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也许是东南亚的最后一片净土。不逊色于吴哥的历史遗迹、奇特的独脚渔夫、跨张的佛像贴金、善良纯洁的微笑、着裙子般笼基的男人、聪明绝顶的僧侣、覆辙神奇的万能的护肤防晒品--特纳卡的女人、穷苦的尼姑、吱吱作响的汽车,还有可以让你瞬间成为百万富翁的货币。改革开放带来的金钱和贪婪会污染这块净土,虽然这是早晚的事,而且这一切已经正在悄悄地发生。所以,趁早。
东航:由昆明转机,到仰光或者曼德勒,可以购买国内其他城市经昆明到仰光或者曼德勒的联程机票;
南航:由广州转机,到仰光,同样可以购买国内其他城市到仰光的联程机票;
亚航:由吉隆坡飞仰光或者曼德勒;
其它:可由曼谷转机,飞仰光或者曼德勒。
由于从上海出发,当然选择了东航,来回含税3000。其中上海飞昆明票价450元,昆明飞曼德勒150元。
注意:东航一般会在出发日期前3个月左右放特价票。太早了,估计特价票还没出来,太晚了,估计已经被抢光了。
很多人选择亚航,经吉隆坡转机,前往缅甸,特价一般在2700左右。不过需要花大力气抢票。由于昆明是东航在西南部的大本营,去东南亚的票价有时是非常低廉的,如果考虑亚航机票外的其它花销和时间成本,东航的价格还是很不错的。
缅甸的签证没什么难度,在淘宝上随便找个旅行社代理一下就行了,一般3天就能拿到了。
最佳的旅行季节一般为10月到第二年的3月,气温在20-25度,空气通透,早晚会有很漂亮的朝霞和晚霞,尤其适合拍照。这次5月去的缅甸,蒲甘的温度几乎都在50度,天天暴晒,而且空气的通透性很差,没有漂亮的日出和日落。
缅甸货币为Kyat,1美元大概换800~900kyats,看汇率和换汇地点。不过现在缅币升值的速度很快。
之前看很多人说缅甸对于兑换的美元要求非常苛刻。不过这次感觉还好,带有折痕的美元也没有想原来所说的那样不能使用。美元在缅甸几乎是流通的,不过使用美元的话汇率会比较差,一般1美元当作800kyats。
在曼德勒等大城市有ATM机,有些还能使用银联,但是能够使用的不多,所以还是尽量换当地货币吧。由于回国后,多余的缅币是存不了银行的,所以不要换太多,用不完。一般在缅甸,按照每天消费20美元到30美元就差不多了。
缅币 kyat,当时好不容易找到几张崭新的,就留做纪念了。好像还有面值50,20,10,5和1kyat的,但好像50kyat的没怎么见到过。
当时换得kyats,一下子就成富人了。
缅甸国内交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仰光、曼德勒、蒲甘、茵莱湖之间虽然有火车和大巴,但都需要10个小时左右。
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开通了仰光--茵莱湖(机场在Heho)--曼德勒--蒲甘的空中环形航线,特价一般为65~70美金,航班信息可以在航空公司网站上查询:
Air bagan:www.airbagan.org
Yangon airway:http://www.yangon-airways.com
Air mandalay:www.airmandalay.com
各个地区之间,每天都有多班火车往来。缅甸的火车设施陈旧,部分火车来自于印度的二手火车,基本属于三维空间晃动,而且绝对比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的火车晃动的还厉害。
仰光火车站:http://www.tripqbz.com/v2_group_myanmar/68811
缅甸的汽车几乎都是二手货,即使这样二战时期的美军吉普,在缅甸都是抢手货。
除了绝大多数来自日本,其它的来自中国、印度等。虽然是右行国家,但左驾和右驾却混杂在一起。一次坐出租车,本来想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可以更好地看风景,不过后来我就后悔了,其实更多的是后怕。由于是右驾的车右行,仿佛处在一个疯狂的逆行世界中,副驾驶这个位置完全暴露在对面来车的面前。每次和对面来车会车时,总有一种恐慌,真不晓得司机能否把握的住两车间的距离。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尽量不要去坐副驾驶的那个位置。
缅甸的公共汽车很少,一般都是这样的二手面包车,车门当然也往往在外侧。不仅里面挤满了人,车顶往往也座无虚席。
最普遍的公共交通就是皮卡了,也分上下两层。招手即停,虽然比公交贵些,但比出租车便宜,而且常常是往来于两个城镇之间。这个当然就是人货混装了,如果运气好,你可以坐在一大包土豆上,如果运气不好,也许你会和一群小猪同处一室。
如果短距离,可以找这样的三轮车。
路边的taxi扬招点,可以在这里找到摩托车或者出租车,当然他们看到游客也会主动和你搭讪。
缅甸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度,对于自然和环境都很爱护。在一个缅甸最有名的寺庙中拍到的。整个屋顶布满了燕窝,若是放在天朝,肯定早就以破坏市容的理由毁于那些“面子”工程了,或是早就拿去卖钱了。
更有甚者,麻雀都把窝建到民宿的风扇上了,不知道这风扇还敢用么。
由于缅甸的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电力系统。在炎炎夏日,停电比我们这断网还频繁,所以每家每户门口都有这样的柴油发电机。
当然也有用这个来给冰箱供电的。
在路边还有这样的路灯,下雨天会不会短路啊?
网络和手机通讯在缅甸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奢望。除了一些知名的旅舍提供信号并不好的无线网络外,这里几乎不存在0-1世界。满街的网吧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上大学初期,一群同学一起去网吧上网的年代。
要打长途电话那就要到路边这种收费的公用电话摊了。
特纳卡——缅甸的最大神奇。其实特纳卡就是将黄橼木磨粉,加水调匀然后涂抹在脸上,是缅甸的全民护肤品。很便宜,在集市,一根特纳卡基本1500 kyats,如果在景点估计就要5美金了。
加载更多
缅甸的餐饮有缅族和掸族的风味,由于有很多华人,所以华人的餐馆同样的很多。
路边买盒饭的小摊很多,口味和国内的相似,有点辛辣。
闲来无聊时,缅甸人喜欢三三两两,叫上一份啤酒和几盘花生。
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炸螃蟹或者炸大虾,1000kyat/串,一串有三个大虾,不过很干,不是很好吃。有点暴殄天物的感觉。
在缅甸最容易找到的就是汤面和汤粉了,都为和越南、柬埔寨的都差不多,基本600kyat一碗。
上海经昆明到曼德勒的联程,早上7点半上海起飞,到昆明11点,下午13:50昆明起飞,13:50到曼德勒。
飞机徐徐降落在曼德勒机场,屋顶的金色顶尖彰显了缅甸的特色。这几乎是一个迷你的小机场,登机口不超过10个,不过似乎都还没有使用过的痕迹。虽然东航最近将飞缅甸的机型从CRJ换成了波音737,但依旧无法停靠航站楼,只能坐摆渡车。
这里过关很快速,因为这个时段就这一趟国际航班,其实全天这里也没几趟国际航班。不过整个海关区域没有空调,5月的炎热弥漫了整个空间。不过他们的警察估计早已习惯,依旧制服领带,我看着都觉得热。出关除了要填写入境表,过了海关后,还得在填写一份贵重物品的申报表。
由于没有托运行李,几乎第一批过了关。刚一迈出到达出口,瞬间被曼德勒的出租车司机的架势所震慑。大约近30个司机如同饥渴了很久的野兽,拖着人字拖、围着笼基,同时围拢过来,嘘寒问暖、想帮忙背包,让我有点彻底迷茫了。机场离曼德勒市中心有45公里,没有公交车,只能坐出租车。一般这里都需要拼车,档次差点的就是面包车,5美金/人或者4000 kyats/人,好一点的是轿车,6000kyat/人。其实出租车司机们竞争很激烈的,虽然价格几乎不能再便宜,不过可以找辆好点的车。最后以5美金/人的价格合拼了一辆轿车。
本想先换点零钱再坐车,可逛了一圈,原本也就只有三个money change也都是铁将军把门。所以如果是国内直接去曼德勒的话,最好准备些小面额的美金,付个车费啥的。 最后,5美金拼了一辆出租车,从机场到市中心这一路是新修的柏油路,虽然是二手的日本车,不过一路上坐着也挺舒服。一辆二手的跑了15万公里的皇冠,在这里买10000美金。司机会事先问清每个人的目的地,然后逐一地送到目的地。原本想利用下午这段时间去乌本桥的,看着满天的乌云,决定直接去火车站,先买车票,然后就周边走走。
曼德勒的火车站还算是市内比较现代化的建筑。但进入车站,一下子让我化石了,仿佛直接回归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昏暗的灯光,大包、小包的旅客,躺着的,坐着的,站着的,打牌的。。。当然还有一股难闻的味道。
晚上9:30去蒲甘的车票在二楼售票处9号窗口购买,下午4:30下班后,要等到6:30才开始售票。
利用这段时间,在周边找找银行换点钱。在火车站西面30街上,找到一家华人开的珠宝商店(30街上,出火车站往前走近100米),这里的汇率890 kyats/美金,很不错的汇率。
换完钱,在30街上游荡,进了一家当地人的餐馆。一份汤粉就成了我到缅甸的第一顿晚餐。买汤粉的小姑娘很友好,脸上涂着特纳卡,对于刚到缅甸的我来说,看到脸涂特纳卡的女子就有拍照的冲动,结果搞得人家很不好意思。
时间还早,在火车站东面坡道下方发现了一家不错的餐馆,那就来一份啤酒,坐在二楼晒台栏杆边的凳子上,慢慢地注视街边来来往往的过客。
缅甸啤酒主要有两个牌子:Myanmar和Mandalay。350kyat一杯冰啤酒,是我踏入炎炎夏日的缅甸后,最好、最爽的时刻了。餐馆的服务很好,还有花生送,而且服务员还会不断地给加花生。就在这里熬过了随后的两个小时。
候车站台在一楼,一般开车前一小时就可以进去了。门口有保安,进去时要查票。检票口的右手边有一个厕所,应该是火车站里唯一的厕所,100 kyats/人。
车来了,还不如我们的绿皮车,估计是印度进口的。万分期待我的特等舱。
原本还以为是卧铺,原来只是软座而已,而且破旧不堪,椅子都能摇晃。好在间隔比较大,可以把脚伸直。有过在越南坐硬板凳硬座的经历,这个已经不算啥了。
窗外通宵等火车而打地铺的旅客。和越南的火车一样,没有窗户。火车行驶中,不断地有各种各样的飞虫被迎面撞进这个铁皮箱子。建议带好驱虫水或者带个被单啥的,这一晚上没少受误撞进来的小咬的骚扰。
如果说在缅甸最精华的景点在哪里,答案绝对只有一个--蒲甘(Bagan)。蒲甘坐落于伊洛瓦底江的东岸的平原上,1044年,阿努律陀王(Anawrahta)在这里创建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包括缅、掸、孟等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并确定了小乘佛教为国教。
火车早上5点半到蒲甘,不过据说有时3点钟就到了,这个差别也太大了。从火车站出来到娘乌(Nyang U)大概还有15公里,只能找个皮卡拼车,4000kyat一个人。大约开了15分钟,就到了蒲甘地区的一个检票处,在这里每个外国人需要购买10美金的蒲甘门票。虽然蒲甘就是个开放的大平原,一定有不少的逃票路线,不过很多旅馆住宿,都需要出示门票。
来到娘乌也就6点多一点,先找旅馆住下,因此让皮卡司机送到了网上很推荐的Golden Myanmar GH。这是一个华侨开的旅馆,老板姓林,会说中文,因此颇受国内背包客的推荐。
不过旅馆房间一般,设施比较陈旧,双人间20美金。后来问了住在此旅馆的驴友,似乎评价都不是很高,尤其在炎炎夏天,这里每天上午和中午都会停电。大中午外面本来就很热,不可能去看佛塔,结果想待在旅馆也成了一种奢望。
不过那天早上他们也没房了,就看到了一旁的Innwa GH。这也是在网上上镜率较高的一家。双人间也基本是20-25美金。房间看上去比Golden Myanmar好一些,就住下了。虽然这里早餐很丰盛,水果也很不错,不过白天也同样停电,原本就难熬的中午,房间里居然更是闷热。
最后一天临走前发现了一家不错的旅馆,如果要住在娘乌,极力推荐grand empire hotel。就在Golden Myanmar往蒲甘方向50米的地方。这是一家新开的旅馆,相较前两家陈旧的设备,这里的空调可要威猛很多。尤其夏天来的朋友,千万不要吝啬那一点点银子了,晚上和中午休息好才是正道。其实这里的房价也不是很贵,双人间砍完价也就30美金不到。
在蒲甘,最惬意的是坐在马车上,穿梭于原野上,在佛塔间漫步。马夫不管你懂不懂英文,热情地为你解说,而且会为你指点最好的拍照角度。一天马车的费用大概为25000kyats(相当于200元人民币)。
但自行车更自由。这里没有过度开发的旅游,在路上,除了见到的少数西方人和几个日本的祈福团外,几乎没遇到过声势浩大的大陆团。尽管如此多的佛塔和寺庙,但依然可以毫不困难地找到一座空无一人的佛塔,独自端详,慢慢地沉淀自己。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建议在蒲甘留足时间,这里的感觉远不是茵莱湖或者曼德勒所能体会的。
蒲甘的绝大多数旅馆和餐馆都有租赁自行车,1500kyat/天。从Innwa GH沿着主路骑车到老蒲甘,大概半个小时多点,路况很不错。途中会经过古彪基塔(Gubyauknge)、悉隆敏罗寺(Htilominlo Temple)、阿南达寺 (Ananda Pahto) 等,然后回程从瑞山陀塔(Shwesandaw Paya)看完日落再回来。
在车筐里捡到了这样地图,也就成了在蒲甘这几日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上面包含了所有主要佛塔的信息,和佛塔之间的道路。骑车逛佛塔最自由当然除了两条主路外,其它的都是砂石路,比较考验车技。
D1:
古彪基(Gubyauknge)——悉隆敏罗寺(Htilominlo Temple)——阿南达寺 (Ananda Pahto) —— 瑞古意(Shwegugyi)——达宾纽(Thatbyinnyu Pahto)—— 瑞山陀(Shwesandaw Paya)看日落
D2:
瑞山陀(Shwesandaw Paya)看日出—— 达玛亚基(Dhammayangyi Pahto)——苏拉玛尼 (Sulamani Patho) —— 高达帕林(Gawdawpalin Pahto)—— 马哈菩提(Mahabodhi Paya)——卜帕耶(Bupaya)看日落
D3:
瑞喜宫塔 (Shwezigon Paya)和其它佛塔
蒲甘位于缅甸最干燥的地区,像非洲的稀疏草原的感觉。五月的蒲甘更是热的可怕,一大早旅店里的温度计就跳到了43度,白天更是有50多度。
骑着自行车游走佛塔间,仿佛穿梭于历史长河,皮肤与千年古塔一起被炙烤着。穿鞋是缅甸人认为对佛的不敬,进入庙堂和佛塔都必须赤脚,爬一些缅甸的佛教名山时也得光脚,因此在缅甸不仅收获了拗黑的肌肤,还练就了一副铁脚底板,不过很难干净了。
庄严美丽的阿南达塔(Ananda Pahto)是蒲甘的第一大庙,得名于佛陀弟子阿南尊者。在众多的佛塔中色彩最丰富、最优雅美丽的佛教建筑。可惜太大,始终找不到一个位置能拍下她的全貌。
达比纽塔(Thatbyinnyu)是整个蒲甘最高的佛塔,61米,建于1144年。Thatbyinnyu意指“般若”,即佛祖的无上智慧,因此又称为“全知圣殿”。巨大的达比纽塔挺拔起骄傲的身姿,无论身处何处,都能远眺此塔。原来有盘旋的楼梯登塔,俯瞰整个蒲甘平原,不过现在都封住了,所以也就成就了瑞山陀塔“日出/日落塔”的美名。
东南亚最美的日出和日落一在吴哥,另一个便是蒲甘。夕阳洒在高耸的佛塔上,金色的美景让人过目不忘。早早地来到瑞山陀塔(Shwe San Daw Paya)期盼最美时刻的到来。由于周围没有能够登高的其它大型佛塔,这自然成为了蒲甘观看日出/日落最好去处。随着国人游客的增多,瑞山陀塔也得到了一个好记的中文名字“许三多塔”。
下午4点半刚过就有人登塔了,五月虽然不是蒲甘的旅游旺季,不过熙熙攘攘的游客还是满满地占据了整个塔的顶层。
可惜五月的天空湿气太大,不够通透,夕阳也显得很苍白无力,完全没有期待中的彩霞。
在蒲甘,每天的旅程几乎都是以瑞山陀塔结束,第二天又以瑞山陀塔开始。凌晨,骑车出发,去追逐日出。路两侧安静的佛塔,像入定的老僧。登上塔顶,微微凉风,几乎是蒲甘在这个季节中一天最舒服的时候。
朝阳随着天空千变万化的朵朵彩云升起,万塔沐浴在金光之下。阳光慢慢地洒在这块多难的土地上,直到每一座佛塔,都被阳光点燃起来,游客才愿意收拾起惊叹。
举目千座佛塔,袅袅炊烟,给佛塔林带来了纯净而神秘的色彩。
加载更多
狄罗明洛塔(Htilominlo)的建造据说在1218年,当时的国王Nantaungmya用了一个斜伞来为佛塔选址。一座金字塔式的佛塔,晚上也有灯光,每次去看日出,总能远远地望见它。一进寺庙大门,众多兜售面具、木偶、布画和佛像等纪念品的摊位。
门洞内看佛塔。好像每座佛塔在这个角度都是最好看的。
一位说着流利英语的缅甸小姑娘友好地带着我穿过佛塔,从后门出去。那里有一个两层的小屋,穿过低矮的门洞,可以爬上楼顶,是拍摄整个佛塔最佳位置。
她其实也是众多小贩中的一个,不断地向我推销她的纪念品,还热情地在我脸上敷了她们树皮防晒霜--特纳卡。本来说给我画个老虎的,结果只是在我脸上写了个“王”字。一小块特纳卡要5美金,其实外面的集市上只要1500kyats。其实缅甸很多小姑娘都很漂亮,纤细的身材,配上纱笼,十分曼妙。
在去狄罗明洛塔(Htilominlo)途中经过了两座非热门佛塔,在地图上似乎也没有标识,因此我至今也不知道叫什么,只记得位于从娘乌去旧蒲甘的主路右侧,位于悉隆敏罗塔和古彪基塔(Gubyauknge)之间。
狄玛扬意塔(Dhammayangyi Pahto) 蒲甘平原上最雄壮的寺庙。虽然拷贝阿南达寺的外形,不过由于建造者拿勒胡对于施工质量几乎苛刻的要求,据说验收的工具是针,只要能戳到砖缝里,工人的手就得被砍掉,因此狄玛扬意塔始终没有完工,顶上没有塔盖。
苏莱曼尼佛塔(Sulamani Pahto),乍一听以为是座印度教的塔,其实它的意思为王冠上的宝石。作为蒲甘后期佛塔的开山之作,之后的佛塔虽然在结构上承其一脉,却始终无法超越。
在炎热的白天,躲进阴凉苏莱曼尼佛塔,慢慢欣赏佛塔内部回廊上完好保存的壁画。不经意的抬头,不经心的转身,昏暗的塔壁上,绝不亚于敦煌的精美细致壁画让人感到震撼。虽然经过长年风蚀,但残存的部分色彩依然,线条依然精细。壁画描述着当时百姓的生活以及国王坐着龙舟出行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细细品味。
众人看塔,我独乐。瞧这个可爱的小家伙,躲在佛塔的一角尽情享受美食的乐趣。。。。
卜帕亚佛塔(Bu Paya)耸立江边,夕阳夕照,鸭蛋型的塔身也算独树一帜了。
富庶的伊洛瓦底江(Aye Yarwaddy River)蜿蜒流淌,幽禁安然,孕育了曼德勒及其周边广大平原。与瑞山陀的日落景色相比又是另外一番景致。
在蒲甘,转身、抬头、低头,无处不佛塔,无处不美景。
每座佛塔前都有这个,直到第二天才知道,原来缅甸人也很乐善好施,这些都是盛满水的水罐,供人饮用。
喝完水还不忘给一旁的鸟窝加点水。
最古老的瑞喜宫塔(Shwezigon Paya)开建于1076年,是缅甸最著名的四大佛塔之一,也是当地人最引为骄傲的财富,因为这里供放着佛牙舍利的四影骨之一,真正的佛牙安放在斯里兰卡的康提佛牙寺。长长的廊道将你一直引入金色的佛寺,就是仰光大金塔的原型。由于离娘乌最近,小贩也最多。香客们的祈祷声、和尚们的诵经声,各种声响把个瑞西光塔弄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同个大集市一般。
看似普通的佛塔,在护塔人的指引下,发现这是蒲甘少数可以攀登的佛塔,而且也是观看日出和日落的绝佳地点。登上塔顶,忍不住要惊叹,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和魄力,成就了永远的伟大。
塔里的看护人,同样也卖画谋生。画得基本都是佛塔里的壁画,或者一些缅甸佛教里的故事。
这里绝没有强买强卖,也没有喧杂的叫卖声,即使不买他的画,他也会很乐意给你讲解各个画中的故事。
飞机:茵莱的机场在Heho,从蒲甘飞茵莱湖,票价基本在65-70美金,每天有多个航班。但从Heho到茵莱湖旁边最大的村子娘水(Nyaung Shwe)还有近30公里,拼车的价格大概是5000kyat。各个航空公司在娘乌的售票点,就在往蒲甘的主路上,离grand empire hotel很近。
大巴:几乎各个旅馆都可以订票,也可以去汽车站买票,票价10000kyat到11000kyat,完全手工作业的车票。大巴每天早上7:30分发车,或者晚上6点发车,车程要近10个小时。如果住在娘乌,不必拖着行李去汽车站,大巴回顺路到旅馆来接。
事先预定了Remember Inn,就从正对汽车站进去。Remember Inn早就不是小木屋了,而是盖起了4层楼房,很好找。房间20-25美元,早餐在楼顶,不过比起蒲甘的早餐,这里还是要差些了。老板和伙计经常会在傍晚踢藤球,有兴趣可以加入。旅馆没有网络,上网只能去镇上的网吧。旅馆对面就是那个无聊的博物馆,在旅馆门口看狗打架甚至也比里面的内容有意思多。
在旅馆预定完第二天的船,就在镇上晃悠。娘水虽然不大,但由于是来茵莱湖旅游的集散地,所以酒吧、餐馆还是很齐全的。
在镇上到处可以这家的广告,估计是法国人开的,鲜艳的外墙给暮气沉沉的娘水带来一种别样风情。
咖啡馆对面有一家当地的小吃摊,破旧简陋,制作着当地传统的小吃。一种小饼,中间夹着鱼肉之类,蘸上酸辣酱,味道很不错,而且很便宜,400Kyats 10个。坐在咖啡馆,喝着咖啡或是果汁,看着油炸的小饼,闻着扑鼻的香味,东西方的文化在此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交融。
一清早,伴随着太阳微升,小和尚已经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一项修炼——化缘。自从小时候看了西游记,总觉得和尚化缘应该是一件很苦的事。可在缅甸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幸福。小和尚的队伍还没过来,前面早有虔诚的信徒手捧米饭等在路上了,生怕错过一天中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步入不远的集市,虽然才7点多,但太阳已经迅速的爬升。显然我有点过于勤快了,各个商铺几乎还没做好迎客的准备。虽然太阳每天早起晚落,可缅甸人却没有那般兴致,每天几乎都是晚出早归。商店一般要9点半才开门,下午4点半就基本关门了,加之中午过于炎热,几乎也没人上街,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维计的。
好的的鱼啊,估计就是茵莱湖里的吧。
家常菜
缅甸人爱花,市场里一半的摊位和花有关
这个比较有趣,大街小巷,茶馆餐厅几乎随处可见。这个不是玩具,其实是缅甸人特有的瓶盖起子,有创意。
民间的早餐,油条比国内的要短一些
当地的特色,微辣鸡蛋面,LP上也强烈推荐。寻找一个当地的小餐馆,来上一碗,500Kyat。
茵莱湖的节目就是水上一日游,包括乡村集市、独角渔夫、Phaung Daw U佛塔、猫跳寺(Nga Phe Kyaung Manastery)和一些民族手工艺铺在旅舍或者码头都可以找到船家,费用15000Kyats,可以拼船,每条船3-5个人。
船夫8点半已经在旅馆门口等候。跟着船夫穿过镇子,来到码头。相比清晨市场的慵懒,码头上似乎要热闹许多。
娘水镇上的河水混浊如黄汤,然而,长尾船驶入茵莱湖就马上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悠长的水道两边长满近一米高的水草,船头高高翘起溅起雪白的水花。水道两侧竹竿密立,固定着数以万计的浮岛。据说当地渔民把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和水藻聚集成片,铺上湖底泥浆打成的湿砖,再铺上水草和陆地运来的泥土,造出了大片农田,栽种蔬菜瓜果。
茵莱湖(Inle Lake或者Inlay Lake)位于缅甸东部掸邦高原,形状长窄,海拔1000米,是东南亚第一大高山湖,亲切地被称为“缅甸的一滴眼泪”。生活在眼泪中的缅甸人脸上看不到悲伤,碧波、浮岛、奇人、奇猫、奇寺,一切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蒲甘的美在千百年岁月流转中依然屹立不倒的佛塔,茵莱湖的美,在于那些平凡普通的小片段。住在茵莱湖上的人出门就是水,水与船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就连和尚出门化缘也是一叶扁舟。
这里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一砖一瓦,只有水道、船、浮岛和水上人家。住在高脚楼上,下楼即上船。
最心动的就是茵莱湖上独特的标志——独角渔夫。由于茵莱湖里芦苇丛生,人们坐在船中只能看到高高的苇叶,唯有站起来才能看到芦苇下面的湖水中有没有鱼,因此练就了这独门绝技:一脚金鸡独立,一脚用膝盖弯和脚背别着桨,这样便能腾出手来张罗渔网,还能稳稳当当地如履平地。虽然没什么美感,但却操船自如。
每条船的船头都放一个喇叭状的大鱼篓更是一绝——篓中插鱼。篓身是松松的鱼网,却没有底。当看到大鱼时,渔夫会把鱼篓插进水里,把鱼圈在中央,当鱼跳到下层竹圈外面时,它就被松松的鱼网卷住了,而小鱼却能从底部轻松逃脱。800年来茵莱湖水仍然如此清澈,鱼儿依旧生生不息,正是因为茵莱渔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由于为了不打扰他们捕鱼,游船都是远远绕行,所以,长焦是必不可少的。
船在一处靠岸,走过长长的廊桥,似乎通向另一个世界。
进入村庄,正好赶上他们的早市。很多当地妇女早已满载而归。
似乎缅甸妇女各个都是杂技科班出身,有头顶半边天的之功。满满的菜篮子,从不用肩挑手提,顶在头上,走起来,平平稳稳、轻轻潇潇。原来世界上不仅只有非洲妇女由此绝技。
除了几个经典的景点,船夫多次停船,让我们去看一些当地的手工艺。缅甸的雪茄,槟榔叶卷烟叶。凑近闻闻,挺炝人。据说缅甸的雪茄要就着米饼,一口雪茄,一口米饼,让口中的烟雾香醇可口。一盒雪茄,加个凑合的漆器盒子,4000 kyats。
荷叶的茎秆中含有韧性十足的纤维,缅甸人将纤维抽出,在纺丝织布。一旁的商店兜售着所谓的荷丝围巾。可当游客们纷纷离去之时,叽叽作响的纺织机身几乎同时消失了,似乎原本朴实的缅甸人民也正以天朝为榜样了。
茵莱湖上最大的寺院Phaung Daw U寺,坐落在陆岛之上。虽然建筑谈不上宏伟,外表也不惊艳,但这里却是茵莱湖人民的精神寄托。
庙堂正中是供奉佛像,但女子不允许入内,只能在跪在殿下瞻拜许愿。
看似破烂的外表,这里确实茵莱湖又一大奇景——跳猫寺。对于游客来说,这里更加有名的是一群猫,一群会跳圈的猫,因此Nga Phe Kyaung又被叫做跳猫寺。
不过现在教猫跳圈圈的老和尚去世了,猫猫们也变得慵懒了。
本来还应去长颈女人村,但是我们船夫却因肚子疼借口听不懂我们说什么,直接把我们早早地送回了娘水镇。到娘水居然还不到5点。虽然茵莱有着不错的特色,不过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尤其最后船夫的行为,让我对缅甸开始有了另一种认识,而且随后在曼德勒这种感觉变得愈发的强烈。所以,如有可能,最好将景点全部打印出来,免得船家偷工减料。
中午,船家会带游客去湖心的几个饭店吃午饭,当然这里的价格也贵了不少。点了一份炸干豆腐,看起来像薯条。味道还行。
从茵莱湖到曼德勒只有夜大巴,晚上6点半从娘水发车,票价10000kyat,10个小时到曼德勒。6点15分左右,会有皮卡车到旅馆门口来接。
由于车次少,所以这个车一般都会很挤,中间过道里会临时搭位置,坐满人,人比较杂,注意行李。
大巴在途中会停靠几处休息区,不过大多是半夜,就没下车。
临晨4点多,迷迷糊糊中车停在一处车站。看车上人都没啥动静,还以为没到,结果一问司机,说已经是曼德勒了。不过看看车上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木有下车的意思。半信半疑的下了车。结果车上的人看到有人下车,这也才纷纷跟下来。原来他们也在等着看我的结果呢。
取完行李,正好看到有人举着ET Hotel的牌子接车。上前一打听,还有空房,价格25美元,而且车上还有空位,所以也就直接免去了到曼德勒再找旅馆的烦恼。ET Hotel位于83街,也算是LP上比较有名的旅馆了,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Nylon hotel。
放下包袱,洗了个澡,稍事休息,继续一天的行程。
皇宫离旅馆不远,就先去那里。途中经过曼德勒的邮政局,先寄两张明信片。令人意外的是,邮局居然不出售明信片。明信片只能在门口两个小摊上买,而且只能在小摊买邮票。比起蒲甘500kyat的邮票要收1000kyat,这里要价600kyat,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拿着贴好邮票的明信片想找柜台办理,却被告知没有现场办理,只能扔到门口那个大大的邮筒里。本来就不多的希望,估计随着明信片丢入那黑魆魆的入口,坠入空空的邮筒底部,也随之破灭了。
皇宫面积挺大的,护城河也很宽。虽然皇宫四面都有门,但外国人只能从东门进入(门票含在曼德勒10美元的通票中)。不过倒是给了我一个难得全方位欣赏皇宫的机会。这里没有故宫般的高墙深巷,似乎有点寒澶。木制的门楼和角楼,优雅有余威严不足。
围墙周围种着很多树,枝叶茂密,不知道原来就有还是现在栽种的。如果当时就有,树上藏个杀手、刺客啥的岂不是太容易了。
进入皇宫,似乎更是奇特。除了军事禁区,居然还有一大片民宅,住着不少老百姓。估计全世界也只有缅甸的皇宫有如此风景吧。
钢筋混凝土的大堂,虽然附了缅甸特色的金色,但仍然无法散发它原有的韵味。
一旁的瞭望塔是皇宫里为数不多的老物件儿,登上瞭望塔,可以俯瞰整个皇宫。红色的建筑都是模仿当时的老建筑盖得,而白色的,则是当年英国殖民者盖的,也算是土洋结合。不知对当时的缅甸来说,这算是创新呢,还是一种悲哀。
佛祖曾经站在曼德勒山(Mnt. Mandalay)上,指着这块平原说“这里将建立起一座伟大的城市”。随后曼德勒发展,成为了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几朝古都,如今昔日的辉煌蒲甘只是曼德勒周边的一个小镇了。
从两座石狮把手的山门一路拾阶而上,虽然山不高,但提着鞋子,走在漫长的之字形道路,是对脚底板的一场考验。
在近山顶的地方,耸立着一座立佛,指向曼德勒,据说这就是当年佛祖站立的地方。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过敏东皇帝(Mindon Min)在传说流传的那年(1857年)决定拆除阿马拉普拉(Amarapura)的旧宫迁都至此。似乎现在看来,这个传说更像是封建统治者为迁都而造的势。在山顶远眺整座城市。不过这两天每到旁晚,天空云系就多了,又是木有日落的一天。
从曼德勒山下来,最吸引人的就是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ya)和山达穆尼佛塔(Sandamani Paya)。固都陶佛塔每座佛塔内都是一块碑,整整729座佛塔完整地篆刻了三藏经文。一座座佛塔,就是一页页经书,这里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书。
宏伟的Atumashi Kyaung寺院
在一些佛教名胜或是寺庙前,经常可以看到和尚拿着相机拍照留念。似乎缅甸的和尚都是云游四方,有机会游览一个寺庙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黑魆魆的外表的伪装下,相信绝对不会将它和缅甸最精美的木制建筑联系起来。这是原曼德勒王宫仅存的木制建筑,在敏东皇帝死后,这座宫殿被移到了王宫的外面。
年初在柬埔寨女王宫初识了几个世纪前三维立体的精美石雕技艺,而现在这一切似乎又重现在我眼前。女王宫的石雕因其精致优美,被认为是出自女人之手,而Pwenandaw Kyaung的木雕更刚硬些,但丝毫不输女王宫。
这原本并不在出行的list中,但由于从茵莱湖到曼德勒坐了夜车,一下子多出了一天时间,再加上很多人的推荐,所以决定增加这个小镇。
彬乌伦(Pyin U Lwin),旧称眉缪(Maymyo),意为少女城,自古以来就是缅甸的夏都,一个全年有鲜花的城市。从曼德勒(Mandalay)到彬乌伦并不远,大概72公里,但彬乌伦处在高原地带,曲曲折折的盘山而上也要近1个半小时。曼德勒和彬乌伦之间每天有皮卡,5000 kyats/人。皮卡的后座常常人货混装,一路坐在土豆上或是椰子上那是常有的事,来回程在后座上这么长时间可要有足够穷游精神哟。由于彬乌伦的景点比较分散,包车的话最为方便,不过价格也较高,一辆轿车的价格基本在45000~50000kyat。
山路一路颠簸,在途中会进过一处瀑布——阿尼斯堪瀑布(Anisakan Falls)。原本对这个小瀑布并不感兴趣,不过既来之,则也享受一下这里的山山水水。 一路沿着山坡土路下山,不久就来了三位背着背篓的妇女,友好地为我指路。刚开始还以为只是当地农妇,下山干活。不过每到一个休息亭,她们就热情的招呼我,还不时地问我是否要饮料。雪碧、可乐,卖1500 kyats/罐,够贵的。
走不多远就能听见泉水叮咚,但却始终无法见到瀑布的真面目,只有走到山谷底部,才见真容。瀑布虽然不大,但由于很少人来此,倒也落得清静自在。
一方水养一方人,一潭清水成了山地农户孩子最好的游乐场。
几个红牛的空罐子,一个橡胶球就是他们最好的玩具。看到她们,好像回到自己的童年。。。。
各种调味品,大蒜、洋葱,不过个头都是迷你级的。
做纱笼的布料。一般男士的笼基3000-7000一条,女士的特敏(Tamane)大概5000-9000一条。
日常杂货
酱料
大个的储蓄罐,估计是因为缅甸币太不值钱,所以要大个储蓄罐,多存点
猜猜这是啥?原本以为是茭白或者笋,后来才知道这就是香蕉树的树干,用来做汤的。
据说当年英殖民时期,英国上校May思乡情切,修葺了一系列欧式花园,便留下了彬乌伦的植物园、茶园等。据说植物园中很多树木花草都是当年从英国移栽过来的。园内花木葱笼,常年繁华似锦。
殖民的建筑风格、徐徐的凉风、怀旧的四轮马车、曼妙的花园。
这里现在是缅甸的国家植物园(National Kandawgyi Garden)。如果看腻缅甸的古迹,那就来这把。坐在湖边长椅上,闭着眼睛,大口的呼吸无比清新的空气。当然也别忘了去那个震撼的蝴蝶博物馆看看,然后睁大眼睛、仔细在树枝间、草丛中搜索可爱的它们。
湖中央闲庭信步的黑天鹅
在这闷热难当、暴土狼烟的缅甸,这么好的花园真是天大的奢侈。在reception hall旁的餐馆点了份午餐,慢慢享受这写意的时光。神奇的是,这里居然还有中国的大理啤酒,一大瓶才600kyat,比起缅甸当地啤酒要便宜许多,不过口味的确也差了很多。
这里的街道和房屋都是按英国式样建造,这些点点滴滴的幸福,就流淌在彬乌伦小镇。
很多都已经改成高档酒店,比如说这一家,据说1千美元一晚。屋后还有一个网球场。
耸立在城中路口的Purcell钟楼,来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馈赠,与大笨钟遥相应和。
尝试一下当地咯吱咯吱的小马车,都是地地道道英国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正宗英式马车。
回到曼德勒,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依旧在ET Hotel所在的83街上游荡。这家瓦城饭店,成了我后面两日主要饭点。价格便宜,而且味道极佳。就在Nylon hotel再南走200米。
附上菜单和价格。
缅甸自古想信星象占卜师所说,为延续这个王国的繁荣,每隔两代皇帝需要迁都,所以一个小小的曼德勒周边,居然有着4座古都——明根(Mingun)、因瓦(Inwa或Ava)、实皆(Sagaing)、阿玛拉普拉(Amarapura),加上蒲甘、勃固(Bago)、仰光(Yangong)。即使到现在,缅甸似乎还保留着这个听起来有些可笑的传统。2005年,缅甸又将首都从仰光迁到了偏僻的内比都(Naypyitaw)。
四城加一桥——乌本桥(U Bien‘s bridge)几乎构成了曼德勒周边最吸引人的古迹。
由于这几处古迹都在曼德勒城外,而且分散,一般需要乘坐皮卡车(单程:5000 kyats/人)或是包摩托车(全天:12000 kyats/人)。如果人多当然可以包一辆出租车(25000 kyats/车),当然比较实惠的方式是自己租一辆摩托车(3000 kyats/天),否则只能靠自己骑自行车了(单程需要1个多小时)。在旅舍门口,或是走在曼德勒的大街小巷上,总有出租车司机主动地上来搭讪,商谈包车。当然很多司机会挂靠在一些比较有名的旅舍,随意旅舍也会有专门的人员帮你安排司机,类似于“经济人”。在曼德勒的三天,感觉一般的出租车司机都比较老实忠厚,但那些经济人都颇有心计,尤其小心ET Hotel前台的那个印度大叔。
从曼德勒市区往古迹的道路比较好认,沿着84号街途径马哈穆尼佛塔、Ganayon Kyaung寺院(千僧饭)一路向南。因瓦古城和乌本桥是最有名气,也最有看头的,所以除明根之外的这些景点几乎可以安排在同一天,虽然时间会有些紧凑。
如果要我在曼德勒选择一处景点游览,那么Pwenandaw Kyaung毫无悬念肯定是佛塔寺庙之外的首选,而马哈穆尼佛塔(Mahamuni Paya)则肯定是寺庙的首选。金碧辉煌的走道。
中心的大佛像是全缅甸最有名的佛像。当然只有男人才能进入中间最核心的圣坛,妇女只能在坛外下跪祈福。每天早上4点半还有和尚给佛像洗脸的仪式。
殿阁参差高入云,一堂可着千僧饭。这是宋朝诗人葛天民对南翔寺的题词,不过用在马哈根德昂寺院(Maha Ganayon Kyuang)倒也很贴切。
曼德勒住着全缅甸五分之三的僧侣。马哈根德昂寺院是全缅甸最大的僧院,各地的和尚到这里学习4年之后,就有教佛学的资格了。因为僧人多,因此一起吃饭也就非常的壮观,因为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光看僧侣们集体进餐的场面,久而久之,这里竟成了曼德勒的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距离开饭还有半小时,便在僧院里四处晃悠。空荡荡的饭堂、黑乎乎的厨房、和尚嬉戏的浴室,一切都很新奇。
穿白袈裟的是最初级的小沙弥,然后才是小和尚。打饭、布置碗筷、打杂就成了他们的入门课。
还是最喜欢这张小僧弥的眼神。
其实挺些鄙视自己的这种猎奇心。不晓得这些年轻的僧侣们每天被这样围观,心里是什么感觉。面对外面的大千世界也许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修行,在被围观的同时,他们也在观察我们。
来到伊洛瓦底江边,跨过因瓦大桥,就是点缀着佛塔的实皆山(Sagaing)。曼德勒大桥估计是我在缅甸看到的最现代化的建筑了,横卧江上,结构类似我们的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但是只有汽车道,没有铁路。
实皆山的山门,当然还是要虔诚地赤脚登山的。原本上山要3美元的门票,现在似乎已经取消了。一路上也没见到售票处。
拾阶而上,大概1000级台阶吧。还好昨晚的一场暴雨,驱散了曼德勒的炎热,虽然还有30度,不过较之之前近50度的炎热,确实凉快了不少。山间常有凉风,所以登山也不像前日登曼德勒山那般狼狈了。几日光脚,似乎现在对穿鞋反而有所不适了。
有山必有塔,有塔必有佛像。
山顶上还有免费的冰水,不过这制作冰水的方式的确很奇特。
伊洛瓦底江绕山而过,实皆山上据说有500座佛塔,还有更多的僧院,僧侣们经常来此放松和修禅。也许是我对佛教的无知,相较于曼德勒山的无聊,实皆可看的景色确实多了不少。
下山,再次穿过伊洛瓦底江,继续沿着84号公路向南,直至尽头,小河渡口。河对岸就是因瓦古城了,一个命运多舛的小城,曾经多次被选作缅甸王国的首都又多次被抛弃。
这个草屋就是渡口的售票处,800 kyats/人。回程时免费的。摩托车和自行车可以上船,一同摆渡到对岸。
远远地听到船上柴油机发出的“突突”声。20来米宽的小河上,就这一条船,往返穿梭于两岸。没有任何时刻表,也没有等客、拉客的习惯,到了就走,所以有时船上就一、两个乘客。估计船费还不够他们的油费,不晓得船家靠啥挣钱。
河对岸同样一个简陋的渡口,不过聚集了很多贩卖纪念品的小贩。
由于这里的旅游资源早已被垄断,而且景点分散,只能坐当地的旅游马车。这里的马车相当牛气,一车最多可以坐两个人,四个景点,2-3个小时,6000 kyats/车,绝不还价。如果事先能够和摩托车司机谈好,让他过河带着走价格要便宜许多,而且时间上也节省了很多。不过马车也有马车的优势,大中午的,坐在车棚里,迎着阵阵微风,任凭马车“踢踢嗒嗒”在香蕉林中闲庭信步,坐摩托车哪有这份悠哉啊。而且这道路崎岖颠簸,坐摩托车估计要被颠散架了。
不过上了马车,马夫还会不断给你推荐偏远的景点,目的无非就是要多加点钱。因瓦没有题图信息,因此即使很近的景点,但穿梭于这样的农田中,弯绕曲折,绕上一段路,你也不从得知。
因瓦古城里的小村子,这里的人们相比曼德勒,更为善良。
因瓦的3个小时行程,真正值得去的只有柚木寺(Bagaya Kyaung)和马哈昂美僧院(Mahar Aungmye Bonzan Monastary)。
柚木寺建于1770年,完全是用柚木建成,由267根柚木柱子支撑。柚木是一种主要产于东南亚的名贵树种,它在日晒雨淋干湿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不翘不裂;耐水、耐火性强;能抗白蚁和不同海域的海虫蛀食,极耐腐,在缅甸被称为“国宝”。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因为它从来没有经过翻新。
幽暗的光线、粗大的柱子、精美的雕花,让大殿内部充满一种神秘的气氛。
寺中的长老负责小和尚的学习,周边村庄中没钱上学的穷苦孩子,也只能跟着长老学习点文化了。就如同当年缅甸的王室就在这里接受教育。
不过调皮打闹是孩子们的天性,长老也没有刻意的力斥。
曾经因瓦的王宫遗址,如今只剩下这座建于1821年27米高的Nanmyin瞭望塔了。即使如此,它也已经严重倾斜了。
原本因安全原因封闭的塔楼,经过修缮重新开放。登上塔顶,远眺伊瓦洛底江和因瓦大桥。雾气依旧很重,但愿待会在乌本桥能看到日落。
马哈昂美僧院建于1822年,一座用砖和灰泥建造的寺庙,由一个叫Me Nu的王后出资兴建的。它在因瓦现存的古建筑中是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华美的,布局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因此,常常出现在缅甸的明信片上。
匆匆结束因瓦之旅,赶着日落前去乌本桥。乌本桥的日落被誉为“东南亚最美的日落”,而且没有之一。乌本桥全长1200米,横跨在陶塔曼湖之上,由1060根柚木支撑,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
在构造上,桥体呈“之”字跨过湖面,减少了洪水冲击的力度。
桥头、桥中和桥尾分别有6座亭子,这体现了佛教的“六和精神”(即身和同居、口和同语、心和同志、德和同守、见解和共同进步、利益和共同享有),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缅甸人,会山长水远地赶来,立誓永葆六和的和睦互敬。因此乌本桥又是缅甸的“爱情桥”。
一幅“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画意境。
在水边啤酒屋找了座位,静静地等待日落的到来,欣赏这座颇具传奇色彩的木桥,以及桥面上匆匆而过的行人——那些穿红衣的僧侣、骑车的少年、约会的恋人,细长的木桥似乎如同一座T台,上演最普通的平民生活。
曼德勒这几日一到傍晚云层就变得很厚,让拍摄美丽日落变成了一种奢望。虽然没有日落,少了那么一点美丽的色彩和浪漫的氛围,但对于这座上百年历史的沧桑木桥来说,反而更显张力。
回到曼德勒,依旧去了那家瓦城饭店,饭菜依旧可口,价格依旧低廉。饭后踏入了传说中的尼龙冰室。就在83街,尼龙旅舍旁边。在近50度的炎炎夏日,这里是我在曼德勒唯一能感受到清凉的地方,虽然他家的冰淇淋实在一般。
在83街的北端,也开了一家冰室,但是生意还是无法和尼龙冰室相比
还有一个上午时间,决定去曼德勒的集市看看。曼德勒最大的集市Zegyo plaza,就在市中心钟楼旁边,很好找,离83街的旅馆大概15-20分钟步行的距离。
Zegyo plaza几乎就是上海七浦路的翻版。服装、鞋子、杂货。
拖鞋在东南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看他们当地人每天拖来拖去,窜上窜下,质量应该很好,所以想弄一双缅甸的拖鞋,不过逛了好几个铺子,不是没合适的尺寸,就是价格太贵。在回旅馆的路上,正好看到一个拖鞋作坊,简简单单4、5个人,依模裁底、打孔、穿线,一天也能生产1千多双拖鞋呢。
如果喜欢淘宝,那Zegyo plaza可以够你逛上一天的。一旁的路上则是曼德勒最大的露天集市,整整两三个街口。这里更贴近百姓的生活。
免费的冰水
存粹的废物利用啊。废轮胎做的水盆、水桶,居然还能做拖鞋。
不算丰富的水果。虽然同为东南亚国家,可在缅甸似乎只能常见香蕉、芒果、椰子、木瓜、甘蔗。似乎其它种类的热带水果在这里都绝迹了似的。
加载更多
下午两点的飞机,在旅馆门口和别人一起找了一辆皮卡拼车,谈妥价格3000kyat/人。其实对于司机来说,一下子带7-8个人去机场,然后再能从机场拉一车活回市区还是很不错的买卖。
这里又要提到ET Hotel那个印度老头,一看到我们找了车,又来假情假义地和我们说,他也提供面包车,带空调,3000kyat/人。这会当人没人愿意再接他的茬。
要离开缅甸了,似乎每次的旅行总是结束的如此匆忙。依旧是来时那条柏油马路,依旧是那股热风,但却多了一份不舍,也多了一份经历。
曼德勒机场的航班不多,一般提前一个半小时开始check in。这里是先过安检,再换登机牌。而且这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登机牌完全靠手写。第一个柜台交护照,会有人拿着你的护照在长长的打印名单上寻找你的信息。比对完后,在第二柜台领登机牌,座位按照check in的次序依次发放。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