不是也很是憋屈?即使到开车到近在咫尺的欧洲邻国去,甚至回到俄罗斯本土去,也必须要提前申请立陶宛或者拉脱维亚签证!
先说说波罗的海,英文叫Baltic Sea,是欧洲东北部的一个内海。由于有200多条河流的大量淡水注入波罗的海,而波罗的海通向大西洋的出口又十分狭窄,所以这片海域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平均盐度只有千分之七到八,大大低于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3.5%。
像欧洲其他国家一样,波罗的海三国也都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其中,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语较为接近,都属于印欧语系-波罗的海语支;而爱沙尼亚语则源自芬兰语支。从我的直观感受来说,爱沙尼亚语中元音的重叠使用很广泛,很多单词中都带“aa”“ee”“ii”,很有意思。
波罗的海三国的总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从南到北最长距离不过650公里,东西横跨也不过500公里,大约比我们江苏浙江两省加起来(20.44万平方公里)小一些(三国总人口只有650万人,而我们一个江苏省就有8000万!)。因为疆域小,三国的铁路系统并不发达,似乎没有跨国铁路,而坐飞机更是会把时间都浪费在了去飞机场的路上,所以,最好的旅行方式就是自驾。应当说,波罗的海三国的基础设施还是不错的,路况在绝大部分地段都非常好。如果你想去一些原始态的自然保护区探探险,配备一辆轻型越野车SUV,就足以应付那些unpaved road(未铺路)了。笔者凭着一辆柴油版普通旅行轿车,也勉强搞定。
笔者从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租车,先南下立陶宛,再北上爱沙尼亚,再回到里加,行程共计十二天,如图,基本上是走了一个类8字型的轨迹(上图),一天赶路最多不超过500公里,且基本上做到紧一天松一天,劳逸结合:
里加->凯迈里->十字架山->特拉凯->维尔纽斯->考纳斯->库尔斯沙嘴->利耶帕亚->里加->帕尔努->塔林->萨列马岛->锡古尔达->里加
如果你有办法能异地还车,最佳路线可以是:
塔林->萨列马岛->帕尔努->锡古尔达->里加->凯迈里->利耶帕亚->库尔斯沙嘴->十字架山->考纳斯->特拉凯->维尔纽斯 走这个路线,如果需要原地还车,也可以从维尔纽斯沿“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的康庄大道以120Km以上的时速一天回到塔林。笔者后续还会详细介绍这条Baltic Way。
后文将给出笔者十二天路线的列表和主要景点的描述。
牌子上写着:带有拉脱维亚灵魂的手工艺礼品商店。这样的指路标志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天色暗了,从酒店窗口望出去,这么瑰丽夜色下的大桥和耸立的神秘尖顶,真让人陶醉。
在欧洲的老城里,基本上都有那么一个类似的市政厅广场,是现代人旅游的核心区域;而在通讯设施不发达的以前,这地方是用来发布政令或召集市民开会、庆典的场所,父母官要跟子民们说点什么,基本靠吼…… 这就是外企里常说的Town Hall Meeting的由来。
黑头宫旁边就是建于13世纪、哥特式的St. Peter’s Church圣彼得大教堂(上图左)了,教堂的立面看起来像不像个火箭?强烈建议花几块钱坐电梯登顶其巴洛克式的123.25米高的钟楼塔,一览无遗的感觉好极了!
绕过圣彼得大教堂能依次看到St. George’s Church圣乔治教堂、St. John’s Church圣约翰教堂(上图中)和St. John’s Yard圣约翰庭院。论坛上著名的 “不莱梅的音乐家” 的仿造雕塑(上图右)也在附近,好多人都踮着脚来争相摸这四个“音乐家”的鼻子,弄得铜光锃亮,甚是滑稽!
接着往东北方向走,就会来到被一堆色彩缤纷的18世纪小房子包围的Livu Square利维广场。老年人在广场中树下的长椅里憩息,年轻人在忙碌地搭台准备商业活动,阳光下一片祥和的景象。利维广场边最著名的建筑就是The Cat’s House猫宅,黑猫在房子的尖顶上跃跃欲试,栩栩如生 —— 要抬着头四处看认真辨认哦,别一不留神就错过了。
沿着猫宅边的Zirgu iela路向东南方向走,你就不可避免地要走进Dome Square圆顶广场了。我去的时候那里正好在举行盛大的集会,各色各样的手工艺品和农产品让人流连忘返。宏伟的Dome Cathedral圆顶大教堂初建于1211年,是当时波罗的海区域最大的教堂,这里经常举办大型音乐会和各种文化活动。
如果实在想吃中餐了,也有“Old Shanghai老上海”餐厅可以推荐。这是一家很早就定居到拉脱维亚的中国移民开的餐厅,位置(123 Krišjāņa Valdemāra iela)在老城的东北方向,大约10分钟车程。厨师是来自上海的大厨,调料都是从中国采购,风格鲜香、入味浓郁。能在很少有国人出现的异国他乡吃到正宗的中国味道,也是非常难得!推荐菜:铁板牛肉、酱爆虾球、酸辣汤…
如果走累了,想尝尝里加地道的美食,我推荐一家小贵但非常美妙的餐厅给你—— Fish Restaurant Le Dome,意思是“圆顶鱼餐厅”,这家著名餐厅的位置(4 Miesnieku iela)就在Dome Square圆顶广场旁边,很好找。餐厅面积不大,设施很精致,服务生也是典型的北欧美女哦。一开始上的佐餐面包都品质超群,黄油更是可以任选四种口味的!上图是超级好喝的Le Dome特色鱼汤,食材是用当天捕捞的鲜鱼,辅以虾、胡萝卜球和时蔬香草的碎末,鲜美清香、滴滴难舍!
早餐过后就驱车前往Jurmala尤尔马拉,约半小时车程。在拉脱维亚语里,Jurmala就是“海边”的意思,所以,只要是海边区域,都可以叫Jurmala。不过,这个里加的“尤尔马拉”凭借“波罗的海的优质沙滩”、“大片的森林公园”和“有特殊疗效的泥浴SPA”三件法宝,可是成为里加著名的富人聚居地哦!
一早起床,清新凛冽的空气让人精神振奋,日出背景下的里加的城市轮廓显得平静和祥和。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图最右侧和下图主体的这座铁路大桥,曾被评选为世界上最美的十座铁路桥之一,很耐看。
刚离开里加城中心的范围,就很快进入了森林地带,路的两边都是茂密整齐的松林,空气中飘散着松脂的淡淡香气,难怪说拉脱维亚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更为让人羡慕的是,很多拉脱维亚人就居住在森林内的小木屋里,只有一条单车道的小路通向干道(上图)。不由得让我哼起一首歌:“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
Lielupe河蜿蜒流过尤尔马拉地区,一抹雨后的彩虹照亮了树林掩映下的小镇。
尤尔马拉的有钱人,是住在这样的环境里面的。其实,要是跟中国的房价比起来,也不算什么富人,上图这样带上千平米花园的别墅,也不过三四百万人民币而已。
尤尔马拉海滩边有很多各式酒店,有专门以Mud Spa泥浴为特色的,有以水上运动为卖点的,也有公寓式的度假村,其中非常有特色的是这家LightHouse灯塔酒店——不仅因为它是唯一一家直接建在沙滩上的五星级酒店,跳出房间就可以直接奔进白色的沙滩;而且,这家酒店的房费中是包括服务式早餐的哦!也就是说,你想吃什么,厨师就马上给你做什么!新鲜热辣,童叟无欺!我在这里吃到了有生以来最好吃的Benedict(下图),而且一人叫了两份,无比的满足啊!哈哈!
不过,好归好,建议在淡季的时候提前预定这家酒店,否则一晚房费可能要上千欧元了,别怪我没提醒你!当然,土豪随意……
在尤尔马拉原生态的绵密沙滩上骑行,感受与热带海边不一样的风貌,凉风习习,很惬意!
欣赏完无敌落日之后,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住处——“农家乐”。一个小小村庄、一栋两层小楼、一片草地院落、围着数十棵挺拔的松树和果树;一个漂亮的女主人、一个可爱的孩子、一只顺良的老狗、一架自制的秋千和吊床,陪着一地的雏菊和松果……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不也就是为了可以什么都不做、住在这样一处世外桃源里吗?
人家院子里不仅种西红柿和各种花草,还种了七八棵苹果树(上图左),以及多种浆果小灌木。女主人随手摘下几个浆果,就塞到孩子嘴里,洗都不洗,看来肯定是有机食品啦,呵呵。正因为这天看到了,所以后来当我们在超市冷藏架看到居然也有这几种小浆果在卖的时候,忍不住每样都买了点尝尝。味道如何嘛,我卖个关子,你们自己去尝尝就知道了……
尤尔马拉的西边,是拉脱维亚第三大的Kemeri National Park凯迈里国家公园,381平方公里的森林和湿地相间,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到了这里,我才算真正感受到湿地是鸟类的天堂——在几公里以外就能听见水鸟群的聒噪!芦苇荡上处处是野鸭、白鹭、鹳和不知名的禽类在飞翔和游弋,完全是自然野趣的状态。在这里,鸟儿才是主人。然而,最让我激动的还是亲密接触到一只野生的狐狸!它从草丛中钻出来,眼巴巴地盯着几个正在垂钓的当地人,希望能讨一点鱼吃,完全不在意我拿着相机对着它一顿狂拍。可惜的是太激动了,手抖得厉害,天色又暗,只有少数几张拍清楚了。
越行进到湿地的腹地,就越清静,见不到人,只有风声和各种怪异的鸟叫声此起彼伏,小心肝儿开始砰砰地跳……此时天色也渐渐暗了,我们就没有随着栈道走到远处的观鸟台,提前拨开密林回到了主路上。
早起赶路,告别凯迈里国家公园,一路顺着E77公路南下,路过Jelgava叶尔加瓦市,不过1个小时后就来到了立陶宛的边境。没有检查站,没有铁丝网,只有这样一个写着“Lietuvos Respublika(立陶宛共和国)”带欧盟标识的牌子,这才是真正的无国界啊。
路边加油,看到一个本地风格的小餐馆就进去吃饭,静悄悄的没什么食客,饥肠辘辘也管不了太多了。没想到除了Main Dishes很有风味之外,这碗“立陶宛牛肉泡饭”也相当美味!
饭后继续赶路,一路上的田园风光让人心情舒畅。路过一处牧草草场,农民正在开着拖拉机收割,引来了大群的白鹳,跟在拖拉机后面抢吃那些惊慌失措的小虫子。我们停车观望,欣赏这人与自然的和谐。白鹳是立陶宛的国鸟,受到良好的保护,很多地方都专门设立人工鸟巢,或者在自家的房子上摆一个窝,供白鹳繁衍生息。
1795年列强瓜分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立陶宛被俄罗斯帝国占领。后来,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起义反抗俄国的暴政,都被血腥镇压。起义者的家人找不到殉难者的尸体,于是他们开始在这座小山上安放第一批十字架用以悼念。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东欧原有的政治结构土崩瓦解,立陶宛再次宣布独立。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
1944-1990年期间,立陶宛被苏联占领,立陶宛人持续不断地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苏联政府曾经三次将十字架全部毁掉,但坚强不屈的立陶宛教众们又陆陆续续地把小山堆满十字架!至今,人们仍然可以随意在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十字架。
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地方已经成为立陶宛天主教徒和平抵抗的象征性圣地了,前来朝圣的教徒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巨大的苦像、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雕像和玫瑰经。目前十字架的数量估计有大约50,000个,十字架山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
再南行半个多小时,在接近立陶宛城市Siauliai希奥利埃不远的地方,GPS导航把我们带下了干道公路,顺着大片农田中的一条小路转了个弯,豁然来到了这个著名而神秘的地方——The Hill of Crosses 十字架山。不收门票,只要付2欧元的停车费,厚道吧?
在山前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的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整座山游人如织,并没有管理人员,但是大家都自觉维持着肃穆的秩序,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在林立的十字架中,也有偶尔找到一两块用中文写的祈祷牌,看上去像是早期移民或者过来做生意的浙江人或者福建人留下的,祈愿保佑家人的健康和幸福。
尽管艳阳高照,但在这个地方待久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感到有些压抑;要是阴天来参观,恐怕感受还要更强烈吧。接下来今天还要赶路几百公里,所以我们在拍了上百张照片之后,带着震撼和敬意离开了十字架山。
Trakai特拉凯是立陶宛首都Vilnus维尔纽斯西郊的一个小镇,距离维尔纽斯市中心大约30公里,曾经是立陶宛的古都。在这里,遍布平原、湖泊、森林、山丘,湖光山色、风景宜人。特拉凯是维尔纽斯人夏季郊游的好去处,也是一个知名的水上活动中心。建造于1409年的Trakai Castle特拉凯城堡,伫立在Lake Galve加尔瓦湖湖心岛上,是特拉凯的象征,也是立陶宛最著名的景点。
车开了两个小时,穿过一片片森林和草场,我们感到周围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开始出现大片的水面和多种的植被。路边的指示牌告诉我们,已经进入了Trakai Historical National Park特拉凯历史国家公园的范围。
我们入住的Viva Trakai酒店,有着得天独厚的位置,站在窗前就能将砖红色的城堡和秀丽的加尔瓦湖一览无遗。太美了!
童话般的城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新婚夫妇拍婚纱取景的首选地。
阳光西斜,天色渐晚,在晚上八点多的夕阳照耀下,城堡变得更加鲜艳美丽。而热衷于水上运动的人们还在乐此不疲,帆船、划船、滑水、舢板、滑翔机……各式各样的运动项目林林总总、矫健的男女们在眼前来来回回。
从下午三点多钟到达,到晚上九点多,我们就窝在舒适的凉椅里,点一盘Barbeque,品一杯意大利白葡萄酒,等太阳一点点落山……聊天……发呆……看小孩子和小猫追逐玩耍……不时抓起相机拍摄不同光线下色调变幻的城堡……一切俗世间的烦恼都丢到脑后!人生得如此一刻,夫复何求!
特拉凯,晚安!
上图就是通向湖心岛的木桥。特拉凯城堡与德国的天鹅堡、芬兰的图尔库城堡、瑞士的西庸城堡、法国的香博堡、西班牙的塞哥维亚城堡、斯洛伐克的波切尼斯城堡、英国的利兹堡等著名城堡齐名,是欧洲历史悠久的人文奇观。城堡的面积不大,城墙十分坚厚,四周有瞭望塔楼,墙内有护城河,有小桥通往内城。
特拉凯城堡自从十四世纪建成,饱经战火纷扰,曾经多次被损毁。上图是立陶宛画家笔下的城堡遗址,当时塔楼几乎都被掀掉了,不知道是不是投石机的功劳。在上世纪70年代修复重建之后,这座有着哥特式风格的城堡,如今成为历史艺术博物馆,几乎每一个房间都有收藏品在展出,琳琅满目,精致的文物和粗糙的砖块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很有历史感。有一间展览室里还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陶瓷工艺品,不少都是东方来的。老外对着瓷器,赞叹其精美,而我们来自China之都的人笑了,表示毫无鸭梨……
整座城堡建筑群的中心是公爵宫。公爵宫内部是复杂的多层木石结构,人们排着队在狭窄的木楼梯上鱼贯而行。
这个精美的印章,可能是以前大公爵的虎符吧?立陶宛美女的传统服装,还是很热烈质朴的。
城堡的客厅常常举办音乐会,而地下室现在成了艺术展览……这些画,你看得懂吗?
城堡外面的景色依然迷人,你看这天蓝的!树绿的!水清的!
早上没吃饭,在城堡里爬上爬下又消耗颇多,出来的时候肚子直饿的咕咕叫,正好看到一位大妈拿着个篮子在叫卖。好奇地凑过去,大妈立即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跟我兜售她自己亲自做的Kibinai(见上图美女画像手中捧着的金黄色点心)。四块钱一个,约合人民币十块多吧。半信半疑买了两个,后来后悔没多买几个,很好吃!Kibinai是立陶宛少数民族Karaite族人的传统食品,外形像超大号的叉烧酥或者韭菜饺,里面却充满着当地风味的黑胡椒羊肉和洋葱。尤其是刚烤好的时候,外松里嫩,鲜美多汁,热气腾腾,味道好极了!这东西只有这里有哦,想吃正宗的Kibinai就来特拉凯吧!
吃过点心之后体力大增,我们在小镇里兜来兜去,路边有着各种式样和颜色的房屋,处处都装饰得很精致。无意中走到了Roman Catholic St. Mary Church特拉凯罗马圣母教堂边,听到里面传来的赞美歌声音,循声而入,原来这样一个小镇里也有这么多教徒在参加教堂的活动。
顺着湖边往回走的时候,忽然捕捉到这么一张照片:一个小男孩跟爸爸一起来学游泳,很勇敢地一段助跑后,就在我的目瞪口呆中这样跳下了湖!从孩子下水后的反应看,他游泳还没有完全学会!还好湖水又清又浅,孩子扑腾几下就站了起来,孩子的爸爸则是一直叉着手站在湖边看着,指导着、鼓励着。这或许就是中西方教育孩子的不同观念吧。
我们下榻的Seven Fridays旅店位于维尔纽斯老城的中央,是一家白天很冷清晚上很热闹的酒吧+餐馆+旅馆,在一个古老建筑的院子里。热情的老板帮我们介绍整个院子的各种设施,还帮我们换了一些零钱,因为立陶宛暂时还没有进入欧元区,使用的是本国货币Litas立特(1 euro ≈ 3.5litas),缩写为LTL 。虽然不少地方都可以通用欧元,但还是有很多小店和国有机构只收立特。
据说,贴了上图左边这个标识的停车场,才是有安保措施的“放心”场所,认准哦!
大约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我们轻装上阵,开始徒步漫游这座古老的城市。刚走了几步,就看到这个有趣的亚洲风味饭店,食客们只要三步,就能“DIY”出一碗美食出来。第一步选主食(鸡蛋面、全麦面、乌冬、米饭…),第二步选择食材(各种蔬菜、海鲜和肉类,甚至豆腐),第三步选择酱料(东京、曼谷、北京、上海、巴厘岛….),哈哈,这样就能搭配出无数种亚洲风味的快餐来!厨房是透明的,在大街上就能看见厨师们在颠勺!要不是肚子饱饱,我真想尝试一下,看看外国人这种把中餐分解成工序来做的方法,到底味道如何!
维尔纽斯是一个艺术气息很浓的城市,走在路上就能看到很多有趣的艺术作品。这里还有一条小街叫Literatu Street文化街(上图),街边的墙壁上嵌满了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从手工制作、标本到油画和素描,草根气氛浓烈,非常亲民。
维尔纽斯大教堂修建于1387-1388年,立陶宛大公曾经在这里加冕。教堂最初是一座哥特式的木结构教堂,后来经过了多次改建和修复,融合了哥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多种风格。在苏维埃政权统治的那段时间,大教堂曾被改建为仓库,直到1985年群众开始自发地重启教堂的运作时,官方还称呼它为“画廊”。终于,在1989年,它作为一个大教堂的地位得到恢复。
格迪米纳斯王朝是立陶宛大公国的鼎盛时期,曾经的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土涵盖现今的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以及爱沙尼亚、摩尔多瓦、波兰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15世纪,该国领土达到顶端,曾经是当时欧洲的最大国家。人们总是怀念和崇拜历史上战功赫赫的君王,所以,Gediminas格迪米纳斯成为在维尔纽斯最常见的字眼之一,在大教堂广场上,也能找到格迪米纳斯手持长剑的雕像。
教堂内的Chapel of SaintCasimir圣卡西米尔礼拜堂(上图)是典型的巴罗克风格的,里面有描绘这位立陶宛圣徒生平的壁画和他的石棺(Sarcophagus)。礼拜堂由瑞典砂岩构成,内部重建于1691年至1692年,多位巴洛克大师为其创作了壁画和雕塑,极尽繁复之能事,象征着波兰-立陶宛联盟在历史上的荣耀。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此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占领。为了争取独立和自由,在1989年5月塔林举行的“波罗的海集会”上,立陶宛改革运动党建议举办一个活动,创造一条连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Human Chain人链”,来和平示威,向世界宣告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呐喊,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
于是,在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占领的50周年纪念日,占三国总人口40%的近200万民众手拉手,顺着连通三国首都的公路,连成一条650公里长的人链“Baltic Way波罗的海之路”(上图)!这一壮举感动了世界,也创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记载的世界记录。“Baltic Way”事件场景震撼、牵动情绪,在国内外的宣传效果都非常强烈。苏联政府以激烈的言辞回应,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修补与三国之间的关系。6个月后,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接着,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都相继独立成为了自由国家。
这条人链就是从维尔纽斯的格迪米纳斯塔楼开始,经过里加的自由纪念碑,到达塔林的托姆比亚城堡。而当初人链排队的连接三国首都的公路,也已经不断扩建成波罗的海三国最宽最快的高速公路“Baltic Expressway”。
看着这些震撼人心的资料和视频,我被深深感动了,向坚强团结的波罗的海三国人民致敬!
绕过教堂广场,穿过大片的绿地向北走,就来到了海拔48米的格迪米纳斯山脚下,山上有一座13世纪的塔楼,那就是维尔纽斯的制高点—— Gediminas Tower & Upper Castle 格迪米纳斯塔楼和上城堡。塔楼外表朴素但历经沧桑,在历经了多次战乱和毁坏后依然屹立。上山的缆车是瑞士制造的精品机械,完全的自动运行。平稳地上山之后,整个维尔纽斯就展现在眼前了!
老城一片绿树红瓦,非常养眼,山上凉风习习,让人神清气爽。难怪说这里是必来的景点!
我们爬上塔楼,原来这座弹痕累累的军事堡垒现在已经是一个展览馆,各种图片资料展示着立陶宛和维尔纽斯的近代历史。其中,很值得一提的就是“Baltic Way”。
这是建于1581年的 St. Anne's Church 圣安妮教堂 ——拿破仑曾经感慨说,想要用双手将圣安娜教堂带回巴黎,把它和巴黎圣母院放在一起!——受到这么美丽的建筑的熏陶,维尔纽斯的普通市民就算不是艺术家、也会很有艺术的感觉了吧!
当我们转了一圈回到维尔纽斯市政厅(上图)附近的时候,天气突然阴沉,暴雨欲来!吓得我们赶紧躲进街边的一家餐馆,名叫“forest”,也就是“森林”的意思,是新鲜、当季、当地的美食,而且装修得就像森林里一样,阴暗、温暖和神秘!性价比很不错,推荐一下,位置(vokieciu str. 8)。
前去膜拜这尊圣母玛利亚像的信徒们排队都排到了楼梯上,而且是跪着排队!我们看这架势,只好放弃近睹的想法,远观一下就好了,不去打扰这些虔诚的人们了。
离开维尔纽斯,下一站,立陶宛的第二大城市和1922年-1940年的旧都 —— Kaunas考纳斯古城。
1英里长的自由大道横贯东西,是两排高大椴树下的林荫道和步行街,也是考纳斯最繁华的商业街。太阳当空照的时候,躲进这样一条鲜花朵朵的林荫道里,真是十分惬意!
路边的无名雕塑和墙绘,也非常有意思,绝大部分都突出向往和平、自由的主题,细腻的线条和写意的轮廓,无不体现出艺术家们的深厚功底。
考纳斯古城座落在立陶宛最大的两条河流Nemunas尼曼河和Neris涅里斯河汇流之处,两条母亲河在这里形成一个狭长的三角洲,也就是考纳斯城堡旁边的Santakos Park河口公园。因为进不去城堡,所以我们时间还很充裕,也就顺便到绿草如茵的河口公园里去逛了逛。没想到这一逛,就被养眼的山光水色和悠闲的氛围给吸引住了,徜徉了一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白雪皑皑的Pazaislis Monastery and Church帕塞斯丽丝修道院,看上去是那么端庄而又清丽脱俗!她坐落于考纳斯水库边的一个半岛上,是立陶宛最大的修道院,也是典型的意大利式巴洛克建筑群。虽然现在没有白雪,但宏大的建筑也应该美不胜收吧。我们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这片绿色的半岛上,远远就看到了修道院的圆形穹顶。
当我们正要从古老的大门进入上图的红顶房子的时候,被门口的侍者礼貌地拦下了,原来,这里周围的“厢房”都被改造成了一座五星级奢华酒店,闲人免入!那么,怎么进去修道院参观呢?侍者告诉我们在“厢房”的旁边有一个小门是参观入口,同时,她还很抱歉地告诉我们,今天周一是修道院的silent day安息日,谢绝参观!真是不巧啊,我们只好绕着修道院宽阔的外院走了一圈,在森林一般的自然美景中叹息了一阵儿,才悻悻然离开,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从考纳斯驾车西行200公里,就来到了立陶宛西海岸的港口城市Klaipeda克莱佩达。这里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对岸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自然遗产的神奇的地方:Curonian Spit库尔斯沙嘴。
狭长的库尔斯沙嘴并不完全属于立陶宛,它在中间被一分为二,北方52公里属于立陶宛,南边则属于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沙嘴上出产品质极佳的琥珀,据说,这一地区的琥珀储量,甚至占到全球储量的九成以上,是不折不扣的琥珀王国。
从公元前3000年起,沙嘴上就有渔夫和猎人居住。千百年来,这条窄窄的沙洲一直承受着海风、潮汐等自然力量的威胁,一旦被破坏出一个口子,内外淡水和咸水隔绝形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就会毁于一旦。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岛民们通过不断的造林固沙与海浪海风的侵蚀进行搏斗,使遗址如今得以存在,岛上多处历史、考古和建筑遗迹以及古朴传统的生活方式被保留下来。2000年库尔斯沙嘴遗址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今天,沙嘴上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 以上,自然环境极好,成了北欧人的夏季度假圣地。
如上图所指,库尔斯沙嘴就是这条狭长的隔开了波罗的海和Curonian Lagoon库尔斯泻湖的细长沙洲。也就是说,库尔斯沙嘴的内侧是淡水,外侧是海水,而98km长的沙嘴,最宽的一段也不过4公里,最窄处却仅有400米!有意思吧!
从克莱佩达港口乘汽车轮渡到对岸,很快你就会进入上图这样的森林小道。夕阳从树丛中散射出来,给树干和小道洒上斑驳的金色。保持80公里时速开了近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今天的终点目的地:库尔斯沙嘴上立陶宛属地的南部边境小镇Nida尼达。
海边沙滩上绽放出的落日霞光,像万把利剑一样刺破云层。
库尔斯泻湖岸边芦苇丛里憩息的美丽白天鹅——这里是鸟儿的天堂。
这暮色还能再靡靡一些吗?
往回走的路上,看到了这个。你知道这些高高竖起的杆子,是做什么的吗?原来这就是尼达特有的传统Windvane风向标,做成一幢幢小房子的模样,似乎寄托着远航者追寻回家方向的情思。这种特别的设计在别的地方可都是看不到的哦!
太阳当空照~ 野鸭嘎嘎叫~ 鹭鸶说 早早早~ 欢迎你们住下别走了~~~
因为行程安排在今天的路途最短,而且要去的景点也不多,所以在尼达的这天,注定是慵懒的一天。早晨9点多在鸟叫声中起床,“渔家乐”的早餐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在小山丘上信步漫游,呼吸着清新至极的空气,看一群大乌鸦在草地上嬉闹……正开始觉得饥肠辘辘的时候,丰盛的早餐恰好开始了。看,这就是我们用餐的漂亮木屋。
用完欧式早餐,我们就坐在树荫下的藤椅中晒太阳——只晒身体不晒脸。两个小时,就这样静静地坐着、聊着、看岸边慢跑、骑脚踏车、遛狗和孩子的人们三三两两、来来去去。虽然欧洲人崇尚运动的生活方式似乎更健康一点,但就这样恬静地、心无杂念地享受大自然,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是很难得的体验啦。
天下没有不散的“发呆”——带着恋恋不舍,我们从小镇尼达离开了。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我们驱车南行,大概5分钟左右,就来到了立陶宛和俄罗斯的边境。这回跟申根国不一样了,这个边境出现了检查站关卡,我们开到这里就连忙掉头往回走了——万一给毛熊扣下盘问可不妙,普京们可从来都不怎么讲道理的,呵呵。
沙漠!!你能想到吗?在这样一个海湖之间、森林茂密的狭长小岛上,居然有一片像模像样的沙漠! 看了路边的介绍牌,才知道,原来三百年前这是一个叫做Nagliai Village的村庄,由于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生态,这里开始逐渐沙化;海风和潮汐帮助沙丘迅速扩大,每年沙漠的前沿推进达到了0.5到15米之多!人们只好边迁移边植树种草,试图挽回彻底沙化的结局。然而,当时的人们因为没有系统的环境科学技术的帮助,改造行动失败,最终不得不举村离开了这里,搬到附近像尼达这样的地方。好在从此他们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上百年中,库尔斯沙嘴上的人们不断地植树造林,营造了非常优秀的生态环境,为世界保留下这样一处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
因为北欧天气寒冷,海水水温较低,不适合游泳,所以库尔斯沙嘴上的白色沙滩是北欧人最喜欢的度假区——尽管我觉得这里的水温即使在盛夏季节其实也挺凉的。沙滩外围有数米高的像防波堤一样的草坡,站在草坡上可以将绵延数十公里的海滩尽收眼底,很特别。我猜这是当地人为了防沙固沙的考虑而特意修建的吧。然而,如果拿这个跟下面要介绍的环境工程奇观相比,就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
上图就是Agila Dune安吉拉沙丘的入口,看上去一片棕黄的就是所谓的“The Grey Dunes灰色沙丘”。这些顽强的小草和各种低矮植被,是固沙的大功臣。然而,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也是非常脆弱的——游客被要求必须走在木栈道上,不能踩到两边,以免破坏了多年精心呵护下才形成的保护层。
走了几百米,连木栈道也消失在漫漫黄沙中了。有趣吗?回头一望,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蔚蓝的大海,而身边就是一片茫茫沙漠!顶着烈日走在沙丘上,一步一滑,真的很辛苦!大约总共一千多米的路,走得我口干舌燥,和刚才漫步在树林里凉风习习的惬意完全没法比!这是奇妙而珍贵的体验,只要来一次,你就再也忘不了“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这样的教育,胜过千言万语!
即使是坚硬的岩石,也会被风沙年复一年地吹打,风化成这样一丝一丝的,最后都变成沙漠中的细小沙粒!
好不容易走到了沙丘的尽头,对面就是同样蔚蓝色的库尔斯泻湖了。显然,人们的固沙工程有了成功的迹象:不仅有大片的有植被保护的灰色沙丘,这里还出现了茅草和灌木丛,以及这些开着小紫花的沙中小草。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顺原路走下沙丘。我抓起相机,没想到竟然捕捉到上图这样的画面:一个立陶宛少年,手提着鞋、光着脚、哼着小曲儿,从沙丘上欢奔而下。让人不由得想起一首久违的老歌: 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wo wo wo wo!
在离开库尔斯沙嘴之前,我们听从一个卖鱼的当地人的介绍,找到一家叫LYRA的在自家后院开业的鱼餐厅吃午饭。显然,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自然和美的爱好者,你看,他们把庭院布置得花团锦簇,一片翠绿,真是养眼啊!
顺着库尔斯沙嘴的中央道一直向北,再次摆渡到对岸的Klaipeda,然后再向北行,很快就到了拉脱维亚的边界,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拉脱维亚的海滨小城Liepaja利耶帕亚。我们入住在市中心Liva广场边的Liva宾馆,这是一家老牌的宾馆,面对着利耶帕亚大学,旁边还有一个免费的市民停车场(居然还有一大半车位没有人停…)。
利耶帕亚是拉脱维亚最西边的优良不冻港,因为来自波罗的海的海风常年连绵不绝,所以有着“The city where the wind is born风起之城”的称号。让利耶帕亚人无比骄傲的是,这个不到8万人的小城,却拥有很多拉脱维亚、欧洲乃至世界之最,举例来说:
Holy Trinity Lutheran Cathedral圣三一教堂中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式管风琴
利耶帕亚手工艺馆中展出的世界上最长的琥珀项链
欧洲最长的4.5km沼泽湿地步栈道Dunika Swamp Trail
……
因为时间关系,上面这几项都没有能亲眼去看;还有好几个我亲眼所见的“第一”,后面会随行程给大家介绍。
从我们入住的liva宾馆窗外望去,就可以看到波罗的海地区最早的建于1899年的现代化电车线路。虽说是100多年前的老古董了,可天生擅于设计的拉脱维亚人给它换上了新装,看上去还是那么经典时尚的感觉。
接着,我们来到了附近的Liepaja Beach利耶帕亚海滩,这里有世界上最细最白的沙滩!我去过世界上很多海滩,但这里的白沙滩确实名不虚传!不用眼观手摸,只要你光脚踩上去,就能感觉到不一样——完全没有颗粒感,就像踩在一团面粉上一样,而且还是“富强粉”,白花花的!
能猜到这些沙滩上的圈圈是做什么的吗?原来这是为停靠和锁单车用的,是不是很有设计感?
海滩上挺立的城市标志,在落日的余晖下显得格外浪漫和神秘。
要不是太阳落山后起风了天冷了,我们还想在这美丽的沙滩上多飞一会儿……
晚上睡得很好,太阳刚升起,我们已经出发向北,往Karosta进发。Karosta是利耶帕亚市区北部的一个地区,拉脱维亚语的意思就是“军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这里建立了军事基地,后来成为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驻地。所以,Karosta处处都带有浓烈的前苏联军事遗迹的色彩。
这就是前军港的防浪堤,巨大的三叉型人造混凝土桩和石块密布着,斑驳的表面上甚至可以看到当年累累的弹痕。
Karosta还有一座古老的Swing Bridge开合桥(上图),其图纸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设计埃菲尔铁塔的法国工程师Alexander Gustavo Eiffel。历经百年,古桥依然!
离开Karosta,我们继续赶路。今天的目标是要向东北穿越拉脱维亚赶到爱沙尼亚的Parnu帕尔努。路程有400公里,没时间吃饭了,中午我们在Maxxim超市里买了蔬菜色拉和超好吃的烤鸡腿,加上几个欧元就能买一大盒的新鲜蓝莓、车厘子、桑葚、菇娘做餐后水果,完全不会亏待自己的!说真的,这里的“小水果“又便宜又好吃!吃货们注意了!
路两边的房子有很老旧的感觉,很多被废弃了,整个城区的感觉有点荒凉。居民社区也不像其他地方的欧洲样式,而是一幢一幢火柴盒般的,典型的苏式宿舍风格。经过一片浓密的道边树,几个巨大的闪耀着金光的圆顶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就是雄伟瑰丽的St. Nicholas's Orthodox Naval Cathedral 圣尼古拉东正教海军大教堂——Karosta的标志性建筑物。
教堂的外立面装饰极尽繁复之能事,用无数块彩色的釉面砖拼砌出绚丽的图案和造型,让人惊叹。
教堂周围的环境极好,参天的大树、静谧的花园,还有这只正在晒太阳的看门老肥猫。
过了桥,很快就来到另一个极具特色的Karosta名胜——对外开放的Karosta Prison军港监狱了。这座监狱已经被改造成了一座博物馆,甚至还荣获“欧洲最佳观光目的地”的称号! 如果你提前预约,这里可以提供“夜宿监狱牢房”的VIP待遇哦:游客们会被铐起来,被吆五喝六的穿着苏联军装的“狱警”强迫去操练和劳动,然后在地上的木板上睡觉,只给发一张薄薄的毯子哦,而且不许随意交谈,做足了功夫让你过把做犯人的瘾!我是最怕床硬的了,这样过一夜还不把我折腾死?我是绝不会花钱买罪受的,你呢?
单人囚室里就这样的一张床,人躺下就基本上占满了所有的空间,铁门关上之后一片死寂,让人很不舒服,真不知道要是在这样的地方住上几年会是什么样绝望的感觉。高高的铁窗是唯一的光源,照亮了一小块黑色的墙壁,上面刻满了囚犯们和游客们涂鸦的字画。据讲解员说,战争最残酷的时候,这里曾经被迫关押大大超过其容纳能力的犯人——一间这样的单人囚室,被塞进去40多人!我的妈呀,估计只能成天站着,连蹲都蹲不下来了!
路赶路无话,历经6个小时的飞驰,我们进入了爱沙尼亚的地盘。等到达帕尔努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还好这里白天很长,我们在日落之前还能逛逛。
帕尔努是一个海滨小城,因为地处爱沙尼亚的南部,夏季拥有温暖的气候和阳光灿烂的沙滩,所以酷爱室外活动的爱沙尼亚人把这里当成度夏圣地,帕尔努也因此被誉为爱沙尼亚的“夏都“。帕尔努有三宝:“沙滩”“公园”和“SPA“。这里的SPA举世闻名,尤其是我们开车路过的一个罗马式的Parnu Mudaravila 帕尔努泥浴场,非常高大上的样子,可惜不能停车,所以照片也没有拍。这里的泥浴对关节、脊柱、外围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都有神奇的疗效哦。GPS地址(58.37599,24.496354),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专程去享受一下!
你看,这儿就是帕尔努老城护城河畔的ValliPark瓦里公园,绿草、大树、游艇和朋友……多么悠闲的生活。
瓦里公园边上的Tallinn Gate塔林城门(上图左)是波罗的海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17世纪城门。因为这座城门下面是一条连接帕尔努到首都塔林的驿道,所以得名,历史上也被称为The King’s Gate国王之门。上图右是立在护城河边的水位标志,是不是很有设计感?
夕阳西下、游艇归港,一片玫瑰红的祥和景象。我们也累了,回到下榻的小旅馆,休息。
连日奔波,在帕尔努睡了个懒觉,结果就没有太多时间给这座“夏都”之城了,青草沙滩和泥浴都无缘体验,只来得及在赶往塔林的路上驻足参观了一下这座木质小教堂:
看这教堂里的装饰风格,你喜欢吗?我觉得反正不怎么符合咱们国人的审美观点,呵呵。
看这教堂里的装饰风格,你喜欢吗?我觉得反正不怎么符合咱们国人的审美观点,呵呵。
从帕尔努到首都Tallinn塔林大约130公里,爱沙尼亚的公路路况不错,虽然有几处修路,但我们也在中午前就到达了城外。塔林与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隔海相望,在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
停车路边休息,旁边的房产公司展出了房价:左边这栋市区两层别墅260平方建筑面积,6间卧室,占地990平方(约1.5亩),售价15万8千欧元,折合人民币130万;右边的乡村别墅8万4千欧元,折合人民币不到70万,便宜吗?
塔林是波罗的海三国中旅游气氛最热(也是物价最贵)的城市,看到上图中那些熙熙攘攘的游客和旅游团了吗?在我们临时停车的背后就是久负盛名的Old Hansa老汉萨饭店,以原汁原味的中世纪菜肴和装修风格而著称。
停好车我们回到公寓安顿好行李,就来到了隔壁的Reakoja Plats 市政厅广场。小国家就是这样,别看街道里人显得多,到了广场上,人一散开就很空旷了,不像我天朝居民众多,哪哪儿都是人头攒动啊!
折腾了大半天,有点饿了,我们在市政厅对面挑了个餐厅,在夕阳映照下悠闲地坐了下来。为了体验当地特色,我们点了爱沙尼亚传统浓汤和最有特色的Verivorst(也叫Black Pudding“黑布丁”或者直译为Blood Sausage血肠) —— 就是上图中间那盘外面裹着薄薄一层培根的黑乎乎的东西,据说是用谷仁和羊血制成的,恐怕有点类似于我们东北的血肠,但吃起来一点都没有怪味,口感糯糯的,配上酸甜的覆盆子酱,味道很不错!
吃过晚午饭,我们向西北方向的出口离开市政厅广场,沿着地势向上走,穿过一座塔楼的门洞,就踱入了这条名字很有意思的长长的小巷:PIKK JALG长腿。这条长腿街是连接塔林上城和下城的通道,基本上由古老的圆石铺成,两边是高高的石墙,很有时代沧桑的感觉。路边的艺人在售卖有趣的画作,不时有人成交,生意看上去挺不错。
也许,这就是“长腿”的标志?那么,有“短腿”吗?还真有!这条PIKK JALG长腿是从下城通向上城上行,反向还有一条快速下行的LUHIKE JALG短腿街。从命名方式来看,塔林人还是挺幽默的。
加载更多
美好的清晨从市政厅广场的“周五集市”开始。纺织品、生鲜食品、手工艺品,种种缤纷的色彩,很多还带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创意——赶集喽~~~
还记得市政厅大楼那个高高的Town Hall Tower 塔楼吗?我们爬上去了!就是顺着这样的石梯(见下图左)爬上去的,狭窄的甬道只能容一人通过,如果对面有人下来,就只能在转角的地方如同跳贴面舞一般擦身而过。30多米的高度,缺乏锻炼的我们爬得气喘吁吁,惭愧。
好不容易爬到塔顶,才发现只有一座用来发警报的大钟,小小的阁楼只能容下四五个人,有那么几个小窗可以看到一点外面的景象。强烈建议朋友们不必爬这座塔楼,不值票价!
顺着Pikk街一直往北走,一路上看到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只是,因为街道太窄,即使是我的广角镜头,也很难把这些漂亮的建筑拍完全。
教堂木门上的中世纪的字体是不是看上去古朴神秘又庄严?
远处蓝色的港口停泊着邮轮。凉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
下得塔来,继续沿着PIKK街向前,到Tolli街口的拐角处,就看到这样三栋紧紧并在一起却又风格各异的房子
还记得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老城里的“三兄弟之屋”吗?这里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塔林“三姐妹酒店”!外表看起来不起眼,可这是塔林市内惟一的三座中古时期建筑,现在被顶级设计师改造成了五星级酒店。“三姐妹”中的“小妹”,满墙或老旧或前卫的摄影作品被看做放荡不羁的文人象征;相比之下,“大姐”的Casamilano 和勒•柯布西耶家居摆设则显得典雅别致;而居中的“二姐”则又以古董家具深得人心。三姐妹的结合,使这座充满魅惑的连体建筑完美地阐释了塔林时髦靓丽、格调典雅的社会气息。
Pikk街的尽头就是这座现在成为爱沙尼亚海事博物馆的古老城门—— The Great Coastal Gate临海大城门,而城门的外面是著名而有趣的Fat Margaret’s Tower胖玛格丽特塔楼。
真的挺“胖”的吧 —— 圆圆的胖玛格丽特只有20米高,却有25米的直径,还有近5米厚的石墙!墙上四周分布着射击孔。这座建于16世纪初的超级防御工事,内部曾经储藏着大量的火药和武器,对从海面上来进攻的敌人,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出了老城,看到的就只有古老的城墙和圣奥拉夫大教堂的宏伟尖顶了。驱车向东,我们前往市郊一个美丽恬静的地方 —— 古老的卡德里奥花园。
卡德里奥宫的对面就是卡德里奥花园了。哪哪儿都是参天的大树、草坪上满满的野花!真的是一次洗肺之旅!
这是卡德里奥花园里的一个日式景观花园,小桥流水池塘,是不是感到回到我们东方世界来了?走得累了,这里环境又特别好,我们都不想离开了,坐在石头上看池塘里一对海鸥秀恩爱: 那只灰色的母海鸥一刻不停地鸣叫和撒娇,直到公海鸥从池塘里抓了一条鱼吐给她吃才停下来,真是跟人类差不多啊,哈哈!
终于走到海边了。沙滩上、夕阳下,人们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和日光浴,可惜我们没有那样奢侈的闲暇,只能移步回到了塔林老城区。
这回,我们是从塔林东边著名的标志性城门The Viru Gates维鲁之门进去的。这两座14世纪建成的塔楼,现在已经是千疮百孔、爬满藤蔓,很有遗迹的感觉了。
天色渐晚,我们走了一天也累了,找了一家超有情调的饭店VON KRAHLI AED坐下来,古老的家具和装潢,配以靡靡的灯光,胃口大好啊!后来,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不但环境优雅、菜肴美味,价格也不贵,强烈推荐!(地址:Rataskaevu 8)
塔林是愈夜愈美丽,尤其是酒足饭饱鼓腹而游,各种各样的小店、酒吧、展馆,让你只想夜不归宿!在老城中心,还有这样一条神秘的小径,入口地址在Vene 12,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哦
ST. Catherine's Passage 叶卡捷琳娜小径是一条中世纪风格的巷道,路边悬挂着巨大斑驳的Tomestone墓碑石,随处都有各种创意店铺,手工艺者们还在连夜创作。喜爱小资情调的你,一定不要错过!
看这石墙,有年头了。小径中间一些似桥非桥、似屋檐非屋檐的结构蛮有特点的。
走出小径,就来到了古城墙的边上。塔林老城的小路错综复杂,可不要走丢了找不到回去的路哦!
离开喧闹的塔林老城,我们驶向西南方一个被誉为爱沙尼亚“世外桃源”的地方——Saaremaa Island萨列马岛。
萨列马岛在爱沙尼亚独立之前一直是军事禁区,多年以来未受破坏的生态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如果说爱沙尼亚的空气质量世界第一的话,这里应该算得上第一中的第一吧!
如上图所示,爱沙尼亚的西部波罗的海上有一个由5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的西爱沙尼亚群岛,其中三个最大的生态岛屿,分别叫做Saaremaa萨列马岛、Hiiumaa希乌马岛和Muhu穆胡岛。在沙俄和苏联占领时期,这里也被叫做Moonsundi莫昂宗德群岛(月亮之声?)。萨列马岛是其中最大面积的岛屿,其首府就是我们的主要落脚地Kuressaare库雷萨雷。
车行至Virtsu港,就要换乘这样的渡海轮渡,约半小时后到达对面穆胡岛上的Kuivastu港。船很多,不过,如果旺季的时候,还是最好提前在网上订票,确保有位子,网址:http://www.tuulelaevad.ee/。轮渡上的环境很好,非常平稳地运行,窗明几净,而且有不小的餐厅和娱乐室。不过,我们是属于坐不住的,直接到甲板露台上去看海鸥了。
护城河边的别墅座落在大树和鲜花丛中,色彩艳丽,非常精致的感觉。
在赶回库雷萨雷住处的路上,看到不少马场,水草丰美,骏马们个个养得膘肥体壮!
回到库雷萨雷小镇,已经是日暮西山的时分了,饥肠辘辘的我们循着高高的风车指引,找到了这家1899年就开始营业的百年老店:Restoran Veski (Windmill Tavern 风车磨坊酒家)地址:Kaevu街和Parna街交口处。鸭腿和鳟鱼都很好吃,渔家传统浓汤也不错,最让人惊艳的是餐前赠送的杂粮面包,香喷喷的,口感非常好 —— 不愧是做了100多年的老面包房啊!
库雷萨雷城堡是1380年条顿骑士团为Ösel-Wieck主教建造的要塞,后来,一度成为军事重地,曾经先后被丹麦、瑞典、俄罗斯等军队占领和不断地扩建加固。现在,这里是萨列马博物馆。
很快到了穆胡岛下船,我们沿着10号公路,经过穆胡岛和萨列马岛之间的跨海大桥,一路飞奔直达库雷萨雷。首要访问的就是这座在google地图上显示呈星形的神秘城堡——Kuressaare Episcopal Castle库雷萨雷主教城堡。
这座千年城堡的入口上还是中世纪的铁闸吊门,很有感觉的。
城堡的地下室全是用大块的石材砌成,非常坚固,也有点阴森的感觉。现在正在展出各种艺术画作。
上图左展示的是城堡的采暖装置,感觉跟东北的“炕”的原理差不多,呵呵。
这些,应该都是古老家族的纹章/族徽(Coat of Arms / Sigils)吧,是不是想到那些中古时期的骑士和领主了呢?
登顶之后,外面有个观景环道,应该是以前防守军的箭垛和岗哨的位置,视野非常开阔,漫天的燕子在迅疾地飞舞。
从顶上往下看,城堡的中庭实在不大。
参观完城堡,我们前往一个据说完全原生态的Harilaid Peninsula / Vilsandi National Park哈瑞莱德半岛 / 威尔珊迪国家公园。开车1个小时,才发现连到那里去的道路都是“原生态“的unpaved road。在此,我建议,如果没有配备越野车,千万别去!我开的是普通轿车,不仅只能缓缓前行,而且骨头都快颠簸散了!
车开到海边附近,路断,就只能步行穿越茂密的针叶林了。没想到的是,在这个自然环境超好的国度的国家公园里,居然也有人为的砍伐和破坏!穿过树林后不是海滩,而是一大片被砍伐后光秃秃的旷野,我们顶着烈日走了很久也没走到边,又累又渴,原先计划的灯塔也没兴致去看了,带着遗憾转身折返……
接下来我们去了萨列马岛北部一个很有特色的地貌区域——Panga Cliff攀加崖岸。“海岸“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都是平缓的沙滩或石礁以及律动的潮汐;而这里是一处绵延3公里、最高达21.3米高的诡异的断崖,浅浅的海水则平静如镜,似乎没有一丝海浪!
这个石柱的装置没看太懂,大概是说这个攀加海岸上的攀加村,是萨列马岛上最早的居民点,1885年他们在这个位置建造了第一艘船。
攀加海岸独特的地貌是波罗的海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形成崖岸的不是坚固的火成岩,而是松散的沉积岩——跟海底的构造差不多——所以崖岸的稳定性并不好,如果人走到崖边会容易塌方,有一定的危险性,到处都是指示牌请人们不要靠近边缘。
在空气质量好的地方,睡觉休息不需要太长时间就能快速恢复疲劳。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起床了,来到附近的库雷萨雷帆板训练俱乐部散步。
这艘游艇的名字叫TUULEKAJA,就是 the echo of wind 风之回声的意思。
这边的海水非常浅,所以也几乎没有什么海浪,平静的水面成了绿藻、芦苇和水鸟的天堂。
简单的早餐之后,我们前往位于萨列马岛中部的另一处名胜“大陨石坑”。天气很好,一路田园风光非常养眼,虽然都是大片的农田和农村,但都十分清爽干净。
当这片金色的麦田映入眼帘的时候,我们忍不住了,于是停车拍照:手掌轻轻拂过金黄色的麦芒、呼吸着香喷喷的麦穗的味道,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这里就是Kaali Meteorite Crater卡利陨石坑的入口了。看介绍说,这个陨石坑是欧洲最大的一个陨石坑,其实一共由9个坑组成,散落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除了主坑外,我们还真的按照地图找了找其他几个坑,发现其实大多都已经长满了树木或者被农户圈进了农田内,很难辨认了。
主坑的直径为105~110米,深22米。卡利陨石坑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就是上图的这个中心湖,它的面积和深度会间歇性地变化!随着地下水水位的抬升,中心湖的直径会从30米增长到60米,水深也会在1米到6米之间变化,是不是像活的一样?经过科学家的推算,这个陨石坑是在4000年前形成的,而当年那颗彗星可能重达1000吨,撞击地面的时候的速度达到每秒10~20公里!该是怎样的一个灾难啊!
现在的陨石坑周围已经长满了大树,中心湖里也是处处睡莲盛开,浓荫蔽日、微风习习、清香阵阵、鸣禽啾啾…….我们一边冥想当年陨石撞地球的场景,一边享受着自然的恬静和清凉,多天以来旅途中的疲劳都似消失了……
告别卡利陨石坑,我们继续沿着79号公路向东北方向进发。一路上看到很多草场,机械化收割出来的牧草卷散落在广阔的草地上,相映成趣。
Angla Windmill Mount安格拉风磨坊,也是萨列马岛上“必去”景点之一,就在79号公路的边上,很容易找。都说荷兰是风车之国,我看萨列马岛上的风车也是挺多的,而且都挺古老的,印着深深的年代的烙印。现在的风车已经都不需要运转了,成为游客们的探索目标,很多小孩子在里面爬来爬去,开心得很!
这就是风磨的自动送料装置,庞大的木质齿轮传递着来自海风的能量,有意思吧!
风向变了怎么办呢?没关系,可以用这个架子来旋转风车,调整到最佳“姿势”。
还有个比较惊喜的是在一座风车里发现了一只燕子窝,老燕子正在给乳燕喂食,看到我们纷纷拍照,还真有点不满呢。这是我此生最近的一次和自然状态下的燕子的亲密接触了!
有磨坊的地方就有餐厅,这里也不例外,安格拉磨坊餐厅的桌子上摆着这样几样东西,你们猜猜看分别是什么?谜底见本日游记的最后……
教堂东面的塔楼是17世纪扩建的,在罗马式的建筑风格中加入了哥特式的元素。整座教堂座落在一片葱翠的草坪中,被树木环绕,肃穆而又神秘。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A1高速公路边的Kapteinu Osta(Captain-Club Seaside Resort)船长俱乐部滨海度假村歇脚。这里是拉脱维亚Vidzeme的Salacgriva镇境内,大约在里加以北100公里处,地址是:49a Pernavas street, Salacgriva, LV-4033, Latvia。有意思的是,这里有宾馆、会议室、餐厅、沙滩别墅、木屋,还有设施完备的海边露营地,真的是“必有一款适合您”啊!
露营地有厕所、厨房、淋浴、消毒室,真是帐篷一族的天堂啊!
海滩上孩子们垒的沙堡很是有趣,而“海天一色”的景象也让人着迷。
为什么跟大家隆重推荐这么一家荒郊野岭的度假村呢?除了设施齐全,这里的餐厅也是太厚道了!在露台上吃的一顿大餐真的是物美价廉,新鲜的海鲜加完美的厨艺!尤其是经典海鲜汤,一人份足够两人吃到撑!
吃~吃~吃~,吃到风起云涌、天黑(ou)黑(ou)!
Sigulda锡古尔达是距离首都里加东边53公里的一个城镇,地处Gauja高亚河畔,陡峭的山谷和蜿蜒的河道,风光旖旎,被誉为拉脱维亚的“小瑞士”。锡古尔达也是一个古镇,到现在为止已经有808岁了!
小镇上一个普通的教堂,都显得非常清灵脱俗。
游览从外观华丽的New Sigulda Castle新锡古尔达城堡开始,这座1878年建造的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曾经是Kropotkin家族的产业,现在是锡古尔达地区议会的办公场所,所以只可远观不可进入参观了。
城堡里面展出了很多中世纪的物件,游客们也被允许穿上锁甲头盔、拿着盾牌和长剑拍照留念,大家嘻嘻哈哈乐不可支!还是人家国家人少啊,要是我们的热门旅游点,要是也这样服务,估计光穿衣脱衣就能排上半天的队!
断壁残桓有种残缺美,无声地诉说着历史。
在观景台上,可以远眺被称为“小瑞士”的Gauja Valley高亚河谷,看到远处的Krimulda Castle和Turaida Castle。三个城堡互为犄角,相互呼应,真是战略宝地啊!
红墙尖顶的Turaida Castle图瑞达城堡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从锡古尔达城堡下来之后,我们就急急忙忙驱车穿越高亚河谷往图瑞达城堡而去。半小时后到达目的地,可肚子开始饿得咕咕叫了,我们就到处找餐厅,没想到在停车场附近居然找到了一家“苏联大食堂”!
这家“食堂”是带有纪念意义的,不仅装潢上模拟苏联时期的样式,展出苏联时代的老照片,菜式也是“猪肉土豆煮青豆”等当时的流行套餐,我们草草吃了点,感觉味道还不错!尤其适合饿的时候补充能量效果很好。
通往图瑞达城堡的上山小路曲径通幽,拿着相机边随处抓拍,都是仿佛“Windows桌面”一般的美景。
很快,红砖砌成的城堡塔楼就展现在眼前了。遗迹的味道挺浓,我喜欢。
图瑞达城堡是在1214年由里加的大主教Albert主持开始修建的,曾被命名为Fredeland,意思是Land of Peace和平之地。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城堡和塔楼一直被扩建和增强,直到1776年毁于一场大火灾。从此,这座辉煌一时的要塞逐步被荒废成为遗迹。
进入城堡,二话不说先爬上塔楼登顶吧!红砖墙配着大片绿色的丛林,显得非常鲜艳壮观。远处森林中蜿蜒而过的就是当地的母亲河高亚河。
城堡的内部空间都被设置成了博物馆的展厅,各种展板展架都做得很精致,光影效果也到位,真是应该给图瑞达城堡修缮工程的设计师们记一大功!
时间有点紧,匆匆浏览过锡古尔达之后,我们回到了出发地里加。在里加电视塔边的道加瓦河边喂了喂野鸭,稍事休息后就直奔市中心的Art Nouveau新艺术运动的代表街区Alberta, Elizabetes Street 阿尔贝塔大街和伊丽莎白大街。
在建筑上加了这么多繁复精致的花纹和雕塑,真是美仑美奂啊!
这时候,街头走过来一群红色盛装的拉脱维亚美女,原来是参加合唱节活动的参赛选手,青春飞扬,是不是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自由纪念碑的附近是一条环绕里加老城沿河公园带——Bastion Hill Park堡垒山公园是1856年拆除里加的防御工事之后建成的开放式公园,园内富有异国情调的大树和鲜花比比皆是,游船在清亮的河水中穿梭,好一副怡然自得的景象。
接下来,我们去了一个很有趣的地方——The Central Market 中央市场——是欧洲最大规模的市场之一,1997年和里加老城一起被列为世界遗产,市场由5座德国齐柏林飞艇的机棚改造而来,形成五个巨大展馆,每个展馆各具特色,贩卖着各种不同的产品,所有和农业、牧业、渔业相关的产品在这里都能找得到。
绝对有琳琅满目的感觉吧?!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奶酪酱菜,甚至各式各样的面包,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这里都应有尽有!
为了促销农产品,市场里还有美少女们在载歌载舞现场演出,这趟真没白来!
市场的外面,除了菜市,还有超大的花市哦!里加人一定是把这里当成一站式购物中心了!
最后,还是以吃结尾,如果你想放松心情、各种各样的本地美食都尝一尝,我推荐你到Lido Recreation Center利多休闲广场去解馋。这是一个连锁餐厅,提供半自助式的餐饮和娱乐服务,有各种各样的拉脱维亚食品和异国菜色,而且价格也不贵,本地人也有很多拉家携口地前来吃饭和娱乐。Lido最大的一家在地址:Krasta iela 76,Lido atpūtas centrs,可容纳千人以上同时用餐,认准路边的一个大风车就没错了! 如果你开车过去,还有超大的停车场,孩子们也可以在室外的游乐园里尽情玩耍,完全是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
评论(11)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