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含早,吃饱上路。
早上7:37,我们坐上了从苏黎世去Sargans(萨尔甘斯)的火车,长途跋涉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火车越开,感觉天气越冷,整个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偶儿能见到些小木屋。
一个小时后到了萨尔甘斯火车站,我们来这里的目的是去要列支敦士登公国的首都Vaduz(瓦杜兹)。这里没有铁路,只有从相邻的国家坐巴士过来。
我们坐上了8:44的巴士,一路上没什么人烟。
20分钟左右的巴士路程,到了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兹的Post Vaduz(瓦杜兹邮局)站。下车后,LG先在站台上看时刻表,想知道一下我们在这里能呆多长时间。咦,这巴士上下完客人后怎么不继续开了?正在我们纳闷时,司机大叔竟然特地下车来告诉我们,回萨尔甘斯的车站不在这里,要绕到后面那条路才有回去的车站。哦,原来他看我们在这里看时刻表,怕我们误等了回去的巴士。等他了解到我们不是往返,而是要继续搭车去奥地利的费尔德基希后,才放心地开车走了,真是好热心的大叔呀!
列支敦士登公国在世界最小的国家中排行第六。17世纪初,奥地利一个名叫列支敦士登的王子向当时一个破落的伯爵买下了瓦杜兹及其附近的领地,这位王子于1719年在这里建立公国,并以其家族的姓氏“列支敦士登”命名。1868年,当时的约翰二世亲王为了避免卷入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战争冲突,宣布废除军队,要求和平中立。从此以后,列支敦士登成为一块“和平绿洲”,幸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危害,至今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与安宁。
Liechtenstein Center(列支敦士登旅游中心)就在Stadtle步行街上(列支敦士登邮局对面),我进去找了半天也没见有人,就自己拿了张免费地图出来了。
教育在列支敦士登公国非常普及,超过十岁以上的人口里面,识字率为100%,回想起在希腊哈尼亚碰到的一个13岁小女孩,独自能把公寓酒店管得妥妥的,却没有读过书,不会算术。
Liechtenstein Postoffice(列支敦士登邮局)并非是几层大楼,而是一间整洁的平房,也只有一个大的柜台。列支敦士登公国邮票闻名遐迩,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柜台前的几个立柱上,及四面墙壁上的玻璃窗上,都展示着新出的各类邮票。我们买了一张明信片和一枚最小面值的邮票,盖上邮戳,准备带回去留作纪念。因为以前邮寄过类似的明信片很多都收不到,所以就不敢再寄了。结果,等我们回到国内在整理物品时,还是发现这张明信片没了(可能是自己在匈牙利度假村整理行李时给遗漏了),真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呢!
旅游中心的一侧是Briefmarken Museum(瓦杜兹邮票博物馆),袖珍国的邮票博物馆也是“袖珍”的,只有六七十平方米,而且只有一间屋。
列支敦士登这个袖珍小国印制的邮票世界闻名,使爱好集邮的人爱不释手。这个貌不起眼的小博物馆,陈列的邮票之精之多却是居世界之首的。从1912年列支敦士登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开始时,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其所发行的邮票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我和LG都是集邮爱者,可惜因为时间太早,这个瓦杜兹邮票博物馆还没开门,我们也没那么多时间来等它了。
剩下点时间就周围随便逛逛吧,太远也去不了,得赶车。
另一边三层高的白色楼房是Regierungsgebaude(国会大厦,也称公爵府),楼上是首相府,楼下是法院,地下室是监狱,真正的一门式服务。
离开国会大厦不远是一座大教堂Sankt Florinc Kathedrale(圣弗罗林大教堂),教堂始建于1874年,是由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冯·施密特设计的新哥特式教堂。原本它只是一个教区教堂 ,但自1997年后,在这教堂举办了各种大型宗教仪式,使它成为了瓦杜兹的标志性建筑。
雾蒙蒙的天气,都不能让我们看到矗立在三姐妹山半山腰上的Schloss Vaduz(瓦杜兹城堡)。要去瓦杜兹城堡,那也肯定是没时间的了。
回到刚才的下车点,11路巴士已经到了,我们赶紧登上车,看了看时间,应该还没到时刻表上写的9:48。
巴士没有马上开走,而是等在车站上到点才开。
位居欧洲第六小的袖珍国家列支敦士登和位居欧洲第五小的袖珍国家圣马力诺都和邮票有很深渊源,圣马力诺也是以邮票闻名,可能这么小的国家就只能和同样小的邮票比较相配吧,同样地“方寸之间,大千世界”!
加载更多
半小时左右,11路巴士的终点站——奥地利的费尔德基希火车站到了。
先逛逛这个小城再走吧。
火车站边上是费尔德基希的一处墓地。
St.Nikolaus(圣尼古拉斯教堂)是这儿的地标,哥白尼的高徒、制作了三角函数表的数学家雷梯库斯诞生在这里。
Schattenburg(沙滕堡)高耸费尔德基希旁的山上,是费尔德基希县的最著名景点。约在1218年,有一位名叫蒙特福特公爵来到费尔德基希,发现费尔德基希是东部及南部交通的关隘,遂建起一座莎藤堡。这位公爵曾居住在这座城堡里,也在此执统着整座城区。它最大的看点却是在下面,沙滕堡的底部居然是个公路隧道,现代与古老如此的结合,令我唏嘘。
回到费尔德基希火车站,踏上11:15去德国Lindau(林道)的火车。
林道位于德国最南端,在博登湖最东部,与奥地利和瑞士交界,所以被称之为金三角之地。
火车通过了一条很长的跨湖铁路
45分钟后,我们到了德国林道的火车站。
林道建在一个面积仅0.68平方千米靠近Bodensee(博登湖也称康斯坦茨湖)右岸的小岛上,小岛由一座建于1853年的火车堤坝和另一座桥同陆地相连接,所以火车是直接开进小岛的,这里是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之路”的起点。
林道最具特色的是它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的港口、灯塔和代表巴伐利亚的狮子雕塑(由于天气关系今天看不到后面的阿尔卑斯山)。林道港竣工于1856年,被誉为“整个博登湖上最漂亮的港口”。6米高的狮子雕塑和33米高的灯塔左右呼应,瞭望着博登湖,守护着林道港的入口,而这座灯塔是巴伐利亚州唯一的一座灯塔。
Hafenplatz(港口广场)上的Alter Leuchtturm(行会塔),也叫做Mangturm, 坐落在港口旁,高20米,分为5层,顶部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琉璃瓦。
塔里还有个长辫子姑娘住着?
吊线木偶是这里的特色文化?
Lindau源于Linden Au,即“生长菩提树的河边洼地”,林道的市徽就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绿色菩提树。
“林道”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882年的一份历史档案中,这份档案中提到罗马帝国的阿达尔贝特勋爵在这个岛上建造了一座修道院。
从立柱、喷泉到墙上的湿壁画,处处都体现着历史的久远。
除了林道港外,这里并没有其它特别突出的著名景点,但它老城那小巧精致的石板街道,倒给人以宁静的心情。
加载更多
Munster Unserer Lieben Frau(林道圣母大教堂)就是原来的圣母修道院,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10年。1728年,毁于大火。现存教堂修建于1748~1752年,建筑师是巴洛克建筑设计师(这个设计师也是梅尔斯堡岛新堡、迈瑙的城堡和教堂的设计师)。
1987年,殿顶天花板倒塌,后修复。
冬天Marktplatz(集市广场)没集市,在阴天下广场显得尤其的庄严肃穆,还有两座千年教堂耸立在边上。
Evangelische Kirche St. Stephan(圣斯特凡教堂)是1189年林道建造的第一座教堂,它是东正教的教堂,后又属天主教。
教堂内部,很富丽堂皇,一改往常教堂的冷感。
加载更多
广场边这幢画满整面墙的巴洛克式豪宅是Stadtmuseum Lindau Haus Zum Cavazzen(林道市政博物馆),该建筑建于1729~1730年,采用了巴罗克风格,被视为博登湖周边最漂亮的房子之一,馆中展示了该着地区的历史。
1224年方济各会在岛上建造了一座修道院。1274-1275年,林道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鲁道夫一世统治下的一座帝国自由城市。1528年林道实行宗教改革。神圣罗马帝国的三十年战争后,1655年举行了第一届Lindauer Kinderfest(林道儿童节)以纪念这场战争,后来成为林道的特色。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后,林道在1802年失去了它作为帝国自由城市的地位,1804年林道连同它的修道院一起被划割给了奥地利,第二年奥地利又把林道归还给巴伐利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林道曾由法国占领并管理,1955年管辖权被再次归还给巴伐利亚。而今,这个小岛最著名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每年在林道的年度聚会,届时,当年的诺贝尔化学,物理和医药奖得主会和许多科学界人士齐聚林道,而许多精彩的展览和活动也将同时展开。
Maximilianstraße(马克西米利安大街)是林道最热闹的步行商业街。
这条街的每一栋房子,似乎都值得仔细看看,看似都差不多,仔细看看,个个又都很别致。
你从街上的这些招牌和雕塑中,还能感觉到它历史的悠久。
在Bismarckplatz广场边上,白色的Das alte Rathaus(老市政厅)是林道最美丽的建筑,建于1422~1436年间,最初采用哥特式风格,15世纪修葺时融入了文艺复兴风格。阶梯形的山墙是最初建立时就有的,虽然后来房子又被改建,但这面山墙保留了下来。墙上湿壁画精美绝伦,画的是马克西米兰大帝一世建立议会的场景。市政厅的底层是林道图书馆和资料库,上面两层则用于会议。红色的Neues Rathaus(新市政厅)就在老市政厅边上。
林道的建筑还蛮有特色的,而且外来车辆是不准进入小岛的,我们可以用腿随意地逛林道。
旅游不一定要看到什么,感受当地的气氛才是最重要的。
Diebsturm(盗贼塔)修建于1380年,是林道老城墙的一部分,主尖塔的旁边附带着4座六角小尖塔,因历史上囚禁过犯人而得名。
林道的邮局。
我们又准备踏上火车继续前行。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应该先去Fuessen(福森)的,后来因为LG想在2月17日感受慕尼黑的狂欢节气氛,加上我们坐火车有通票,只是多花点路上的时间而已,所以就决定倒着走这一段。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晚上要赶往慕尼黑。
不过现在时间还早,就临时决定先去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转转(那里有著名的施华洛世水晶工厂),然后再去慕尼黑也不迟。
下午13:25,我们在站台上就近上了开往因斯布鲁克的这列火车。不知道怎么地,我总感觉有点不放心,就跟站台上的列车员确认了一下去的方向,列车员先是说对,然后又问我们去哪儿,在听说我们是去因斯布鲁克后,又说不是这车厢。虽然我没听懂他说的一番话,但明白他是让我们下来去上前面的车厢。尽管我很纳闷:这趟火车是对的,为什么这后面的车厢又不去呢?但还是听了列车员的话,马上急急地下了火车,快步走向前面的车厢,并在站台上再次跟列车员确认对了才上了车。
我后来才知道,在德国有这样一种火车:一车两个方向,这火车到了某一站的时候,前几节车厢和后几节车厢会分离,然后分成两列车去往不同的终点。
这一路天气不错,尽管是冬天,景致也非常好。火车在阿尔卑斯山的丛林与峡谷中穿行,两边是巍峨的雪山,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精致的村落。
往东南走的这一段,天气越来越暖和了,路边的积雪也没那么大了!
加载更多
在罗马帝国铁骑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征服德国大地或是胜利的大军凯旋归乡之前,都会在阿尔卑斯山脚下一个美丽的城市停留补给养精蓄锐,这座被群山环绕Inn(因河)滋养的城市叫做Innsbruck(因斯布鲁克),直译过来就是“因河上的桥”,它不但是德意两国之间的重要通道,更是连接亚平宁和日耳曼的地理界线和历史纽带。
三个小时后我们到了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因为没有计划在这里停留,所以事先没做功课,就在火车站里略微咨询了一番。
我们从火车站出来,沿着的Salurner Straße轨道路向Maria Theresien Straße(玛丽亚·特蕾西亚大街)方向随便逛去。
城市中心广场上是因斯布鲁克不多的新建筑。
感觉这里有类似加拿大班夫镇的味道,大街的背景是阿尔卑斯雪山。
Salurner Straße是因斯布鲁克市内有轨电车开的轨道路,将火车站和西边的老城连在一起。
我们向玛丽亚·特蕾西亚大街方向过去。
在二条街的转角处,是表彰玛利亚特蕾莎夫妇的凯旋门。
1765年,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庆贺儿子烈奥波特和西班牙公主的婚礼,可是就在婚宴中,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的丈夫弗兰茨暴卒而死。因此,凯旋门南端的浮雕上记述的是欢庆的婚礼,而在北端陈列的是悲哀的葬礼。
玛丽亚·特蕾西亚大街是因斯布鲁克最主要的街道,大街的两旁是一栋栋鳞次栉比的古典风格楼房,放眼望去,则是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
大街的中心矗立着Annasaeule(安娜柱),是因斯布鲁克山城的象征。1706年,蒂罗尔州议会中享有特权等级的代表们共同出资建造了这根安娜柱,为的是纪念1703年巴伐利亚军队撤离因斯布鲁克。这根柱子建造于7月26日,而这一天正好是安娜的命名日,纪念柱因此而得名。雪山映衬下的安娜柱,可惜这柱子顶端的圣母不是正面,不然效果更好。正因为不是正面,所以圣母玛丽亚是眺望着雪山的,柱子周围的四个保护神朝着四个方向。
因斯布鲁克小城仍然保持着中世纪城市的容貌,古建筑和阿尔卑斯山雪峰交相辉映。
漫步在玛丽特雷西大街上,才深刻体会什么叫慢生活。街道边都是喝着咖啡吃着晚餐的人们,悠闲的,安逸的,这样的场景我似乎很少在国内见过。我们都是步履匆匆,我们很少有时间来体会生活享受生活。
仰望中竟然看到阳台上站着的是四个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雕塑,他们在做什么呢?做运动服饰的广告也放得太高了吧?
再往前走,紧接着玛丽亚·特蕾西亚大街的是Herzog Friedrich Straße(弗里德里希大街),这是一条步行街,也是主要的商业街。
每幢楼突起的阳台、楼下的长廊街还有各家门口都悬挂着富有特色的招牌是一大特色。
大街尽头是因斯布鲁克市的标志性建筑Goldenes Dachl(黄金屋顶),这座晚期哥特式的建筑建造于1496年,用来庆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第二次婚姻。黄金屋顶其实是旧城区心脏中心广场的三层阳台顶,这座建筑曾是公爵的府第。屋顶装饰着2657块镀金铜瓦,阳台上的浮雕显示了该国的盾徽、特殊符号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人物,整个墙面及阳台雕梁画栋装饰非常讲究。作为皇家包厢,他可以坐在阳台,观赏下面广场的比赛。
金顶屋门前广场边有一幢茜茜公主住过的漂亮房子Helblinghaus(海尔布陵房屋),茜茜公主是巴伐利亚人,嫁到奥地利的时候经过因斯布鲁克时就住在这里。这幢房子得名于1800~1827年的房主塞巴斯蒂安•海尔布陵,它始建于15世纪,最初采用的是晚哥特式风格,1725年时房屋的立面做了改头换面的更新,添加了华丽的巴罗克风格装饰,包括精美的花卉、贝壳、果实等物品,如今我们见到的是洛可可风格最典型的雍雅雕饰。
我们到因斯布鲁克停留,一方面是有时间,另一方面是著名的水晶制品制造商Swarovsk(施华洛世奇)公司于1995年在城市郊区的总部建了一座多媒体声光的水晶世界,可以欣赏到水晶世界独特的韵味。可惜我们在火车站咨询时才知道,因为是冬季,那里在整修关闭了,只有一家施华洛世奇旗舰店开着。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该原路返回走了。
既然想去的水晶世界现在关闭了,那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也只好来到这家在老城弗里德里希大街街口的Swarovski Crystal Gallery(施华洛世奇旗舰店水晶艺廊)看看。
施华洛世奇水晶艺廊的大堂布置得很神秘,没有放柜台,展示的是几个大型的水晶物件,灰常灰常夺人眼球。
我们一进展厅就被震到了。
进入售货大厅,可能中国游客太多,这里售卖的水晶摆件很有中国风格。
施华洛世奇的标志——水晶天鹅
加载更多
从迷幻的水晶世界回到了夜晚的因斯布鲁克。
天黑它就热闹了的Casino Innsbruck(因斯布鲁克娱乐城)就在城市中心广场对面。
回到了因斯布鲁克火车站,乘坐18:36的火车继续向今天的落脚点——慕尼黑奔去。
经过2小时的行程,我们又来到了德国,慕尼黑火车站到了。
先去火车站附近的Euro Youth Hotel Munich(慕尼黑欧洲青年旅馆)入住。
今天一天,我们从瑞士到列支敦士登公国,穿越列支敦士登公国进奥地利,再从奥地利到德国,接着从德国又进入奥地利,最后从奥地利再返回德国,这一路真够忙的。
一天落脚四个国家,这也是我们从出行到现在头一回呢,呵呵。
昨天晚上问了酒店前台,居然不知道今天有慕尼黑狂欢节?会不会我们搞错了呢?不管了,只能随遇而安了。我们(4人)先在火车站买了一张可供5人使用的公交天票11.70欧元,很合算,可见德国物价真心便宜。
我们在火车站坐17路有轨电车,先去了坐落在慕尼黑西北郊的Schloss Nymphenburg(宁芬堡)。在宁芬堡站下车,沿Nymphenburger Kanal(芬堡运河)往里走就能看到了。
慕尼黑郊区的气温比城里更低一些,河面上都冰封了
冰冻给天鹅降落、起飞、行走、觅食等带来了不便,它们喜欢浮游在水中觅食、嬉耍。
冬季的寒冷气候给天鹅的生存造成了困难,冰面上的天鹅行走都很滑稽,一摇一摆像企鹅。
加载更多
我们这一路从法国过来,感觉这里是目前为止最冷的地方。空旷的城乡结合部呆不住人,算了,还是走吧。于是,我们临时决定在路口宁芬堡站坐51路到Moosach Bahnhof站,转乘地铁U3去宝马世界。就在转车去U3地铁站时,看到Aldi大型超市(我们在英国时去过这个品牌的大超市,东西很便宜),进去一看,果然德国的东西要比瑞士的便宜太多,忍不住采购了一番,考虑到现在买了太多要一路带着走的,所以就适当买了点,但很不过瘾(后来晚上又去了)。
远远望见了鱼网帐篷,也可算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内的靓丽一景。这些由许多柱子撑起的帐篷面积,如果全部加起来足有十个足球场大小。它们是由人造有机玻璃和半透明的材料制成,不知这些鱼网帐篷是否可用来利用太阳能发电?这让我联想起上海世博园内世博轴上的“太阳谷”来,那些巨大喇叭状的东西,是可用来收集阳光发电,而且还可用来收集雨水的,从而给园区提供电能和生活用水。上海世博园区的设计者是否受到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鱼网帐篷的启发而设计“太阳谷”的呢?
奥林匹克电视转播塔和顶部的观光圆盘隐在了浓雾中
BMW Werk Munchen(慕尼黑宝马厂)的汽车展厅就在奥利匹克公园的入口处,宝马展厅是免费的,人们一般去奥林匹克公园观光,都顺路去看看宝马世界,我们当然不会免俗,何况我也挺喜欢看汽车的。
宝马世界旁边的BMW Museum(宝马博物馆)是收费的。
宝马世界里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宝马汽车,还有宝马旗下的MINI Cooper和已被宝马公司收购的劳斯莱斯汽车的展台。
有句老话说:“坐奔驰开宝马”,就是说奔驰的乘坐舒适性能好,宝马的操控性能好。但这是N年前的说法啦,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宝马的乘坐舒适性也非常出色啦!不过不管是奔驰还是宝马,没钱都不行。
加载更多
宝马世界出来,我们继续坐地铁U3到Marienplatz(玛利恩广场)站,这时依稀感觉到有点慕尼黑狂欢节的气息了。
慕尼黑每年2月或3月中的一个星期二举行狂欢节,因此也称它为Faschingsdienstag(狂欢节星期二),一般是复活节星期日之前47天。
今后二年慕尼黑狂欢节的日期为:2016年2月9日和2017年2月28日。
从导游书上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游客都把玛丽恩广场作为游览慕尼黑的第一站,我们也萧规曹随,从慕尼黑的玛丽恩广场开始玩。
现在还早,狂欢节还没热闹起来。
玛丽恩广场上的Neue Rathaus(新市政厅)建于1867~1909年,是一座哥特式的黑色建筑,布局恢宏、装饰华丽。建筑的正面装饰有巴伐利亚国王以及寓言和传说中的英雄、圣人等的雕像。
彩绘玻璃窗上描绘了1903年的玛丽恩广场。
穿过大厅,进入庭院。
我不太喜欢它,觉得它过于雕饰,繁文缛节,而且建筑外表的黑色的颜色和瘦骨嶙峋的雕刻有点像骷髅,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加载更多
钟楼每天11时、12时和17时奏鸣,上面还有玩偶表演,上层是1568年威廉五世婚礼大典的场景,下层展现的是消灭黑死病。
1516年慕尼黑发生大鼠疫,全市有几千人丧生,基余的纷纷逃避他乡,全城十室九空,几成死城。52年后,威谦五世公爵为了恢复和重振慕尼黑,便在这里举行大婚庆典,游行庆祝,与民同乐,热热闹闹,慕尼黑从此恢复兴旺。
人们为了纪念这次驱赶“衰气”的大庆典,便在市政厅钟楼的五六层上设置了木偶报时钟。彩色木偶有30多个,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代表不同身份,他们随着音乐,轮流出场。或手持斧剑,或骑着骏马,或提着花灯,或吹着洋号,上面一层动作稍多,下面一层就是舞蹈,这套表演装置是慕尼黑艺术工匠的垂世名作,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年威廉五世与雷塔娜·冯·洛特林小姐结婚大婚庆典场面的盛况。
新市政厅前的玛丽恩雕像圆柱,顶端是金色的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耶稣,玛丽恩广场由此得名。圆柱基座上有四组青铜雕像,四个小天使斩杀人类憎恨的四个妖怪,狮子代表战争、蜥蜴代表瘟疫、龙代表饥饿、蛇代表无信。
慕尼黑狂欢节时,市中心将举行化装游行。
街上的临时咖啡吧也装饰得很漂亮。
加载更多
广场边的St. Peter(圣·皮特)教堂是慕尼黑内城最古老的教堂。早在1158年慕尼黑建城之前,此处已经建有教堂,八世纪修道士居住在山上教堂周围。12世纪末新建了一座巴伐利亚罗马式教堂,在1327年被大火摧毁前不久曾扩建为哥特式,此后在1368年又新建了教堂。
古老的石板路街道热闹非凡,狂欢的人们川流不息。
老市政厅后面有一座教堂,它是Heilig-Geist-Kirche(圣神教堂),一座天主教本堂区圣堂。历史推算是1208年由路德维希一世建立圣神救济院,也是慕尼黑现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Viktualienmarkt(谷物市场或译称为维克图阿里安市场)是慕尼黑里最大、最古老的市场,建于1807年,它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如今,谷物市场已经由最初的农民集市发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美食市场,可以感受到慕尼黑本源的气氛。今天是狂欢者的天堂。
我们随着人流沿着维克图阿里安市场街走,越往里越热闹,这里人山人海。
加载更多
我们穿过热闹的维克图阿里安市场狂欢地区往东走,Isartor(伊萨尔门)那边是Isartorplatz(伊萨尔门广场),中世纪城墙东侧的城门。
路过警局,门口一排溜的宝马警车,真够气派的。
慕尼黑是世界著名的啤酒之都,我们当然得去当地最有名的Hofbraeuhaus(贝格勃劳皇家啤酒屋)品尝一下啦,正好解决了午餐。HB是慕尼黑皇家啤酒屋的简称,由巴伐利亚的威廉五世于1589年创立,饱经沧桑,一楼的大厅里可以容纳1000人,三层楼加上院子,可以同时容纳3500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馆,也是啤酒味道最好的地方之一。
1897年,茜茜公主从巴伐利亚下嫁到奥匈帝国成为王后,便是这里的首批顾客之一。20世纪初,列宁流亡欧洲,曾经在慕尼黑居住过一段时间,多次光顾这家啤酒馆,据说他喝过3升酒后就情绪高涨,他的伴侣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曾这样写道:“特别让我们经常怀念的是皇家啤酒馆,在那里,啤酒使人们消除了阶级差别。”著名的“铁血首相”俾斯麦在此喝下6升啤酒也不舍放下手中的酒去上厕所。1780年,莫扎特在此饮酒作乐,谱写出歌剧《伊多梅尼奥》作为留念……不过真正让HB皇家啤酒屋名声大噪的却是德国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在这里演绎。著名的“啤酒馆暴动”,就是发生在HB啤酒馆。在那段时期,希特勒经常在这里拖着沙哑的声音演讲 ,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1923年的11月8日,正是在皇家啤酒馆,他劫持了巴伐利亚领导人,登上演讲台,高呼“人民革命”,发表了著名的“25点纲领”。暴动以失败告终,希特勒也因此入狱,这就是有名的“啤酒馆暴动”。 但是希特勒就是从这里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1933年希特勒掌握了德国的大权,据希特勒《我的奋斗》记载,1919年纳粹前身的德国工人党最初的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
如果你是老顾客有固定啤酒杯,可以存放在这里,上锁保存。
1589年,巴伐利亚公爵威廉五世经济拮据,但宫廷里又有600多张嘴每天等着喝啤酒,于是他突发奇想建造了自己的啤酒作坊——HB。这样一来,HB既可满足家人的“海量”,还可把啤酒卖给市民。威廉五世负责供应宫廷的啤酒,普通零售则交给一个名叫欧内斯特的年轻人。欧内斯特热情而且聪明,在征得威廉五世的允许之后,他在作坊旁建造了一间HB啤酒屋,方便市民们随时随地过来喝酒解闷。不过,因为处在动荡年代,慕尼黑很多市民不经常出门,所以HB啤酒屋的生意并不好。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欧内斯特决定主动出击,稳住回头客。一次,威廉五世送给欧内斯特一批闲置的、精美的酒杯。让他随意支配,欧内斯特觉得这是一个绝好机会。于是,立即让人打造了一个铁笼放在HB啤酒屋的角落。他的想法是,将那批精美的酒杯作为赠品送给每个月来啤酒屋消费10次以上的顾客。他给每个酒杯编上号码,再把它们锁在铁笼相对应的格子里,然后把钥匙交给顾客保管。这样一来,顾客存取杯子就很方便了。果然,欧内斯特的做法吸引了一大批顾客,HB的生意一下子兴隆起来。不过随着顾客的增加,欧内斯特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在消费高峰期,HB啤酒屋经常人满为患,老顾客稍晚一步便没有位置可坐。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欧内斯特狠狠心腾出几排座位,挂上写有女王名字的装饰牌,还贴出告示:这是本店为拥有专属酒杯的顾客设置的专属座位。这些座位期待您的光临,只要您没来,它就空着!
由于对回头客这份“宁空不售”的尊重,HB啤酒屋再次红火起来,拥有酒杯和座位的人也慢慢多起来。在随后的几百年间,虽然HB起起落落,但大铁笼和空位置的传统一直被啤酒屋保留了下来。
可以容纳上千人的酒馆大厅内已座无虚席,难怪我们这一路寻来,街上都很少见到行人,开始还以为我们走错了呢,原来都在酒馆里面呀。
四周的墙上挂满了德国著名人物的油画像,显示着历史的有名和厚重。
加载更多
酒足饭饱后,我们顺着门口的Platzl步行街走,这里的橱窗真的很吸引人。
这里还有一家拜仁俱乐部的纪念品专卖店呢,作为德国足球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俱乐部,拜仁慕尼黑拥有大批的国内外球迷。能够在慕尼黑买一件拜仁的周边产品很值得纪念,球服、围巾、马克杯、钥匙扣等都是拜仁慕尼黑球迷的最好选择。
我是伪球迷,所以觉得这些个东西都好贵哎!
这街两边的房子似乎都比较新,应该都是战后重建的。
整个慕尼黑这城市给人的印象是风格很古,楼房很新。
加载更多
慕尼黑也有很棒的西餐,就在皇家啤酒馆旁边,有一家由名厨料理的米其林星级餐厅Schuhbeck(舒贝克)餐厅。主厨舒贝克在德国有较高的声望,当然价格也不免高些。不过现在舒贝克先生已将精力移向了他的南提洛尔美容院,餐厅的口碑每况愈下,米其林那颗星星就快没了吧?
慕尼黑一流的名店街maximilian str. (马克西米安大街)就位于国家歌剧院旁。
Nationaltheater(国家歌剧院)门口好多人,是等着看演出吗?
再往前是老皇宫歌剧院(Cuvilliés Theater)建于1753年,是洛可可时期华丽风格的杰作。
剧院边上是Allerheiligen Hofkirche(诸圣教堂)。
Residenz Museum(皇宫博物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被毁坏的宫殿基础上依照原设计图予以重建的建筑,并被设立为博物馆。
这位女士在拍什么?
窨井痛风口上的那只空饮料杯吗?
古老的巴伐利亚王国皇宫门前的狮子和雕塑仍能看出皇家的威严与气势。
两座石狮的雕像护卫着通往皇宫的大门,据说,摩搓其中一头石狮的背部可以给人带来财运。
难怪姚明有钱,这么高大的狮子,我们怎么摸得到牠的脊梁?
可我注意到狮子手上的大盾牌下方的尖角部分有一个闪亮的小狮子,可见大家都是摸这地方的,摸一摸吧,希望会给我带来好运。
走到Feldherrnhalle(统帅堂),这是一个纪念凉亭,模仿佛罗伦萨的佣兵凉廊的风格,兴建于1841~1844年,为纪念巴伐利亚的统帅们而建立的,是巴伐利亚军队的荣誉标志。
统帅堂因内部高高矗立的雕塑而知名,每个雕塑大约高20米。统帅堂正中为1870~1871年普法战争巴伐利亚军队纪念雕像。门前台阶两侧的狮子雕像是König Löwe Henrry(狮王亨利)的象征,他于1158年下令建造慕尼黑城。统帅堂内左侧是巴伐利亚统帅Graf von Tilly(冯•提利伯爵)铜像,为巴伐利亚军事家,他于“三十年战争”期间的1620年在Weissen Berg(白山)取得了首次大捷。统帅堂的右侧为Fürst Karl Philipp(卡尔•菲利普王子)的铜像,他因参加了对法战争而闻名。现在56尊雕塑的多数已经不存在了,只能看见仅余的数尊。
1923年11月9日上午,在统帅堂发生了巴伐利亚警察与希特勒的追随者之间的对抗。警察责令停止非法组织的游行,但是游行者继续向前,警察感到威胁,并且开火。四名警察和十六名游行者死亡,多人受伤,其中包括赫尔曼·戈林。结果,希特勒被逮捕并判处徒刑。这是纳粹试图接管巴伐利亚的努力的一部分,整个行动,包括11月8号夜晚发生在啤酒馆的闹剧,通常称为啤酒馆暴动。当希特勒在1932年取得政权之后,统帅堂变成纳粹的圣地之一,不仅派驻卫兵,每年也举行纪念仪式悼念捐躯的国社党烈士,统帅堂的形象也出现在纳粹党的Blutorden(血章)上。
统帅堂右侧是Theatiner Church St. Kajetan(铁阿提纳教堂),由巴伐利亚选帝侯Ferdinand Maria和Henriette Adelaide of Savoy夫妇建于1663年到1690年, 以庆祝1662年期待已久的王室继承人,王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Emanuel的出生(铁阿提纳教堂和宁芬堡都是为了庆祝王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诞生)。
这座教堂为意大利巴洛克式,模仿了罗马的Sant'Andrea della Valle,由意大利建筑师Agostino Barelli设计。1690年,他的接任者Enrico Zuccalli在原计划之外增建了一对71米高的穹顶双塔。洛可可式样的正立面直到1768年才由弗兰索瓦·德·屈维利埃完成。其地中海外观和黄色色彩成为该市著名的标志,并对德国南部巴洛克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堂的外立面正在装修,全被包了起来,看不到它的风采了。下面小门里有人进出,说明教堂还是开放的,进去观摩一下。
教堂的穹顶同样没有艳丽繁复的画像装饰,但用灰泥装饰的塑像和浮雕却是精美异常,由于其亮白的色彩而感觉非常明亮。
各种雕塑汇集在一起,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下,一切显得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侧殿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夫妇的坟墓,真可谓: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主殿内鬼斧神工般的雕塑让人目不暇接,石柱上灰泥雕塑的石花和顽皮孩童的雕像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螺旋着上升,精美异常。
众多的白色中间是巨幅油画,凸显画作的色彩。
管风琴放置在主殿当中还是第一次见到。
美丽得不得了的强烈黑白对比。
加载更多
Platz vor der Feldherrnhalle(统帅堂广场)边上是意大利巴罗克艺术风格的Hofgarten(王宫花园),建于1613-1617年,游览是免费的。
王宫花园建成于1617年,是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庭院建筑。
花园的围墙是一道拱门长廊,在过去这里是王室专享的,但现在这道大门已名存实亡,市民和游客可以随意进入花园。
坐地铁U4到Karisplatz(卡尔广场,又被称为Stachus史达胡斯广场)。
出地铁站,眼球立刻被这幢有腔调的房子夺去了,看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人们,是什么会所?
奔驰商务出租车也一样排队候客。
哇哦,没想到这里狂欢的人更多了,我们也参与一下吧
卡尔广场上有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下互动,一起狂欢。
加载更多
广场东侧装点着中世纪风格的卡尔门,看得出这是个修旧如旧的大城门,卡尔门是1285~1347年修建的慕尼黑第二城墙的一部分(老城区的西大门),也是几百年前椭圆形旧城区的边界线。二战期间,卡尔门受损严重,重建时有所简化,没有了守门人,三个空空的大门洞里甚至连一扇木门都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无限遐想的风景。
广场对面的Justizpalast(正义宫,也被称作慕尼黑司法宫)是慕尼黑一座富丽堂皇的法院大楼和行政大楼。建于1890~1897年,新巴洛克风格。这座19世纪繁荣时期的建筑有一个67米的大型玻璃穹顶。
狂欢的人太多了,卡尔门后面的慕尼黑著名的商业步行街Neuhauser(市政厅街)就不去逛了。从这条步行街一路过去就是圣母大教堂,我们还是坐地铁吧(如果没有公交天票,我们肯定会走过去的)。
我们又回到玛利恩广场,商店都早早地关门了。
圣神教堂门口有在乐队演奏,慕尼黑的乐队比卢塞恩的乐队少得多,瑞士的音乐普及率比德国高。当然,越是都市,节奏相对越高,玩音乐的人也会少些的。
此时,玛利恩广场上的狂欢人群也越来越多,已经不亚于卡尔广场了。祝福的彩纸屑在漫天飘洒,中央舞台的表演也已经开始了。
加载更多
穿过狂欢的“鬼佬”人群,我们走向广场隔壁的Frauenkirche(圣母教堂)。
圣母教堂又叫The Munich Dom(慕尼黑大教堂),是慕尼黑的地标建筑物,建于1488年,已有500多年历史。
在双塔前方的地面上,不知道这个木盖里面是什么?根据经验推测,这个应该是喷泉,还是个挺特别的喷泉,只是冬天用木头保护起来以防冷坏。
每年春天快来的时候,人们要把各种恶魔赶走好迎接新的一年,而赶走恶魔的办法是打扮得比魔鬼还可怕好吓走它们,这就是狂欢节的起源。
再次走回到玛利恩广场,我们准备坐地铁回去了。这里的狂欢人群依然热情高涨。
地铁里的“小蜜蜂”是赶去另一个场地狂欢的吧!
地铁回酒店后,思来想去明天伙食还没着落,反正有公交天票,于是又搭地铁去了早上去过那家Aldi大超市,心满意足地采购了一批食品。
今天没用我们的27国欧洲火车通票,一日公交票当然就要用足它嘛。
因为昨天有公交天票的帮忙,把原先一天半的行程都解决了,今天可以早点去新天鹅堡所在小镇Fuessen(福森)了。
7:53火车从慕尼黑出发去福森,行程约2小时。
早餐带上了火车吃,还有一大盒冰激凌(冬天出门又一大好处,不用借用酒店冰箱的,窗台外就是天然大冰箱)。
车窗外又出现了白茫茫的一片,感觉朝冷的方向在开。
途中路过的一个个小镇,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倒是很乐意在这样的小镇里住上十天半月的,我喜欢这般的小地方。
加载更多
到了福森,我们订的haus gabriel(加布里埃尔公寓)依然在火车站附近。奇了怪了,一路下来,也住了好几个火车站附近酒店了,没有一夜感觉到附近是在跑火车的。
淡季了,游客不多,小镇上酒店都很空,有些店主自己也索性度假去了,留下来的人也许是要打理好几家酒店的。我们订的酒店门上贴了一张纸,上面留了管理员的免费电话。我们找到房子外面的电话机,打给管理员,他一会儿就过来了。
酒店管理员主动给我们开具了新天鹅堡的优惠券,每人可以减免1欧元。
放好行李,回到火车站,火车站对面是个小花园,现在肯定看不到花花草草的唠,一片圣洁。
去天鹅堡可以坐78路或73路,车站就在花园旁边。
从这里去城堡景区,很近一段路要2.20欧元/人,司机兼售票。巴士的时刻表和火车的时刻表衔接,所以基本不用等,因为我们要先去酒店入住,必定是错过了当时的一班巴士。
到车站一看,还要等20多分钟。
不过你也可以打车,出租车站点也在这里,明码标价10欧元。想想我们4人,打车不亏,而且还能节约时间,又不用跟下一班火车过的来游客撞一起。
只要说目的地,不用谈价格,这倒也省力,我们坐上了奔驰出租车,开向新天鹅堡的售票服务中心。
看见黄色的Schloss Hohenschwangau(旧天鹅堡)了,应该快到了。
加载更多
每组有个导游带着,按规定路线参观,不能拍照。我们是语音讲解器导游组,每个人发一个语音讲解器(语言已经帮你设定好了),带队导游几乎不说话,用肢体语言引导我们一路参观。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国王的宫殿馆,这是一个类似土耳其风格的穹顶大厅,马赛克地板,地板上描绘了如地球形状的椭圆,上面是动物和植物的图案。宫殿的圆顶则象征着天空中与太阳同向移动的星星,由黄金色的黄铜板所制造的枝状灯架,尖锐的形状像极了拜占庭的王冠。灯上也镶嵌着玻璃石头和象牙制的仿制品,可以点上96支烛光,挂在天和地之间,象征着国王的位置。这悬吊的枝状灯架重约900公斤,以铁制的链条和一可移动的滑轮锁安装在大礼堂顶端,它们可能是用来升降这枝状灯架至地板,以这种方式来清洁它或替换使用过的夜间照明设备。
还有路德维希二世的卧室(哥特式的架子床挺可怕的), 床盖是木制的,上面有哥德式的精致雕刻,包括顶棚,壁板的雕刻工程,共花费十四位雕刻家四年的岁月完工。窗户、床罩、椅背都是使用深蓝色的布料及金色的刺绣,全都是路德维希二世所喜爱的颜色,也是巴伐利亚王族的代表颜色。
在国王的起居室与勤务室之间有人工钟乳石洞,这是Tannhaeuser(汤霍瑟)传说中的爱欲女神维纳斯之洞窟。内有小瀑布与水池,并采用当时尖端科技的电灯及回转式的彩色玻璃,本来预定制作梦幻式的照明,可惜未能完工。
最辉煌的是参观的最后歌手厅,其实以路德维希二世的性格,这个大厅并不欢迎歌手,这是他自己的空间。1867年路德维希二世访问过Wartburg(瓦特堡)以后,就下定决心要自己建造一个如瓦特堡一样的宴会厅仿制品。 长久以来,瓦特堡一直是歌唱比赛的重要场地。1868年歌手的大厅舞台进入设计最重要的阶段,由于路德维希二世对于Richard Wagner(理查瓦格纳)歌剧的深刻印象,他的作品常使他心中燃起了创造一个实现他梦想的空间。于是 建筑师Julius Hofmann(朱利斯霍夫曼)就以瓦特堡的灵感设计了新天鹅堡中的宴会和歌手的大厅。依照国王的愿望,这个大厅的家具甚至比在瓦特堡中的还要豪华。歌手的大厅从厅外的长廊到厅堂中的油画,记载了理查瓦格纳的歌剧《Parsifal(巴西法尔)》的英雄传奇。
游览路线是固定的,没有交叉和回头路。所以,城堡的出口就像钻地道。
出了新天鹅堡的大门,回头仰望。
都说如果世界上只允许有一座童话城堡存在,那它的名字一定是新天鹅堡,多少人千山万水来到这里无非是了却心中的一个童话梦,在我看来,童话般的东西还是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好,远望新天鹅堡比进入城堡浪漫得多的多。
城堡边上绕去玛丽安桥的路被封了,如果一定要去的话还有一条路,先要回到山下,再坐巴士绕到山的另一边,然后徒步登山,也可以到达玛丽安桥。
见几个女棒子翻墙过去,没几步就退回来了,说路太滑不敢前进,算了,安全第一,我们也不过去了,就留点遗憾带回去吧!
醉人的山谷让人想不出更多的词汇来赞叹。
新天鹅堡全部用石头建成,共7层,外观看起来简洁而坚固。路德维希的死给他的家人留下了1500万马克的债务,也给世人留下了未完的梦(路德维希二世死后工程随之停止)。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还是将建造新天鹅城堡斥为愚蠢行为。
雪压青松怎么压出了一个“来自星星的你”呀?
加载更多
回到公交车站,看看时间也不算晚,于是我们就打算去德国阿尔卑斯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维斯教堂)。
就询问车站的工作人员现在是否有车去那儿,她查了查说,现在是有车去的,但回来的车没有了。
唉,没辙,只能作罢了。
明天一早我们也要离开福森,自然去不成了。
坐公交车回到福森小镇,没事干就逛大街吧,逛着逛就忍不住购了物,因为感觉德国的东西实在是太便宜了(尤其是从瑞士过来)。
新天鹅堡名气太大,所以福森小镇的美反而被忽略了。巴伐利亚州有很多美丽的小镇,福森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小镇的老城区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还是蛮有看头的。
德国小镇风情,建筑五颜六色非常漂亮。
小镇上的Kloster Sankt Mang(圣芒修道院)
福森城堡,在新天鹅堡脚下,能对这个城堡提起兴趣的人应该不多,我就是一个。
围绕老城的Lech(莱希河),河水清澈见底。
老汉不是在喂天鹅,是天鹅在吻老汉的手呢!
这里的天鹅和野鸭估计都是被喂惯了的,牠们见LG靠近,立马便都围拢了上来。LG手里提的两大包东西,是刚才在大街上买的两张整羊皮,身上实在是什么食物来喂牠们,只好灰溜溜地撤了回来。
没吃到食的天鹅们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势,缓缓游开。
加载更多
通往莱希河桥的路口处,一所教堂的红色外观非常醒目。它是修建于1748~1749年的Spitalkirche Hl. Geist(圣灵医院教堂),立面采用巴罗克风格,墙面上精美的墙画画的是救火之神圣·弗劳瑞安和莱希河筏工的守护神圣·克里斯多夫。
墙上的“神灵”,一手持雷霆,一手握三叉戟,这是宙斯和波塞冬兄弟俩的合体吗?
教堂的门是虚掩着的,自行推开即可进入,教堂规模很小,但装饰得非常精致。
继续往前走,Benediktinerklosterkloster St Mang(圣•芒天主教本笃会修道院)是一所规模很大的建筑群,原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初,其前身为传教士的城市赞助人玛格努斯在这里建立的修士居所。
十八世纪初,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加盖了部分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多次补扩建而最终形成了一个整体宏伟建筑。如今福森市立博物馆、福森市政厅以及圣•芒大教堂都在修道院内。
城内中世纪的小街巷纵横交错,房屋五彩斑斓。
可以感受到中世纪的各种建筑在这里被保护的很好。
Salon Moderner Haarpflege(现代美发沙龙),一家普通的美发店也弄得这么高大上。
福森是德国4条重要交通路线的交汇处,“浪漫之路”、“阿尔卑斯山路”、“古罗马大道”及“莱希河”,晚高峰小镇竟然也会堵车哦。
加载更多
我们一早去了福森火车站,搭8:06的火车去奥地利的Salzburg(萨尔茨堡)。
天又气起了雾,福森到萨尔茨堡的火车是双层的。
座位边上还有调节开关可以调节空调温度。
火车一路向东,车窗外一片白茫茫的旷野,好洁净的世界。
冬天的欧洲,小镇上的路应该是有人扫雪的吧。
加载更多
转车后火车又开了2个小时,终于到了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火车站。
照旧先去火车站附近的Adlerhof(阿德霍夫酒店)放行李。
路过一个小广场,有二头彩色的牛雕塑,不知道啥意思,是想为这个城市增添色彩吗?
办好了入住手续,但还没能进房间(时间还没到)。
我们寄存了行李后,又抓紧回到萨尔茨堡火车站,搭13:12去Hallstatt(哈尔斯塔特)的火车。
火车是一个个的包厢
看到两个狗狗安静地趴在一个包厢里。
今天天气不错,一路的风景也很好,远处的阿尔卑斯山清晰可见。
车过Fuschlsee(福施尔湖),中国人都喜欢称它为福寿湖,据说这是萨尔茨卡梅谷地区中最清澈的湖。电影《茜茜公主》中茜茜公主和弗兰克的充满浪漫邂逅就是在这里拍的,美不胜收。
加载更多
火车到了Wolfgangsee(沃尔夫冈湖),这是奥地利盐湖区公认最美的湖泊。电影《音乐之声》一开场的明媚风光便是在这一带取景拍摄的。
过了沃尔夫冈湖,火车很快就到了哈尔斯塔特,总共行程2个多小时。
火车站很小,按路标指示往下走,就是码头。
一起下车的就这么些个人,几乎都是去码头的。
轮渡2.5欧元/人,船程约8分钟。船上贴着一张价目表是这么写的:“单程一人€2.5,二人€5,往返一人€5,二人€10。”
不都一样嘛,既然没有优惠,写这么复杂干嘛呀?汗!
萨尔茨堡到哈尔斯塔特是没有直达火车的,虽然直线距离并不远,但火车必须走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两边。我们在Attnang Puchheim小镇火车站转车。火车是到哈尔斯塔特小镇对岸的,需要再摆渡过去。
好像也有巴士从萨尔茨堡到哈尔斯塔特,直接到镇上,不用摆渡。
海拔3000多米的壮美山峦和清澈透底的哈尔斯塔特高山湖泊,将这里装点成一个风景如画的仙境。
远远地看见在湖的对岸,大山脚下,小镇的房屋沿着湖边慢慢延展开。
加载更多
建于1320年的Evangilische Kirche Hallstatt(哈尔施塔特新教教堂),就在码头旁边。
在这里有世界上最老的盐矿,它们已经被开采至少2800 年,正是盐矿的开掘使得哈尔施塔特开始有人居住,从这里上山可以到达盐矿入口,去盐矿可以步行上山或者乘坐缆车,由于不是很感兴趣,此行没有计划去参观。
半山腰的Katholische Pfarrkirche“Maria Am Berg”(玛丽亚圣米高天主教堂)建于公元748年。在哈尔施塔特的人口中,超过60%都信奉天主教。
教堂内有三个不同时期建造的祭坛
楼梯的柱头上的“圣母像”? 圣母带翅膀不是降级了?应该是一个年长的天使吧?容嬷嬷级别的天使。
加载更多
哈尔施塔特土地稀少,墓地不足。因此,当地风俗是:在埋葬十年后,将遗骨捡出,再埋另一具遗体。捡出的遗骨就收藏在骨屋,如今此处大约摆放着1000个头盖骨,上面写着此人的出生年月日,还刻有玫瑰花或叶等。
去参观骨屋,也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
可惜,冬季骨屋没开放,我们没看到成堆并富有艺术性的头盖骨。这两处墓地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与教堂并称为“骸骨教堂”。
我们漫步在小镇,绝对是一种享受,在这里挥霍时间不是一种浪费。
在这里,你看不到霓虹闪烁的广告和灯红酒绿的嘈杂,清洁的餐馆里也很少听到大声喧哗,就连过往的游客一个个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打破了这个千年小镇的宁静。
现代豪车Vs古老小巷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真担心它开过来时会被这狭窄的街道卡住,哈哈!
小镇中心是马克广场,周围有一圈古老的房子,冬季的一大遗憾就是所有城市广场上的喷泉几乎全被保护起来了,无缘欣赏。
拍摄明信片角度的地点:沿着湖边Gosaumuhlstraße路一直往高处走(面对着湖往左走),差不多一直走到这条街的67号附近。看这位置,清晨的光线是最理想的,要想拍出和明信片一样的照片,看来要在小镇上住一宿才行。
这是拍照地点的门牌号:Gosaumühlstraße 67
哈尔施塔特湖清澈透底,在高山峡谷之中,像一块明亮的镜子。
又见渡船过来湖的这边了。
湖那边的一座空空的豪宅,漂亮的“古堡”就这么荒着,严重辜负了这一片湖光山色的无敌景致。真想雇艘船就这么直插过去,去享受一下神仙般的生活。可你是雇不到船的,这边有个规矩,私人住所周围50米内属于房主的私人领域,外人不宜随便进入。
太阳慢慢地要落山了,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湖面。
鸟禽们自由自在。
加载更多
一路随着夕阳远去,金色的山峰与银色的雪地交相辉映。
天色越来越暗
萨尔茨堡到哈尔斯塔特是没有直达火车的,虽然直线距离并不远,但火车必须走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两边。我们在Attnang Puchheim小镇火车站转车。
加载更多
萨尔茨堡的名字可以分解成Salz和Burg,前者意为德语“盐”,后者意为“高地”。公元755年开始,这里因为发现了盐矿而变得繁荣。这比普遍认可的奥地利历史发端早了至少150年。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萨尔茨堡始终是教统区。经由穿城而过的Salzach(萨尔茨河),把山中出产的盐被运往各地,换来的财富建造了包括城堡和萨尔茨堡大教堂在内的巴洛克建筑群。
1816年,经历过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教分离之后,几经波折,萨尔茨堡才完全并入哈布斯堡君主国,它成为了奥地利历史最悠远的那一部分。
我们沿着萨尔茨河岸走,可以看见远处山上的城堡。
奥古斯丁啤酒馆于1621年由僧侣们始建,是奥地利最大的啤酒馆,所有啤酒均由啤酒馆自行酿造,储存在传统的木酒桶中。
5000多平米的室内面积能容纳1000多个座位,分布在七个面积不一的用餐大厅中。
啤酒馆的传统气氛非常浓郁而独特,走到楼梯口,就马上听到了热闹的人声。
这里的亚洲面孔不多,很多都是当地人。在这里没有服务生,没人招呼你,要自己去买啤酒,所以感觉有点乱哄哄的。在这里主要就是喝啤酒,至于吃的,可以在啤酒馆的小吃街购买,也可以自带。
这种气氛实在不太合我们的气场,于是我们就穿店而过,爬上了Kapuzinerberg(卡普齐纳山)。
这座应该就是Mullner Kirche(慕尔恩教堂),因在奥古斯丁啤酒吧边上,所以常称奥古斯丁教堂。
爬卡普齐纳山的目的就是为了眺望河对面的萨尔茨堡老城,冬天树木都光秃秃的,唯有夜景不打折,此行真的还是第一次有机会好好欣赏这美丽夜色。
作为该城市历史上重要交通线的萨尔茨河(又称盐河)从南面的Prealps开始蜿蜒穿过城市中心,把城市划分成两半,也就是所谓的盐河左岸和右岸。
隔不远就是一座桥,两岸来往方便自如。
盐河左岸是老城,曾经是古罗马时期的定居地。
在盐河上,由Mozart-steg(莫扎特人行桥)、Staats-brucke(州桥)、Makart-steg(马卡尔特人行桥)和Mullner-steg(慕尔恩人行桥)等各种桥,把城市的两岸连接起来。
站在山上,夜色里的萨尔茨堡城堡、萨尔茨堡大教堂、大学教堂显尔易见。
加载更多
今天只有萨尔茨堡了,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不买天票或本票,今天就用腿了。
在获得巨大成功的舞台音乐剧《音乐之声》之后, Robert Wise(罗伯特·怀斯)导演并出品了同名电影,该电影在1965年获得10项奥斯卡提名并赢得了其中5项(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录音,最佳剧本,和最佳音乐改编)。全球最受欢迎电影排名第3位的《音乐之声》也是很早就引进中国的电影,我们这年级的人,哪个没看过几遍《音乐之声》?萨尔茨堡!音乐之声!音乐之声!萨尔茨堡!在我的概念里是不可分割的,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寻找音乐之声留下的痕迹吧。
奥地利到处是音乐,就连街心花园里的雕塑都玩着乐器。
位于Schloss Mirabell(米拉贝尔宫花园)入口处对面的Sankt Andra Kirche(圣安德烈教堂),它清晰的门面与两个对称的钟楼简单而直接,这座古老的教堂建于哥特式风格,是在萨尔茨堡最大的教堂之一。
米拉贝尔宫花园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主要取景地,设计独特的对称式的米拉贝尔大型花园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花园。米拉贝尔宫殿花园始建于1606年,大主教Prince Archbishop Wolf Dietrich(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莱特瑙)为了他的情妇Salome Alt(莎乐美·阿尔特)而建,各取两人名字一部分,合成“Altenau(阿尔特瑙)”为此园命名。该情妇非同一般,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兼议员威廉·阿尔特的女儿,是为他生育了15个子女(其中10个存活)的妇人,虽然有“主教不允许结婚”的教规,看来“情妇可不限”呀,否则,怎么能闹出这么大动静儿?有人向罗马教皇举报了这个公然违抗教规的红衣主教违背教规的逾矩奢侈生活,而激怒了罗马教廷,1612年大主教遭到宗教法庭的审判被迫免职,而后被关在Monchsberg(修道士山)的古堡囚禁直到死去。其后,大主教的侄子(继承人)Markus Sittikus von Hohenems(马尔库斯·西提库斯·冯·霍亨内姆斯)将莎乐美和儿女也驱逐出宫,并在原基础上加以扩建,成为夏宫,更名为Mirabell(米拉贝尔)。
从卡比第广场搬来的飞马雕像喷泉上的这座铜塑的骏马是希腊神话中的双翼飞马Pegasus(佩伽索斯),但凡它所踏踩过的地方都会有泉水喷出。
飞马雕像扬起的前腿,抖动的羽翼,飞扬的鬃毛,极富动感。
看过《音乐之声》的都不会忘记电影中玛丽亚带着七个孩子,围绕花园中心的飞马雕像喷泉边载歌载舞,孩子们将通往玫瑰山的阶梯(大门口守候着一对卧姿大理石独角兽的那个)当作音阶,并唱出脍炙人口的《Do Re Mi》。
还有这条著名的婚礼长廊
就像江西庐山“东谷电影院”几十年放映一部电影《庐山恋》一样,舞台剧《音乐之声》也是萨尔茨堡经久不衰的演出剧目。
那三层高的绿顶建筑就是米拉贝尔宫殿了,外观并不华丽,反而朴实简洁。
加载更多
从米拉贝尔宫花园穿过,出来是Makartplatz(市场广场)
市场广场边上是巴洛克风格的Dreifaltigkeitskirche(圣三一教堂),它出自建筑大师Fischer von Erlach(菲舍尔•冯•埃尔拉赫)之手。
门很沉重,开始还以为是上了锁的。
都说教堂内部是按人们想象中的天堂建造的
加载更多
教堂出来我们往萨尔茨河方向走,去寻找著名音乐家、指挥家卡拉扬的故居。
Herbert V. Karajan(卡拉扬故居)现在是属于一个私人机构的,不让进入,只能在外面看一下。卡拉扬故居一层南侧外墙上、两扇窗户之间有一块白色的牌子,上面书写着:GEBURTSHAUS HERBERT V KARAJAN GEB.5.4.1908 GEST 16.7.1989。
故居西侧院子里有一尊卡拉扬的雕像
卡拉扬故居前的河边,一个仰头看天的姑娘、依靠着没车梁的自行车铜雕。
边上就是马卡尔特人行桥,两边的栏杆上挂满了爱情锁,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着金光
我们就从这里过萨尔茨河,走在小桥上,感觉比牛郎织女的鹊桥还要浪漫。
萨尔茨河是一条流经奥地利及德国两国的一条河。
过了河就是萨尔茨堡的老城区。
走过一个广场,又见到许多花花牛的雕塑,突然想到昨天在去酒店路上也看到过这样类似的牛雕塑,难道牛在萨尔茨堡有什么特定的象征吗?
萨尔茨堡的老城区街巷狭窄而曲折,街上鳞次栉比的商店汇集了国际品牌和当地特色的商品。
其中出名的是Getreidegasse(粮食胡同),被称作奥地利最美的购物街,这也是最能够反映出中古时代欧洲风貌的一条小街。
中世纪保留下来房子,如今被整修得焕然一新,绿树成荫的幽静宅院,和院外人群熙攘的场景构成鲜明的对照。
每座建筑的立面上都清楚地写着建造的年代,最为醒目的是每家商号都有自己的招牌。
粮食胡同的铁艺招牌点缀着大街两侧,令整个街道充满了古典韵味,各种造型的招牌都是一件不菲的艺术品。
加载更多
粮食胡同端头是St.blaise教堂
大门旁还保留着古老的手拉门铃
莫扎特巧克力现今已有Mozartkugel(莫扎特球)与Mozartherz(莫扎特心)两种。萨尔茨堡最出名的特产是莫扎特巧克力球,由萨尔茨堡的宫廷糕点师在1890年发明,并以城市之子莫扎特的名字命名。莫扎特巧克力球以开心果、杏仁糖、牛轧糖等和黑巧克力制成球状巧克力,锡箔包装纸上印有莫扎特的肖像。
莫扎特巧克力永远选用最上乘的100%纯天然可可脂等原料,并严格限制仅在萨尔斯堡生产。
它采用四层夹心工艺制作,口味独到,纯香嫩滑。由于这四层夹心中含有纯净美味的杏仁糕和榛子糕,所以兼具一定的保健功效,是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
它采用纯正的深玫瑰红和金色为主色调来设计外包装,不仅融入了皇家高贵的艺术经典,更彰显了永恒的文化品味与时尚。
莫扎特巧克力销量很好,有人说如果莫扎特活到今天,这份专利应该属于他,光靠这种巧克力就发了大财。
可以说莫扎特的名字给萨尔斯堡开创了无数的财富。
我们在奥地利常见的莫扎特巧克力球都是金红色的包装,上面画着大大的莫扎特头像,其实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就有好几个品牌生产莫扎特球。而创造出莫扎特球的“Original Salzburger Mozartkugel”(原创萨尔茨堡莫扎特球)其实是银色的包装。
1890年萨尔茨堡的甜点师Paul Fürst(保罗·福尔斯特)发明了带馅的巧克力球,给它命名为莫扎特球,从而纪念当时还没有世界闻名的莫扎特。
1905年,莫扎特球在巴黎世界展览会上获得了金牌,从而在巧克力世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时,保罗·福尔斯特没有对产品及其包装商标申请法律保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有糖果生产厂家进行批量生产,而在二战后更达到百万颗产量的水平,最终发生了莫扎特球的原创版权之争。官司持续多年,最后保罗·福尔斯特的曾孙完胜,现在它是唯一能够使用“Original Salzburger Mozartkugel”的生产商。
只有在萨尔茨堡的Cafe Fürst才有的买银蓝的原创萨尔茨堡莫扎特球哦!
老照相馆,有中世纪服装、道具给你拍古早照片。
一家卖工艺品的商店
这里的冰箱贴可是高档货,当然,价格也高贵。
我们在粮食胡同中穿梭着,欣赏着各种极具艺术性的店招牌。
路过一家圣诞彩蛋商店,很很很吸引人眼球。
加载更多
粮食胡同9号这幢配了红白相间的奥地利国旗的米黄色六层楼房是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故居,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并在萨尔茨堡生活了26年,在这里创造了大量不同形式的作品。
在他短暂的不到36岁的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
1711年Lorenz Speckner获得许可,在这所17世纪已建造的房子中开办贵族家庭成员舞蹈课,不仅教跳舞,还给年轻的贵族传授宫廷生活,并且还要熟悉繁琐的宫廷礼仪,随后这里被命名为Tanzmeisterhaus(舞蹈大师之家)。由于之后的变故,这里不再用于舞蹈而是被出租为婚礼所用。1773~1787年莫扎特一家搬来这栋楼的三楼居住。1781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去了维也纳,开始了他自由艺术家的生活。1944年10月16日二战的炸弹毁掉了这里的三分之二,这座住宅只剩下楼梯过道与"舞蹈家大厅"。1945年莫扎特基金会决定在这里修复并创建博物馆,但直到1994年这里才开始修建,并于1996年1月26日作为莫扎特故居开放。
莫扎特出生地与莫扎特故居有联票一起卖的。
转个弯便来到了Herbert-von-Karajan-Platz(赫伯特-卡拉扬广场),这是为纪念出生在这座城镇的指挥家卡拉扬而命名的。
旁边有条穿山而过的大隧道。
汽车、马车和自行车同在一条街上行驶,但我想体会的味道应该是不同的。
广场一边是Pferdeschwemme(洗马池),紧靠在Monchsberg(僧侣山)山脚,整个水池都被冰封住了。
后面一圈都是骏马的画像,像李世民的八骏图,属马的我自然是喜欢得很。
洗马池一侧是Großes Festspielhaus(大歌剧院)
远远就能望见Kollegienkirche(大学教堂),一会儿再过去看。
我们从小街巷穿入,这里都是各种店铺。
加载更多
来到大学教堂前的Universitatsplatz(大学广场),这里每个周末都会有跳蚤市场,不过现在已演变成主要贩卖莫扎特纪念品的小市场。
广场上有许多鲜花铺,给冬季的寒冷增添了一丝暖意。
一位头戴深绿色羽毛帽子的绅士从我面前经过,腔调勿是一眼眼的好。
充满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大学教堂(也称之为神学院教堂)是萨尔茨堡最大的巴洛克式教堂,1696年大主教选了当时最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师约翰•贝昂哈德•菲舍尔•冯•埃尔拉赫作为主建筑师,埃尔拉赫曾拜罗马大师贝尼尼为师,这件作品是他在萨尔茨堡的三件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之一。
除建筑师赋予它气势恢宏的建筑外形,内部的绘画、雕塑和墙壁柱头的石膏花饰,都荟萃了各著名大师创作的精华。
大学教堂的室内设计为清一色的白色,没有绘画。
它具有了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鼎盛时期的一切特征。
加载更多
大学教堂出来,我们继续逛着老城。路过一家用盐矿石装饰的特色小店,是卖盐的,准确点说,是卖高级盐的(盐做的工艺品和各种浴盐)。
有许多百年家族式的老作坊制作的那些质量上乘的带有古典特色的帽子是受到全世界的追捧的。
普通的房角上竟然也有很艺术的雕塑。(雕塑是狮子的话,这个房子应该不普通)
我们东穿西穿,穿到了Max-Reinhardt-Platz(莱因哈特广场)。
广场旁边,一条小小的Franziskanergasse(弗朗西斯卡纳街)上静静地座落着Franziskaner Kirche(弗朗西斯卡纳教堂,也叫圣方济会教堂),在黄色墙后面。
圣方济会教堂是萨尔茨堡最古老的教堂,这个教堂的历史可以溯源到萨尔茨堡基督教早期(8世纪)。在漫长的历史中,教堂经过了多次改建,记录了从浪漫主义到现代派几乎每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风格。细长的教堂,在这里人们可以静静地祷告,教堂大门紧闭,我们只能仰望一下它那高耸的尖顶。
侧面外观极其古朴的教堂,却有一个精致的罗马式正门。
穿过Barrier-Gate拱门是Domplatz(萨尔茨堡大教堂广场)。
广场中央伫立着三层楼高的Mariensaule(玛丽亚圣母柱)
玛丽亚圣母柱于1766年开始建造,雕刻精美,是萨尔茨堡教主独立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早已将其扣在一个大玻璃罩中。
后面就是Dom(萨尔茨堡大教堂)
萨尔茨堡大教堂是阿尔卑斯山北侧的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教堂正立面两侧是两座高大的钟楼。
萨尔斯堡大教堂是萨尔斯堡城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筑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36座城市教堂之一。它以其雄伟的立面和巨大的圆形屋顶体现了阿尔卑斯山一侧早期巴洛克风格雄伟的特征。
教堂门口的三座青铜门分别象征“忠实”、“宽恕”和“希望”。公元739年,萨尔茨堡正式成为主教的驻地,774年萨尔茨堡大教堂第一次落成。教堂曾在1598年经历了一场大火,后被重建。到1628年,重建后的新教堂在帕里斯·冯隆德龙主教的主持下,完成竣工庆典仪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教堂的屋顶和部分圣坛再次遭到破坏。1959年,教堂在原来结构的基础上做了扩建。门栅栏上刻着“774”、“1628”、“1959”三个年代,记录着三次建造和大规模修葺的时间。在正墙里面上有4座巨大的雕像:手持钥匙和宝剑的圣徒彼得和保罗,手持盐瓶和教堂模型的州守护神圣徒鲁佩特和维吉尔。
萨尔茨堡大教堂是阿尔卑斯山北侧的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教堂正立面两侧是两座高大的钟楼。
教堂内的墙壁以典雅的灰白色为主,巴洛克的繁复和浮夸毫无掩饰地表现在雕梁画栋上。
莫扎特和他的姐姐都在这座教堂内受的洗,莫扎特还曾在这座教堂内弹奏风琴,但他很讨厌这项差事,他认为自己是作曲家而不是在教堂里弹伴奏的,只是迫于主教的权力,无奈而为之。
加载更多
萨尔茨堡大教堂广场的另一侧是Residenz(主教住宅)其拱门廊与萨尔茨堡大教堂北侧相连,主教住宅前面是Residenzplatz(住宅广场),广场上候客的马车,供游客使用。
住宅广场中央是一个大型的Residenzbrunnen(住宅喷水池),呈多变形。边上的Neue Residenz(新主教住宅)建于1588-1600年,在1701年又加建了八角形的开放式钟楼,并于1702年安装了35口来自挪威的古钟,嘹亮、宏伟的钟声每逢7:00、11:00、18:00都会响彻全城。
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在第一次去男爵家的路上,就是穿过这个广场,唱着《我有信心》。
新主教住宅现在是Salzburg Museum(萨尔茨堡博物馆)所在地。
这里是1595年,狄屈·范·赖廷瑞大主教下令兴建,作为大主教居住的宅邸。
这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体,其中包括了180个房间和3个大庭院,有着巴洛克风格的华丽后花园,令人陶醉。
从前的礼仪大厅收集了16至19世纪欧洲画家众多巴洛克风格的绘画作品,现在是Residenzgalerie Salzburg(萨尔茨堡住宅官邸画廊)。
官邸内庭大厅里的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雕塑
莫扎特的父亲曾经是主教住宅官邸乐队的第四提琴手,他母亲则是主教住宅官邸管家的女儿。
加载更多
来到Kapitelplatz(洗马池广场),迎面见到金属架子承托着一个巨大的金球,一个白衣黑裤的人物雕像站立在金色的大圆球上,这是一座被称为Sphaera(Skulptur Mann auf Mozartkugel)的艺术雕塑,人物面无表情,眼神坚毅,遥望着城堡山,好像在望着一所回不去的家。
广场上还有一个Kapitelschwemme(洗马池),池水一样被冰封得死死的。
这里从中世纪开始就是给作为交通工具的马匹洗浴的地方,而洗马池的喷泉则建于18世纪,喷泉中央是海神波塞冬的雕像。
洗马池背后山上就是著名的Hohensalzburg Fortress(萨尔茨堡城堡),又称萨尔茨堡要塞,是萨尔茨堡市的标志。
突然有飞机略过大学教堂上空,画出了二道漂亮的白线。
加载更多
我们继续探寻着《音乐之声》的路,折回到路口,见有人窜进了一个小铁门,我们便也跟了进去。
这里有一个Margarethenkapelle教堂,边上是Petersfriedhof(圣彼得墓地),也是萨尔茨堡最古老的墓地,埋藏着本地很多有名的人物,包括娜奈尔·莫扎特(莫扎特的姐姐)、米歇尔·海顿(音乐家海顿的弟弟)、卡拉扬的老师、大主教堂建筑师圣丁诺·索拉利等等。
色彩鲜艳的装饰令墓地不再阴暗恐怖。
加载更多
穿过圣彼得墓地就是Stiftskirche St Peter(圣•彼得•斯蒂夫特修道院),门前是一个广场,中央有一个呈六角形喷水池,冬天自然是用木板保护起来了。
教堂696年兴建,其实是圣本笃会派修道士修行的修道院,是德语圈国家里最古老的修道院,也是萨尔茨堡唯一的罗马式教堂,十八世纪完全重新设计建造,最后改造成现在的这种罗马加巴洛克晚期的风格。入口很小,但门套和雕刻机为繁复精致。
礼拜堂的内部装饰装修堪称洛可可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
修道院里面装饰比较奢侈,大量鎏金,有三重侧廊的罗马式长方形会堂。
加载更多
Nonnberg(农贝格女修道院)也是一座本笃会修道院,最早建于公元8世纪初,目前是德语地区最古老的女子修道院。它位于老城区东面的山上,得步行走石阶上去。
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首次出场就是在这所修道院里。
修道院占地很大,但开放给游客参观的只是它的小教堂,也许是因为地处偏僻,几乎见不到游客,整个修道院安静极了,的确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加载更多
在萨尔茨堡发展历史上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是17世纪初的国王兼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冯赖特瑙。为了将萨尔茨堡变成一座理想中的城市,他对其大兴土木,下令拆除包括罗马式大教堂在内的所有中世纪古老小镇建筑,并在巴黎的冯隆德龙伯爵的协助下,以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重新规划自己的首都。现在的萨尔茨堡老城风格就是那时留下的如今,萨尔茨堡老城已被当作一件整体艺术品保被保存了下来。1996年,萨尔茨堡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下得山来,回到山脚下的广场,马车载着客人在观光。
这个喷泉虽然被保护起来了,但上面还留着一个雕塑,远看我还以为是信使墨丘利,近处细看貌似是一个巴伐利亚少年。
加载更多
Michaelskirche(米歇尔教堂)是萨尔茨堡老城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教区教堂。
我们又回到莫扎特广场,中央伫立着雄伟的莫扎特纪碑,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是建立此广场的重要倡导者,他私人捐助了巨款,并且还捐赠了一个大理石底座(今天这个底座被收藏在卡罗里诺·奥古斯坦博物馆里)。.
莫扎特雕像纪念碑由德国雕塑家Ludwig Schwanthaler(洛特维奇·西瓦特洛)制作。1842年9月5日落成,莫扎特的两个儿子出席了落成典礼(死于半年前的莫扎特遗孀未能经历这一隆重的庆典)。1997年萨尔茨堡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塑像前面的地面上的刻字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莫扎特生有六个孩子,有四个不辛夭折,只有老二托马斯和老六弗朗兹长大成人。托马斯在奥地利当公务员,弗朗兹后来成了职业音乐家。二人都终身未娶,因此莫扎特香火至此中断。
房屋的外墙上画有巨幅湿壁画
我们从莫扎特人行桥回到萨尔茨堡新城。
阳光明媚,萨城的市民都喜欢在盐河边孵太阳。
过了萨尔茨河,我们直奔新城的Linzer Gasse(林茨街),林茨街起始于河边的小广场,沿着山脚一直延伸至东北的铁道。
古老的城市里藏着现代的建筑
大鞋广告
位于林茨街的Church of St Sebastian(圣赛巴斯蒂安教堂)修建于16世纪,教堂后面的沃尔夫•迪特里希陵园安放着沃尔夫•迪特里希的纪念碑,莫扎特的父亲和遗孀也安葬在这里。
怎么就感觉像是在一间大教室了呢?没有了彩绘玫瑰窗的教堂太明亮了!
加载更多
下午回酒店没感觉怎么累,休息得实在有点没劲了,反正坐火车有通票,就临时决定增加一个目标,坐15:51的火车去附近的盐矿小镇Hallein(哈莱因)。
半个小时后到了哈莱因小镇。
在古代,食盐是等同黄金之类的珍物,被人们誉为“白金”,它自然使得萨城和后来的奥地利全国富裕不已。另据史载罗马帝国时期,兵丁的军饷有时就以发给盐来替代,盐(salt)为词根派生出了拉丁文salaria:工资;又变相成英语的salary,及“A man is not worth his salt”(虚受俸禄)谚语等。
Salt Mine Hallein(哈莱因盐矿)是世界最古老的矿井,大约在2700多年前当地先民因着山涧流淌着味咸的泉水,进而追踪溯源发现了这处深山宝藏,Hallein在土语即是“盐”的意思。遂起始掘洞开发,但大规模的盐矿工业则是近1000年的事。这些旱盐先是驮运到萨尔斯堡,然后转口经销到欧陆各地,从而让萨尔斯堡名扬了天下。
矿井的入口位于清幽的半山腰,从火车站过去有巴士,因为是中午在萨尔斯堡的酒店里呆烦了才出门,晚了点,矿洞17点关门,要玩1小时以上,所以只能放弃了,在小镇上走走,要是事先有打算去的话,还是有时间的。现在只能选择在这个小镇随便逛逛了。
我们从火车站前Stadtbrucke(市桥)去小镇,萨尔茨河把哈莱因小镇分为两半,中间还有一个小岛。
站在桥中间的一个Skywalk(天空频道)观景平台上,雪山、小镇、河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并没有真正到小镇的中心,而且过了一半市桥后来到河上的一个小岛,随便逛了一圈。
因为事先没有准备,所以也就只能瞎逛一气了。
河边的Keltenmuseum(凯尔特人博物馆)展示了该地区凯尔特人的发展史。萨尔茨堡最早是Celtic(凯尔特人)居住的地方,后来成为罗马的重镇。萨尔茨堡的凯尔特人博物馆是欧洲地区最大的凯尔特人博物馆之一。
我们对凯尔特人兴趣不大,只知道他们勇猛好战,美国NBA联盟里有一支波士顿凯尔特人队,获得过的17次总冠军,位居NBA球队之首,堪称传奇球队。
博物馆好像也已经关门了,就没有走近前去。
加载更多
半小时后我们又回到了萨尔茨堡,去大卖场买点吃的吧。
大卖场的大厅里摆满了水仙花,黄灿灿的一片,香气袭人,水仙也能让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嘛!
萨尔茨堡比想像中要小,虽然没上山进城堡,但去了比较偏僻的玛丽亚生长的修女院,半天也都走完了,还逛了好多商店。
天色变暗,回到酒店,油盐酱醋,吃饱睡好。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