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非遗“守”艺人刘永周
在地肥水美的“极边第一城”腾冲市,流传着一门民间艺术瑰宝——皮影戏。作为“手工电影”及现代电影的始祖,皮影戏自流传到腾冲以来,曾经为当地人带来无穷的快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腾冲皮影也和其他地方皮影艺术一样渐渐失去了原来的辉煌……而有位古稀老人却一直“守”着这门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他就是腾冲市固东镇刘家寨皮影戏第四代传人刘永周。
违抗父命偷学皮影
皮影戏大约从明末清初时期传到固东镇刘家寨,如今已在腾冲走过数百年的历史。出身皮影世家的刘永周,起初,父亲并没有打算将这门艺术传给他,而是希望他能好好上学,争取更好的前程。然而,刘永周没能在求学路上走得太远。十二三岁时,他便偷偷地背着父亲学起皮影。后来父亲发现刘永周虽然年纪小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才勉强同意他学习皮影戏。
但刚开始的时候,他只能在皮影戏班子打杂,做一些搭建幕布、收拾靠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开始学习敲锣、打鼓以及练习唱腔等,并客串一些角色。经过几年的“跑龙套”,在刘永周18岁那年父亲终于同意让他担任主演。那天他主演的戏是《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片段。表演约4小时,刘永周异常沉着,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获得了父亲的认可。
创新“靠子”制作
从材质的挑选到靠子的制作,人物神态的雕琢到服饰颜色的搭配,都要有多年的积淀才行”,刘永周说。为了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靠子,他多次到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学习,“这些地方是皮影戏的发源地,很多方面还保留得较为完整”。
传统的靠子都是用驴皮制作的,经实践刘永周发现牛皮也可以制作靠子,只是用牛皮制作靠子要求更高。“一张黄牛皮要经过硝皮、铲皮、打磨、着色、连接等多道工序,才能做成皮影靠子,而且每个过程的细节都非常讲究,稍不注意就可能前功尽弃。着色的时候不能用水彩、国画颜料,一定要用矿物质颜料,这样色彩才能更持久、通透”,刘永周说。
凭借精湛的技艺,刘永周制作出无数惟妙惟肖的靠子。其中不少靠子还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2012年,刘永周被确定为固东皮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快速发展的影视业的冲击,刘家寨皮影戏正渐渐失去了观众、失去了市场,越来越显得孤独和无助。刘永周也只能靠制作一些皮影靠子作为旅游产品销售。“卖靠子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皮影戏一旦失去‘表演’功能,就仅仅是一张干巴巴的‘皮’。”刘永周显得有些无奈。
“待我们百年之后,谁能很好地传承皮影戏?”静坐之余刘永周经常会问自己这个问题。目前,虽然儿子刘安逵和孙子刘朝侃正在跟着他学皮影戏,但是刘永周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大家都会了,这门艺术才能发扬光大”,刘永周说。
腾冲皮影靠子高大庄重,差不多有其他地方的两三倍大,故有“云南大皮影”之称。靠子雕刻精美,形象逼真,采用矿物质透明颜料,通过浓淡不一的色彩染、涂或各种干湿色彩的重叠、点、晕、勾而成,用色大胆,色彩丰富和谐,颇有韵味。精致的腾冲皮影靠子不仅几百年不会掉色和褪色,而且也不会发生腐烂和虫蛀的现象,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是腾冲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民间工艺之一。
评论(0)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