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天然的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福鼎市内拥有最多摩崖石刻的当属太姥山,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二。
相传汉代时期,武帝派东方朔为天下名山授封,太姥山被封为三十六名山之首,并在悬崖上题刻“天下第一山”。
赵朴初的“太姥胜景”,“景”字之左,隐约还有一个“景”字,无意间道出欣赏太姥山石景又一玄机--移步换景,如太姥山标志景观“夫妻峰”,换个角度欣赏便是“母子峰”、“和尚讲经”等。
明代兵部尚书熊明遇题字“鸿雪洞”,万历四十八年三月,太姥山新建馆舍落成,熊明遇初登太姥山,题名“鸿雪馆”,以汉代出使匈奴的苏武(140-60 BC),却被放逐到北海冰天雪地牧羊,盼望飞鸿传递讯息,早日回朝廷,或是宋代苏轼(1037-1101)“飞鸿踏雪泥”,来表明他被外放偏远之地,期盼早日归朝。到岩壁后迭石构成的洞中观赏,得知岩洞没有名称,当时他才命名“鸿雪馆”不久,对“鸿雪”这个名称印象深刻,于是题书“鸿雪洞”三字,并直书“福宁治兵使者熊明遇书”十个小字,镌刻于大岩壁正中。
熊明遇题书“云标”摩崖石刻,“云标”摩崖石刻所在的岩石,明末清初称为雷轰石,又称云标石。它是一块矗立巨石,下端有块大缺口。在它对面两百米的岩峰顶上有块颜色相同,形状看似与其缺口部份吻合的石块,被称为飞来石。
“玄琢奇崖”摩崖。位于太姥山鸿雪洞口石壁上,《福宁府志》记为“天琢元机”,明林祖恕、陈仲溱《游太姥山记》中则为“天琢玄岩”,周绶《摩崖石刻》记为“元琢玄崖”。《福鼎县志》则为“天琢元岩”,记法不一。但均无题及右下落款“碧山书”。《福鼎县志·寺观·方 外》载:明,碧山,建安人,居天源庵。能诗,与张叔弢友。叔弢目为诗僧。莆田林祖恕游太姥,读其诗有“雨白双溪路,灯青七祖莲。”又有“白云一片能相恋,清尽风尘是此心”句,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玄琢奇崖”摩崖为明太姥诗僧碧山上人所书无疑。该摩崖取楷法,带有隶意,平淡中见厚实、浑雄之气。
太姥山“相逢林下”摩崖石刻
民国十九年闽清吴宗刚题字“别有洞天”
“福地洞天”摩崖、“天然仙景”摩崖、“廿载重游”摩崖,组成白云寺摩崖石刻群,位于太姥山白云寺左,坐北向南。各摩崖约宽200厘米,高50厘米之间。“福地洞天”摩崖右上款单列四字:“宣统己酉”,左下款单列五字“永春林汝成”。亦楷亦行,厚重之中显得活泼生动。“天然仙景”摩崖左上款单列四字“己巳瓜月”,左下款双列12字“尤溪林正得、闽侯黄书麟仝镌。”凿浅框,阴刻,行草书。连贯自然,一气呵成,凝重之中含飘逸之姿。“廿载重游”摩崖右上款单列4字“己巳瓜月”,左下款单列6字:“闽侯黄书麟镌。”凿浅框,阴刻,行草书。与“天然仙景”摩崖用笔、取法一致,布局以取中上留下部余白,可推断应该是同一个人书写。
永春林汝成题“福地洞天”↑
闽侯黄书麟镌“天然仙景”↑
“天然仙景”摩崖、“廿载重游”摩崖↑
闽潘少方伯黄公赐碑
加载更多
台山岛上两个红色的“忠诚”大字,似乎在提醒人们铭记台山海战的历史。
管阳凤凰山象岩寺内摩崖石刻
对摩崖石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福鼎到处转转,更多的摩崖石刻艺术等你来探寻。(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