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不是旅游旺季,还是一早在网上订好了客栈。当我们拖着笨重的行李在小巷中穿梭的时候,真的很辛苦。游人不少,虽然谈不上摩肩擦踵,也算是人声鼎沸了,我们不得不经常停下脚步,避让一旁,折腾了半天,终于安顿了下来
住的地方,是有些年代的老住户改建的客栈,古老的木质楼梯,很陡,走上去还咯咯吱吱的,伴着沉重的脚步声,倒是挺有韵律的。客栈离周庄著名的双桥很近,所以,来来回回总是经过那里。白天的双桥,总是被无数人簇拥着,包围着,很辛苦的样子。好在,我们的时间多,可以在清晨和傍晚避开人群。那时的双桥,更像是一首诗,一副画!
双桥,在江南水乡中确实罕见。双桥又名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位于古镇东北。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此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便联袂而筑,显得十分别致。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使用的一把钥匙,故称“钥匙桥”。双桥最能体现水乡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小船在桥洞中穿梭,游人在桥上小憩。
这是第二次到周庄了吧。那一次到周庄,唯一的遗憾是没住在周庄里。那时候,旅游还没有那么时兴,再加上是寒冬,所以,偌大的周庄,没有几个游人,耳畔是吴音委婉,眼前是巷道绵延,脚下是凝固成冰的残雪,几个人就那么悠悠闲闲地在缓步在古镇,体会着无与伦比的古镇风情
现在的周庄,人的确是多了些,因为已经走过了类似于沈厅之类的所谓景点,所以,把大多数的白天的时间都留给了茶馆。就那么施施然在茶馆里坐下来,闲闲地看水上的游船、拱桥的倒影、和石桥边那含苞待放的白玉兰。
没错,真的是白玉兰呢。在这春天的气息不可阻挡地扑面而来的时候,躲在石桥旁、古宅后的白玉兰悄悄地向我们昭示着春天的来临,花放一树,迎风摇曳,神采奕奕,似一只只白鸽歇息在枝头,在明媚的春光里竞相绽放自己的美丽!而衬着那青色的瓦、斑驳的墙,更显示出几分清新来。
不由得惊讶于这样的美丽,竟然,就在这样熙熙攘攘的人流旁,在喧嚣浮躁的氛围里,静静地,坦坦然地绽放!这谜一样的周庄啊,就如这白玉兰一样拥有一份怡然自得的恬静。是源于千百年来历史的沉淀吗?抑或是繁华之后的遁世让镇上的泛泛人家,可以用沉稳与深挚的气宇,面临着这纷纷扰扰的世界,怡然、自得。
去三毛茶馆,没有刻意的安排,也没有提前准备。只是,刚好在清晨,刚好无聊地在小巷子里乱逛,刚好抬头看到那个不大的招牌,于是,毫不迟疑地抬脚走了进去。
三毛茶馆是夫妻店。老板个子小小的,戴一副老花眼镜,斯斯文文的,典型的江南文人的样子;老板娘呢,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的,很温柔,也很精干。
交谈了几句,我们上了二楼。二楼是一个套间,外面一个不大的厅,是茶馆,里间则是棋室兼书房。店面不大,几张江南常见的方桌,几把木椅,没有刻意的雕琢,却是简洁雅致。
老板娘随后上来,端上茶和茶点,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后悔早餐多吃了一些。只见眼前一只青花瓷盖碗,舞动着刚刚采摘的明前绿茶,香气袭人;一把紫砂茶壶,透着年代,质朴圆润;一盘茶点,木质的托盘里,六只月白色小碟,盛着周庄的葱油酥、姑苏的枣泥饼,还有冒着热气的五香豆干、茴香豆、小花生和笋豆。
老板娘笑盈盈地说,尝尝看,都是自家做的。如此的精致小食,只有在江南这样精致的地方才独有吧。喜欢那薄薄的葱油饼,外表金黄,里面层次绵软,入口则葱香浓郁、绵软清香;喜欢笋豆,那笋和豆子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笋豆透出光泽的蜜色,香喷喷的,嚼起来很有韧性的,而且咸鲜可口,滋味浓醇;即使是随处可见的五香豆干,吃起来都份外的香甜,是被这氛围渲染了吗?!
老板娘下楼了,把整个二楼留给了我们。喝了会儿茶,去书房里随便翻了翻书,那些书,都是很有深度的上了年份的书,于是,随便抽出一本,就着清茶,饮下一啖清香。看累了,就探出头,往外面瞄瞄,从窗口望出去,也是对面房子的屋顶,青青的瓦,有顽强的青草点缀其中,提醒着春天的来临。
不知不觉,时光划过了近两个时辰!又有游客上楼来了,于是,我们把清静留给他们,转身下楼,才见到楼梯口,贴着三毛写的那句话:“一盏清茶,一洗尘心,吃茶去。”忽然感觉,大隐隐于市,就是这样的人家吧
三毛茶馆,值得你驻足的地方
周庄的夜,夜凉如水,夜清如梦
吃过晚餐,就漫无目的地走人周庄的夜里。夜色啊,轻柔如纱,笼罩着诗一样的古镇;古镇呢,朦朦胧胧的,荡漾在梦一样的月色里
街上静悄悄的,春寒料峭,把游人都挡在了房间里,只有稀疏的路灯发出的昏暗的灯光把我们的影子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一串串挂下来的红灯笼眨着迷离的眼,注视着我们近了,又远了,这时的小镇是我们独享的!
踏在泛着悠悠青光的石板上,宛如叩响了千年的古音,在幽静的小巷里回荡,夜间的古镇竟然是如此的清幽,仿佛一下子穿越回遥远的过去,回归到那个一双布履、一袭长衫、一把纸伞的年代,所有的浮躁与喧嚣都已经不在
人,是因为有了需求才会有那些的烦躁与无奈吗?此刻的我们,平淡、安宁,一弯新月,挂在翘起的屋脊上,夜,就这样寂静又开放,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婉转绵长的巷道在眼前延伸,看起来很短,走起来又很长,我们静静地走着,偶尔的交谈,也是轻轻的,生怕打破了这份寂静
穿过一个又一个石桥,在这春寒料峭的晚上,看最能体现水乡神韵的双桥,便别有一番风味了。桥洞里都镶嵌着一束束彩灯,灯光映入河面,又把这座千年古桥的倒影映在河面上。于是,水上一对桥,水下一双桥,清水荡漾,如梦似幻。
晚了,灯船也歇着了。所谓灯船,就是那些在夜间,挑着灯笼搭载客人的游船,据说,可以一直坐着灯船去同里。如果能听着那吱吱嘎嘎的摇橹,半梦、半醒、半醉着晃去同里,我是否有这样的机会呢?
古镇夜游,夜游古镇......
西塘,一直是号称:“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的。这也是人们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西塘,活着的千年古镇,做为古代吴越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便有“吴根越角”之称。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如此古老的镇子,经过了这么多年依然存在着,也不能不说是奇迹了。
一早订好了房间,在售票口打电话过去,被通知要等一阵子,老板就过来接。江南古镇客栈的服务都是很好的,住过几家都是很好的老板娘,客客气气的,好像走了个远房亲戚,来来去去都是开开心心的。
一进入古镇,就被拥挤的人群呛到了。虽然,依旧是灰墙黛瓦、烟雨长廊、小桥流水、桨声船影,却淹没在铺天盖地的人流之中。喧嚣的人潮把不大的一个古镇寄了个风雨不透、水泄不通!提着箱子,走在人群里,实在没有了少了些味道,无奈啊!好在,距离不是很远,很快就走到了长廊客栈,一个闹中取静的所在。
安顿下来,就又混入了人群。对面的戏台上,咿咿呀呀的越剧只是吸引了一群老人家。房东老板娘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正陶醉其中,跟着曲调低声哼唱着。那出戏,就是越剧里知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台上的人,用心的演着,台下的人,有几个会用心看呢?
据说,前面的一段时间,一直是“倒春寒”,没有阳光,一直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终于天晴了,却也把一堆堆的游客吸引了过来。实在有些扛不住这么拥挤的人流,所以,找了个临水的茶座,一边喝茶,一边把江南小食当午餐,又节省,又奢侈
午餐吃的是打包的与“钱氏豆腐花”齐名的祖传小吃“陆家小馄饨”,馄饨送过来时用“塑料小碗”装着。汤很正,有榨菜、葱、猪油混杂在一起,却是清清亮亮的。馄饨皮“薄如蝉翼”,跟宣纸似的,轻薄透明,而肉馅则是鲜、香、味俱全。就是分量太小了,不过没关系,刚好有了多吃几种小食的借口,比如说:一口粽,真的是一口一个,小小的,味道虽然很多,但是馅子实在是少了些,吃到嘴里,品半天,都不知道是怎么馅的,唯一能区分开的就是甜的、咸的。不过,坐在水边细细品味水乡人家的生活倒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
加载更多
清晨的西塘,是美丽的!
只有清晨的西塘,是宁静的!
从客栈里出来,就是烟雨长廊。早春的西塘,没有雨,却有着浓密的雾,寒风依然犀利,我不由得又裹了裹衣服,抬头望过去,天空灰蒙蒙的,还没有到太阳升起来的时间,即使到了,也会被浓浓的晨雾挡住吧,我想。
真的很静,不忍踏出丝毫声响。生怕自己偶然的一个不经意,就会惊醒古镇的一帘幽梦。于是,尽可能脚步轻轻地走过去,仿佛走在梦境里。
我不是唯一的早起的鸟儿,可是,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好像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安静的状态,或立、或坐,听不到一点儿喧哗,即使是交谈都是轻轻柔柔的,仿佛大家都被这时候的清幽感染了
身边的水,清清静静地流着。别具一格的乌篷船船悄无声息地聚拢在一起,它们还在沉睡,一天的繁忙疲惫了的身躯终于有了一夜好眠。也不尽然啊,有一条捡拾垃圾的小船已经在工作了,于是河水的寂静被搅碎了,不由自主地就泛起阵阵的涟漪。
加载更多
去乌镇,是因为记忆中飘飘然的蓝色花布吧,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某个电影片段,或许是某张古老的图片,总之,那蓝色的花布渲染了我对乌镇的整个想象。
到乌镇,是阳春三月,据当地人说,刚刚是第一场春雨过后。所以,也是旅行团出行的日子。很不好彩的是,在乌镇,身边密密匝匝挤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耳朵边不时有喇叭在唔哩哇啦,据说,旅行团用喇叭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不是呢?
为了避开人群,我们在水边坐下,等待着多些旅行团去用午餐,这样,就可以让耳根清静一些。其实,在这样的古镇里行走,本来就应该是静静的,去体味他几千年的历史,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文气息
乌镇,就是漂在水面上的。而桥,是江南古镇不可或缺的。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一百二十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可是现在只有三十多座了。不记得那些桥的名字,只是很感动于当年的桥梁建造者。他们真的是用心在建设每一座桥。那桥,是与周围的景色全然融为一体的,简约也好,奢华也罢,一点儿也不突兀;高高的拱桥也好,窄窄的石桥也罢,挺立千年,踩上去依然从容
日起日落,万物轮回,一座座的古桥在水乡的一角静谧的躺着,每座桥都是一个传说,每个传说又都成就一段美丽的风景。此刻,我就在桥上站着,可惜的是,我不是风景
因为在水边站着,所以有时间可以看看桥边的对联,很喜欢江南的文化,随便一个对联,都充满了意味,比如通济桥那对对联“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怎么读,都觉得意味绵长。
走进乌镇,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乡民,就会让人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乌镇里,还有些老人家住着,她们从窗口探出头来,用很委婉的吴音越语柔柔地交谈着,布满皱纹的手依然在忙碌着,剪剪花,拔拔草,让走过的我不由得有些抱歉,抱歉自己打扰到她们的生活。
路边,有酒肆在卖酒,喜欢江南的米酒。就是酒,其实多半是酒酿了,只是比酒酿放得时间长些,发酵地透彻些,有了些许的酒味,喝多也是会醉的。这样的酒,就应该是在晚上,就是几盏红灯笼、一条碧水来喝的。(不由得想起凤凰的米酒、在凤凰的夜饮)
有头发花白的老人家在一边聊天,总是觉得吴音还是女人说起来好听,男人讲起来,总是多了些阴柔,即使是如此这般上了年纪的老男人。
加载更多
评论(17)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