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温公祠,”是这座围龙屋的名字,乍一听,还以为仅仅是祠堂,三进六院的那种;其实不然,这是座线条流畅、格局繁复的古民居,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若非时间有限,我很想去到远处的民房屋顶,拍围龙屋全景。客家民居很多,也各具风采,土楼、围屋、碉楼……,围龙屋则是广东“特产”,在梅州尤其多。
从模型上看,围龙屋造型很有特点:建筑呈半月形,与其相对的,是同样半月形的池塘;两厢合抱,成就了一个完满的姿态。这种格局,安全性虽不如另外几种,但取水、灭火等生活方面很方便,可谓各有千秋。
所有的一切,水、泥、瓦、物件等等等等,都曾经是梦,蕴含着建造者的梦想,因而也筑就了历史,编织了传说,“仁厚温公祠”也不例外。
相传明太祖为保朱家社稷江山,生怕自己死后不成器的儿子们驾驭不了群臣,遂决定“烹走狗,藏良弓,”设鸿门宴将打天下的老臣们一起“灭”了,席间,被刘伯温察觉到异样,借机溜出。
惊魂未定,保命要紧!老刘不敢懈怠,夜行晓宿,离金陵、经九江、过吉安、越梅岭,逃到梅州梅县河边。夜无渡船,周遭空旷,正徘徊际,见一人漫步河边,衣着朴素,然气宇轩昂,此人便是温公。
之后若干日子里,一见如故的两人品茗、垂钓、手谈,风雅交流,相谈甚欢。待到朝廷阴云散去,刘伯温或召回京之际,为感谢温公盛情,老刘特将自己在当地看得的风水宝地地形地貌及来龙去脉交于温公,也就是我脚下所站的这块地方。
当横平竖直的棱角与柔美宛转的曲线,并存在同一屋檐下时,你会发现,“只缘身在此屋中”的遗憾已然消退,代之以的是生活蕴含历史、历史映照生活的怡然图景。
很生活,围龙屋。孩子吸着棒棒糖,偶尔舔舔手指,坐在石阶上晃着小腿;过一会儿,奶奶唤他,于是童真,跌跌撞撞、不乏憨态地消失在午后斜阳一缕的光影里。
“我们这里有两棵树,带你去看,带你去看,”草帽老太太,兴冲冲地拉我手臂。老人家方言口音不重,我能听懂。那是两棵初看有些“剑拔弩张”的树,也难怪,人家名唤“苏铁”,就是常说的铁树。名字都那么刚毅,没有剑拔弩张的意味哪儿成?
说起这树,又有一段民居百姓津津乐道的故事。四百多年前,温氏宗族一位德高望重、吃斋念佛的祖妣,后人尊称她“斋婆太。”命运多舛,斋婆太为强盗所执,机智的她趁看守不备得以脱逃,后有追兵,情急之下躲到路边高大的凤头树中,逃过一劫。感念救命恩德,老祖宗便刨了两株子根种到围龙屋“化胎”宅地上。从此,子孙后代倍加爱护,当年两棵幼根也长成了今天规模让人叹为观止的“巨擎。”
“铁树开花”,通常被比喻为难得一见的奇迹!我们遇见了,真是好运!显然,这对于住在大房子里的温家后代来说,也是足以咀嚼很久的盛景,这一点,我从老太太兴奋的语气中读到了。
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位老先生,呵呵笑着,许是怕我们不信巧合;他弯下身去,从铁树深处摘了两支花来。花显见地盛开着,却少了惯常印象里的娇艳柔弱,多了与名相应的坚韧;由黄延青,有青引绿,似王后之冠,更像即将涅槃的凤凰。
凤凰涅槃,子孙繁衍,韧对风雨,和谐一屋,这应该是斋婆太当年种下铁树时,对遥远将来的期许吧。
老人家目送着我们离开,温和地笑容,从岁月沧桑的皱纹里绽放出来,很想说,真的,一段小小时光,配得上任何程度的纪念。
【Tips:仁厚温公祠位于广东梅州梅县,建议到达梅州城后自驾或包车前往。门票免费。建议游玩时间,一至两小时。】
加载更多
评论(0)
写评论...