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约旦与我而言,曾经是那么遥远,就是我周边的朋友也有同感,以至说起要去反应竟是大相径庭,有人讶异,有人羡慕,有人担忧,有人赞叹;有人叮嘱:注意安全,也有人告诫:多保重啊。说起来也是,当初受朋友之邀,参加了这个媒体人组成的团队,也真有点一时兴起,对以色列并不了解,并因为阿以冲突而有那么一点紧张。旅游前阅读的好习惯,帮助我慢慢了解了这两个国家。
阅读的书主要有三本《以色列——跟着外交官去旅行》、《大中东行纪》、《约旦》,买了《耶路撒冷三千年》读了几页没有能坚持读下去,因为对以色列的历史和文化太过陌生,旅行回来有了感性认识后才读的,必须强调,受益匪浅。
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开始对以色列厚重的历史、宗教文化产生兴趣,也被约旦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所吸引,渐渐地兴奋替代了紧张,等待变成了期望,内心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也慢慢地消失了。而我们又是一个定制的团,我们推举的热心领队,先将行程设计好,交给国旅,请他们订购机票,安排酒店(有几家酒店还是领队做了功课后指定的),落实导游和车辆,购买全程的门票,且没有购物(除了购买银器和钻石),所以几乎就是自由行。
我特别喜欢随着阅读的深入,能够慢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重要城市的方位图,明确我们下榻的酒店与景区、景点的关系和距离,这样就可以在徒步或参观中有相对明确的方向,所以每个地方的地图,我非常看重,可是查遍了网上,也没有能够找到详细,准确,易读的地图。我相信很多人会有我同样的需求,所以先上一张耶路撒冷的地图。
加载更多
下午一点半,我们一行八人,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搭乘东方航空的MU509航班,经香港,转乘晚上十一点的以色列航空公司LY078航班飞往特拉维夫。行前被告知,Check in时要先接受以色列航空公司的检查,所以体验了以色列航空的安检,其严格程度在网上尽管已有描述,但是亲身经历,还是令人印象深刻。Check in前,会有以色列航空公司的人员一对一地对每位乘客进行盘问,诸如是不是第一次去,和谁一起去,为什么去,那里有没有朋友,有没有帮别人带东西,谁整理的行李,整理时有其他人在场吗?等等等等,然后要箱子的密码,所有箱子都要打开检查,不论托运的还是随身的,同行的朋友不仅箱子被打开检查,还找去询问了半天,问题包含你的电热水壶有没有送到外面修理过,哈哈,听起来好奇怪,但是他们只是为了我们乘客的安全,所以非常理解,事后我分析,是不是因为这位朋友曾经去过也门、叙利亚、伊拉克这些以色列敌对国家,所以对他格外照顾。同机的还有一批南亚国家的乘客,看起来有点像菲律宾人,他们的待遇更高,几乎所有随身行李都交由航空公司人员统一带上飞机,而不得有自己保管。在换取登机牌时,我们自然要求大家坐在一起,并给我们几个走道的位子,结果航空公司小姐告诉我们说,座位都已经安排好,上飞机后自己再调整好了,这种话在平时乘坐飞机时,也听过多次,不就自己换吗,所以就没有多在意,结果拿到登机牌一看,立马傻眼了,八个人分成八排,而且每个人的座位都是走道和窗之间的,这时心里有点不爽了,但也不可能换啊。登机后坐下一看,每个人左右都是以色列人,难道以色列航空把我们当成了可疑人物,一定要把我们夹在中间才放心么?!更离谱的是,和左右商量换个座位,竟然没有一个愿意的,好像安排好了要让这些人监控我们一样,哈哈哈哈。好在上机睡觉,一夜无话。
以色列时间4:35飞机安全降落特拉维夫国际机场,出关倒是没有任何盘问,非常顺利。盖章后,移民官随护照给了一张小纸片,这个一定要保存好,因为最后退税需要用它。走入机场大厅,历史文化扑面而来。步出机场,20坐的奔驰面包车已经恭候。导游司机一番介绍后,驱车市中心预订的餐馆,才六点多,而餐厅七点营业,于是到餐厅前的海滩漫步。
眼前就是地中海,最初了解地中海是从法国、意大利的地理知识中,所以地中海于我总有点浪漫情怀,现在就在地中海的东岸徜徉,似乎并无多少这种感觉,倒是东升的太阳,透过海边的建筑,撒了一缕在脚下的沙滩上,在微寒的风中,抹上了一丝暖色。此时大家也欢愉和灵活起来,更有甚者,牵起小手,漫步沙滩,刻意营造出一份浪漫来。也有人席地而坐,做起了瑜伽,或蹦的老高,抒发初到以色列的快乐,此后,我们每到一地,每个人都会跳起拍照,把跳跃的身影定格在每个景点之中。
早餐时间到了,跨过马路来到餐厅,希伯来语的店名,让我无法了解准确的意思。早餐份量大到让人惊讶,就我这种大食量的人都吃不完,鲜榨的橙汁每人一大杯,那西红柿炒蛋也是一人一大份,新鲜出炉的面包好吃到爆,端上桌还都是热的,那酱料也与众不同,其中绿色那种,大家都交口称赞,可惜无法打包,只将大杯鲜橙汁用纸杯装走。
早餐后,沿地中海往北,前往海滨城市恺撒利亚。由于行前没有阅读相关的攻略,所以只好在车上仔细聆听导游的讲解。回家后,又阅读了《耶路撒冷三千年》、《大中东纪行》等书籍,对这座城市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凯撒利亚,是希律王修建的城邦,希律王把文化和宗教中心放在了耶路撒冷,却把犹太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放在了凯撒利亚。大希律王,是耶稣童年时代整个犹太人地区的统治者,他其实是罗马的代理王,是由罗马帝国的皇帝来任命的,由于希律王曾救过凯撒大帝一命,所以获得凯撒大帝特准而统治以色列旧地全境。希律王当时建设这个城市,有点马屁工程的意思,因为是献给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凯撒大帝的,故称“凯撒利亚”,意为“罗马皇帝之城”。大希律王在此营修深水人工港,并配以神庙、市场、大灯塔等市政设施,力图将此城打造为地中海贸易重镇。后来这座城市曾先后被阿拉伯征服、受拜占庭统治、沦陷于十字军的铁蹄之下,几经战乱和地震 ,建筑大多崩毁或沉入海底。
以色列建国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出资发掘这座老城并加以保护,使她成为以色列一个著名的遗址公园。
来到公园,走过城墙,进入一个应该是塔楼的建筑,那拱形的顶就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风格,开始并未有感受,走过之后,忽然感悟,赶紧跑回去,拍了一张。
遗址公园内游人稀少,我们先在一个小放映厅观看了一部小电影,尽管是英文解说,但是透过影片,对凯撒利亚重大事件的历史年份还是可以有所了解的,影片中复原的辉煌建筑和历史场景,也让我们很直观地领略到古城的规模,也感受到当年希律王的奢华。
路旁那些散落的大型建筑构建,提示着人们这里当年的宏伟与繁华,可容纳3万人的圆形竞技场,罗马剧院遗址高耸的罗马柱,以及引水入城的水渠桥,都可看出当时都市的规模。两具发掘出的石像,则被认为是罗马皇帝的塑像,只是如今都已随风远逝。当你将手放在巨型构建的那一刻,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抚今忆昔。
驱车前往海法的巴哈伊教(中文也译为大同花园)的圣地——巴哈伊花园。
参观巴哈伊花园的重要意义,对我们来说,不是花园有多美,而是了解了什么是巴哈伊教。巴哈伊教的最高宗旨是创建一种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实现人类大同。而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我觉得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该教的信徒,可以在世界任何宗教场所礼拜,不受限制。巴哈伊花园是巴哈伊教先知巴孛的陵寝,所以也是巴哈伊教的圣地,整个花园围绕巴孛陵寝依卡梅尔山而建,18层花园,从山顶绵延到山脚,凌空屹立、美丽庄严,恰如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完美再现,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可惜游客只能在观景台上俯瞰,因为只有巴哈伊教徒才能进入到花园中。
我们的导游和司机,非常善解人意地把车开到了山下,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仰视这座空中花园,也记录下这个花园的别样风情。
离开法海后的下一个点,是以色列北部城市拿撒勒,它不仅是加利利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集的城市。
到拿撒勒的主要目的是参观天使报喜堂,也由此开始了与基督教的亲密接触。也开始慢慢地了解了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之间的关系和每个宗教的主要特征。
加载更多
顺着山路,来到加利利湖附近的八福山上的八福教堂,传说是耶稣论述“天国八福”的地方。教堂采用拿撒勒的白色岩石和当地黑色火山石于1938年建成,外观呈八角形,寓意八种福。教堂里面,八扇钟形拱顶的窗牖上,都镂刻着耶稣论福的部分文字。到底哪八种人是有福的呢?这八种人分别为“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主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了 ,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主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哈哈,我们有福吗!?答案是肯定的!
加利利湖不大,长21公里,宽12公里,加利利湖是通用的英语称呼,阿拉伯人管它叫“太巴列湖”,因为湖的西侧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太巴列(也就是提比利亚),犹太人则称它为“肯纳瑞特湖”,意为竖瑟,因湖形酷似竖瑟。加利利湖的旖旎风光一向为人称道。据说这里,晨昏晴雨不同,湖光山色各异,吸引着四方游客流连忘返。但是给我的印象却一般,在船上,除了我们八个中国游客外,只有两个其他国家的游客,所以船员照例拿出了中国国旗,搞起了升旗仪式,其实哪个国家的游客上船,他们就会拿出哪个国家的国旗与你互动一番,然后与大家载歌载舞,说是一个小时的游湖,半个小时不到就解决了,我因为给大家拍照,就没有参与这个欢乐时光,也就有机会观察这艘船的航向,它根本就是在离岸不远的湖面上转悠,没有驶入湖心,所以大家还没有跳累,就已经返航,并很快靠岸了。
今天因为很早就出发,所以尽管行程很多,但并没有觉得特别的赶。游完加利利湖后,居然还有时间去约旦河的耶稣洗礼处。此时太阳在约旦河面短暂地停留后,就落到西头。
约旦河在注入死海之前,有两座著名的桥横跨约旦河上,即阿卜杜拉桥和阿伦比桥,它们是以色列和约旦的界桥。两桥之间,距离沙漠绿洲杰里科8公里处,相传当年耶稣就是在这里接受的洗礼,所以这里就成了信徒们一生向往的圣地,能在约旦河耶稣洗礼处接受洗礼,那是一生的荣耀。但是现在由于杰里科在巴勒斯坦境内,所以我们看到的约旦河洗礼处已经是一个新开辟的地方了,看得出洗礼圣址变了,接受洗礼的信徒的虔诚之心却始终不变。
眼前的约旦河,河水清澈,平静祥和,窄窄的河道,浅浅的河水一定不是耶稣时代那样宽阔和水流充沛,平静的河水几乎感觉不到流动,游动的大鱼,给绿色的水面带来些许涟漪。两岸桉树围绕,郁郁葱葱,只见人们身着单薄的白色浴衣,在牧师的引领下,静静地向河中走去,跟随牧师默默诵读后,在牧师的帮助下将身体一下子浸泡在水里,用约旦河圣水来洗净自己凡世的罪孽,于是,旧“我”死去,新“我”重生,好多接受了洗礼的信徒都留下了激动地眼泪。我们团队中没有人信奉基督教,但也有几个人脱掉了鞋子,把脚浸泡在了约旦河中,我笑着对太太说,尽管洗去的只是一天的疲惫,而不像那些教徒,洗去的是罪孽,但是你们的举止也够虔诚了。
今晚住在加利利湖畔的山上,酒店叫Bali Hotel Tuberias,在酒店可以透过山上的树木望见加利利湖的一角。因为已经过了旅游旺季,所以这里的住客不多,餐厅用餐客人更是寥寥无几,几个服务员就围着我们几个转。尽管人少,自助餐似乎也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但是数量,可口程度还是没有打折扣,我是也吃到超饱。
早餐只能说正常,没有值得点评之处。出得酒店,“大奔”已经恭候在门前。
我们的司机,是一位阿拉伯兄弟,两天来,一直不苟言笑,但是驾驶技术娴熟,做事认真。根据《圣经》记载,亚哈威YAHUVEH(耶和华希伯来圣名)上帝在六日内创造天地万物,第七日完工休息。所以犹太教尊这天为圣日,名叫安息日(星期六),这一天敬拜上帝,不可以工作。而旅游业是没有周六、周日的,有团就要接,所以旅行车的司机一般都是阿拉伯人。我们的导游是一位在海法大学攻读博士的女士,宗教知识还是掌握得很不错的,那些很难记的人名和事件,在她的口中竟也如数家珍。
道过早安后,上车前往位于迦百农地区的两个圣地,五饼二鱼堂和彼得献心堂。上车坐定后,导游就开始讲述基督教的历史和《圣经》故事。这五饼二鱼堂位于加利利湖畔,名称很直白,就是纪念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时施行“五饼二鱼”神迹的。据说耶稣用5个饼和2条鱼喂饱了五千个信徒。教堂内有耶稣为门徒预备早餐的石桌子,今称“基督的桌子”。桌子的底下就是用马赛克铺的鱼和饼图案。第一次见到如此古老和精致的马赛克画,精湛的拼接技巧以及栩栩如生的表现手法,令人印象深刻。照例遇到很多信徒在这里唱着圣歌,领唱的牧师声音洪亮,颇具感染力。
与白色的五饼二鱼堂不同,圣彼得献心堂是一栋位于加利利湖畔黑色的建筑,彼得是耶稣第一个弟子,也是基督教史上第一任教皇。《圣经》中描述,彼得追随耶稣前,是个在加利利湖中打鱼为生的渔夫,耶稣站在教堂中的岩石上,三次对彼得说:“你喂养我的羊”。为什么要他喂羊,哈哈,又长知识了。原来羊,代表着耶稣的信徒,而耶稣曾多次说他自己是“牧羊人”,并把世人比喻为迷途的羔羊,是他,上帝的儿子引领世人们走向天堂。所以基督教牧师的称谓也是由此而来(天主教称为神父)。那为什么称这里为彼得献心堂?原来耶稣复活的第三天,耶稣对彼得说,在自己升天之后,彼得要担负起基督教领袖的责任,彼得在耶稣的鼓励之下,坚定了信念,向耶稣献出虔诚的心。后来彼得不负耶稣的期望,成为基督教的坚韧磐石。所以这里又称为“彼得献心堂”,也有叫“彼得受职堂”。
在迦百农,还有一个对犹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遗址——建于公元一世纪的犹太会堂。在那些损毁的建筑构件上,雕有犹太教的重要标志,大卫星和約柜。出土的工具中有大型的石磨,据说是用于榨橄榄油。整个建筑呈典型的古罗马建筑风格,白色大理石建筑在一片黑色玄武岩废墟中耸立着,显示着这个会堂与众不同的地位。这也是当年耶稣在迦百农传教的会堂,在新建的遗址保护建筑中,可以透过玻璃,看到据说是耶稣生活过的房间,所以除了我们这些游客外,其他人都呈现出极为严肃、虔诚的神态。
不知沿着哪条公里,行驶了约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到约以边境,也不知道关口的名称,因为导游匆忙地将我们交给海关人员,所以也忘记问她。
手续还是很简单的,在以色列这边,边防人员检查了护照,就上了一辆边境的摆渡车,到达约旦关口后,下车由约旦导游带领,在签证处,盖了两个章,拍张照就拿到了签证。与余秋雨参加凤凰卫视拍摄《千禧之旅》时,费时6小时才得以过关相比,我们半个小时的时间,真是太快了。应该可以说明约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的敌意大大的降低了。
约旦和以色列,尽管只隔着一条窄窄的约旦河,但两个国家的差距还是很明显,进入约旦后,直观的感觉是土地贫瘠了许多,建筑残破了许多,我们的车也由大奔换成了丰田,导游有一位女士,换成了一位约旦男导游,还增加了一位在约旦读大学的中国小伙担任翻译。车开了不久,就从海拔负四百多米,向上攀爬到900多米,盘山路很窄,有时还很陡,丰田车不时传来马达的吼叫声,仿佛告诉你,又是一个陡坡。放眼望去,山上很少植被,偶尔有一小片树林,那是高耐旱的橄榄树,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植物。开了将近二小时后,来到一家餐厅,院子里可以看风景的座位已经都被占领,我们只好在餐厅里边吃了。好丰富的自助餐,最喜欢鸡腿、鹰嘴豆做成的酱和现做的大饼。
饱餐之后,马不停蹄地来到约旦著名景点杰拉什。
杰拉什可以说是约旦除了佩特拉之外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世人公认的,在希腊和意大利之外,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希腊、古罗马城市。这都缘于公元前64年罗马军队对这里的占领,以及占领者按照罗马城池的格局进行的建造,所以它是“罗马之外的罗马”,是“中东的庞贝”。漫步在这片用石头建造的、代表当年辉煌文明成就的废墟里,那种震撼要远超以色列的恺撒利亚。如今遗址内残存的大多是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和公元5-6世纪拜占庭的建筑。感谢德国旅行家欧里赫于1806年发现了它,使得沉睡几千年的文明古迹得以重见天日,也让我们能够一睹古罗马的建筑和文化风采。
哈德良凯旋门,是二千多年前,为了迎接罗马皇帝哈德里安的来访而建造的,第一眼看到它就被这个巨大的建筑所震撼,尽管岁月已经让这座雄伟的凯旋门满目沧桑,但其英姿不倒,雄风犹存,每根石柱上雕刻着各种花纹,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约旦人的建筑艺术,应该是罗马人的建筑艺术,约旦人的工艺水平。
过了凯旋门的右侧不远,就是当年的竞技广场,它宽51米,长240米,可容纳15000名观众,规模和当时的盛况可想而知。站在广场的中央,电影《宾虚》中的场景不时地出现在脑海之中,令人思绪万千。
罗马广场也是令人不由得感慨的地方。
宙斯神庙我们并没有爬上去,总觉得远观,更能感受它宏大。
杰拉什遗址中半圆形露天剧场,被称为古罗马剧场,是约旦现存三个剧场中最大的一个,它至今还可举办大型的国际音乐和舞蹈演出,每年的杰拉什音乐节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我们到达时,三位阿拉伯艺人的演出接近尾声,于是我们队中两位唱的不错的妹妹,站在剧场的中心,试了试音效,喔,被直接打动了,于是高歌《我爱你中国》,我为拍全景,爬到了剧场的最上层,没有任何扩音设备,歌声尽然是那么的清晰,在这里听一场音乐会,一定非常棒吧!
月亮女神庙,供奉的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罗马神话中则叫狄安娜,是宙斯和勒托的女儿,太阳神阿波罗的双生妹妹。阿尔忒弥斯是杰拉什的守护神,因此她的神庙比宙斯的神庙位置更高,也更雄伟。据说整个杰拉什所有的建筑都坍塌了,只有月亮女神庙的十二根柱子从没有倒塌过,二千年了,四人都无法合抱的罗马柱,怎么就能傲立在这里,俯瞰着世界的沧桑。此时只见有一位游客在拼命的推着巨大的石柱,导游介绍说,在风大的时候,奋力推是可以推动石柱使其摇晃的,但是它就是不会倒塌,也是神了。
列柱大街是最能体现废墟那形式之美的建筑,它不仅高高耸立,气势雄壮,而且在画面中很容易构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无论远视还是近观都给人极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大街地上,深深刻下了商贸车队的轮印,其繁华的时间之久,也由此可见一班(有说是古战车的轮印,我不敢苟同,因为和平和商贸繁荣时期,一定是杰拉什历史的主旋律)。
整个遗址古迹分别属于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阿拉伯伍麦叶王朝和阿巴斯王朝等时期,虽然我们难以准确区分每个时期的建筑,可是不影响我们内心的震撼。我好想等待那夕阳西下时的辉煌,但是已经五点半了,还要赶到安曼,只能遗憾地往大门走去。
加载更多
驱车前往安曼市中心的酒店—Days Inn Amman Hotel & Suites(后来在美国看见许多Days Inn连锁酒店,才知道这家酒店集团的规模),这是一家挂牌四星酒店,除了靠近安曼的二手车市场,有点嘈杂外,其他都还不错。最有趣的是进入酒店先要通过行李和人员的安检,就像进入机场那样,可见安保到了何种境界,也说明这里的恐怖活动还是很猖獗的。酒店的设施比较丰富,不仅有游泳池,还有蒸汽浴室和桑拿房,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享用了。餐厅的自助餐印象深刻的是各种酱料,最喜欢的自然是鹰嘴豆,但是不幸的是吃了太多的酱,引起了轻微的腹泻。第二天跟导游聊起此事,他说很正常,因为这些酱料中放了各种的香料,可能就是这种香料我们不适应,所以才引起了腹泻,应该无大碍。
尽管有点腹泻,但是依旧保持了我拉管拉,吃管吃的风格。早餐中的黄油、奶酪、鹰嘴豆、火腿都不可少。
按今天的计划,首先到了城堡山参观,也领略了约旦首都安曼的山城风貌。
城堡山是安曼的制高点,这里曾经是安曼最初的要塞,是阿巴斯·阿蒙王国历史遗址,与安曼的历史息息相关。公元前11世纪,阿蒙人建立了阿巴斯·阿蒙王国,在城堡山上建立了首都,并称其为“阿蒙”,太阳之城的意思,之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安曼。城堡山的古遗迹主要有伍麦叶宫和石柱。伍麦叶宫系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在城堡山建立的“埃米尔宫”(王宫),坐西朝东,虽经历了1300多年,但残存的建筑如今仍能显示出当时阿拉伯建筑的风格。
漫步在城堡山,望着草丛中那些残损的大型建筑构件,望着在遗址中来去匆匆的游客,你真的会感到历史的某个片段,瞬间凝固在了这里,千年不变,也是因为这种凝固,我们才得以看到它,联想到它的曾经以往,并用欣赏的眼光来关照它。
加载更多
离安曼30多公里的小城马达巴,也是来约旦旅游必去的地方,因为这里享有“马赛克之城”的美誉。
马达巴有3500多年历史,曾经被埃及人、犹太人、希腊人、穆斯林统治过。在拜占庭时期,马达巴变成了地区主教所在地,而就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六世纪,马赛克艺术蓬勃发展,在教堂、公共建筑和私人家庭都可以看到它的踪迹,现有成百上千幅马赛克镶嵌画散落在该城的教堂和民宅中,几乎所有老房子的地下,都能找到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地板,已经成为世界上马赛克制品种类最多的城市,其中大部分制品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最富盛名的是圣乔治教堂地面上的一幅马达巴最珍贵的马赛克镶嵌画: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中东地图。这幅地图长25米,宽5米,是由200万块彩石拼成的。该地图约完成于公元560年,覆盖了从埃及到黎巴嫩的广大地区,并把耶路撒冷放在中心位置。它准确无误地标出了公元6世纪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等古巴勒斯坦和埃及城市以及河流、海洋的位置与地形特征,明确标出了不下150处地点,甚至清楚地描绘了鱼往回游不入死海的情景,令人叹为观止。
走在马达巴的街头,处处都是马赛克的工艺品,但是一家拉着窗帘的店家引起了我的好奇,从店招看应该是家理发店,但是?导游解释说,伊斯兰教女性,是不可以给陌生人,特别是陌生男人看到头发的,所以在这里,理发店不仅男女分开,而且女子理发店都是拉着窗帘的。又长知识!
中午在一户当地居民家吃饭,我们戏称是马达巴人家的私房菜,最有趣的是当地款待重要客人才做的倒饭,当地人称为up down。将鸡肉或牛肉,加入不剥壳的蚕豆和咖喱等各种香料拌在一起,大锅闷烧,上桌时手持锅把将锅上下翻动,然后倒入一个巨大的盘子中。我们点的是鸡肉的,在饭倒入大盘的瞬间,香气扑鼻,真是一道特殊的美味。
从马达巴市向北驱车约10公里,就是颇有盛名的尼泊山,因为这里是摩西升天之地。
我对摩西的了解,以前仅限于《出埃及记》,因为有许多艺术作品,包括电影、音乐等,都表现过这个题材,但是来到这里,才知道摩西在犹太人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也是犹太教的创始者。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按照以色列人的传承,摩西五经(希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便是由其所著。五经中的《出埃及记》记载,摩西受上帝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摆脱了被奴役的悲惨生活,前往上帝的应许之地,留着奶和蜜的富饶之地——迦南。经历艰难跋涉,来到了尼波山,在这里他看见了上帝的应许之地,但是他至死也没有能够踏上迦南,而他最后的时光,就是在尼波山度过的。最后是他的继任者约书亚带领了以色列人进入了迦南。
上帝还借由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颁布了十条规定——《摩西十诫》,犹太人奉之为生活的准则,也是最初的法律条文。后来那块刻着十诫的石板,被放在约柜内,在耶路撒冷没有建成圣殿前,就存放在圣帐中,圣殿建成后,约柜便一直存放圣殿中,直到公元1世纪罗马军队攻陷并焚毁耶路撒冷,圣殿中存放的约柜也消逝了。
公元2世纪后,随着基督教的流传,许多基督徒来到这里,建起了基督教堂,修行、传教和行医。摩西升天的遗迹现已荡然无存,由于摩西被认为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是极为重要的先知之一,因此尼波山每年吸引了各派宗教信徒和西方游客前来朝拜、观光。
进入尼波山,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块雕刻成一本残破的书的石碑,意味着历史的残缺,教堂还在修建中,外形已经显露出几分圣洁和庄严的风格,教皇曾经来此参观,并在一旁亲手栽种了一颗橄榄树。在西面石墙上,耸立着一架巨大的钢制盘蛇十字架,应该就是摩西出埃及时手中的手杖的放大版,据说是上世纪60年代一位意大利艺术家设计制作的。当年摩西出埃及就是用手杖,劈开红海,带领希伯来人逃离埃及的。
站在山顶上向西眺望,约旦河谷尽收眼底。据说若天气晴朗的话,可以看到死海和约旦河西岸的圣城——耶路撒冷教堂的尖顶和历史名城伯利恒。我们到达时天气不错,但是远方略朦胧,又是逆光,所以这“看得见”,就只能是个传说了。
在前往死海的路上,参观一家马赛克工厂。如果说马达巴圣乔治教堂的马赛克地图,以其古老、大幅、精准而闻名于世的话,这里的马赛克应该是极为精彩、细腻、色彩丰富而令人叹为观止了。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那最多只有四分之一米粒大的马赛克拼成的生命树,真是令人叫绝。注意哦,这些艺人可都是残疾人哦。
工厂边就是一家工艺品商店,一看便知是专做游客生意的,导游看我们有兴趣,就跟大家声明,买不买都无所谓,如果真喜欢,要讨价还价。马赛克画,画幅小的显不出马赛克的特有的质感,大的太过沉重,于是大家都看上了产自红海的红珊瑚。几乎每个女性都买了项链和耳坠,她们说,与台湾相比,真是太便宜了。因为不知道约旦信用卡使用是否安全,大家都拿出现金支付,结果,还送了两块死海泥香皂给我太太,老板看钱是我付的,又主动送了我两块,哈哈。
时间不早啦,还要去死海泡澡呐!于是女同胞们带着满意的笑容,先生们带着略薄了一点的皮夹出发了。
死海边的高级酒店非常集中,约旦如此,后来在对岸的以色列看到的也是如此。我们下榻的是Dead Sea Spa Hotel(死海Spa酒店),进入客房后,大家都顾不上休息,换好泳装前往死海。
此时太阳已西沉,非常适合拍照的时段,于是我就让大家下海,我则在岸上给他们拍照,几个标准动作几乎都要拍,一是平躺在水面上看书不会下沉,没有书就用本杂志;一是抹泥,将死海泥抹遍全身,只见一个个原先白白的人,转眼变成了黑人,欢笑声此起彼伏。太阳就要落位于以色列的山后,我干脆就不下海了,等着落日的那一刻,看看地球表面最低点的死海会有怎么样的景象。由于死海地区气候酷热,水蒸发量极大,所以死海水面上总是弥漫着一层柔柔的水雾,对岸的以色列显得极为朦胧。加上万里无云,所以那种理想中或者说预期的绚丽并没有出现,夕阳只是把海水染成了金色,将海面变得更为柔和与温馨。
我其实也是万事俱备,只欠下海,所以回到酒店游泳区(酒店有三个游泳池)后,就把照相机往躺椅上一放,一个纵身跳入游泳池中,奋力游了几个来回,才和大家一起回房间洗澡。
回客房途中,见到餐厅的露天烧烤已经准备就绪,丰富的自助食品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支小乐队也已经在做表演前的准备,椰枣树下的餐桌等待着晚餐的客人入席,哈哈,还愣着干嘛,快去洗澡,迎接这丰盛的晚餐吧。
睡到自然醒后,就惦念早餐了。依旧是昨晚的餐厅,只是大家都选择了在室内用餐,因为太阳已经老高,坐在露天有点太晒了。早餐也是绝对的丰富,但对于我来说,有面包、奶酪、培根、水果和咖啡就足够了。不敢吃太多,因为上午的安排还是在死海漂浮。
昨天为了给大家拍照,我没有下水,这会可要补足昨天的“损失”了。看昨天有些人在水里扑腾了半天,才把身子平浮在了水面,我一试水,其实还是很容易的。照例拍了躺在水面看书的照片,只是昨天的杂志也被泡烂了,第一财经的美女就拿出了第一财经报,我就留下了躺在死海阅读第一财经报的身影,新闻人的敏感立马凸显,即时把照片发到了朋友圈,于是激起了波澜,第一财经在中东也有了读者,哈哈。
因为海水的盐度太高,所以身体上的小创口都很疼,加上一般不建议过长时间在泡在海水里,在水里待了大约十五分钟,就上岸抹死海泥了。据说是有多少矿物质,对皮肤有多少好处,但我不在乎这些,只是想玩出不一样来,于是抹好泥后,一会拗个罗丹的思想者的造型,一会摆个兵马俑的Pose,还跪俑,站俑来回倒腾,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疯够了以后冲澡走人。
上岸的时候,看见好几块竖在沙滩小道旁的牌子,仔细端详原来是标注了某一年死海海水的水位,看看2000年的牌子,离现在的海平面已经好遥远了,目前死海的水位以每年1.2米的速度下降着,要想漂在海面看书最好乘早啊!
原先说好11点出发的,但是到11点半人还没有到齐,好在我们的行程自由,又不赶,所以晚点出发并不碍事,只是让司机、导游和翻译小等了片刻。出发后沿着约旦的“一号公路”一直南下前往佩特拉。在这一个多小时的路途中,窗外的景色或者说地貌、植被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丘陵到平原到戈壁,途中没有我们概念中的高速公路休息区,在一家大型加油站旁,一家餐厅和礼品店出现在眼前。我们就在这家公路边的餐厅就餐了。依然是自助餐,还算丰盛,我就尽量挑选没有吃过的或是烹调方式不一样的菜吃,串烤的鸡肉、牛肉,现烤的薄饼,黄黄的但不是咖喱做的米饭都成了我的盘中餐。
下午四点二十分,到达了佩特拉古城遗址公园。要夸奖一下我们的领队,原先的酒店,旅行社安排在了佩特拉市里,酒店是高级,但是离开公园太远,所以在她的要求下,换成了就在佩特拉古城遗址公园门口的Petra Moon Hotel(佩特拉月亮酒店)。酒店不仅地理位置极佳,屋顶上还有可以BBQ的观景平台和游泳池,最重要的是离古城公园的入口非常近,晚餐后就可以夜游佩特拉。另外,选择在这里住两晚,也是非常英明的,使我们有充裕的时间,深度游览佩特拉。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客房里的插座尽然采用了中国的标准插座,免去了转换插头的使用,很是贴心。
在酒店顶层即可看到佩特拉古城遗址公园的入口。
晚餐后大家商量,是明天去夜游佩特拉呢还是今夜就去,大家几乎不约而同说今晚就去,于是赶紧请酒店前台订票,待拿到票时,已经八点多了,出发!
夜色早已把天空染成了深蓝,星星特别多和耀眼,什么叫繁星似锦,仰望天空既是答案。我们通过古城公园入口不久,就见长长的蛇道两旁地上放满了用牛皮纸袋套着的蜡烛,将你引入尽头的卡兹尼神殿。我们一行进入时已过了开场时间,所以蛇道四周静静的,只有沙沙的脚步声,敲打着两边的玫瑰岩石,更显神秘。
被那种神秘气氛感染,也被眼前的景色震撼,我架起三脚架,拍摄了起来,可是还是准备不够充分,放在箱子里的手电忘记带了,对焦成了问题,同行的朋友拿出手机给我照明,还是不能有效的聚焦,后来干脆用手动对焦,看看图像不错,心里还蛮得意的,只是回家放大后细看,大部分照片还是有焦点不实的问题,所以很是遗憾,没有在出发先把细节都想到。
昨晚的震撼让我们对今天的佩特拉之行更加充满期待。
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预示着又是一个适合游览的好天气,这样的天气虽然会很晒,但是也会给佩特拉带来它应有的近乎绚丽的色彩,让我们一睹玫瑰城的风采。
佩特拉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由居住在这里的游牧民族纳巴特阿拉伯人建造的,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这里曾是纳巴特王国首都,疆土曾扩大到大马士革,不仅是当时的商业中心,也是埃及、叙利亚乃至希腊、罗马的贸易市场和中转站,作为商路要道曾盛极一时。公元106年,被罗马帝国的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罗马人统治的200多年里也是繁荣昌盛。3世纪起,因红海海上贸易的兴起代替了路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因为远离帝国的都城,所以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直到1812年被瑞士人J.L.伯尔克哈特重新发现,才又揭开了这个神秘的世界。但是经过这200年岁月的风蚀,古城的面貌已不再是伯尔克哈特发现时的样子,成荫的大树、入口的大门、雄伟的雕塑等等,都消失了。好在伯尔克哈特在发现佩特拉时,用画笔绘出了当时的景色,使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作中,领略当年佩特拉尚未完全成为废墟时的风姿。
进入古城,来到我们昨晚走过的蛇道,初段显得开阔,两旁峭壁也不高。渐渐地,道路变得扭曲狭窄,两旁的崖壁也越来越高,仰视近百米高的岩石裂缝,真有一线天的感觉。
蛇道内留有不少遗迹,还可时不时的见到嵌在岩石上的壁龛。几棵果实累累的无花果树,让人惊讶它的生命力。在两侧石壁上有两条水槽的遗迹,有的地方还残留着陶制水管,那是古人将山外的摩西泉水通过水槽引到蛇道尽头宫殿墓室上方的储水池里,可供佩特拉城中居民饮用。
蛇道时宽时窄,宽处7-8米,窄处约2米,太阳几乎无法光顾,所以小道中有时略显阴暗,突然,峡谷开口处明朗了起来,一座红色的宫殿的局部映入眼帘,你会有一种从钥匙孔中看到了宝库一般感觉,兴奋之情难以言表。红色的宫殿在形状和色彩上与小道的岩石构成巨大的反差,相信这一幕会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佩特拉的盛宴,就以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你惊喜、讶异、又心满意足。
太多人在此摄影留念,以至蛇道的尽头人头攒动,想拍摄一个干净一点的蛇道与宫殿的画面,就是一种奢望,于是继续前行,随着脚步的加快,宫殿的立柱、壁龛、三角楣墙,越来越完整和清晰起来,当你走出蛇道,展现在眼前的就是每个游客都心怡和向往已久的,在电影《夺宝奇兵3——最后远征(印第安纳琼斯和法柜)》和《变形金刚2——堕落者的复仇》中都有取景拍摄的佩特拉古城的瑰宝——卡兹尼神殿。
卡兹尼在阿拉伯语中就是宝库的意思。这座佩特拉古城中心的神殿,是纳巴特王国阿尔塔斯三世国王的陵墓,已有两千的历史,是一座直接在红砂岩山壁上开凿、掏空石山凿成的高43米的二层殿堂式建筑,整座宫殿相当于四层楼高。
它刻凿于公元前1世纪,而罗马帝国攻陷它是公元106年,是不是可以说明,当初的阿拉伯人也是深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的。从立柱的柱端雕塑看,是典型的希腊风格的科林斯柱,三角楣墙也是希腊和罗马建筑的一种标志。在今天的西方建筑中,特别是像法院、大学、议会大厦等,还可以见到这样的三角楣墙。
卡兹尼神殿,几乎是所有旅行团必到的景点,所以有点人满为患的意思。同时卡兹尼神殿,也几乎是所有旅行团到此为止的景点,往后的路就看不到旅行团的身影了,所以我们的导游也在此与我们道别,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后就让我们自己往里去了。好在我进公园大门后,就在游客服务中心,拿了地图,一张英文的,一张日文的,英文的用来收藏,日文的拿来导览,因为中间的中文基本可以帮助你了解到大致的信息。
其实从佩特拉遗址公园大门到卡兹尼神殿只游览了整个遗址公园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途中,有二十多个同样值得一看的古迹(见地图),所以千万不能错过,只是你要有较好的体能,有徒步的耐力,还有不跟团的随意。
从卡兹尼神殿的右侧峡谷,沿砂石路往里,就是一个非常宏伟的古墓群,那是纳巴特达官贵人的墓穴。
而道路的另一侧,则是一座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有7000个座位的罗马剧场。
此时一座高大,与众不同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眼前,它居高临下,宏伟壮观,吸引人的目光,虽在古墓群中,却又不太像周围的墓穴。回家看了资料才知道,这叫厄恩墓室,建于公元前70年,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被改为佩特拉行政区的法院,下面的拱型建筑是增建的监狱和法院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怪不得当时有两位好像是台湾的游客,其中一位对另一位说,这是座法院,我听了赶紧转告同伴们说,这是法院,但当时却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拜占庭时期,还曾把这里改为了东正教堂。
在这排石凿建筑群中,还有一座有传说的女儿宫和一座国王陵墓,典型的罗马宫殿的建筑风格,都是纳巴特人的不朽之作。
法院对面,是一条石块铺成的佩特拉城市中心的大道,留有列柱大道、太阳神殿和女神庙等遗址。大道一旁是一条干涸了的水渠,那是当年城市的重要水源,罗马人攻打佩特拉时就攻不下,就找到了水渠的源头,切断了水源,才拿下了佩特拉。
加载更多
山间休息时,看见一对夫妇,男的戴了有颗五角星的军帽,感觉像是古巴人,就和他们搭讪,女的回答说来自阿根廷,真令人有点意外,于是哼起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马上赢得了他们的共鸣,转身伸手竖起了两个大拇指,并合着音乐的节奏舞动了起来。
经过近两小时的攀爬,台阶的尽头豁然开朗,在巨大的广场右侧,修道院出现在眼前。修道院与我概念中的或在欧洲看到过的迥然不同,原来这也是纳巴特人建的一座神殿,只是在罗马帝国和拜占庭时期,被改为修道院,之后就一直以修道院传承了下来。有趣的是,修道院的底部风化得非常厉害,越是上面,却保存得越完整,底部的风化像是被水侵蚀了一样,但是侵蚀的部位又不在一个平面,百思不得其解。
修道院的正对面,有一个佩特拉最高的小餐厅,可以提供游客休息和茶饮,当然要付钱了,但是我们顾不得太多,在这里占据了一排最好的景观位,做了一个深度的休息,为的是继续向那插着约旦国旗的山峰挺进。
往哈龙山山峰的一段路更加陡峭,而腿脚此时也有点软趴趴了,我还背着两台单反,三个镜头,一个三脚架等摄影设备,要想很轻盈地爬上插着国旗的山峰也是不太可能了,好在平时有锻炼,体能不算太差,最终我们八人,只有领队因为脚不太舒服没有继续,其他人都爬上了1350米的哈龙山顶与国旗合了影。但这山峰不是最高的,所以在山顶自然也就没有“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了。
太阳已经西斜,但还是那么的灼人,没有穿皮肤衣,也没有涂防晒霜的我,手臂有了点烧灼感。下山的路不是那么的难走,加上不用走走、歇歇、看看,速度就快了许多,一个多小时就走到了卡兹尼神殿,而上山这一路可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啊。
遗址和标注的图片并不相同,说着200年来的变化之大。
在蛇道往回走,看见一个阿拉伯男子带了三个孩子,还有三位夫人。重点是三位夫人,每人都是一袭黑袍只露双眼,看不出年龄和容貌,加上也不可以不礼貌地盯着人家看吧,所以无法判断她们在家中的身份。不过有趣的是,在她们的手腕上,都戴着一个金表,而且是男式的那种大金表,除了表明这个男人比较富裕,还真不知道为什么戴这么大一个金表。
回到酒店,真的很累,丰富的自助餐,可以让我们大吃大喝一顿,以及时补充能量。原先想着昨天拍摄夜景准备得不够好,所以今天再去拍摄一次的,但是背着那么重的设备徒步15公里,不是件轻松事啊,况且明天导游安排我们早起看日出,想想还是放弃了。回房间整理好行李,明天起床简单打理就可以出发了。
为了今天能在前往瓦地伦的途中,看到日出,便四点起床,五点出发。导游很贴心地通知了酒店,将我们的早餐改成外卖,打包给了每个人。
原先这个行程没有在我们的计划中,导游在昨天给了我们一个建议,说是可以起大早,到瓦地伦的月亮谷去看沙漠日出,我们一阵兴奋。但是行程的变化需要跟地接社协商,未获同意,理由是变化太大,于是退而求其次,就改在了去瓦地伦的途中看日出了。但约旦导游和翻译的善解人意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所谓翻译,其实就是中文导游,要保护约旦导游的利益和饭碗,就把中文导游定位于翻译,我们就要多付一个翻译费和一笔小费了。
车在大佩特拉的山间公路上穿行,两侧的山岩,也同佩特拉遗址公园的色调一样,在晨曦的微光下,呈现出多层次的暗红色(只有阳光下才会有玫瑰色的呈现),在行驶到约旦一位亲王行宫外侧的一块开阔地,我们停车一起等待太阳升起的那一刻。通常看日出,是迎着阳光,我们却是顺着阳光,眺望阳光在约旦的山峦中升起,洒向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大地,太阳升起的瞬间,山峦由青涩变得红润,由灰暗变得辉煌。
继续向今天的目的地进发,约八点半赶到位于约旦南部距离佩特拉约80公里的瓦地伦(也有翻译为瓦迪拉姆)保护区。瓦地伦阿拉伯语是红色山谷的意思,是约旦最大的干河谷,有砂岩和花岗岩及沙漠组成。60年前,由影帝奥图主演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让这片沙漠走进世人的眼里。2011年这片原始景观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在到达目的地前,远远地就看见了一组组的帐篷。导游说,这就是著名的帐篷酒店,许多喜欢摄影的人,期望看到沙漠日出的人,都会选择住在这里。待我们下车去酒店厕所方便时,从厕所的干净程度可以判断,酒店的设施应该不错的。我喜欢拍照,就暗自想,要是安排在这里住一个晚上,那该多棒啊!在这种没有光污染的沙漠,拍摄星空一定会非常漂亮的。
大家方便后,登上了两辆皮卡,往沙漠的深处开去。
二千三百年前,瓦地伦是纳巴特王国的领地,留下了许多岩画和庙宇,如今只有岩画,还保存了下来,让人有可能从中窥探到纳巴特人的生活场景。
加载更多
离开瓦地伦继续南下,到达红海附近的小城亚喀巴,并从这里离境,到达以色列最南部的城市埃拉特。传说过境非常复杂,并要做好被搜身的准备。结果意想不到地顺利和便捷。
约旦曾是一个内陆国家,亚喀巴和南部的海岸线原属沙特阿拉伯,1965年约旦国王侯赛因以约旦内陆六千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带,与沙特阿拉伯交换获得了亚喀巴以南长达12公里的主要海岸线。使约旦有了通往美丽的红海的通道。渐渐地这里成为约旦潜水和度假的旅游胜地。
以色列的埃拉特就更小了,只有二万多人,但是却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以色列通往红海的唯一港口。这里不仅可以潜水观赏红珊瑚,还是候鸟和海豚的天堂。前两天我们的领队还和以色列方面商量,是不是可以在过境后,在这座小城稍作逗留,或者给大家一个在红海潜水观赏红珊瑚的机会。但是以色列的导游似乎没有约旦的导游那么给力,没有同意我们的临时变卦,但后来还是作出妥协,同意安排我们去南部的一个“基布兹”参观,我们也就退而求其次了。
过境后,以色列的司机和导游,都已经等候在那里,我们熟悉的大奔又将载着我们完成后面的行程。我们一路向北,在离埃拉特约三十公里的沙漠地带,进入了一个依旧完整保持了自给自足方式的村社——基布兹,一位远嫁这里的台湾女孩担任了我们的导游,见面后,先给我们每人品尝了这里产的椰枣,我们才知道,原来那长得像椰子树却比椰子树粗很多的是椰枣树,也第一次尝到了蜜甜的椰枣。后来在他们的小超市中,每人都买了几盒带回家。
我们参观的这个基布兹,建于1958年,当年这里可是一片沙漠,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将沙漠变成了绿洲。目前占地五平方公里,有人员4500人,算是规模很大的一个。台湾女孩带我们参观后,印象最深的是及其不起眼的以色列国家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所,但就是这么一个外表简陋的研究所,为以色列的农业经济和花卉养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一个也是台湾女孩引以为豪的游泳池,在沙漠缺水地带,能够建上这么一座标准的泳池,也确实是令人骄傲的。
公共食堂通常是是基布兹的中心,每个基布兹成员都在公共食堂就餐,吃饭采取自助餐的形式,多种主副食供挑选。我们也被安排在他们的食堂用餐,得以体验基布兹社员的生活。
用完餐已经两点,上路!赶往我们此行的“重头戏”——耶路撒冷。在往北的途中,有很长一段是沿着死海行驶的,一路就是沙漠戈壁,偶尔会有一片椰枣林从窗外掠过,四个多小时候后,到达了我们在耶路撒冷的下榻酒店——St. George Hotel(圣乔治酒店)。
圣乔治酒店位于耶路撒冷旧城的北侧,距离旧城区约10分钟的路程,所以地理位置非常理想,也使得我们以后每个晚上,都能前往旧城区漫步,领略穆斯林区,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区不同的风貌。酒店楼顶的阳光露台餐厅提供当地美食,每次在这里就餐,就能远眺耶路撒冷旧城和圣殿山。早餐时,看着朝霞洒向老城区,晚餐时,看着夕阳映红圣殿山,好赞。
晚餐后,大家就按捺住心头的激动与好奇,迫不及待地要探访一下耶路撒冷旧城,但终究因为人生地不熟,还有点初到的紧张,所以大家决定照相机和贵重物品都不带,只身前往,走到希律门后,面对着城门,进还是不进,最终大家决定,先沿着城墙走,明天晚上再进入旧城,其实还是有点胆怯,我也觉得有很多不确定性,于是在外围转了转,就早早会酒店休息了。
一早,导游就在酒店大堂等候我们。《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说过,只有带着对宗教的些许尊重,才能了解耶路撒冷,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解读这个世界中心,宗教圣地和纷争之地。
边走我们的导游边向大家介绍今天首先要到访的地方——苦路,也叫悲痛之路,这全长约1公里的小路,对于基督徒来说,可是最虔诚的朝圣之路,因为这是耶稣背上十字架后,走向刑场的路。由于期间发生了14件事,所以这条苦路有十四站,这在苦路开始的地方,有十四幅绘画,讲述了这十四站所发生的事。我们的导游也拿出圣经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当时发生的一切。可能我们都不是基督教徒,所以很难将我们引入到那个苦难的情景中,即便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道,踩着当年耶稣的足迹,也不能改变一个观光客的视角和心态,更何况沿街太过热闹,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擦踵,商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直走到圣墓大教堂,也没能改变这种感觉。
圣墓教堂,也称复活大教堂。是耶稣遇难,复活的所在地,也是耶稣坟墓的所在地。教堂完全没有欧洲教堂的华丽和精美,那种不规则的结构和布局,在形式上就少了肃穆和敬畏,加上人流太大,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著名景点,所以我们也就跟着涌动的人流走马观花似一番。
参观完圣墓大教堂,我们又一次来到旧城的小巷,打开地图,这里应该是基督教区了,所以除了满街的旅游纪念品外,还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宗教纪念品。经过雅法门(走过的第二座城门)到了一处开阔地,大卫塔出现在眼前。这个点不知为何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行程中,要赶往伯利恒午餐,也就没有细问。
雅法门通往雅法港的方向,不仅仅是耶路撒冷著名商业街雅法路的起点,更重要的是,当年所罗门修建圣殿,就是将黎巴嫩进口的木材运抵雅法港后,通过雅法门运进耶路撒冷的。
伯利恒是耶稣的出生地,她位于耶路撒冷以东10公里的小山丘上,面积不大,却因为是“圣城中的圣城”而闻名世界。由于位于巴勒斯坦的控制区域,所以必须穿过以巴隔离墙才可到达,这让我们有机会首先见识了这条完全建成后长达七百多公里的围墙。驶过检查关口,我们就在隔离墙边的一家阿拉伯餐厅用餐,可能是隔离墙太过吸引我们,以至对那天的午餐印象不深。饱餐后,走出餐厅就是高耸的围墙,敌对的情绪和仇恨在隔离墙的涂鸦上似乎不完全是主流,墙上的涂鸦也有许多呼吁和平的内容,当然也有“犹太人,请杀了我吧的”的口号,但总体看还真不像新闻中见到的那样。也许我们到达的时候,正是以巴的和平时期。导游很给力的拿出了记号笔,让我们也在隔离墙上写一些感受,我们同行的朋友脱口而出,就写和平万岁吧,简单,却蕴含了我们所有人的期望,于是我在墙上写下了“和平万岁”,希望这不是一个梦。
参观圣诞教堂是我们一行去伯利恒的主要目的,开车几分钟后,就到达了圣诞教堂。有趣的是,沿途的所见所闻完全颠覆了我原来对巴勒斯坦的所有印象,这里看不见冲突和对立,生活显得很富足,出租车几乎都是奔驰,可能我们新闻中看到的画面更多的是加沙地带的以巴冲突吧。
建在圣诞教堂一侧的天主教堂,叫做巴西利卡教堂,可能建造的年代不远,可以看到现代教堂的流线造型、五彩玻璃和管风琴,和那些老教堂比显得格外的敞亮。教堂的一侧有着供奉圣母玛利亚的祭坛,一位神父和一位修女,在那里默默地祈祷,无奈成为我们拍摄的对象。
一天的行程结束了,但时间尚早,我们要求再找个隔离墙拍一起跳跃的照片,于是在导游的带领下,又来到一处高墙,每个人都在隔离墙留下了跳跃的身影,我给取名曰“飞跃隔离墙”,可能我们过于喧闹,以至隔离墙转角瞭望塔内的以色列士兵打开了那厚重的防弹玻璃窗,想看个究竟,并对我们几个“游客”露出了善意的微笑。原来这瞭望塔不是虚设的,塔身有一些分布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估计是被阿拉伯人用自制的燃烧瓶“问候”过后,留下的痕迹。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成功“飞跃”的愉悦,离开伯利恒,在关卡居然看到“期待您再次回到伯利恒”的中文,那种存在感非常好!
与耶路撒冷一天的亲密接触后,大家都在认知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晚餐后,就都迫不及待地要去旧城里走走。带着相机,步行几分钟,来到城墙边。耶路撒冷旧城外,景观灯把城墙的轮廓勾勒得分外鲜明。一侧大街车堵上了,却听不到喇叭声,时而有很high的阿拉伯乐曲从车窗中飘来,路旁军人无所事事地聊天,这一切又一次颠覆了我们对耶路撒冷的印象。走到大马士革门(走过的第三座城门),大家不免一阵激动,夜幕下的大马士革门,漂亮!于是顾不得安全问题,进入到大门内,窥探了一下伊斯兰区阿拉伯居民的生活状况。但初来乍到的,总还有点疑虑和不确定性,所以就没有太深入。
大马士革门因向北通往大马士革方向而得名,是穆斯林居住区的主要入口。是所有八座城门中最漂亮的一座。
今天第一站来到了耶路撒冷旧城锡安门外的锡安山。锡安山对于犹太人和基督徒来说,各具宗教历史价值。
基督徒必到的是马可楼。马可楼拉丁文原意为“饭堂”,是耶稣与门徒享用最后晚餐的地点,圣餐崇拜的礼仪就源于此。该建筑原本是十字军时代所建,具有罗马建筑风格,美丽的拱形线条就是典型特征,15世纪伊斯兰教占领锡安山时将之改为清真寺,所以墙上和彩绘玻璃上都有伊斯兰文,在长达约5个世纪的时间内禁止基督徒和犹太人进入。
在马可楼的楼顶,有一群犹太孩子在听老师讲解着什么,尽管我们听不懂,但可以感觉到,一定是和这里的历史有关,这样的场景在很多景点都可以看到,说真的,羡慕这样的学生,他们可以拿着课本,在老师讲解的时候,直接触摸到历史,历史事件和人物也都鲜活了起来,不用死记硬背。观察犹太孩子,与在约旦遇见的阿拉伯孩子不同,同样的开朗和热情中,这里的女孩多了一些自信,也多了一些矜持。
锡安山对犹太教的重要性,在于大卫墓。虽然大卫冢并非大卫埋葬的地方,但犹太人仍视之为神圣之地。我们见到的大卫王墓实际上是个宽2.48米、高2.44米的衣冠冢,棺蒙上覆盖着一块装饰华丽、绣有大卫王星的红布。大卫王墓是仅次于哭墙的犹太圣所,来此朝觐的犹太教徒常常挤满了窄小的墓室,同哭墙一样,男女要分别从不同的门进入。在大卫王墓前面,一人拿着圣经,趴在棺木上,埋头倾诉着。我进入时没有人告诉我不可以拍照,所以得以记录下大卫墓室内的情景。
锡安山的另一个地标是圣母安眠堂,也叫多米森教堂,是一座拥有圆顶钟塔的本笃会教堂,相传为圣母玛利亚逝世的地方。我们一行进入教堂后,被告知马上要举行弥撒,所以得加快步伐参观。导游带领我们进入到教堂的地下室,这里有座卧着的圣母玛利亚进入永远睡眠的雕像,不管是不是信奉宗教,遇到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都不由得降低了说话的分贝,好像会惊扰到谁似的。四周的壁画和雕塑精美绝伦。
这里还有一个对基督教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就是圣彼得鸡鸣堂。但是因为今天这里有一场弥撒,所以不能进入参观。导游安慰我们说,明天有富裕的时间,我们再来。
从锡安门(走过的第四座城门)进入旧城,穿过古老的街道,来到犹太区。古城耶路撒冷一共分成四个区域-犹太区,基督区,伊斯兰区和亚美尼亚区。由于老城中的基督徒多为阿拉伯人,所以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是生活状态很接近。到了犹太区看见的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画面可以说明一切。犹太会堂是这里的重要建筑,而在它的左侧是伊斯兰领祷塔,都位于犹太区,心中不由地念叨,如果两个民族也能如此相安无事多好。
穿过一条小巷,一个曾被掳到罗马的圣殿物品——金烛台映入眼帘,圣殿山上,建于犹太教圣殿之上的金顶清真寺(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撒清真寺这两座媒体中曝光最多的清真寺,也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原因,圣殿山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交织了太多的爱恨情仇,也叠加了太多的历史遗迹,它既是三大宗教的圣地,也已然成为了巴以冲突的关键。如今不仅成为犹太人的禁区,也永久对游客开放了,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信徒方可进入。近在咫尺,却无法进入,那种遗憾是真切的,是令人扼腕的,是无奈中带着伤感的,更为遗憾的是,这样的遗憾在阿以冲突消弥前是无法弥补的。从摄影的角度,与之保持甚至拉开一些距离,会有不同的美感和呈现,但是从人文的角度,近距离的观望才是最好不过的。
阿克萨清真寺则是伊斯兰第三大圣寺,地位仅次于麦加的圣寺和麦地那的先知寺。伊斯兰初期,阿克萨清真寺曾一度被定为穆斯林礼拜的朝向,而非现在的麦加。从建造这座清真寺的历史来看,阿克萨清真寺才是真正的阿拉伯帝国的国家清真寺。
来到“哭墙”前的广场,洗手后,男士都戴上白色小帽,男左女右进入哭墙。哭墙又称西墙,是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我们每个人都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哭墙,但未必能够体会到犹太人在这一刻的内心感受。但是站在穹顶之下,你可以感受到犹太民族的坚韧不拔。
一侧,有一批五六岁的小孩,在拉比的带领下诵读着经文,进行着什么仪式,孩子们,没有哭墙前的人们那么凝重的表情,洋溢在脸上的是快乐和童真,据说如果有孩子在这里举行成人礼的话,这里会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哭墙的左侧,有个门洞,推门进入,只见巨石磊起的穹顶下有一些人在祈祷。这会不会就是以色列考古发掘出的圣殿基础的一部分,据说那拱形的穹顶,其实是通向圣殿桥梁的桥洞。后来看了央视的纪录片《走进以色列》,证实了我的猜测。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分别于公元前586年和公元70年,被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摧毁,将近2000年后,以色列人在巨大的岩石堆中,发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形状和倒塌时一样,只是被一个又一个世纪的瓦砾碎片所掩埋,当这些瓦砾和碎片被考古学家慢慢清理后,曾经的辉煌,慢慢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从尽头墙上的管道看,发掘还在继续,尽管此举曾受到巴勒斯坦的强烈抗议。
加载更多
午餐被安排在了耶路撒冷为数不多的一家中餐馆——兮阳大酒店,与我们吃过的另一家不同,老板是中国人,但是管理和员工都是当地人,装修风格也有点混搭,那菜自然也就是稍加改良的中国菜了,所以客人也以当地人为主。
以色列是世界最大的钻石加工和销售中心,所以来以色列,参观钻石加工和购买钻石,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也不例外地被安排参观一家颇具规模的钻石商店。一位资历颇深的先生向我们讲解了世界两大钻石鉴定中心鉴定钻石的标准,也将各个档次的钻石取出让我们鉴赏,尽管没有能打动几位女士的心,但是让我们对如何鉴别钻石的标准有了了解,就是看大小、颜色、杂质和切割面。
耶路撒冷有几个著名的购物场所,其中Mamilla Mall是一条高档的时尚之街,汇集了世界上各大著名品牌,另有高档品牌店,女士们很快就被这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但是让我注目的却是满街的雕塑品,非常有趣,让一条商业大街变得充满了文化气息,让人感到,耶路撒冷虽然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圣城,但也有着非常时尚的和富有文化的购物体验。
在一家叫做Gold Time的黄金首饰店,太太被设计独特制作精美的饰品所吸引,看了几件都爱不释手,只是由于图案都是用希伯来文字作为元素来设计的,我们都不了解上面文字的含义,所以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
出了首饰店,看到了这几天大家都一直在牵挂的以色列最著名的护肤品品牌AHAVA。我们几位女同胞是一拥而上地冲进了店里,我是没有兴趣,就站在店外看“风景”。
加载更多
回酒店已是夕阳西下,但是还不到吃饭时间,我建议大家去楼顶拍照,因为此刻的光位很好,在正儿八经的留影后,大家又纷纷上演了飞跃耶路撒冷的大片,感觉纵身一跃,把一天的疲劳都抛去了九霄云外。
“晚上去老城,有时光穿梭之感”,晚饭后,大家决定再去旧城转转,但是换一个方向。昨晚是到了希律门后往右走,今天到了希律门后就往左,也就是去往狮子门的方向。
我们一位哥们,有早起的习惯,所以今天早餐前,已经独自一人往狮子门这个方向走了一遭,说是那里有很多坟墓,讲得大家心里有点慎,但这也挡不住我们夜游旧城的决心。走到城墙的拐角,那小道的一侧果然是墓碑林立,但没有走多远就到了狮子门(走过的第五座城门),进入后,就是伊斯兰区了。不宽的道路,灯光有点昏暗,但也营造出一份宁静的气息。几个玩耍的小孩天真烂漫,还没有关门的小铺中,有人静静地在打扫,或等候最后一位客人的到来。
这里文化宗教的交错重叠也是随处可见,就在这伊斯兰区,也还矗立着像圣玛丽教堂这样的基督教堂,外观上看也还保存得很好。走着走着,看见一扇有三个军人把守着绿门,受好奇心的驱使,我们走上前去,想看个究竟,结果士兵告诉我们已经关门,明天十点以后再来。开始我还以为门后可能是犹太区,第二天问了导游才知道,那就是通往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的大门。
回家整理照片时发现,这个地方昨天就来过,只是导游只顾着苦路,没有跟我们提起这个重要的门。
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橄榄山,在圣经中曾多次提到,是游览耶路撒冷的必到之处。登上橄榄山,向西望去,城墙环绕的耶路撒冷旧城尽收眼底。正前方就是耶路撒冷最明显的标志——圆顶清真寺和灰圆顶的阿克萨清真寺,在和煦的晨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可以想象,黎明时分,当第一道曙光照耀到金顶的穹顶之上,反射出太阳的光辉时,那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从橄榄山往下走,就能到达三个教堂,最先到达的是主泣教堂,走进教堂可以看到建筑顶部的四角有水滴的造型,这是为了纪念耶稣的眼泪。教堂很小,却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在这里做弥撒。在教堂前的平台放眼望去,就是圣殿山上耀眼的两座清真寺,透过一颗颗柏树,金顶格外醒目,让人遐想无限。
经过有着金色洋葱头的,一看便知是东正教的教堂,可惜这天没有对外开放。
再往下走,就进入了客西马尼园。客西马尼园是耶稣基督经常祷告与默想的地方,园内种植了许多橄榄树和鲜花,据说其中有几棵树是耶稣时代就种下了,所以这里的一些橄榄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正是在这里被犹大出卖的。
在客西马尼园的一侧,就是著名的苦闷教堂,是耶稣在被捕前晚间祷告的地方。教堂建于1919年到1924年,却采用了拜占庭时期的建筑风格。建造教堂的费用来自12个不同国家的基金,所以也称万国教堂。教堂的前面有一排列柱,上面的马赛克图案,描绘耶稣基督象征上帝与人类之间的连接,四尊雕塑则是四位撰写福音书得作者。教堂的穹顶非常精美,蓝色与金色,凸显出神圣与高贵的气氛,十二个穹顶,应该是象征了十二个出资建造的国家,隐约看到有国旗的图案,令人赞不绝口。
鸡鸣堂昨天没有开放,于是改成了今天到访。它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这个地方是当时大祭司该亚法的府邸,耶稣被捕后曾在地下室被关了一个晚上,同时这里也是当初彼得否认认识耶稣事件的发生地。教堂内所有壁画都是用马赛克拼出来的,富丽堂皇,精美绝伦。可能是由于这几天高密度地参观了太多教堂,所以多少有点审美疲劳,聆听了太多耶稣的传说,也有点信息饱和的感觉,短暂的兴奋稍纵即逝。
今天时间非常富裕,于是和导游协商增加些内容,比如博物馆啊什么的,导游建议以色列博物馆可以放在明天参观大屠杀纪念馆之后去(原先计划购物的),所以就去了行程中没有安排的以色列国会山,但是游客无法进入国会参观,只好隔着五层厚的防弹玻璃遥望。
晚饭后,再次前往老城,只是换做从新门(走过的第六座城门,远眺了金门,耶路撒冷旧城的八座城门,只差粪门没有遇见)进入,通过基督教区到达大卫塔。昨天没有进塔参观,总觉得遗漏了什么,大家觉得夜幕下的大卫塔,应该有着更加神秘的气氛,于是赶紧买票进入,正好赶上一场灯光秀,用30分钟讲述了以色列的主要历史文化,非常震撼,画面设计和古城堡的墙体结构结合得天衣无缝。与只是炫技,文化内涵不那么丰富的上海外滩灯光秀相比,要有意思得多。禁止摄影摄像的规定,让我只能在秀结束后,拍下几张空镜头。
在基督教区,偶遇一家酒店,装潢设计非常古老有特色,只在前台站立片刻就会被深深吸引,立刻有一种没能住上一晚的惋惜。
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又称亚德韦希姆大屠杀纪念馆。纪念馆以揭露和控诉战争,以及种族灭绝的法西斯暴行为主题,通过大量的实物、影像、图片和模型等,表现了犹太人曾经遭受的迫害、凌辱、离乡背井、家破人亡的苦难经历。最为触目惊心,摄人心魄的是人名纪念堂,放置了300多万的遇难者人名和照片。
更为震撼的是儿童纪念馆。整个大厅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几只非常微弱的LED灯闪亮着,透过玻璃的折射,像是黑夜中点点繁星,低沉的男中音,不间断地报出一个个死难儿童的姓名和国籍,茫茫黑暗中,这深沉的呼唤声,令人心碎。
在玄武岩砌成的纪念堂,地板上刻有22个纳粹集中营的名字,设计成篝火的雕塑中,纪念死难者的火焰不停地燃烧。有两位士兵据说是在准备一个活动的演出,被我们同行的记录片导演调度到了一束灯光下,画面一下子凝重了起来。
纪念馆花园中的各类雕塑印象深刻。很多雕像都延续了纪念馆中的压抑,只是在晴朗的天空下会舒缓许多。
加载更多
以色列博物馆。建馆时间不长,但是藏品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公元前五六千年至十八世纪的考古,范围涵盖了环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包含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阿拉伯,波斯等藏品。最重要的当属死海古卷和圣殿模型。
告别耶路撒冷,驱车来到距离耶路撒冷50多公里的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
途中,导游将我们带到了一家银器商店——HAZORFIM。代班导游小李坦率地跟我们说,只参观,不买东西没有任何关系。有她这样的态度,我们倒一定要买了,加上这里的银器和摆件有大家喜欢的,于是各取所需。在四周陈列的商品中,主要是各式各样的制作精美的烛台和存放圣经的银箱,以及一些果盘,我是被那些历史照片吸引,看得出是一家有历史的制造商。
从照片看,也足以证明这是一家在以色列有影响力的制造商。
到达特拉维夫后,拉宾广场成了我们的首选,前以色列总理拉宾正是在这里被极端分子所刺杀的。广场上拉宾的纪念碑非常的简单,只有几块巨石和简短的悼念文字。而这里的地面上,则忠实记录下了拉宾遇刺时最后的几步,也包括刺客的站位。人们可以在这里完全想象出当时的一幕。如果不是拉宾,或者拉宾没有被刺,相信目前的以阿关系会是另外一种格局。
特拉维夫是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是它南部海边的小镇雅法,却有着古老的地中海风情。 雅法老城是一座具有4000年历史的港口小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座千年古城就在《圣经》中被多次提及。而如今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老城,仿佛还在诉说着过去的时光。
在大家还在老城的教堂中逗留之际,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在老城的窄巷中穿梭。老城绝对适合闲逛,不仅一草一木、一门一窗、每个建筑、每个角落都给人遐想,还有许多的画廊、工作室、饰品店、博物馆和咖啡屋可以参观和小憩,流连在老城古老的街道上,进出于各个特色纪念品店,购买几件很有设计感的纪念品,真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街上那些非常有艺术气息的,以星座来命名的街道名称和门牌号,图案非常的可爱,很多人会因为要找到自己的星座,不由自主地纷纷往小街的深处走去,这可能也是有趣的门牌设计者的目的之一吧。
加载更多
晚餐后大家商量徒步去海边,结果没有找到合适的路,手中也没有一份地图,加上google地图没有网络没法导航,最后只好在酒店周围漫步。
按计划参观以色列钻石交易中心。所谓的交易中心,是由三栋高达30层的建筑组成,进入交易中心需要进行安检,这也就罢了,来了一位专门接待我们的,会说国语的小姐,要求我们把护照全部交给她,还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录指纹,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了,安检,检查护照都是可以理解的,凭什么要把护照交给她,还要录指纹,来参观,来消费,不该受此屈辱,于是大家纷纷退出,任凭那位小姐怎么解释都不去了。于是导游将我们带往另外一家在交易中心外的钻石商店。在一个多小时的咨询挑选后,成交了两颗一克拉的,一颗一点五克拉的,并当场加工,将钻石镶上各自挑选的白金戒上。我当时查了相同成色的钻戒上海的价格,是以色列价格的一点五倍,所以还是非常值得的。
中午在海边一个餐厅品尝地中海风味的海鲜大餐,要了当地的啤酒,那个悠闲和自在,算是给14天的以色列约旦之行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下午导游给我们准备了带去机场吃的晚餐,早早把我们送到了机场。因为安检比较严格,加上我们每个人都要退税,所以6点就到达了机场。
退税的地方还算好找,过了海关,进入大厅后往右,找儿童乐园,就在这个乐园的边上。退税确实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时间之久,让很多排队的老外都忍不住批评起办理退税的工作人员。由于我有一张在HAZORFIM银器店付款的收银条没有盖该店的章,所以就无法退了,郁闷,40多美金啊。结果,同伴在一排商店中,居然看见了那个熟悉的牌子HAZORFIM,于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问了一下店员,可不可以在这里补一个章?店员没有任何犹豫说,可以!于是同伴马上找到在机场超市中买东西的我,听到这么一说,感慨万千,马上跑去盖章,再次在退税的柜台排队,工作人员找出那张已经收去了的退税单,帮我办理了这个购物单的退税,完美。所以要退税,买好东西要看看收银条上盖好章没!
22点,搭LY075航班由特拉维夫飞往香港。
2点不到,安全抵达香港,休息后于17:15转LY075航班,19:45到达上海浦东机场。
十四天内容丰富到爆的旅行,愉快、安全地结束。
此时此刻我由衷的感到,走近以约,不仅恶补了世界重要的宗教知识,犹太历史文化,在这条文化的旅途中流连倘徉,丰厚的收获是可以享用很久并难以忘怀的。
只可惜,我们回来后,以巴冲突再起,在我们熟悉的大马士革门附近,旧城的街区都又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并有死伤。让我们一起为以巴和平祈祷吧!
评论(4)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