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一个人背着包又绕了一圈美帝,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关键词:城市;建筑;公共交通;Couchsurfing;经济旅行;非吃货。
停留城市: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华盛顿-费城-纽约-波士顿-芝加哥-达拉斯-波特兰-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返)。
按照惯例,游记中会穿插一些交通、住宿、游览等相关Tips。
往返大韩航空(上海-洛杉矶),购入时100100日元(折合当时汇率人民币5200元左右)。
时间非常合适,上海中午出发,洛杉矶上午10点抵达。
搭乘LAX Shuttle去最近的绿线地铁站。在这个蓝色标志下等车,注意Shuttle巴士有多条线路,看到写有“GREEN LINE”再上车。免费。
出了机场,美帝之旅正式开启。
和许多美国(乃至于欧洲)城市相似,地铁站并不总有闸口。不花钱坐地铁看起来甚至是完全可行的——当然一旦被查票到罚款额也是不低。所以记得在进站时找找附近的拍卡机,刷卡进站。
好莱坞等景点地铁站的出口处查票比较严格。
在地铁站购买一张one day pass,拍卡(tap)进站。大约也是TAP卡名字的来历。
洛杉矶Metro系统包含了巴士,所以一日券也适用于Metro巴士。
一开始并不知道,并且在换乘时以为Silver Line也是地铁,直到跑到了天桥下,才知是快速公交线。
绿线地铁上空空荡荡,乘客没几人。
一大叔上车后瞧了我一眼,就说“你好”(中文)。瞬间惊呆。
后来向host请教,才知洛杉矶华人数量多(事实上是哪儿华人都多吧=。=),老美见到亚洲人就说“你好”——反正也不会别的。
一路颠簸等待到达联合车站(在机场还乘错了Shuttle bus==)。
见到无比熟悉的车站。
设计方:John and Donald Parkinson父子。
年代:1939年投入运营。
1980年被列入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候车大厅旁还有一个小花园。一条长通道连接火车站与汽车站。
正门的火车候车大厅,座位只对Amtrak乘客开放。
在联合车站遇到这位已经站着画了一个多小时的泰国大叔。
他认为这幅壁画的意义在于,各种肤色年龄的乘客展现了洛杉矶的多元与包容。
当然,换言之也可以说是城市特征的刻意塑造。
早先联系好的host——Izumi桑顺利在联合车站接到我。
于是回到她家,简单整理了下行李,把自己收拾了下,来不及照顾倒时差的身体,拿着一日券又赶往了Pasadena。
中国城匆匆一瞥,只是从这儿搭地铁而已。
不过第一次在英语国家看到汉字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
日本不会给我这样的异样感,大约是日文汉字的关系罢。
必须有票,方可入内。(希望不是华人逃票者众的缘故)
搭地铁大约2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这个小镇。
小镇出名的有两样:玫瑰碗+生活大爆炸背景学校加州理工。
我是冲着Gamble House来的。
一路暴走,穿过小镇,在无人的街道上,炽烈的日照下,跟傻子一样。
至于小镇,传说中的古镇,可惜没给我太深刻的印象。
经过各种小公园,图书漂流。
终于见到Gamble House!
设计方:Greene and Greene建筑公司(Greene兄弟)
建造风格有受到日本影响。建于1908-09年间。
这种深色系的 木质石墙房屋其实在美国郊区相当不常见。
(悲摧的是为此特地前往,抵达才知闭馆。特此po图一张开放时间,以飨后人。)
其实至此下午的时间已过去大半,而我也走得昏昏沉沉。
决定坐地铁去环球影城,膜拜Jerde设计的商业综合体。顺便在地铁上睡一会。
(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从城东头逆转走向了城西头,这种混乱的路线安排也只有入境第一天的人才能做出来了!=。=)
环球影城地铁站内
关于环球影城,去过的人应该许多。
我的重点是外面的City Walk商业街。
坐shuttle bus绕到山上。
途中的一座酒店闪闪发亮很引人注目,可惜忘了名字。
设计方: Jerde事务所
商业综合体的代表。很大,太难拍。
呃然后这个位于中央广场的Trelis(格子棚) 是Pearce Structures设计的。
一点街景
晚上又等了很久的巴士,回到Izumi桑的家。
虽说住得离联合车站很近,但实际上附近更像是工厂区。
估摸着是葡萄酒酿酒厂。
电话卡。我用的是Lycamobile,优势就一个:便宜。比起覆盖全美各地(包括偏远地区)的AT&T,Lyca的价格优势相当明显。
【实际购买】169元,30天,高速流量2G,低速无限量 ,呼叫中国250分钟通话免费,美国无限通话。
同比AT&T是要翻番的。
但是Lyca根本不适合自驾偏远地区(个人十分怀疑各种国家公园内它还有木有信号)。
如果你像我一样,主攻各大城市city walk旅行,那么Lyca已经算得上十分好用。 而且2G的高速流量对于使用地图、查询资讯等基本够用。
Lyca的广告一看就是针对中国人的。(当然这个地段离唐人街近也是原因吧)
host是在美居住多年的日本夫妇,旅行作家+摄影师的组合简直完美。
他们在市区的Art district里租了一间loft,自己住,也作为studio,时不时还能办个影展。大楼很像是香港的“伙炭”,需要手动拉门的老式货运电梯,各种曲折迂回的门廊,最大化利用楼层空间。
非常热情的招待,最爱每晚聊天。
Izumi桑的妈妈最近也从九州来到洛城探望女儿,典型的贴心日本妈妈。会很害羞地说最近在社区学校学英语。
二楼住房。民宿部分布置为高低铺。
低调的大门
设计方:拉斐尔·莫尼欧(Rafael Moneo)西班牙建筑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2002年落成。路边低调大方,内部温暖独特。
不寻常的教堂建筑。
整体设计非常后现代风格,你可以从中找到各种锐角与钝角,却罕有明确的直角。
装饰上选用现代雕塑,如入口的铜门与圣母雕像。材质上 大量使用雪花石膏,取代传统的花窗玻璃,使得室内的光线柔和温暖。
穿过玻璃,视线越过高速公路,便是另一处奇妙的建筑群了:Ramón C. Cortines School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HMC建筑事务所出品。
沿路看到的“不文明现象”。
Downtown很小,随意走走就能逛完。
除了几处著名的建筑,个人也很推荐看看这一栋:John Ferraro Building,现在也是洛杉矶水电署 Los Angeles Department of Water and Power所在地。
设计方: A.C. Martin & Associates。设计于1965年。
悬臂式混凝土板与玻璃墙是建筑本身的特点,但更大的特色在于围绕建筑的一圈水域,尽管到了今天,在缺水的加州显得有点儿奢侈。
绕着大楼一圈的水平台
绕着大楼一圈的水平台
周边环境,位于十字路口一角。
个人觉得Ghery还是很讲究些禅意的(笑
这个季节的洛杉矶其实很美,因为有蓝花楹,到处一树一树地开着烂漫的紫色。
瞬间觉得这座城市还是可以小清新的呢。
路上经过的MoCA,矶崎新在美国的第一个完整作品。可惜没有时间入内参观。
一路走去天使航班。
地图上其实看不太出来在哪里,完全依靠Google Maps导航,走到一处休闲广场还觉得有些惊讶。
由于洛杉矶地势起伏,修了这条号称世界最短的 铁路线。
1901年开始运营。后来反复关闭开放,现在仍是暂停运营状态。
难得修一次图,又显小清新啦。(笑
Bradbury Building绝对是此行惊喜。
结构与装饰的混搭,成就破败市区内难以想象的华丽内装。
如果你对这栋建筑的平实外观嗤之以鼻,请推开厚重的木门。
竣工于1893年。
裸露的老式电梯
金主Lewis L. Bradbury自己出资盖的房子。
但可怜的老板在建造完成前几个月去世了。
最后加上噱头——《银翼杀手》取景地
建筑设计师为Parkinson父子,前文提过他俩也设计了富丽堂皇的联合车站。
落成于1928年。
据说塔楼的建材(混凝土)用了来自全加州58个县的沙子与 21个missions的水。
回来后搜索了才知道有免费观景台。
刚好在Downtown逛一圈,中午回到联合车站。和Izumi约了还在这儿等。
尚有时间,车站旁的Olvera Street走一走。这里是知名的纪念品一条街(小商品街=。=),浓郁的墨西哥风。
入口,看起来更像是小商品市场。
典型的纪念品。学了西语后看这些名字也格外亲切,哈哈。
简单的展览
托Izumi的福,半个小时就从downtown到了盖蒂中心。
(天晓得回程坐公交的我花了一个小时都不止。)
总图
理查德·迈耶 Richard Meier设计,白色派代表,普利兹克获奖者。
偌大的盖蒂中心参观免费,简直业界良心。
馆内提供多种类型的tour,建筑、花园、藏品等导览。各在一小时左右。我果断挑了architecture tour,讲解员本身是工程师,对这座大型综合体建筑的历史、材质、设计理念头头是道,获益匪浅。
建筑并不明确凸显古典主义或现代主义,体量之间、建筑与周围环境地块之间,皆体现出了一种和谐。
对展厅屋顶的可调节遮光板设计印象深刻。
为了让参观者在任何时间(光照强度下),在任何展厅,都能以同样的最合适的光照来欣赏画作,而特地设计。
展厅内不允许拍照,连拍点屋顶都被工作人员叫停……哎。
靠近出口处,是最近举办的活动。
那些问题背后,大多是孩子们的答案。
仍旧看得叫人感慨万分。
——What do you fear?
——My basic human rights, because in this country, I fear of them being taken.
盖蒂中心出来后,在空旷的山头等公交下山。(无力吐槽公交)
巴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附近可换乘,直接前往好莱坞。
但是我对热闹非凡、游客熙熙攘攘的好莱坞实在缺乏兴致。中国戏院等建筑实在令人看了直呼“什么鬼”。
中国戏院
原柯达剧院
甚至连追究这些建筑为何物的兴趣也在此一并丧失了
后来发现美国满大街把21写成罗马数字的。不过国内倒还是不常见。
出于对好莱坞的失望,我决定回到自己“不走寻常路”的轨道上。
搭地铁去Watts,找Watts Tower。
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趟不寻常之路,只不过我是后知后觉。
这座塔完全是私人设计与建造,以一人之力建起。作者是Simon Rodia(意大利移民)。
说白了,就是自己拿废铜烂铁一通搭,最终成了地标性建筑。
从安藤的讲座中得知这个塔,带着膜拜的心理前往。到了发觉塔并不高,塔身的马赛克倒是 很有看头。
周围也象征性地建起了纪念园。每周也有tour,也收门票。我没赶上,这里也把开放时间贴出来。
非常典型的猎奇性景点。
最终被国家认可,甚至受到建筑大师的关注,确实称得上奇闻一桩。
大概是周围居民自发建起的小塔,绝非原作,但也有趣。
出于对美式餐饮没有太多兴趣,晚上绕到小东京,找了家日式料理吃。
(果然……)
小东京附近的神社,很有混搭风格。
日本裔美国人博物馆前的可旋转的大魔方,爱死了这样的公共装置。
在host家度过了舒适的两晚。
临走前,Izumu还送了我一块日式手绢。很感动,谢谢。
从洛杉矶到拉斯维加斯,搭乘megabus,花了五个小时。
【Tips】
我这次经济出行主要也是依靠的megabus低价票。
休息站提供纪念品贩卖。
有餐厅,bus停留1个小时,够吃顿饭。
这个抓娃娃机,里头的萌物们逗死了。
买一张24小时pass,直接前往旅舍。
拉斯维加斯的酒店实际上足够便宜,但对于独自出行来说,一人住酒店(尤其是还要承担度假税)确实有些奢侈。无奈之下还是选择hostel。
出名的sin city hostel和cat hostel实际上彼此相邻,位置上来说算是在The Strip上,但已经在最北端,便利度只能是中等,附近也已经显得有些荒凉。
意外地在旅舍对面还看到了一间小教堂。
24-hour pass
与大多数城市一样,这里你拿着pass即可上车,Deuce是上车刷票,但SDX则无刷票点,有人查票才需要拿出来。
第一次乘车时上了SDX,全程无人查票,又有种白买票了的感觉╮(╯▽╰)╭。
结婚小礼堂。在LV结婚的人多了去了啊。
有相似之感吧。
很可惜没能好好看看——因为这里碰上了流浪汉。
发扬人类学精神不避讳与之聊天,岂料最终他仍旧向我索取金钱。不愿给,换来恶骂如潮:“God won't bless you!”
哎,我不care,您随意。
只是影响了心情。
(建筑地段虽然在城市北端,但不算偏,附近有奥特莱斯,仍不乏爱好者前来膜拜。无论如何,还应小心谨慎,毕竟LV集中了大批流浪汉,没准人家还指望着在赌场发家致富呢。)
经典夜景。
白天到的LV,一对比,方觉夜晚的城市才叫生机勃勃。
去过澳门之后通常对赌场不会太惊奇。
拉斯维加斯更多的是具象化浮夸的连番轰炸。一栋栋莫名其妙的建筑,争奇斗艳博眼球的户外节目。这里把全世界的文化都搬了过来,没有杂糅,只是堆叠。
说实话个人对这座城市没有很深刻、很好的印象。一来独行不敢乱走,猜测off strip的街区或许能看到些其他景致;二来沙漠里的黄金城,无论是气候还是生活方式,都不适合自己。
门户喷泉
通宵达旦彻夜疯狂的城市
最后送上浮夸的M记
旅舍位于Strip与老城的中间地段,说起来去老城也方便。
网上可以查到老城每晚灯光秀的时间(Fremont Street),一般整点。
我踩着点儿去了。
明知不过就是LED屏组成的天幕,不过看在它是元老级的份上,感受一下也无妨。
当晚露天乐队死嗨,天幕下耳膜都要被震破了。年纪大的人果然不适合来这些地方(但是旁边的阿姨超沉浸地快摇中Orz)。
所谓灯光秀
餐厅外排队中
这也是生平第一次独自吃自助餐,来之前很犹豫:觉得这样的行为与傻逼无二致,但为了尝鲜又不忍错过这一机会。终于情感战胜了理智,我一个人来到了凯撒宫。
听闻队伍很长,大约是午市,也非节假日,过去排了五分钟不到就轻松付完钱入场。
至于吃,我本人对吃是很没有讲究的,但是这里的中餐真是令人担忧中华美食文化脸面何存。
多人是冲着海鲜(XX大虾)来的,觉得还好吧。甜点等总之都是不难吃,没有令自己觉得惊艳的食物。环境ok,大约在自助餐中能称为上等。(嘛,非吃货的测评仅供参考。)
这只大虾是吉祥物吗?不忍吐槽。
吃饱喝足,去各大浮夸酒店参观也就是唯一的正经事了。
埃及狮身人面与泰坦尼克共存;
美国国旗插在巴黎铁塔下;
藏在凯撒宫花园里的亚洲四面佛;
……
文化冲突太强烈,不忍直视。
金字塔内的客房区还算有趣
三位黑衣小哥就这么静静地静静地站着。好想知道“在沉默中爆发”是什么场景,可惜等了好几分钟,他们愣是一动没动。
各色商家当然也不会放弃这一旅游大市。
可口可乐在这儿,属于人气超高的店了。
大白熊也驻店揽客,哪有不旺之理。
买了瓶新口味可乐尝鲜——还是可乐味儿啊。
乘坐Spirit廉航飞往华盛顿(巴尔的摩)。
当初决心来美旅行就是因为Spirit大促,后头一度因为它风评不好而很担心。
不过就个人在美的两次乘坐经验来说,还是能够接受,也没有发生严重误点等情况。
行前自己打印登机牌,当然到机场打印也可以
注意免费行李只有Included那个那么大,一般大行李都要另外付费,托运一件30刀。
经过一夜航班,飞机顺利抵达巴尔的摩机场。
尽管这是距离华盛顿最远的一座机场,但是进城比想象中的便捷。
从机场搭乘免费Shuttle bus到附近的MARC火车站,在MARC官网可以提前查到时刻表,班次比较多。车票6刀,没有指定席,上车找空位即可。
早晨火车上多为通勤族,个个正装+公文包,倒显得我格格不入。不过人们很客气,邻座先生礼貌地帮我放下大背包,对华盛顿的第一印象蹭蹭涨分ing。
约30分钟后,火车到达华盛顿联合车站,直接站内换乘地铁。
按照惯例买了地铁一日券,但是回头想想,华盛顿的pass大概是最不值得买的。一天14.5刀,但仅适用于地铁,巴士不可用;然而华盛顿景点密集度之高,于游客而言,地铁使用率并不算高。即便要去远一些的乔治城,也没有直达地铁。
尽管华盛顿地铁比较麻烦(按照时段、距离收费),但如上所述,推荐即到即买。
容我再感慨下华盛顿的地铁。
作为公共建筑之一,地铁站绝对是不容忽视也几乎不会错过的探访地。
华盛顿的地铁自1976年开始运营,大部分地铁站都有一种粗犷风,裸露的水泥墙面,重复的格状穹顶,见过一眼绝不会忘记。据说也受到了华盛顿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
地铁极深,每次入站都有种莫名的深渊感。
华盛顿的host是一位神经科学博士后。他所住的公寓地段太好,就在Dupont Circle附近,对我来说实在是便利出行的好选择。
不过就CS经历来说,也是头一回入住单身男子公寓,而且是share room。host很贴心地准备了毯子、毛巾、气垫床等,尽管一夜相安无事,但担心是免不了的。Anyway,应该没有下次了。
话说回来,host是一位很好聊天的对象,建筑素养也很好,给我推荐的点非常不错,对亚洲与中国也很有兴趣。大约是博士后的缘故,谈话间总会蹦出“你知道吗有实验数据表明blabla……”,哈哈。
上午抵达host家后,一阵简短地寒暄与打理,到中午时分便一同出门了,我去national mall,host则骑着他的自行车晃去实验室了。
一出地铁便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游客气息——果然是大首都。
大道一部分在整修,告示上写着预计2017年才结束工程。无奈,正欲直接前往Smithsonian博物馆群,被一大群望着天的老美惊讶到。这阵仗!
随他们的目光望去,等了一阵,天空又轰轰地飞来几架成列的飞机(?实在不明白是什么机,总之类似演习)。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出现了一个中午。
整修中
What are you all 弄啥嘞?所以,哪儿都爱看热闹。
旗下有太多博物馆(皆免费),若是仔仔细细地逛,几天几夜也不够。我除了去看了下城堡(游客中心)之外,只去了两处,主要是建筑风格较为独特。
其中一座就是Hirshhorn Museum,这也是host在了解了我的游览意图后给我推荐的,理由是建筑本身(包括展览空间) &有观景台可远眺国家大道。
建筑设计者为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1988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建筑 的特点在于呈空心圆环状,展厅层层分布,对于一个美术馆而言,这样做的好处是几乎不用考虑太多参观路线的问题——绕圈即可,且不会重复。
中央设置了喷水池,下方用基柱挑高的空间成了天然的休息区(下雨都不用担心),建筑外是草坪与雕塑,简单自然地营造出了以博物馆为中心的公园感。
分为东西两馆 ,虽说地下相连,却是风格迥异。
西馆是新古典主义风格,John Russell Pope 设计,落成于1941年。
大台阶永远是参观者最爱的休息平台
内部中走道
“蓝色对话” 有种灵异感=。=
西馆内的小花园
扩建的东馆于1978年完成。设计师是贝聿铭,馆外广场上有小型玻璃金字塔(据说是卢浮宫扩建的原型), 但私以为精髓在于金字塔下的室内效果。
经过地下通道,可以到达东馆。
通道连接着美术馆内的餐厅。餐厅位置处于地面喷泉与玻璃金字塔的正下方,光线与流水在这里形成非常美妙的空间感。
最后一段通往东馆的LED灯光步道入口
身处其中有穿越时空感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馆由于建筑本身的风格差异,在陈列展品时似乎也有意做了区分。西馆多为古典画作,东馆则可以看到非常后现代的雕塑等。
走到广场上来看
朝着国会山的方向走去。
前几天网上预约,当天早已满额,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前往,希望能进去一探究竟。
远远地能看见仍在整修中的圆顶,想起曾经在姬路城也赶上了大修,真觉得——这也是运气。
这姑娘真有镜头感。
在正面转了很久,后来才发现国会山参观从后面进。
虽然没有预约,但当天的游客并不多,门外排队耗时5分钟左右,进场后立刻拿到了5分钟后的参观场次,几乎没怎么等候。
开头的纪录短片不错,至于后面内部各个厅——我得承认guide讲得很好,可惜美国宏观历史+无数人名,着实听得吃力。
结束国会山参观的地点附近便是一条可通往国会图书馆的地下通道。
全称应该是Library of Congress - Thomas Jefferson Building 国会图书馆(国会山分馆)。
历史极为悠久,建筑本身也是相当典雅宏伟。建于1890至1897年间,主要设计师是Paul J. Pelz,走的风格是典型学院派。看看中央的阅览室之华丽程度就懂了。
当然阅览室只有持借阅证才可进入,游客只能从上方的平台上感受了。
之后秉承着拿着pass走最远的路的原则,一路坐着地铁去到了阿灵顿公墓。
公墓太大,不可能参观完,时间有限,挑了个反方向,沿着阿灵顿纪念大桥东行前往林肯纪念堂。
桥上车流密集,这并不奇怪。
令我惊讶的是,下午3点这样的时刻,桥两侧步行区竟然还频频遇到跑步者。
桥下是城市内的运河,沿岸一直可以走到乔治城。
鉴于正面照很多了,po张林肯纪念堂的背影吧。
这个纪念碑于1982年建成。
其设计迥异于传统风格:没有任何耸立的碑,只有呈阔脚L型分布的两排碑文,一条连续小径。“仿佛是大地的一道裂痕,将这些将士们带回尘土之间。”
撇开作品本身震撼力不谈,圈内对它的熟知大概更多来自设计者——林璎,一名华裔少女(那会儿人念大学)。而与此同时,她还是林徽因的侄女。
这栋红砖建筑落成于1987年,由Montgomery C. Meigs 设计。
最早作为Pension Office Building,据说政府一度想拆了它,被建筑保护人士拦了下来,索性就做了建筑博物馆,也是趣闻一桩。
老实说我纯粹被名字吸引。
但是host告诉我,这是一座“奇怪的”博物馆。因为看似连为一体的建筑内,实则分成了多个功能区,甚至包括生活区,“你可能会在那儿碰到一些奇怪的人。”这是host的原话。而博物馆,不过是建筑内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可惜我到达的时候已然闭馆,内部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我自己早早出了门。感受了一把华盛顿的清晨。
没有刻意走景点,在不同的街道上兜兜转转。途经一些小教堂,与遛狗的姑娘say hi,兜到肚子饿了,进咖啡馆吃早餐。
旅行就可以生活啊。
经过这间小教堂也是无意。
说是教堂,实际上不过砖墙一面。
但从外围的布置可以看出来,平日这里也举办活动。
所以只要功能不死,过于刻意追求形式大约是没有必要的吧。
Executive office building
进去时,一位先生刚做完晨祷,拎着公文包出来去上班。
想起日本神社。
如要比较,中国可相提并论的应是寺庙。但若说起日常功能,无论如何难以将其与教堂、神社联系起来。
途经国家地理博物馆。
超激动。
可惜真的太早了,都没开门。
想来也是不对外开放的。网络所谓的凭大使馆说明文件可预约,事实上根本不可行。(亲测email中国驻美大使馆)
旅行团行动得比较早,此刻已经在白宫围栏外开始了留影活动。
没什么感觉,不远处的球场反倒更吸引人一些。
林肯遇难地,应该可以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学生!
剧院对面有领取参观券的小房间。
但马路两侧都是人。
请原谅我放弃了这个景点。据说内部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地图上搜到附近有一家Anthropologie。
一激动以为与人类学有甚关系(至少该是个书店吧),一路找过去,才知是时装品牌=。=
没事儿拿anthropology做噱头做什么嘛。
后来发现全美到处都有,不懂时尚的在下好想挖个坑给自己。
绕回到host家附近,想时间还早,便开Yelp搜附近。
这才决定去这间博物馆。
门外海报
博物馆基色为红黑二色,很显眼,也很沉重。
基本上阐明Laogai Camp内的人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下了重大过错,而是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思想问题。
展示手段上以文字图片介绍、纸质档案 为主,部分实物、音频(录音)展示,辅以模拟还原场景。博物馆附有一个小放映厅,有时可以做小讲座或视频分享。
我对这间博物馆的存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工作人员也聊了很久
午后。
收拾行李离开华盛顿。
确实,给这座城市留的时间太少,下次再来好好看看吧。
联合车站搭megabus去费城。
车站继承了整座城市的古典主义风(这又要说到Pierre Charles L'Enfant的城市规划)。建筑师Daniel Burnham设计了凯旋门般的入口;入内,立柱上方还有雕像。
沿路观光。经过一方水库。
大约3个小时后,进入费城市区。
说实话第一印象是——挺糟糕的。
一座旧都,如今却只见沧桑,甚至是破败。仿佛时间就停在那个年代,高楼大厦反而成了突兀的存在。
住的旅舍离市区很远,得坐上半个多小时公交。但最难以忍受的是,我用了另外半个小时来等这一趟车。(再次吐槽美帝公共交通)
这里隆重推荐下我所入住的这间旅舍。
这是费城历史上第一间开门迎客的hostel(1964年),而这栋老房子则渊源更久,建于1802年,你叫它博物馆都不为过。
除了地段偏、步行时间长以外,这座在森林里的老宅绝对值得停留观光,更不用说住上一晚。YHA会员价20刀/铺/晚。
巴士是开不进的,只有依靠步行/自驾/搭车。
经过各种球场、马场。
我被那些仿佛是博物馆内不让动不让碰的老家具迷住了。还在check-in时就按捺不住四处参观的心情。
一层是common place,供休憩娱乐,也有电视,可饮食。
顺着木质楼梯向上,二层是客房,有很大的公共洗浴间,干净,淋浴间的水压特别强(笑)。客房的门是密码开启,比较古老的密码键盘,总之我从没见过。
每天早上旅舍提供免费早餐,不过需要你自己参照说明做Pan cake(和大多数有免早的青旅一样)。
我为了这间青旅在费城多留了一晚。
common room
独立厅位于老城中央,历史不消多说,又带有完备的游客服务系统,很难不让它成为旅行首站。
购买了一张pass,很好用,郊区火车也可以搭乘(当然通勤时段等有些限制,具体参见SEPTA官网)。
拿了几张免费地图,工作人员听说我要去爱伦坡故居,主动帮我查询今日是否开放及时间。其实托昨晚旅舍遇见的意大利姑娘的福,我已经很确定今天那儿会开门的啦。
远眺独立厅。可以看到右下角糊掉的婆婆们么,一大早练功么?
街道
费城留下了许多文丘里的作品,爱伦坡故居附近便是他设计的工会大楼(Guild House)。
大楼有六层,是为老年人设计的公共居所,简单的对称设计是保留了公共房屋的特色,低调的装饰也与老年人生活特征相适应。
作为行外人,纯粹看个名声。况且无法随意进出,不能在内部感受空间,就这么个外观更看不出所以然。
诗集《乌鸦》
内部展厅
后院正对的墙
从爱伦坡故居走到中国城,很近。
午饭顺便就在这里解决,价格公道,味道也正宗,一份盖浇饭都比美式快餐强多了。
途中见到的工厂
充满了东方魔幻主义的华埠邮筒涂鸦
费城华埠与这座城市一样,充满了历史感。
就在市政厅附近,那个红红的雕塑足够显眼,永远有人在一旁排队等着在LOVE下拍个照。
一个人旅行,就不凑那热闹了。
公园一旁有个解说牌,介绍了著名的城市规划者Edmund Bacon。曾师从沙里宁的Bacon,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公共空间的价值(这也是Love park存在的重要性)。费城今天持续的修复改建计划也是因其而成。
生活中的不便之处总是被轻易地指出,进而人们怨声载道。但那些精心的设计呢?太过自然以至于众人生活其中而浑然不觉。
解说牌
市政厅旁的一面涂鸦墙,觉得很有爱呢。
费城最推荐的景点,没有之一。
这座建于1829年的哥特式城堡,以“教育”而非惩罚犯人为宗旨,是当年全美条件最好的监狱。
1971年监狱关闭,此后一度荒废,直到2007年才重新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
wiki上对这里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英文版)。
门票是14刀,不算便宜,但绝对物超所值。有免费租用的讲解器。
建筑设计上几乎是对福柯“全景监狱”的再现:每名犯人的活动空间完全独立,甚至每个人有自己的可种植的小园子;站在中央区瞭望台上,辐射在四周的囚房的动静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整体空间的庞大,个体空间的封闭与独立,制造出巨大的孤独感。不仅是犯人,甚至连看守人员都会感到无聊到疯狂(纪录片中显示出他们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这座历史悠久的监狱当然也会有很多故事。
在一排排囚室间穿行,可以找到越狱点、任性的“豪宅囚室”、满足生活工作需求的理发室/手术室等。
而在今时今日,艺术家也被邀请到了这座监狱中。几间囚室成为他们的创作对象,重新布置囚室,或是在囚室里唱歌录成唱片。
院落。
这栋楼是宾大校园建筑之Quadrangle
多日来第一次走到校园。
原本是冲着康的建筑来,没料到整个校园的古老气息相当迷人。
来宾大的初衷就是为了见它:理查兹医学研究大楼(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1957-61)。一所医学科研、实验的综合性建筑物,在路易斯·康的手中,化为主次有序的塔楼。周围包括实验室和研究室的塔楼是“主空间”,而“辅空间”就是中心的服务塔楼。两个区域被竖塔明确地分开,通过联接的廊道,辅助部分又可很方便地为工作部分服务。(摘)
请原谅我只能膜拜而拍不出一张全景好照片。所以私以为很棒的空间只有使用者才能体会。
当天是母亲节,抽出时间去到郊区寻找文丘里为其母亲设计的“母亲之家”也是巧合。
乘坐火车并不觉得很远,半小时左右即到。
下车后找建筑花了点儿时间,因为属于私宅,没有任何指示。
不过也借此在郊区走一遭,方明白为何老美大多并不爱住在城市内。Country这样的地方才宜居啊!遛狗、种花、修草坪、和邻居扯淡、去很近的镇子上购买日常用品…
侧面
说回到这栋房子,建于1962年。建成后引来不少批评声,说太丑。
审美这词很有趣,socially shaped的东西,哪里来标准呢?
到了这里,你会发现它与周围的住宅风格的差异。乍一眼,棱角分明与纯色元素显得它非常后现代,但仔细端详又会觉得它似乎不像是用于居住的建筑——外形上有种肃穆庄重感(有分析将它与古希腊/罗马的神庙对比)。
房子侧面是开放的,然而好似没有人。我在附近转悠并问候了几声,毫无回应。正门紧闭,无法擅自入内,有些遗憾。
森林里一夜好眠。
睡醒后不急不缓地去车站。
“终于要去纽约了。”打心底还是蛮期待的,去看看这个早已熟悉的城市。
直到真正下了车,才发觉,比起费城的沧桑与破败,这座表面浮华的城市才是真正的“脏乱差”。坦白说,第一眼看到它,我是完完全全的“不喜欢”。
纽约很大,游览起来没什么头绪,唯一知道的是曼哈顿就有的逛(所以最终待了三天也只在曼哈顿逛了)。
这里要提前推荐的(然而我并没有时间去到的)一处街区是布鲁克林的Williamsburg。这里聚居着许多Hasidic Jews(正统派/哈西德派/虔敬派犹太人),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有固有的生活方式。我遇到的一位精通中文的美国小哥Sam是这样描述的:“法拉盛是藏在纽约的完完全全的中国城;而那里是完全的犹太人城。”
住在Queens Plaza的Q4。
出行非常便利,距离地铁站不过3分钟步行距离。但是也因为正在交通枢纽地,晚上也会被刺耳的轨道摩擦声吵到。
而且天桥下的混乱场景,实在与国内某些一线城市无异。
抓起地图圈了几个点,先从宾州车站开始吧。
原因么?
康当年猝死在宾州车站的洗手间内……
(“朝圣”得够彻底啊你)
这座车站拆毁与重建也是争议颇多,带着点猎奇的心理,去车站转了圈。
(然而…我忘记去参观中央车站了Orz)
宾州车站外观
说来曼哈顿常规景点无非那一些,着实是太过熟悉。
走在街道中,除了想象“曼哈顿悬日”这样的盛景以外,高楼群也不能激发起什么游览兴致。
而纽约人大概是最不受游客欢迎的一类美国人,耐性比起别处要差一些,面容也常常毫无表情。
当晚在旅舍,土耳其大哥与我吐了一堆对纽约的槽。他说:“噢我可不喜欢美国,这里的人怎么都这样!”我忙问纽约是你美国旅行的第几站。“第一。”“啊那就对了,其他大部分美国城市可不是都这样。”大哥半信半疑,看来被纽约伤得不轻。
帝国大厦
街心花园。“隐身”!
路遇AIA(美国建筑协会),必须拍一张。
在时代广场遇到了同屋的韩国姐姐。我原与她约好傍晚在MOMA前见面一起吃晚饭,既然早碰头,不如一起走。
这位姐姐是医生,主要是去芝加哥参加seminar,顺道来纽约观光。姐姐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折服:手持一本超厚的自制攻略,景点、餐饮等等分门别类写好;没有移动信号导航,全凭一张地图(如果临时起意找地方可真是不方便)。
有赖于这位美食控姐姐,我才知晓著名的Hala food。心想不就是清真食物么,但还是排队等了十来分钟。
至于口感?反正和中国的不一样。
到手的食物
姐姐执意要登高看夜景。心想也不错,便随她一起找攻略上的酒吧(230 fifth)。
这间酒吧有多火?满屋顶露台都是人。
我赶紧拍了张帝国大厦远景图,劝姐姐还是撤吧。
草坪上的恋人与对面的眺望台城堡
大水库
桥洞里飘出一曲《梁祝》
草莓地,死忠粉的热情。
中央公园附近集中了不少博物馆,比起大都会,本人倒是更乐于去古根海姆走一遭。
Frank Lloyd Wright设计,建成于1959年。两处螺旋上升的空间连结在一起,参观动线随坡道自然形成,与此前在华盛顿看的Hishhorn博物馆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前往时正好是布展期,坡道部分并不开放,只能从楼梯间一端远眺,略为可惜。不过相应的,美术馆从平日的25刀减至16刀,也算大优惠了。
外观
中空,天顶
从纪念品商店仰望所见的天顶,小螺旋部分。
是与帝国大厦齐名的纽约登高观景处。更多人会推荐这里的巨石之巅,因为这儿还能远远见到大片的中央公园。门票27刀,有与MoMA的联票。
比起建筑群内部,室外广场上的游客要多得多。
附近的乐高专营店在橱窗里摆着一件巨型乐高作品——洛克菲勒中心,也引来不少人驻足。
与金色普罗米修斯正对的碑后,一位工人正在位那些褪色的字迹重新描色。
仔细看一眼大理石碑上的文字,竟觉得此景有够讽刺。
伦佐·皮亚诺设计的纽约时报大楼。前不久才在上海的展上看了模型,亲身走到其中反而有些“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不明感。
展览时的介绍词中写道:“这座52层高的新大楼,以其透气性和透明性的主题传达了报纸和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
讲真,实际到访时会觉得,纽约真的过于乱哄哄,再透气的建筑也会感到压抑吧……
在西区,附近一带几乎都是工程建设。看这样的广告词,与国内那种“住商圈,逛公园”的广告无异。
是这次纽约之行最期待的地方,而它也果然没有令我失望。
这是由一条货运铁路改建而成的空中带状公园,整个改造计划非常注重细节与连贯性,还带有一点小创意,实在亮眼。
最喜欢的是延伸出去的阶梯平台,车辆在脚下川流不息,仿佛是看一场实时电影。
不时的休憩点
行走在高楼间
高线公园也是拍摄周围建筑的好地儿
高线公园的南端已经在格林威治村范围内,所以可以看到文艺范儿(墙面涂鸦等)开始重起来。
整整从高线公园的北端走到南端,下来后感受下曾经聚集了一批反文化人群的格林威治村——当然如今早没有什么波西米亚风,无非就是生活街区,只不过房价随着街区知名度水涨船高是避不开的事实。
很快就可以走到石墙酒吧,闻名一时的“石墙事件”(同性恋维权暴动,1969)正是发生于此。想想今天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已属不易。
周边是纽约大学,不时就可以遇见不显眼的教学楼、宿舍楼等。所以这座公园仿佛也成了校园设施,学生模样者占了大半。当然,要从中找出几对LGBT伴侣也绝不是难事。
而广场地面,也难得的成了涂鸦场,标语、留言肆无忌惮地在这里蔓延。
至于凯旋门,也是有来历的。原本是纪念性的临时性建筑,因受到市民的喜爱而重制为永久保存版。
你都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完全就是为了在海上看风景而搭这班免费渡轮的。
渡轮靠岸后,一船人浩浩荡荡地从出口绕到另一面的等候厅入口……原本还担心这种游览行为略无耻的我立马释然了。
渡轮让人想起天星小轮,但游览性却远不及之。
船舱里的座位选择很有趣:游客几乎占了面向曼哈顿一边的靠窗位以及前后船舷;另一大半区域则是松松散散分布着常规乘客,或坐或躺,无所顾忌。
隔窗拍个天际线
回到曼哈顿一岸的码头,紧挨着的就是华尔街(区)。
铜牛人气颇旺。
走过两条街拐弯,可以看到在原先的世贸中心废墟上重新建起的纽约新交通枢纽。一对白色“翅膀”撑出了巨大的穹顶,非常显眼。设计师是Santiago Calatrava,据说耗费巨资的建筑也招来不少市民的非议。
这位西班牙建筑师在他的家乡Valencia做了好几座非常出彩(or上镜)的综合体作品,这次或许是同样想用夸张的效果掩饰掉一些这块土地上的灾难感吧。
建造中的新交通枢纽
行至中国城。
街口的林则徐雕像十分引人注目。或许美国人不知,但对于华人而言,见到林则徐确实有些摸不清头脑——若是立上孙逸仙的像还能理解。
翻阅资料,说法多种。但大约是与这里密集的广东华裔有关。而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又与波士顿倾茶事件在性质上有几分相似,所以于情感上来说,将林则徐文化背景植入美国华埠,也算得上是合适的举动。至于官方/历史课本的“国际认可的禁毒英雄”说法,怎么看更觉得是自我粉饰的一种修辞(笑)。
妹岛和世的作品,早有耳闻。
一直以来在图片上看到这一作品,从未想过,它在环境中竟会显得这么突兀。美术馆旁的街道一直通往中国城,街区更像是华人的工厂零售店集中区(卖餐具、灯饰、玻璃等等)。从中国城走来,沿街画风陡然一转,来了这样一栋纯白的如盒子堆砌般的建筑,难免有些接受无力。
纯粹地看,建筑有其轻盈的一面。但若将其与最早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对比,我还是喜爱后者多一些。
外观上几乎看不到窗户
深夜,搭megabus离开纽约。
在宾州车站内候车,突然一阵喧闹。冲进来一群人,这才想起来隔壁是麦迪逊花园广场。
非球迷的我掏手机查资讯,才知这是New York Rangers冰球队主场,结合队服果然没错。
看来是刚结束了一场胜利赛事,车站到处是奔跑着的队员和粉丝……
这几天温度突降,夜间特别冷,一点儿也不像5月。
在纽约街头瑟瑟发抖好不容易等到姗姗来迟的megabus,才终于踏上前往波士顿的路。
半夜四点抵达波士顿南站,下车之后依旧是冷。站内过夜,得捱到早晨。本想用夜车抵掉一夜宿费,怎料天气作弄人,一整晚不得安生。看来以后出行还是得避免排入这样的红眼班次了。
终于等到天亮。(有精力)看清南站的模样,不大,但还挺美。洗一把脸,重新拾起游客素养,背起包出站,开逛。
随手拍南站内,穹顶
波士顿的中国城距离南站非常近,步行10分钟即到。
清晨的街头没什么人,有几家早餐铺已经开始营业。
随便进一家,陡然发觉是超正的港式冰室。看见菠萝包和热奶茶的我眼泪都要掉下来。
既然已经美美地享用了一顿早餐,那么就该去附近的公园散步了。
(波士顿真心是个很小的城市,非常适合步行,以至于我购买了交通卡后竟觉得不太值。)
boston common与boston public garden两座公园彼此相连,前者面积上更大些,但后者颇为精致美丽(后文会提到)。
这天早上,我愣是在波士顿公园的长椅上晒了一个多小时温暖的太阳(补眠啦=。=)~
当然在公园提前休息的原因之一,是不想带着疲惫的面容去见host。所以稍作休息,恢复体力后,立刻联系host Afnan,询问此时去她家是否方便。得到肯定答复后,便搭上地铁前往。
Afnan还是大一生,念建筑系,所以在CS上看到后立马给她发了request。她住的地方距离MFA很近(当然学校也就在附近),不算市中心,但出行方便,且非常安静。
图中便是Afnan所在的公寓区。与上次在华盛顿住的host家外观有些类似,都是较为老式但仍具有气质的房子。一眼看到就很喜欢。
此时另一位来自墨西哥的沙发客Ivonne已在Afnan家住了多日。
交流中得知我们竟然都会些日语。Ivonne在一家日企工作,男友也是日本人;Afnan则纯粹喜爱日本文化(电影动漫等)。
想想三个分别来自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的姑娘在美国用日语聊天,这个场景回忆起来也是颇为有趣。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一座以Gardner夫人命名的博物馆。门票15刀,对里面到底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展品毫无知晓,只有工作人员很真诚地说这真的是非常独特的博物馆。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进去看一看
中庭与玻璃穹顶
整座博物馆属于私人收藏性质,如今有新、旧馆两座。旧馆建于1901年,仍然是精华之所在。
精华之一:漂亮精致的庭院及建筑——无论是玻璃穹顶下的中庭,还是回廊及其外面的露天花园,布置得都非常赏心悦目。而庭院中的雕像、植物等等,也各有来历,漂洋过海而来的并不罕见。而在建筑方面,加德纳夫人原本就云游四海,见识颇广,在建造设计时她将自己喜爱的威尼斯建筑元素多加利用(如窗、砖墙等)。
精华之二:原汁原味还原文脉的展厅——这一点根本难以依靠外观得知,只有走进展厅才知别有洞天。
旧馆本身的古典气息,加上收藏品的适当摆放,呈现出来的效果如同走进了电影中的古宅。油画便是装饰,餐具一定在餐桌,柜子靠在墙边,收纳着工艺品……旁有解说文件可取读,了解房间各方位展品的背景。
第一次觉得参观博物馆原来可以不必那么沉重地在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盒之间穿梭,不必将阅读caption视为负担。因为一切就以它应有的使用状态自然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前面的这座加德纳夫人的博物馆之所以成为第一处游览地,正是因为离住处比较近。对于周边两座博物馆(另一就是下面的MFA),Afnan表示,MFA固然很好,但Gardner会让你眼前一亮。如果时间有限,对于美术品并不那么讲究的旅者,确实不妨以前文所述的博物馆为主,价格上也更为便宜。
MFA的历史非常悠久,如今的规模也足以与大都会相媲美,而其中又以中日藏品见长。我经过时就看到MFA外挂着大大的竖幅海报,是非常经典的日本浮世绘。
每周有固定几个晚上(详询官网),MFA会延迟到10点关门,倒是消夜好去处。
正面。但有时间也不妨绕至MFA背面,藏有一间日式庭院(有枯山水),只是不定期开放
搭地铁前往卡普利广场,原因很简单,这里有知名的三大风格迥异的建筑:圣三一教堂、约翰·汉考克大厦(镜子大楼)、波士顿公共图书馆。
尽管曾经在图片中见过这样的场景,但亲眼目睹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仍然觉得十分诡异。
虽说现代城市的光怪陆离早已屡见不鲜,古罗马风格建筑旁加一栋摩登高楼也并非罕见,但如此“亮眼”的搭配,也只有全镜面玻璃的约翰·汉考克大厦做到了。贝聿铭的设计——据说玻璃也曾发生脱落事故,这一次,恕我欣赏无力。
圣三一教堂
约翰·汉考克大厦
然而与圣三一教堂正对的图书馆真真是应当大书特书一笔。
这次主要参观的是旧馆部分——当然由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新馆也非常值得一看——Charles McKim的设计,自1895年建成后,便一直对公众开放。(事实上美国许多大型图书馆都非常包容,任何人都可以入内,流浪汉也不在其外,这一点令自己非常受触动。)
远观。另外在入口处两侧分别有代表science与art的女神雕像各一。
主阅览室(Bates Hall)是绝对不可错过的地方。
从侧门外看到的绿色台灯已经足够吸引人,怎料进去后竟是如此“圣殿”般的景象。
(当然了,后来连续参观过几处校园图书馆后,便对这种风格渐渐习惯了。)
虽有游客若干,但读者仍在静静阅读,氛围着实迷人。
离开卡普利广场,Afnan知道我有意向去看大屠杀纪念碑,便带我们来了这儿。
原本只是听说值得一访,并未见过图片,走到跟前发现是几座玻璃空心塔,通透中着实惊艳。
建筑师为Stanley Saitowitz,1995年落成。纪念碑处处是象征:6座塔象征着当时的6个集中营,长方形的柱体设计是对当时大楼的再现,走进空心柱内,会感受到由地底下升腾而来的热气(煤炭)。
btw,Stanley在旧金山的管道餐馆也值得一看,尽管这次没有去到比较遗憾。
入口的HOLOCAUSE与后面的空心塔
玻璃塔上的编号
Afnan出镜一下。
给Afnan打遮挡物的原因是,她终究是沙特阿拉伯的姑娘。
她坦言,尽管自己在美国生活学习,并不喜欢戴上头巾,但一回到沙特,必须就得这么做。
像每一个爱美的女孩子一样,她也喜欢自拍、与朋友合影。但凡是没有戴头巾的照片,她都是自己存着,不可以po到网络,更不要说被父母看见。所以那天我每每给她拍照,她都要提醒可不要流传在网络啊。
虽说她远在沙特的父母不太有机会翻到这里的照片,但为了尊重她的文化背景,我还是打个码吧。
海湾几乎是游人必到的景点,而且距离昆西市场也不远。不过后来也对这样的港口风景司空见惯了。
美国许多城市都有意大利裔聚居区,通常名字也差不多,都叫little Italy之类。
区内建筑、餐厅等等都有意大利风情,且比较地道(当然也很可能像唐人街出品一样经过了美国本土化)。
我们在这里休息,去试了下canoli。
据说这家店口碑很好,开了很久。总之canoli的品种是极其丰富,眼花缭乱。作为一个非吃货,随她们一起各点了一支不同口味share,最大感想是——太甜了!╮(╯▽╰)╭
非吃货连拍食物都不够敬业
回程的地铁。
与纽约一样属于比较早期的建设了,所以波士顿MTA不论是站台还是地铁外观(因线路不同而有差异,具体来说有些更应该归为电车),都更为沧桑(破旧)。
值得一提的是查理卡,这是波士顿交通卡的名字,上面画有可爱的小人一枚,据说他就是查理。
有一天查理带了10美分去坐地铁,出站时被告知要补5美分(进站不论),可怜的查理没有钱就只能回到地铁里。
就这样他一直待在地铁里,每天来来回回,never return。重点是他老婆发现后还给他送便当(但不送钱啊这个奇葩的故事)!
不知道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歌曲,但查理这个小人已经永远地留在MTA交通卡上啦。
最近参观高校的热情已经没有前几年那么高涨了,但名校中的名校仍是令人心驰神往。地铁站出来后走到哈佛广场,这里通常有学生组织的校园导赏团(收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学期刚结束的原因,我倒没有见到学生导赏团,只是旅游团熙熙攘攘。一位自称是教授历史的老师在信息亭旁举着个牌子说明free guide。行,跟他走。
非常有意思的校徽,两本打开的书,一本书脊朝上倒扣的书。这意味着学校推崇书本知识与书外实践的并重。
知名的学校正门。流言谓:此门只可进不可出,不然会挂科毕不了业
校门一侧的老图书馆。曾经失火,唯一免于灾难的一册书,竟是学生偷偷带出图书馆而留存下来的。
远处人潮密集处,就是约翰·哈佛雕像。大家都知道容貌不过取自普通学生,也不影响膜拜和摸脚趾。此处不放近图了。
说起这种free tour guide文化,我自己是比较喜欢的。
当然随行游客并不会真的一分钱不给,只要guide讲得好,在tour结束后自然会给一定小费。我初初也是不知情,见到别人都准备了纸币,方慌慌张张找钱包。后来在旧金山参加图书馆准备的tour,就自然得多了。
值得一说:guide有带上一本资料册,包括地图、建筑图、历史照片等等,配合着游览时看到的景观一同展示给游客。
"Enter to Grow in Wisdom"
走出这扇门,向下可以一直走到查尔斯河。越过河面,是哈佛商学院。
结束了tour之后,我径直向河边走去。
风景很美。
然而……忘掉在哈佛校区内找几座大师作品了!
留待下次吧。
从哈佛走到MIT也就是地铁2站路的距离,途中会经过剑桥市(充其量是镇)中心。
这栋建筑引起了我的注意,才发现这是city hall。随手查了资料,惊觉其历史价值之高。
它有何特别呢?
2004年5月17日,午夜时分,美国第一桩同性婚姻在这里受理并合法通过。
重点是来看几栋建筑:MIT chapel(沙里宁)、贝克公寓(阿尔瓦·阿尔托)、Stata center(Frank Ghery)等。
比起哈佛,校园里science的氛围明显重了许多,连咖啡馆都取名为miracle of science。
两座学校各有千秋,难以相提并论。值得一提的是,学生选课时,可以互选对方学校课程,这一点着实羡慕。
MIT Chaple。
又一座惊艳到自己的建筑。
对它的评价只有八个字:其貌不扬,内有乾坤。
外围有一圈水池围绕,入口处非常不起眼。经过水上短短的连廊,走进圆形空间内,一束天顶泻下的光线尤其动人。而雕塑家Harry Bertoia在这里又加入了金属幕帘,愈发闪闪发亮。
教堂内景
教堂内壁,特意使用的粗糙砖面。
同样出自沙里宁之手的是小教堂对面的礼堂Kresge Auditorium,却显得不太一样。与部分批评声类似的,我也不太喜欢这个色调。
到达时内部在整修,无法进入。
阿尔瓦·阿尔托的学生公寓。
大量的窗户,蜿蜒的立面。作为一栋宿舍楼,已经非常独特。据说这一设计可以令更多房间向阳。
不知住在里面的学生作何感想呢。
最后送上盖瑞的作品。
stata center继承了他一贯的风格,无论哪个角度看,它都是扭曲的,是有棱有角的扭曲。
老实讲看不懂,女人的直觉是——不喜欢。╮(╯▽╰)╭
实际上前一天随Afnan的游览中已经包括了部分纳入自由之路的景点,不过这条路太有名,无论如何也想重新完整地走一遍。
自由之路是一条由红砖(或各种红色标记)连成的路线,只需沿着路线走,便可沿路游览众多历史文化景观。如果不是亲身走一遍,永远不会意识到这种市政设施多么地“visitor-friendly”,而且最初在实施这条路时要费多少心力也是可见一斑。
我是从邦克山往回走。沿路景点信息官网有,各种游记也都会提到,这里就不详解了。
上邦克山
邦克山纪念碑,对我而言是今天自由之路的起点。
自由之路的标记
经过大桥,下方是查尔斯河
沿途会设置这样的photo spot。
墓园
老北教堂
经过的小园,只是想起从前的课文“最后一片落叶”。背景画还是很有立体感吧。
加载更多
自由之路另一端是boston common,就是我前一日早上已去的公园。
穿过那个大公园,对面就是public garden。虽面积规模都不及前者,但“花园”的性质令这里反而备受宠爱。
当时正是学期结束以及毕业季,花园里正举办一场盛大的毕业聚会,身着舞会正装的大学生们在这里尽情庆祝。
特意找到这个鸭子铜像。
故事原型是儿童故事绘本《给鸭子让路》(Make Way for Ducklings)。
市民很有爱,不仅给鸭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穿衣服戴礼帽系蝴蝶结,还会根据时令/重要赛事给他们换装。简直萌翻。
凌晨航班,只能机场凑合过半宿。
我不是一个人。
洛根机场还有些装饰艺术画,挺好。
西南航空是这次行程中特地排入的。
原因是他们的段子手工作人员实在太出名了。
当然乘坐体验也是比较嗨皮。另外飞机上提供网络环境,可以连接到他们的娱乐视听系统。但是机上没有充电处,他们会建议你将电子设备充满电然后带上去看电影哒。
早上抵达芝加哥。与host约好傍晚入住,于是先去联合车站将包寄存(难得的有电子寄存柜,4刀/时,一天12刀封顶)。
芝加哥是行程中比较期待的城市,因为大火后的城市汇集了一大批现代摩天大楼。不过此前在费城遇到的大叔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大火引起的直接后果更多的体现在了街道的宽度——芝加哥街道很宽,避免再次殃及池鱼。
市区呈现的高度非常惊人,高楼显得过于密集。
经常见到这样开合的桥梁
目的是来看密斯的作品……
但发觉自己更喜欢库哈斯设计的学生活动中心,这个作品简直要令自己对他路人转粉。
因为适逢毕业季,到处是来开毕业典礼的家长,密斯的克朗楼前也聚集了一群人。除了建筑以外,楼前草坪的建筑系学生作品(木质)也吸引了不少眼球。
克朗楼
伊利诺理工大学学生活动中心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库哈斯,2004年。
学生中心位于高架钢管隧道下方,为隔离噪音,特地在外圈加设了这样一个管道。
而这只是外观。
走进去瞧一瞧,空间并非规整格局,甚至分不清哪一区是哪一区,短通道、回廊很多,不时还有露天庭院出现在落地玻璃另一面。而缤纷的色彩加重了这种迷离感——偏偏整体效果出奇地一致,作为学生中心也能感觉到一股青春的跳跃感。
真心很喜欢。
从工学院搭乘巴士,可直接到达芝加哥大学,而Robin House正在芝大内。
现在,芝加哥的重点来了:Frank Lloyd Wright。草原风住宅建筑的开创者,不免要膜拜一番。
他最知名的流水别墅距离芝加哥有些远,为行程安排还是放弃了这一地点。作为弥补,后面还去了Oak Park感受他的住宅设计。
游览芝大并不在计划中,只是去Robin House刚好途经,所以事先没有做任何功课。
往往这时得到的风景最充满惊喜。
走了几处校园后,并未觉得芝大有何不同,只是在一个距离市中心颇远的地方——尤其芝加哥南区基本是黑人区,突然走进一片绿意盈盈、建筑古朴的校园,确实叫人心旷神怡。
同样是因为学期结束,今天这里也在举办毕业典礼,学生们大概也在庆祝什么校园祭,热闹非凡。
芝大东方研究所博物馆,很美的外墙
Robin House。
膜拜者众。
有定时导赏。
回到市区,主要参观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与千禧公园。
在博物馆对面可以找到66号公路起点,就在路边,容易错过。
这次旅行没办法自驾感受公路狂野,权且留念下。
与大多数博物馆类似,这里也经过了扩建。
旧馆与新馆(伦佐·皮亚诺设计)各有一个入口。23刀门票,不便宜。
旧馆入口处的大楼梯
赖特经典的窗格设计
新馆内景。最近特别棒的展览是Architecture talks back,展示了各种形式的建筑。
游客必到的点。
云门、音乐厅(Ghery)是经典。
这条街上有一个芝加哥建筑协会商店,可以买到非常多的相关书籍及周边工艺品等。
也可在这里报名参加各种形式的建筑tour,包括但不限于水上游览,只是水上游览是人气最高的。
俗称的“华丽一英里”,逛街圣地。
这条街上显眼的建筑太多太多太多了!
恕我不再一一列举,满网络世界都是相关资料,去过的人也足够多。
我在论坛报大厦的墙上看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石块,挺有意思,找到中国的还是会比较兴奋地拍下来。但马尼拉的石块为什么是中文呢?
网上早有人将它比喻为两栋玉米楼,的确非常像。 虽然图片见过无数次,实际看到还是大笑不止。据说住在这儿很贵啊。
host住处。也是除了芝加哥南部中国城以外,北部的一片亚裔聚居地,以越南裔为众。下车的时候才发现这一点,心里默默偷乐了下——可以就近吃中餐了!
话说这位阿姨的演唱会,大陆也是很久没见了吧。
这次的host是一对夫妇,美国男主+巴西女主,美食旅行死忠粉。
他们最近才开始CS,我是他们第二位沙发客,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满满热情。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男主回家后,特地拿出了好多种不同的茶包(包括什么锡兰红茶)给我,说如果我不爱喝咖啡的话,他们有这些。
所以——中国人给人的感觉是天天喝茶的么?Anyway,茶文化博大精深,能漂洋过海也好=v=。
书房内的沙发床。非常干净舒适。
芝加哥北部,距离西北大学不远。巴哈伊在世界七大洲各设了一座灵曦堂,此为北美洲的分处。灵曦堂欢迎各种宗教背景人士前往,与教堂的差异在于,即便他们视巴哈欧拉为神谕者(类似耶稣),但并没有安放任何壁画、雕像等,唯独在穹顶处写有他的名字。所有的灵曦堂建筑都非常恢宏,芝加哥分处不外如是。
入口
通常灵曦堂都会带一个花园
灵曦堂内正在做祈祷与分享,手机偷拍了一张。
女主心满意足地参观完灵曦堂,便要回家继续工作去了。于是我便一人搭地铁去市中心。
这里尤其要提一下芝加哥的地铁,它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L”(怎么有种死亡笔记的感觉orz),意为loop。因为在芝加哥市中心上空(高楼之间),多条地铁线在此交汇,重合线路部分是一个圈(loop),从圈的各个方位再分道扬镳。
而乘坐地铁感受芝加哥市景,算得上最经济便捷也不失感官愉悦的一种方式。空中的地铁站也很有年代感。
地铁站外观
这种简单的垃圾桶设施除了不雅观以外,实用度超高,成本也低。
这是在钢筋混凝土前,用砖墙承受的最高建筑,最初被人们批判得不行,最后满世界都是这种不自然的建筑了。
Flamingo
毕加索
从农业文明(谷物)迈向工业文明(机轮)……
以下是一点美食体会。
1.深盘披萨(deep pizza)。芝加哥以这种厚厚厚的披萨闻名,有几家出名的店,如这一家便是,Uno pizzeria也是名店。
【一个人怎么买深盘披萨?】
由于女主告诉我她在减肥,即便我买了大份她也不能帮我share,导致我为了买一人份的pizza跑了好几家店(独自旅行最大的悲剧就是不能好好吃)。
最后在Uno Pizzeria找到一人份的披萨,8刀左右,拿了份经典芝士披萨。
其实吃这个比较辛苦,因为深盘披萨需要等约40分钟,再小份的都要这么久(谁让它deep啊!)。
2.芝加哥热狗。
说白了就是绝不能放番茄酱、一定要加腌黄瓜等奇妙食材的面包香肠。(当然这与热狗本身的性质有关=。=)
找到一家只供外卖小店,说是他家热狗特别好吃。为此还排了很久的队。
嘛,与图片差异不大,但说到底也就是热狗啊啊啊。
下午专门排下半天给橡树公园(Oak Park),只是想见识下传说中的赖特社区——集中了大量的赖特各阶段作品。原因很简单,他自己住这儿,受邻居委托帮他们设计住宅,自然也就汇集于此了。
不过由于到达得太晚,自宅和工作室的导览安排几近结束,我只来得及逛逛纪念品商店。无奈,买了一套明信片作为留念。
对照着Field Trip(一款极其推荐的城市步行app),找到附近的几座赖特作品。不知不觉间竟似乎也能看出些道道,而且还挺喜欢他的风格。
赖特常用的代表智慧的鹈鹕。
自宅,后面扩建了工作室。
还没有完全形成草原式。
赖特塑像
地铁站台下的“情人锁”(全球最火之爱的象征物orz)
傍晚,在等待我的深盘披萨的期间,去了不远处的码头。
女主叮嘱我,千万别在海军码头的餐厅吃饭,性价比超低(同样结论适用于旧金山的渔人码头)。
于是我一人吃了一个披萨=。=
码头风景很好。密歇根湖开阔得完全不像是湖面。
给host留了一张感谢卡,轻轻地离开了。这一日,要搭megabus跨越中部,前往达拉斯。整整一天都在车上,当游车河咯。
特地预定了megabus上层前排以便沿途观光,怎料玻璃不太干净,只能勉强拍几张。而公路景观看多了腻,还不如看书睡觉。
小睡醒来,竟然瞄见路边的大拱门。本想这次不去圣路易斯没机会见到这栋地标性建筑,怎料托这趟中部巴士之旅,远远也望见了。好不激动。
中停休息站时,像老美一样下去买零食吃咯。薯片种类真丰富啊哈哈。
大拱门!
megabus的长线班车运作模式并不是直接按照你所预定的车票从A到B,假设中间有一个地点C,那么很可能C就成为了中转站。先从A到C,如要继续下一段行程就在原地等候下一趟巴士。简单说,长线=短线巴士的拼接。
所以我购买了芝加哥-达拉斯的车票,实际上也需要在C点换车。这里的C是田纳西州孟菲斯。
一开始并不知情,见到所有人都下车很是疑惑。好在邻座小哥很友好地告诉我原委,这才恍然大悟。
那么,也算是在孟菲斯待了下下,这座猫王的故乡。
夜晚在孟菲斯,见到了观光马车。
清晨,达拉斯。
我要乘坐下午3点的飞机去波特兰,所以只有很短的大半天在此停留。
(我知道这个安排很无厘头,但是毕竟早买好了廉价机票,导致整个行程得以机票时间优先。)
虽然很短,但意外地对达拉斯这座小城印象很好,固有的“不过是举办个论坛的地儿”想法已经完全消失了。
早餐在星巴克快速解决,整理行李,简单休息后,便开始搜寻值得前往的地方。
很快发现了这里有一个由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感恩广场(Thanks-Giving Square),螺旋上升穹顶的小教堂图片看起来超美,促使我决心一探究竟。
类似街心公园,一个下沉式广场,白色教堂是标志性建筑。
站在小教堂门口拍摄。左侧天桥通往教堂入口。偶尔有通勤族穿过公园去上班,但看起来这里也在做一番小整修,略为荒凉。
教堂当时并没有开放,很是可惜,网图见到内景超漂亮。关闭的大门玻璃上仅有这么一副看不懂的画。
广场另一端入口。三个钟都是参照自由钟(费城)模板,每小时会响。金色环象征奥林匹克环。
这是难得的市级免费博物馆。最近适逢学期结束,还有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我到得早了些,又吃了闭门羹。
附近还有Nasher Sculpture Center,内有不少露天展示的雕塑作品。一样都没开门囧。雕塑中心的建筑部分(非花园)由伦佐·皮亚诺工作室设计完成。
又是一处私家收藏地。Crow家族尤其喜爱东方艺术,在商务大楼(大概是)四周做了一圈露天花园,雕塑作品就摆放于其中。开门时间比较早,免费。
附近就是贝聿铭设计的艾利德银行塔楼,这处非常独特的由众多喷泉组成的景观由丹凯利设计(1987),配着一侧的玻璃大厦倒是相得益彰。如果天气好应该会非常美。
First Baptist Academy of Dallas。只是路边经过,却觉得比一旁的老教堂还有看头。
这是达拉斯比较大的一处景点了。历史博物馆(红屋)、六楼博物馆(肯尼迪遇刺地)等都在这里。然而依旧游客寥寥。达拉斯本不是热门旅游地啊。
总图。左上为红屋博物馆,右上(比较小的一栋)是六楼博物馆。左下是纪念广场。
六楼博物馆
红屋博物馆,当时还有达拉斯建筑展,呈现各个年代的建筑风格(其实就那几种都列一遍=。=)
这处市政厅(City Hall)看起来好棒,但是没有时间去。
作为美国南部第一大都会,尽管城市规模看不出来,但机场却是毫无疑问的“大”。多座航站楼,空港实为繁忙。乘坐轻轨(达拉斯公交系统名为DART)可直达机场,进去后依靠机场内接驳车前往具体航站楼,从A转到E得花二、三十分钟,注意留出时间。
轻轨抵达机场
私以为,走到达拉斯才看见了像样的干净的无噪音的轨交系统
内部
按照惯例,购买了一张一日券,5刀真心便宜。早晨起床后,向着波特兰最出名的独立书店晃悠过去。
没有买过比这更便宜的城市交通一日券啦
喜欢这个咖啡馆的名字:case study,哈哈。
经过的不知名石柱,lovejoy。
被誉为全美乃至世界最大独立书店。尚未到达之前,我心想“最大”这个词中国分分钟能找出更大的甩人几条街。但后来才发现,中国有的顶多是那么大的仓库,而别人的,是正儿八经分门别类、店员素质与书籍可读性极高的独立书店。强烈推荐。
外观。他家也有官网。
初进大厅,只觉相貌平平,从畅销书、排行榜等等小展台上并未看出这家独立书店的优异之处。
直到向内走,发现它竟用七种颜色分成了七个书籍区,而且分得非常专业。(见后条大类,他们还有细分,虽然不至于面面俱到——也要照顾美国读者倾向,但已经算得上非常细致。)
“反转结局”类书籍
规模不消说,这间书店给人的感觉是大而不乱,非常之井井有条。在每排书架旁,也有凳子供坐着阅读。除此之外,书店附带的咖啡馆也是我要大力推荐的地方。非但价格亲民,而且由于休憩者多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多的插座供使用。分区的好处是彼此互不影响,选书人与小坐者各有天地,不像一些书店,(空间限制导致)咖啡区的设置太靠近书籍区,反而影响了选书人的阅读体验。
当然,比起一般的咖啡馆,这里更像是阅读室,闲谈者少,很安静。
——我简直想住在这家书店啊!爱死了~~~
被称为波特兰的会客厅。这个昵称真是描述得恰到好处!不仅仅游客(波特兰也没多少游客),市民也是非常钟情于这块露天场地。朋友约见、工作午间小坐、独自发呆,都可以来到这里。虽说地处繁华街区,但并不喧闹。赶在中午12点前来此游览,还可以看到weather machine的运作,据说非常有趣(我错过了=。=)。
传说中的weather machine。偌大广场随便找了个路人问哪个是,竟多不知晓。在游客信息中心才找到工作人员问得。
看到另一个波特兰了么?
街头许多这样的生动的雕塑。
一座从建成起就饱受争议的建筑。1982年落成,Michael Graves设计。亲眼见到才知其是“真的丑”。但这个颜色搭配据说还颇有象征性(天空啦大地啦),用心良苦。据说内部设计还导致使用非常不便……好吧,说是后现代主义也行。╮(╯▽╰)╭
远观,还算正常,只是鲜艳了些。
我只是对这个大雕塑略无语。
近看。
波特兰素有“玫瑰之城”的美誉,与这里品种众多的玫瑰不无关联。这间玫瑰园实际上是一块规模很大的试验田,各种新品种在这里试种植。玫瑰园偏郊区,近日本园,在山上,可远观波特兰城市(其实看不太清)。啊重点,免费
从山顶向下走一些。
玫瑰种植地一旁的大草地,太适合日光浴了。
逛了一整天,傍晚赶至灰狗车站去西雅图。megabus在西海岸的线路覆盖不太广,只能选择价格稍高的灰狗。传闻灰狗很脏乱,实际体验比起国内部分二三线小城车站&巴士,都不会差。而且人家巴士都带有插座和wifi!
开出波特兰时,见到附近的火车站。
住在派克市场对面,不从这里开始逛都说不过去。早晨的市场刚开业,商贩还在整理摊位中。新鲜的花朵已经送达,抛鱼表演的小伙儿等着买家到来,外面广场上流浪汉也已收好过夜装备换地儿。
传闻中的《西雅图不眠夜》取景地。其实我连这部爱情电影都没看过。
早晨的时候这间著名的咖啡馆还是比较清闲,你若过几个小时后来瞧,队伍保准长到你目瞪口呆。至于口味么?据好友说——跟所有的星巴克都一样。
居民楼窗外蹦出来的神马妖孽。
早晨港口。“摩天轮是海滨城市必备品吗?”
派克市场内的重口味景点。其实粘得还蛮有艺术性哈。就在入口广场处的左侧下沉式地面。
整个通道都是恶趣味者的作品。“众志成城”。
太空针塔旁边的博物馆。20刀,整个园区还是挺美的。想起来,特别适合亲子游。
从展厅走到外面花园,中间要穿过这里的玻璃温房。
Chihuly里面也会有吹(热)玻璃表演。
这里顺便说一下,上海玻璃博物馆也有这些表演,内置艺术品也是相当丰富与精美,不时地还会推出一些夜间游览活动,强烈推荐。
说回来西雅图。
太空针塔附近另一个博物馆是EMP(音乐体验馆)。好友表示里面多本土歌手,故不推荐。不过就自己而言,虽然这次没去,鉴于博物馆互动性很强,下次还是想去体验一把。
早有耳闻。位于市区外圈的废弃油厂改建而成的露天公园,一度还获得景观方面的某奖。实地探访感觉管理不力,原厂房内一股“奇妙”‘的味道,草地上也不是特别干净。不过要拍摄对岸市区风光,倒是个不错的地儿。
Fremont西雅图一处很有艺术(涂鸦等)色彩的社区,每年还有狂欢节。列宁雕像是中心地,这里可以拿到周围观光点分布的地图。
弗里蒙特桥。桥下怪物就在转身之后。
po主唯一主动要求出镜的地方。“请让我与怪兽合影吧!”
为了传说中的神似“哈利波特”场景的图书馆而来。不过有此前一堆恢宏图书馆做铺垫,这次看到也没有惊奇之感了——虽然确实很美。
学校广场
好友携家属出镜。
图书馆外观。哥特式小尖塔会让你联想到内景么?
傍晚,与好友作别,前往host家中。这次是地道美国人,有一个13岁的儿子。host很热情,喜欢墨西哥文化,曾在泰国做了几年社区工作——此行在人类学上聊得最投机的host!当晚她儿子学校开科技节展示会,借此还探访了下典型美国中学,少年们面对家长做的presentation真是太棒!
家中。那张沙发展开后就是我的床啦。
好妈妈在为儿子做布朗尼,因为儿子要招待同学Orz。
host家各种墨西哥花砖啊超心水~
一早起床后就前往这座图书馆。库哈斯作品,个人很喜欢。到达时尚未开门,随市民一起在门口等候。在这里真正见到那么多流浪汉带着全部家当,开门时瞬间蜂拥而入,又迅速消失在图书馆各个角落,仿佛是每天通勤一般熟悉。图书馆共有10层,顶层有专门辟出的最高处观赏点(中空很容易俯瞰)。
等候中。
顶层
西雅图这几日实在太冷,并不适合露天踩点寻访建筑。临时改了计划。想起underground tour,毅然决然前往报名。19刀略贵,但是有机会一访已经埋入地下的旧城,倒也是非常难得的体验。
就在pioneer place上,纪念柱旁的大楼内。看到左上角tour的标志了么?
旧时西雅图的水管还是木质的。
等到tour结束后,才在附近看了几栋建筑(尤其是smith tower竟然暂停开放参观了),天空竟然飘起雨来。没办法,重新回到图书馆,找了本关于西雅图的书,也是安安心心地过了个把钟头。
Smith Tower,内有一间清王朝赠送的房间。可惜都上不去。
说来这本书倒是很不错,讲了许多与西雅图有关的故事。结合刚才的地下城之旅,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更进一步啦。(考虑以后是不是都可以在行程中排入本地图书馆2小时阅读……)
关于西雅图“多雨”的传闻,实际上应该更加明确化:西雅图确实频繁降雨(飘点儿毛毛雨),但全年的雨量在全美根本排不上前位。
旧金山并不是唯一一座拥有地面缆车的城市,西雅图一度也有。话说西雅图的地形本来就与旧金山非常相似啊!
坡度不输旧金山。
坐了不到两小时,天竟然又放晴了。这奇特的海滨城市天气啊。
看书之余,还在网上预订了张晚上的电影节(适逢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于是放回书出了图书馆,准备吃点儿东西去观影。
纯属凑个热闹,没想到电影节在市民中热度这么高。由于电影票是不指定坐席的,排队靠前能更早入场选位,所以离开场还有半小时多,队伍就已长成这样,在我意料之外。当晚看的影片是《unexpected》,个人觉得挺普通的一故事,老师和学生同时怀孕成了孕友,彼此解决生活问题。但是……其他观众看得那么开心……哎。
商场内的队伍。
晚上回host家中。公寓入口。
内河码头中心的一系列建筑tour
酒店内部
haight街区,从前的嬉皮士街区,如今贩卖的是西方人迷恋却不熟知的东方文化。同样是异域,看来却有些可笑。
In&Out,汉堡、薯条与奶昔都点了秘密菜单。奶昔是各种口味的混合版,竟然还不错。
笛洋美术馆的高塔是可以免费进入的,登高远眺咯。
卡斯特罗区的彩虹。这个也有tour,可以深入了解社区。
西班牙风味的煎饺,恩原名翻译过来就是饺子啊。
AT&T球场外的告示。
码头旁的祭奠
回程前最后一顿称重计费的自助中餐。
笛洋美术馆的自制明信片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